宜昌:文明新风润清明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3月27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3月26日,西陵区镇镜山小学的少先队员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宜昌烈士陵园,开展庄严而肃穆的祭扫活动,深切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三峡日报记者 黄翔 摄

清明又至,慎终追远。宜昌市积极倡导移风易俗,弘扬文明祭扫新风尚,通过推广鲜花祭祀、网络追思等环保方式,让传统节日焕发时代新气象。今年清明期间,低碳祭扫渐成主流,既传承了孝亲文化,又守护了绿水青山,让清明更显“清”新与“明”净。

巍巍青山鉴忠魂  朵朵白菊寄哀思

——西陵区镇镜山小学开展清明祭奠先烈活动

“今天,我们在烈士纪念碑前庄严宣誓,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不辜负您为我们拼搏出的盛世……”3月26日,清明节前夕,西陵区镇镜山小学的师生们怀着崇敬与哀思,踏入宜昌烈士陵园,开展“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清明祭奠先烈活动。

9时许,烈士纪念碑前,300余名师生整齐列队,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表达对祖国的深情,对烈士的崇高敬意,以及新时代接班人的自豪与担当。

“队员们,愿我们永远铭记:英雄的鲜血不会白流,信仰的火种不会熄灭!”随后,大队辅导员李露露以镇镜山之战为例,生动讲述了宜昌人民前赴后继,投身革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感人故事。402中队以《可爱的中国》为题,进行集体诗朗诵。

活动现场,师生们向烈士纪念碑行三鞠躬礼,缅怀救国图存的先驱,致敬舍生取义的英烈,传承矢志不渝的信仰。“我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我在队旗下宣誓: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全体队员重温入队誓词,声音洪亮而坚定。

宣誓完毕,全体师生依次瞻仰烈士纪念碑和烈士墓,用鲜花表达对革命先烈深深的哀思。在苑青山烈士墓前,503班的金晨薇、杨嘉鹏、郑晨曦轻轻擦拭墓碑,朗诵了自己写给他的信,并献上了精心准备的画作。“您守护了我们的家乡,我们就是您的亲人。以后每年我们都会来看望您!”

据了解,镇镜山是宜昌人民的“英雄山”,76年前,在解放宜昌的战役中,133名解放军战士在这里英勇牺牲。近年来,镇镜山小学立足特殊地理位置,依托丰富历史资源,开设《镜鉴》校本课程,开展清明祭扫活动等,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让英雄的精神照亮全体师生前进的道路。

宜昌民俗:清明时忆故人寄哀思

清明节,承载着追思与迎春的双重意蕴,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间。

最初作为农耕时令的清明,因寒食禁火的古俗与晋文公祭介子推的传说相融,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宜昌自古以来也有过寒食节的习俗。俗语云:“禁烟禁火过寒食。”为适应这不生火的日子,市民前几天就准备好一些卤菜,如卤猪头肉、口条、猪尾巴、猪耳朵、卤牛肉等,主食则是馒头、花卷和油饼之类。“全天不兴生火做饭菜,只吃一些凉菜、冷食”,至今寒食节习俗逐步淡化。

清明节传统活动为扫墓,过去宜昌人称其为“上坟”“插青”或“赶堆子”。“‘赶堆子’的说法很形象,过去宜昌汉族人多为土葬,坟墓正是像一个个土堆。”市民协主席、三峡职院通识教育学院教授余远国介绍,其实“赶堆子”一般从3月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清明节之前。后辈们都会聚在一起,准备清明吊、清明棍和纸幡,选择晴好的天气带着酒食、香烛、鞭炮、纸钱等去上坟祭奠。

“赶堆子”当天,亲人会先将坟前的杂草清理干净,扫去落叶,给先辈烧去纸钱,寄托思念之情。余远国介绍,俗语有“叫花子也兴赶堆子”的说法,讲的过去祭奠亲人后,众人就在坟茔旁席地而坐,一齐分享带来的干粮、酒食。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宜昌“赶堆子”习俗逐渐消失。

