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绿前行 绘就美丽鄂州新画卷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3月20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3月的鄂州,生机勃发,活力涌动。从集镇到郊区,从荒山到林场,全市干群挥锹播绿,共赴“春天的约会”。

近年来,鄂州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在扩绿、护绿前提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蹚出一条全域植绿护水、“兴绿”生金的发展之路,为湖北支点建设注入绿色动能。

扩绿增美

擦亮鄂州发展底色

春日融融,新绿初绽。

3月11日,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领导,来到葛山风景区西侧植树点,同干部群众一起,栽下1500株乌桕、香樟等苗木。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热爱绿色、心怀绿色的鄂州市民,用不同的方式播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种子。

截至3月14日,全市各地开展义务植树19次,栽种各类苗木1.7万株,为鄂州大地添绿增色。

开窗见绿,出门遇景,四季有花。目前,鄂州市城区有各类公园32处、“口袋公园”80多处,城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大幅提升。

近三年来,鄂州市大力实施人工造林、低改林和退化林修复等林业重点工程,全市共完成各类造林面积1.56万亩,实施村庄绿化项目39个,林木覆盖率达17.18%。同时启动“拆墙透绿、见缝插绿、拆违建绿、小微造绿、提质增绿”等惠民工程,见缝插绿,把边角地变成具有景观赏玩等功能的公共生态空间,为市民打造家门口的高品质绿色休憩空间。

在增绿的同时,鄂州市还大力开展去产能治污染行动,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2018年起,鄂钢公司积极推进绿色智慧型城市钢厂建设,长期保持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达标率100%,颗粒物排放、二氧化硫排放、氮氧化物排放量大幅下降,获第七届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

同时,南都新能源、容百锂电等入选省级“绿色工厂”。程潮铁矿入选省级绿色矿山名录,推荐纳入国家级名录。

“十四五”以来,全市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3.9%,超序时进度,居全省前列。通过持续攻坚,鄂州市空气质量逐年向好。去年,鄂州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4.8μg/?,优良率为84.4%,同比2023年增长4.7%。鄂州市提前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考核目标。

作为省级森林城市,鄂州市近3年每年建设1个省级森林城镇和5个以上省级森林乡村。去年,成功创建1个省级国土绿化共同缔造试点村。

3月1日起,《鄂州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去年9月,鄂州市首家建筑垃圾消纳场——鄂城区建筑垃圾消纳场建成投用。

如今,鄂州市的生态基底正在逐步修复,城市环境承载力日益提升,市民生态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

护绿提质

筑牢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绿水青山的背后,是年复一年的坚守。

3月14日,清晨的山路雾气弥漫,沙窝乡保团村村级巡林员陈继松沿着弯曲的林间小道上山巡林。

“每天至少两趟,一趟近10公里。”陈继松说,除了日常巡山,在有村民居住的地方,还会拿起小喇叭,宣传护林防火知识。

“巡林员的工作轨迹,‘村火监控App’后台系统一目了然,利用平台建立严格的目标考核制度,并通过平台连通‘信息孤岛’,让所有信息共享,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临空经济区分局相关负责人说。

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鄂州市实现林业资源四级林长责任区域全覆盖,同时,推行“林长+警长”协作机制。目前,全市共设立林长830名,其中市级林长13名、区级林长53名、乡镇级林长227名、村级林长537名,选聘巡林员610人。

自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来,鄂州市每年发布总林长令,部署林业重点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月3日,鄂州市发布2025年第1号总林长令——《鄂州市2025年度国土绿化实施方案》。全市各地闻令而动,迅速掀起植树造林热潮,为城市增一抹抹新绿,加快建设美丽鄂州。

去年,13位市级林长深入责任区巡林履责,现场解决具体问题。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全市各级林长深入巡林3636人次,召开全市林长制工作联席会2次;开展“林长+警长”巡查巡护和联合执法行动27次,查处并整改涉林违法违规行为38项,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有效监管,守护森林资源,是厚植绿色家底的关键一环。”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鄂州市不仅扎实做好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基础性管护工作,国土绿化实现落地上图,造林绿化任务实现带位置上报、带图斑下达,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

精心“护绿”筑屏障。去年,鄂州市实现森林火灾火情零发生的目标。

冬去春来,成群的候鸟从栖息地迁徙梁子湖。2023年,鄂州东梁子湖湿地候鸟重要栖息地入选国家首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

依托好山好水,鄂州市文旅产业快速发展。春节期间,鄂州市共接待游客122.3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6512亿元。

