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路小学的学生在上音乐课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加快补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短板,推进学校美育浸润行动。
近日,市教育局发布《襄阳市新时代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实施方案》。3月10日至11日,记者走访多所学校发现,中小学实施美育“浸润行动”后,学生们笑容更多了,身心更加愉悦。
音美课上学些啥
3月11日上午9点半,记者走进大庆路小学五(5)班教室时看到,音乐老师许心怡正带领学生们用葫芦丝吹奏《吹起芦笙跳起舞》。悠扬的曲调、欢快的节奏,令人心情舒畅。
学生魏萧冉说:“吹葫芦丝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苗族人身着苗族服饰、吹着芦笙、载歌载舞的美好场景。”
学生蔡婧萌表示:“我特别享受音乐课,它能给我带来快乐。”现在,她已经能够熟练吹奏《吉祥三宝》《青花瓷》《吹起芦笙跳起舞》等乐曲。
在这所学校,学生从三年级便开启葫芦丝的学习之旅。许心怡介绍,三年级学生从音阶入手,吹奏如《小夜曲》《粉刷匠》这类简单曲子。到了四、五年级,学习难度提升,学生会接触更多乐器以及《青花瓷》《吹起芦笙跳起舞》等乐曲。而六年级的学生,则会学习《东方红》。
孩子们对葫芦丝喜爱有加,课间常常相互切磋,还会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演奏他们心仪的乐曲。
在大庆路小学,学生每周上四节艺术课,包括美术课与音乐课。该校办公室主任李芋萱向记者透露,人人会吹葫芦丝已然成为大庆路小学学子的独特标志。当五(5)班在上音乐课时,美术老师潘文浩正在六楼美术室为六年级学生讲授美术课。他带领学生踏入抽象画的领域,引导大家赏析名家抽象画并尝试创作。一位学生表示:“同样是描绘江南水乡,具象画法、意象画法、抽象画法展现出来的感觉大不相同。”
3月10日下午2点半,记者来到昭明小学。音乐老师张向东正带着孩子们演奏《少先队鼓号曲》;美术老师赵培文引导孩子们欣赏别具一格的舞蹈动作,并鼓励他们用画笔将这些动作描绘出来。
记者经采访得知,多数学校已开齐开足艺术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根据学生特点开设艺术课:一年级至二年级涵盖唱游·音乐、造型·美术;三年级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融入舞蹈、戏剧(含戏曲)等相关内容;八年级至九年级包括音乐、美术等。不少学校还积极探索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
艺术社团展风采
“一夜春风来,西街玉兰开,嫦娥喜还乡,含笑枝头上,秋千摇,女儿娇,素颜羞却霓羽裳……”3月10日下午,市昭明小学天使合唱团的60多名孩子,在音乐老师的指挥下,合唱由该校家长作词的歌曲《西街玉兰花》。童声合唱,宛如天籁。
音乐老师吴丽莎说:“现在正是西街玉兰花盛开的时候,此时排练这首曲子,孩子们更能体会歌曲中的意境。”天使合唱团成立7年来,多次参与全市大型活动。目前,合唱团由三年级至六年级热爱合唱的孩子组成,有65名成员。
五年级学生李天骐加入天使合唱团已有三年,参与排练了《我爱你中国》《襄阳四季的问候》《西街玉兰花》等曲目。他说:“在合唱团里,我不仅学到了音乐知识和技能,提升了审美能力,还变得更加大方、自信,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昭明小学副校长方颖介绍,该校除开足开齐艺术课程外,还开设了合唱团、手工绘画等丰富的社团课,供有兴趣的同学自由选择。学校还举办元旦文艺汇演、六一艺术节等活动,全体学生参与,让“人人都是闪亮的主角”。今年元旦,学校开展了“遇见身边的小美好”摄影绘画展,将德育与美育有效结合,引导孩子们发现身边的美好,并用画笔或相机记录,在每个孩子心中播下向上向善的种子。
大庆路小学、晨光小学等学校,设有泥塑、剪纸等社团,孩子们可根据兴趣自主选择。
《襄阳市新时代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中小学校要成立合唱、舞蹈、书法、绘画等艺术团或艺术类社团,在课后服务中开展艺术训练。
美育融入日常生活
3月11日上午大课间,在人民路小学一校区的校园里,随着动感的音乐响起,2000多名师生同时开展运动。
当音乐变换时,运动项目也随之改变。师生个个充满阳光与活力,尽情享受运动和音乐带来的快乐。
襄阳市中小学实施美育“浸润行动”后,不少学校将美育巧妙地融入学生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3月10日,昭明小学的学生惊喜地发现,上课、下课的铃声不再是原来呆板单调的铃声,取而代之的是莫扎特等名家的经典音乐,还配上了本校同学朗诵的古诗词。
一些学校还打造了美育特色品牌。例如,昭明小学师生将襄阳古诗词与音乐、绘画相结合,创作出诗词纸盘画、石头画,编排了《襄阳歌》《乐哉襄阳人》《西街玉兰花》等原创歌舞节目,并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
市教育局要求加强学校美育课程建设,完善“艺术基础知识与技能+艺术审美体验”教学模式。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艺术游戏活动,让幼儿拥有美好善良的心灵,懂得珍惜美好事物;义务教育阶段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注重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高中教育阶段开齐开足艺术类必修课程,开设多样化艺术课程,增加艺术课程的可选择性。鼓励中小学校结合荆楚地方文化特色,开发校本美育课程。
据了解,中小学校每学期将举办一次单项艺术展演,每学年举办一次“艺术主题月”综合性展演;各县(市)区每年举办一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市级每两年举办一届“隆中艺术展演”。(襄阳日报 全媒体记者张丽 通讯员何云飞 高华云 文/摄)
发表时间:2025-03-18 来源:湖北文明网