清明节前,不少单位和学校还会祭扫人民英雄和革命烈士陵墓。90年代以后,各单位和学校多在东山烈士陵园举行祭扫仪式。“近年来,我们能看到网上祭扫、鲜花祭扫等文明祭扫新风已经渐入人心,更多绿色文明的缅怀方式开始流行起来。”余远国说。

清明又被称为踏青节,因为此时天气转暖,百花盛开,祭扫之余许多市民会选择在这个时候郊游,挖野菜、赏美景。春风送暖,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宜昌府志》就有宜昌人“好为风鸢之戏”的记载,天气晴朗,城区长江沿岸,尤其是滨江公园一带,燕子风筝、蝙蝠风筝、金鱼风筝、老鹰风筝让人目不暇接。三峡日报 记者 高然)

宜昌城区多家公墓推出“代客祭扫”便民服务——

云端寄相思 代扫慰亲情

3月26日清晨,在绿植环绕的点军区仙园公墓,礼仪师小舒仔细打扫、擦拭了刘先生长辈的墓碑,将鲜花、绿植等祭品摆放整齐。

“爷爷奶奶,二老在天堂一切安好,也希望二老在天之灵能保佑我们一家阖家安康,万事顺意!”他满怀深情地诵读了刘先生发来的寄语,庄严肃穆地行三鞠躬,表达对逝者的尊重与思念。一旁,另一位礼仪师忙着拍摄照片、录制视频。

“昨天下午,我们接到远在北京的刘先生电话,表示一家人确实无法在清明节前赶回宜昌祭扫,委托我们代诉衷肠。”小舒说,按照刘先生提供的信息,他们立即前往现场确认墓位,并仔细核对逝者信息,根据刘先生的要求,准备了鲜花等祭品,祭扫时严格按照清洁墓碑、献花、念诵寄语、三鞠躬等流程进行。

“现场一般会拍摄3张照片传给家属,让家属看到祭扫现场。”小舒表示,有的家属希望录制视频,他们也会满足要求。

据介绍,最近这段时间,联系该公墓“代客祭扫”的市民较多,大多是远在外地无法在清明节前回宜祭扫的人,也有一些本地的高龄老人因行动不便、身体抱恙等联系。

“‘代客祭扫’不仅是一种服务,更重要的是为市民提供心灵上的慰藉。”在小舒看来,虽然家属不能亲自到现场祭扫,但有人代为祭扫追忆亲人朋友,可以很好地满足家属对逝去亲朋好友的思念之情。

小舒说,公墓于去年2月春节前推出这项便民服务,当时很多市民致电公墓希望能代为祭扫。“其实我们工作人员很理解这部分市民的难题,因为我们自己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祭扫高峰期因为工作忙而无法回乡祭扫,只能请家人代为祭扫。为了帮助无法亲自来祭扫的市民解决实际问题,这项服务也就应运而生。”

一年多来,小舒和另一位礼仪师已代替200多名市民祭扫亲人、朋友。

在“代客祭扫”的同时,小舒也收获了很多感动。“昨天有一对北京的母女,给她微信发送祭扫的照片后,专门打来电话表达感谢,电话中她非常激动,感谢我们帮她完成了心愿。这一年来有很多人想送锦旗表达感谢之情,我们都谢绝了。”小舒说。

记者致电城区多家公墓了解到,除了点军区仙园公墓外,猇亭区水晶山公墓也推出了“代客祭扫”服务,窑湾公墓、夷陵区凌霄园公墓、长青树葬陵园虽未专门推出该服务,但如果市民有需要,可提前预约,也可代为祭扫。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代客祭扫”作为一项便民服务,让远方游子能寄托对亲人的思念,让年纪大的老者能祭奠自己的至亲,这一新型祭扫服务理念正逐渐走向大众的视野,并得到认可。(三峡日报记者  时刚  通讯员  高蓓丽  龙翔云