兴绿生金

生态颜值变经济价值

森林融“水库、钱库、粮库、碳库”于一身,蕴藏着巨大的价值。鄂州市充分发挥林长制作用,统筹保护与发展,拓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在人民洲防护林基地,成行成排的水杉、桂花、红叶杨、三角枫迎风挺立。新栽种的栾树,也已悄悄融入这片土地,嫩叶满枝。

“基地面积2200亩,种有20余个品种的观赏树木,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带动周边40余户农户就业增收。”基地负责人徐克俭说,每年四五月份这里成了鸟语花香的茵茵绿洲,吸引武汉、黄石、黄冈等周边城市上万游客前来打卡。

近年来,鄂州市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着力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做强产业、做优产品、做美乡村,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与增加农民收入双赢。去年,鄂州市实现林业总产值46.45亿元,现有林业产业基地18万亩,一大批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有机产品和绿色产品认证。鄂州武昌鱼、鄂城鳜鱼、梁湖碧玉茶、沼山茶叶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林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7.5%,完成油茶造林面积3937亩。

近年来,鄂州市大力发展油茶、胡柚等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经济,积极探索“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康养”等产业模式,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以绿为底,兴绿生金。

国家4A级景区杏福园旅游区,是鄂州市“两山”实践落地的典型案例。杏福园旅游区是我省规模最大的台商投资农文旅综合体,目前已形成“四季有果、月月有花”的产业格局。

“杏福园累计投资5.3亿元,建成55个采摘园、5万平方米生产大棚,引种20多个品系、100余种特色水果,带动2000余农户增收致富。”景区负责人吕忠义说,去年实现产值逾3亿元,其中农产品深加工产值达8000万元,全年接待游客突破30万人次。

当“生态颜值”变成“经济价值”,当游客流量变成经济增量,生态承载力便转化为发展竞争力。

2016年,鄂州市在全国率先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先行先试开展生态价值工程,围绕科学评估核算生态产品价值、培育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创新生态产品资本化运作模式、建立制度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初步构建了促进生态产品供给和价值实现的长效机制。在推进生态价值工程中,鄂州市制定生态补偿相关制度,在3个行政区之间探索横向生态补偿。其中,梁子湖区因其溢出的生态服务价值,累计获得生态补偿资金超过2.4亿元。

站在新起点,鄂州市将继续以生态承载力提升为杠杆,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让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质量,让每寸绿色土地成为承载幸福的生态家园。(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戴静)

责任编辑:何霄

逐绿前行 绘就美丽鄂州新画卷

发表时间:2025-03-20 来源:湖北文明网

3月的鄂州,生机勃发,活力涌动。从集镇到郊区,从荒山到林场,全市干群挥锹播绿,共赴“春天的约会”。

近年来,鄂州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在扩绿、护绿前提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蹚出一条全域植绿护水、“兴绿”生金的发展之路,为湖北支点建设注入绿色动能。

扩绿增美

擦亮鄂州发展底色

春日融融,新绿初绽。

3月11日,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领导,来到葛山风景区西侧植树点,同干部群众一起,栽下1500株乌桕、香樟等苗木。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热爱绿色、心怀绿色的鄂州市民,用不同的方式播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种子。

截至3月14日,全市各地开展义务植树19次,栽种各类苗木1.7万株,为鄂州大地添绿增色。

开窗见绿,出门遇景,四季有花。目前,鄂州市城区有各类公园32处、“口袋公园”80多处,城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大幅提升。

近三年来,鄂州市大力实施人工造林、低改林和退化林修复等林业重点工程,全市共完成各类造林面积1.56万亩,实施村庄绿化项目39个,林木覆盖率达17.18%。同时启动“拆墙透绿、见缝插绿、拆违建绿、小微造绿、提质增绿”等惠民工程,见缝插绿,把边角地变成具有景观赏玩等功能的公共生态空间,为市民打造家门口的高品质绿色休憩空间。

在增绿的同时,鄂州市还大力开展去产能治污染行动,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2018年起,鄂钢公司积极推进绿色智慧型城市钢厂建设,长期保持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达标率100%,颗粒物排放、二氧化硫排放、氮氧化物排放量大幅下降,获第七届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

同时,南都新能源、容百锂电等入选省级“绿色工厂”。程潮铁矿入选省级绿色矿山名录,推荐纳入国家级名录。

“十四五”以来,全市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3.9%,超序时进度,居全省前列。通过持续攻坚,鄂州市空气质量逐年向好。去年,鄂州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4.8μg/?,优良率为84.4%,同比2023年增长4.7%。鄂州市提前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考核目标。

作为省级森林城市,鄂州市近3年每年建设1个省级森林城镇和5个以上省级森林乡村。去年,成功创建1个省级国土绿化共同缔造试点村。

3月1日起,《鄂州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去年9月,鄂州市首家建筑垃圾消纳场——鄂城区建筑垃圾消纳场建成投用。