大庆路小学的学生在上音乐课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加快补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短板,推进学校美育浸润行动。
近日,市教育局发布《襄阳市新时代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实施方案》。3月10日至11日,记者走访多所学校发现,中小学实施美育“浸润行动”后,学生们笑容更多了,身心更加愉悦。
音美课上学些啥
3月11日上午9点半,记者走进大庆路小学五(5)班教室时看到,音乐老师许心怡正带领学生们用葫芦丝吹奏《吹起芦笙跳起舞》。悠扬的曲调、欢快的节奏,令人心情舒畅。
学生魏萧冉说:“吹葫芦丝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苗族人身着苗族服饰、吹着芦笙、载歌载舞的美好场景。”
学生蔡婧萌表示:“我特别享受音乐课,它能给我带来快乐。”现在,她已经能够熟练吹奏《吉祥三宝》《青花瓷》《吹起芦笙跳起舞》等乐曲。
在这所学校,学生从三年级便开启葫芦丝的学习之旅。许心怡介绍,三年级学生从音阶入手,吹奏如《小夜曲》《粉刷匠》这类简单曲子。到了四、五年级,学习难度提升,学生会接触更多乐器以及《青花瓷》《吹起芦笙跳起舞》等乐曲。而六年级的学生,则会学习《东方红》。
孩子们对葫芦丝喜爱有加,课间常常相互切磋,还会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演奏他们心仪的乐曲。
在大庆路小学,学生每周上四节艺术课,包括美术课与音乐课。该校办公室主任李芋萱向记者透露,人人会吹葫芦丝已然成为大庆路小学学子的独特标志。当五(5)班在上音乐课时,美术老师潘文浩正在六楼美术室为六年级学生讲授美术课。他带领学生踏入抽象画的领域,引导大家赏析名家抽象画并尝试创作。一位学生表示:“同样是描绘江南水乡,具象画法、意象画法、抽象画法展现出来的感觉大不相同。”
3月10日下午2点半,记者来到昭明小学。音乐老师张向东正带着孩子们演奏《少先队鼓号曲》;美术老师赵培文引导孩子们欣赏别具一格的舞蹈动作,并鼓励他们用画笔将这些动作描绘出来。
记者经采访得知,多数学校已开齐开足艺术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根据学生特点开设艺术课:一年级至二年级涵盖唱游·音乐、造型·美术;三年级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融入舞蹈、戏剧(含戏曲)等相关内容;八年级至九年级包括音乐、美术等。不少学校还积极探索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
艺术社团展风采
“一夜春风来,西街玉兰开,嫦娥喜还乡,含笑枝头上,秋千摇,女儿娇,素颜羞却霓羽裳……”3月10日下午,市昭明小学天使合唱团的60多名孩子,在音乐老师的指挥下,合唱由该校家长作词的歌曲《西街玉兰花》。童声合唱,宛如天籁。
音乐老师吴丽莎说:“现在正是西街玉兰花盛开的时候,此时排练这首曲子,孩子们更能体会歌曲中的意境。”天使合唱团成立7年来,多次参与全市大型活动。目前,合唱团由三年级至六年级热爱合唱的孩子组成,有65名成员。
五年级学生李天骐加入天使合唱团已有三年,参与排练了《我爱你中国》《襄阳四季的问候》《西街玉兰花》等曲目。他说:“在合唱团里,我不仅学到了音乐知识和技能,提升了审美能力,还变得更加大方、自信,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昭明小学副校长方颖介绍,该校除开足开齐艺术课程外,还开设了合唱团、手工绘画等丰富的社团课,供有兴趣的同学自由选择。学校还举办元旦文艺汇演、六一艺术节等活动,全体学生参与,让“人人都是闪亮的主角”。今年元旦,学校开展了“遇见身边的小美好”摄影绘画展,将德育与美育有效结合,引导孩子们发现身边的美好,并用画笔或相机记录,在每个孩子心中播下向上向善的种子。
大庆路小学、晨光小学等学校,设有泥塑、剪纸等社团,孩子们可根据兴趣自主选择。
《襄阳市新时代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中小学校要成立合唱、舞蹈、书法、绘画等艺术团或艺术类社团,在课后服务中开展艺术训练。
美育融入日常生活
3月11日上午大课间,在人民路小学一校区的校园里,随着动感的音乐响起,2000多名师生同时开展运动。
当音乐变换时,运动项目也随之改变。师生个个充满阳光与活力,尽情享受运动和音乐带来的快乐。
襄阳市中小学实施美育“浸润行动”后,不少学校将美育巧妙地融入学生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3月10日,昭明小学的学生惊喜地发现,上课、下课的铃声不再是原来呆板单调的铃声,取而代之的是莫扎特等名家的经典音乐,还配上了本校同学朗诵的古诗词。
一些学校还打造了美育特色品牌。例如,昭明小学师生将襄阳古诗词与音乐、绘画相结合,创作出诗词纸盘画、石头画,编排了《襄阳歌》《乐哉襄阳人》《西街玉兰花》等原创歌舞节目,并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
市教育局要求加强学校美育课程建设,完善“艺术基础知识与技能+艺术审美体验”教学模式。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艺术游戏活动,让幼儿拥有美好善良的心灵,懂得珍惜美好事物;义务教育阶段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注重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高中教育阶段开齐开足艺术类必修课程,开设多样化艺术课程,增加艺术课程的可选择性。鼓励中小学校结合荆楚地方文化特色,开发校本美育课程。
据了解,中小学校每学期将举办一次单项艺术展演,每学年举办一次“艺术主题月”综合性展演;各县(市)区每年举办一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市级每两年举办一届“隆中艺术展演”。(襄阳日报 全媒体记者张丽 通讯员何云飞 高华云 文/摄)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