责任编辑:王炯

宜昌:文明新风润清明

发表时间:2025-03-27 来源:湖北文明网

3月26日,西陵区镇镜山小学的少先队员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宜昌烈士陵园,开展庄严而肃穆的祭扫活动,深切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三峡日报记者 黄翔 摄

清明又至,慎终追远。宜昌市积极倡导移风易俗,弘扬文明祭扫新风尚,通过推广鲜花祭祀、网络追思等环保方式,让传统节日焕发时代新气象。今年清明期间,低碳祭扫渐成主流,既传承了孝亲文化,又守护了绿水青山,让清明更显“清”新与“明”净。

巍巍青山鉴忠魂  朵朵白菊寄哀思

——西陵区镇镜山小学开展清明祭奠先烈活动

“今天,我们在烈士纪念碑前庄严宣誓,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不辜负您为我们拼搏出的盛世……”3月26日,清明节前夕,西陵区镇镜山小学的师生们怀着崇敬与哀思,踏入宜昌烈士陵园,开展“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清明祭奠先烈活动。

9时许,烈士纪念碑前,300余名师生整齐列队,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表达对祖国的深情,对烈士的崇高敬意,以及新时代接班人的自豪与担当。

“队员们,愿我们永远铭记:英雄的鲜血不会白流,信仰的火种不会熄灭!”随后,大队辅导员李露露以镇镜山之战为例,生动讲述了宜昌人民前赴后继,投身革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感人故事。402中队以《可爱的中国》为题,进行集体诗朗诵。

活动现场,师生们向烈士纪念碑行三鞠躬礼,缅怀救国图存的先驱,致敬舍生取义的英烈,传承矢志不渝的信仰。“我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我在队旗下宣誓: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全体队员重温入队誓词,声音洪亮而坚定。

宣誓完毕,全体师生依次瞻仰烈士纪念碑和烈士墓,用鲜花表达对革命先烈深深的哀思。在苑青山烈士墓前,503班的金晨薇、杨嘉鹏、郑晨曦轻轻擦拭墓碑,朗诵了自己写给他的信,并献上了精心准备的画作。“您守护了我们的家乡,我们就是您的亲人。以后每年我们都会来看望您!”

据了解,镇镜山是宜昌人民的“英雄山”,76年前,在解放宜昌的战役中,133名解放军战士在这里英勇牺牲。近年来,镇镜山小学立足特殊地理位置,依托丰富历史资源,开设《镜鉴》校本课程,开展清明祭扫活动等,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让英雄的精神照亮全体师生前进的道路。

宜昌民俗:清明时忆故人寄哀思

清明节,承载着追思与迎春的双重意蕴,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间。

最初作为农耕时令的清明,因寒食禁火的古俗与晋文公祭介子推的传说相融,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宜昌自古以来也有过寒食节的习俗。俗语云:“禁烟禁火过寒食。”为适应这不生火的日子,市民前几天就准备好一些卤菜,如卤猪头肉、口条、猪尾巴、猪耳朵、卤牛肉等,主食则是馒头、花卷和油饼之类。“全天不兴生火做饭菜,只吃一些凉菜、冷食”,至今寒食节习俗逐步淡化。

清明节传统活动为扫墓,过去宜昌人称其为“上坟”“插青”或“赶堆子”。“‘赶堆子’的说法很形象,过去宜昌汉族人多为土葬,坟墓正是像一个个土堆。”市民协主席、三峡职院通识教育学院教授余远国介绍,其实“赶堆子”一般从3月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清明节之前。后辈们都会聚在一起,准备清明吊、清明棍和纸幡,选择晴好的天气带着酒食、香烛、鞭炮、纸钱等去上坟祭奠。

“赶堆子”当天,亲人会先将坟前的杂草清理干净,扫去落叶,给先辈烧去纸钱,寄托思念之情。余远国介绍,俗语有“叫花子也兴赶堆子”的说法,讲的过去祭奠亲人后,众人就在坟茔旁席地而坐,一齐分享带来的干粮、酒食。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宜昌“赶堆子”习俗逐渐消失。