如今,鄂州市的生态基底正在逐步修复,城市环境承载力日益提升,市民生态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

护绿提质

筑牢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绿水青山的背后,是年复一年的坚守。

3月14日,清晨的山路雾气弥漫,沙窝乡保团村村级巡林员陈继松沿着弯曲的林间小道上山巡林。

“每天至少两趟,一趟近10公里。”陈继松说,除了日常巡山,在有村民居住的地方,还会拿起小喇叭,宣传护林防火知识。

“巡林员的工作轨迹,‘村火监控App’后台系统一目了然,利用平台建立严格的目标考核制度,并通过平台连通‘信息孤岛’,让所有信息共享,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临空经济区分局相关负责人说。

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鄂州市实现林业资源四级林长责任区域全覆盖,同时,推行“林长+警长”协作机制。目前,全市共设立林长830名,其中市级林长13名、区级林长53名、乡镇级林长227名、村级林长537名,选聘巡林员610人。

自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来,鄂州市每年发布总林长令,部署林业重点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月3日,鄂州市发布2025年第1号总林长令——《鄂州市2025年度国土绿化实施方案》。全市各地闻令而动,迅速掀起植树造林热潮,为城市增一抹抹新绿,加快建设美丽鄂州。

去年,13位市级林长深入责任区巡林履责,现场解决具体问题。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全市各级林长深入巡林3636人次,召开全市林长制工作联席会2次;开展“林长+警长”巡查巡护和联合执法行动27次,查处并整改涉林违法违规行为38项,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有效监管,守护森林资源,是厚植绿色家底的关键一环。”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鄂州市不仅扎实做好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基础性管护工作,国土绿化实现落地上图,造林绿化任务实现带位置上报、带图斑下达,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

精心“护绿”筑屏障。去年,鄂州市实现森林火灾火情零发生的目标。

冬去春来,成群的候鸟从栖息地迁徙梁子湖。2023年,鄂州东梁子湖湿地候鸟重要栖息地入选国家首批《陆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

依托好山好水,鄂州市文旅产业快速发展。春节期间,鄂州市共接待游客122.3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6512亿元。

兴绿生金

生态颜值变经济价值

森林融“水库、钱库、粮库、碳库”于一身,蕴藏着巨大的价值。鄂州市充分发挥林长制作用,统筹保护与发展,拓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在人民洲防护林基地,成行成排的水杉、桂花、红叶杨、三角枫迎风挺立。新栽种的栾树,也已悄悄融入这片土地,嫩叶满枝。

“基地面积2200亩,种有20余个品种的观赏树木,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带动周边40余户农户就业增收。”基地负责人徐克俭说,每年四五月份这里成了鸟语花香的茵茵绿洲,吸引武汉、黄石、黄冈等周边城市上万游客前来打卡。

近年来,鄂州市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着力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做强产业、做优产品、做美乡村,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与增加农民收入双赢。去年,鄂州市实现林业总产值46.45亿元,现有林业产业基地18万亩,一大批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有机产品和绿色产品认证。鄂州武昌鱼、鄂城鳜鱼、梁湖碧玉茶、沼山茶叶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林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7.5%,完成油茶造林面积3937亩。

近年来,鄂州市大力发展油茶、胡柚等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经济,积极探索“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康养”等产业模式,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以绿为底,兴绿生金。

国家4A级景区杏福园旅游区,是鄂州市“两山”实践落地的典型案例。杏福园旅游区是我省规模最大的台商投资农文旅综合体,目前已形成“四季有果、月月有花”的产业格局。

“杏福园累计投资5.3亿元,建成55个采摘园、5万平方米生产大棚,引种20多个品系、100余种特色水果,带动2000余农户增收致富。”景区负责人吕忠义说,去年实现产值逾3亿元,其中农产品深加工产值达8000万元,全年接待游客突破30万人次。

当“生态颜值”变成“经济价值”,当游客流量变成经济增量,生态承载力便转化为发展竞争力。

2016年,鄂州市在全国率先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先行先试开展生态价值工程,围绕科学评估核算生态产品价值、培育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创新生态产品资本化运作模式、建立制度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初步构建了促进生态产品供给和价值实现的长效机制。在推进生态价值工程中,鄂州市制定生态补偿相关制度,在3个行政区之间探索横向生态补偿。其中,梁子湖区因其溢出的生态服务价值,累计获得生态补偿资金超过2.4亿元。

站在新起点,鄂州市将继续以生态承载力提升为杠杆,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让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质量,让每寸绿色土地成为承载幸福的生态家园。(鄂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戴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