清明节前,不少单位和学校还会祭扫人民英雄和革命烈士陵墓。90年代以后,各单位和学校多在东山烈士陵园举行祭扫仪式。“近年来,我们能看到网上祭扫、鲜花祭扫等文明祭扫新风已经渐入人心,更多绿色文明的缅怀方式开始流行起来。”余远国说。

清明又被称为踏青节,因为此时天气转暖,百花盛开,祭扫之余许多市民会选择在这个时候郊游,挖野菜、赏美景。春风送暖,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宜昌府志》就有宜昌人“好为风鸢之戏”的记载,天气晴朗,城区长江沿岸,尤其是滨江公园一带,燕子风筝、蝙蝠风筝、金鱼风筝、老鹰风筝让人目不暇接。三峡日报 记者 高然)

宜昌城区多家公墓推出“代客祭扫”便民服务——

云端寄相思 代扫慰亲情

3月26日清晨,在绿植环绕的点军区仙园公墓,礼仪师小舒仔细打扫、擦拭了刘先生长辈的墓碑,将鲜花、绿植等祭品摆放整齐。

“爷爷奶奶,二老在天堂一切安好,也希望二老在天之灵能保佑我们一家阖家安康,万事顺意!”他满怀深情地诵读了刘先生发来的寄语,庄严肃穆地行三鞠躬,表达对逝者的尊重与思念。一旁,另一位礼仪师忙着拍摄照片、录制视频。

“昨天下午,我们接到远在北京的刘先生电话,表示一家人确实无法在清明节前赶回宜昌祭扫,委托我们代诉衷肠。”小舒说,按照刘先生提供的信息,他们立即前往现场确认墓位,并仔细核对逝者信息,根据刘先生的要求,准备了鲜花等祭品,祭扫时严格按照清洁墓碑、献花、念诵寄语、三鞠躬等流程进行。

“现场一般会拍摄3张照片传给家属,让家属看到祭扫现场。”小舒表示,有的家属希望录制视频,他们也会满足要求。

据介绍,最近这段时间,联系该公墓“代客祭扫”的市民较多,大多是远在外地无法在清明节前回宜祭扫的人,也有一些本地的高龄老人因行动不便、身体抱恙等联系。

“‘代客祭扫’不仅是一种服务,更重要的是为市民提供心灵上的慰藉。”在小舒看来,虽然家属不能亲自到现场祭扫,但有人代为祭扫追忆亲人朋友,可以很好地满足家属对逝去亲朋好友的思念之情。

小舒说,公墓于去年2月春节前推出这项便民服务,当时很多市民致电公墓希望能代为祭扫。“其实我们工作人员很理解这部分市民的难题,因为我们自己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祭扫高峰期因为工作忙而无法回乡祭扫,只能请家人代为祭扫。为了帮助无法亲自来祭扫的市民解决实际问题,这项服务也就应运而生。”

一年多来,小舒和另一位礼仪师已代替200多名市民祭扫亲人、朋友。

在“代客祭扫”的同时,小舒也收获了很多感动。“昨天有一对北京的母女,给她微信发送祭扫的照片后,专门打来电话表达感谢,电话中她非常激动,感谢我们帮她完成了心愿。这一年来有很多人想送锦旗表达感谢之情,我们都谢绝了。”小舒说。

记者致电城区多家公墓了解到,除了点军区仙园公墓外,猇亭区水晶山公墓也推出了“代客祭扫”服务,窑湾公墓、夷陵区凌霄园公墓、长青树葬陵园虽未专门推出该服务,但如果市民有需要,可提前预约,也可代为祭扫。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代客祭扫”作为一项便民服务,让远方游子能寄托对亲人的思念,让年纪大的老者能祭奠自己的至亲,这一新型祭扫服务理念正逐渐走向大众的视野,并得到认可。(三峡日报记者  时刚  通讯员  高蓓丽  龙翔云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