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当天,由罗田县文化和旅游局、罗田县燕儿谷景区主办,骆驼坳镇政府、罗田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及罗田县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协办的“花漾燕儿谷 味蕾非遗游”春日嘉年华活动,在罗田燕儿谷景区盛大启幕。
“罗田的春天,是山水的诗,是田园的画,是舌尖的味,更是心中的情。无论您是来寻找宁静,还是来感受热情,罗田都会以最美的姿态迎接您。”罗田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雅萍进行了罗田春季旅游线路推介,让现场游客对罗田的春日美景与特色旅游项目充满了向往。
近几年,罗田县以“全域旅游”为引领,以“非遗活态传承”为纽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成功承办全国京剧创作座谈会、首届“余三胜杯”全国京剧票友大会、燕儿谷“云集市”线上赶大集等活动;非遗工坊遍地开花,板栗宴、吊锅节登上央视荧屏,罗田民歌入选省级非遗名录。
梅岭姹紫嫣红美如画。
花田与国潮交织的文化盛宴
初春三月,正是踏青赏花的好时节,罗田的赏花季如约而至。
红梅、白梅、绿萼梅等万株盛开,挂满枝头迎接八方游客,燕儿谷赏花游客络绎不绝。
“我特别喜欢梅花,太美了!”来自河南的游客韦女士和朋友一起赏花,领略春日之美。燕儿谷的美景也让黄石游客陈女士赞叹不已:“这里的梅花非常漂亮,我要介绍更多的朋友来罗田旅游,来燕儿谷欣赏美丽的春花。”
当天,“百花仙子”身着华服、点染花钿,翩若惊鸿踏春而来,邀请游客巡游赏花、沉浸互动。此外,活动现场还有国风表演、花卉猜谜、传统民俗互动、国风集市等精彩活动,让游客尽情感受春日花境、国风雅韵。
为了迎接赏梅季的到来,燕儿谷景区提前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完善了旅游配套设施,增加了停车位,为游客提供更加舒适的旅游体验。近期,燕儿谷以花为媒、以景为伴,每周末都有门票福利,将开展“花神赏花”“国风风华鉴赏”国风雅集等活动。
同时,作为湖北省电商助农新模式“乡村云集市”的发祥地,燕儿谷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来打卡、拍视频,每天燕儿谷“云集市”线上线下赶大集人气火爆,罗田的助农主播也将直播间搬到了梅岭上。
“优美的场景吸引直播间的眼球,流量就会比平时要翻几倍。”骆驼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白安会介绍,直播间搬到了花丛当中来,这段时间游客比较多,货也卖得好粉丝量也增加了,梅岭主景区每天接待游客三四千人次。
热气腾腾的软萩粑、南瓜粑吸引游客。
体味“当味蕾遇上花蕾”
在燕儿谷乡愁广场中心,20余个非遗美食摊位氤氲着诱人香气,成为了活动中的热门打卡点。
“原来这叫印子粑啊,太可爱了。”来自黄梅的游客张女士拿起刚做好的兔子造型印子粑爱不释手。
罗田印子粑主要用于小孩一周岁生日的时候抓周用的。印子粑在民间有多种叫法,有叫印花粑的,也有叫破粉粑的。制作工艺也十分讲究,从粑印里面脱模,再点上红点。印花粑有龙、鱼儿、兔子、荷叶粑、枞球、牛儿、老虎等花样。2023年,“印子粑制作技艺”被评为第七批黄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春天山间田野软萩草茂盛,吃软萩粑的传统习俗在黄冈源远流长,承载着家乡的情怀,也寄托着人们对春天的深深眷恋。作为春天的第一口鲜——软萩粑闪亮登场。“给我来两个。”“我要10个打包带走。”刚出炉的软萩粑热气腾腾,独特的清香吸引游客驻足。
罗田雪花粑软糯清甜,鸭蛋酥Q弹香糯,每一口都挑动着食客们的味蕾,将罗田的传统风味展现得淋漓尽致。现场还有手打糍粑、石磨豆腐等体验项目,让长期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有机会重温农耕智慧,感受传统美食制作过程中的质朴与乐趣。
“早知道有这么多的美食,我就不吃早饭了。”来自黄石的游客张先生,在品尝过各种罗田粑粑后,又来上一碗自己亲手磨的豆腐脑,收获满满。
来燕儿谷农家乐必点的罗田吊锅供不应求,腊肉、豆腐、青菜等,在火炉上慢慢炖煮,香气四溢,搭配各种食材的罗田吊锅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用生铁铸成的锅,围坐在火炉旁享用吊锅,不仅是一种美食体验,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精彩纷呈的罗田非遗表演。
千年文脉焕发新的生机
民俗歌舞《闹五更》《撩歌》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欢快的节奏,用原生态的演绎带观众感受大别山深处的民俗风情;黄梅戏小联唱《手提羊毫》唱腔婉转动人,旋律悠扬,不仅展现了文人墨客的风雅与情怀,也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活动现场还进行了有奖问答活动,现场派发等京剧手办、折扇等罗田文创产品,将活动气氛推向高潮。
大别山刺绣传承人飞针走线,演绎“以布为纸、以线当墨”的东方美学;竹编艺人巧手翻飞,将普通篾条幻化为精美竹器,引得孩童雀跃围观……“赏花经济”与“非遗活化”相结合,利用绿水青山作为背景,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表现形式。
“第一次尝试很有意思。”来自武汉的游客李女士在非遗传承人手把手的指导下,亲手制作一件件独一无二的传统工艺品。这种结合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也为非遗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燕儿谷乡村工匠学校培养了一大批非遗传人,篾匠、木匠、画匠、花匠、铁匠、酒匠、石匠、陶匠等工匠师傅学习制作手工艺产品,让非遗文化资源发挥出成倍的经济效益。同时在各类节日、活动中融入非遗元素,不断扩大影响力。
罗田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遍布各乡镇,总量近1000个,项目有130多种,涵盖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体育等10大门类。近几年来,罗田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要求,推进非遗传承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黄冈日报 记者 吴娅婷 周伟 摄影 记者 周伟)
发表时间:2025-03-14 来源:湖北文明网
3月8日,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当天,由罗田县文化和旅游局、罗田县燕儿谷景区主办,骆驼坳镇政府、罗田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及罗田县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协办的“花漾燕儿谷 味蕾非遗游”春日嘉年华活动,在罗田燕儿谷景区盛大启幕。
“罗田的春天,是山水的诗,是田园的画,是舌尖的味,更是心中的情。无论您是来寻找宁静,还是来感受热情,罗田都会以最美的姿态迎接您。”罗田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雅萍进行了罗田春季旅游线路推介,让现场游客对罗田的春日美景与特色旅游项目充满了向往。
近几年,罗田县以“全域旅游”为引领,以“非遗活态传承”为纽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成功承办全国京剧创作座谈会、首届“余三胜杯”全国京剧票友大会、燕儿谷“云集市”线上赶大集等活动;非遗工坊遍地开花,板栗宴、吊锅节登上央视荧屏,罗田民歌入选省级非遗名录。
梅岭姹紫嫣红美如画。
花田与国潮交织的文化盛宴
初春三月,正是踏青赏花的好时节,罗田的赏花季如约而至。
红梅、白梅、绿萼梅等万株盛开,挂满枝头迎接八方游客,燕儿谷赏花游客络绎不绝。
“我特别喜欢梅花,太美了!”来自河南的游客韦女士和朋友一起赏花,领略春日之美。燕儿谷的美景也让黄石游客陈女士赞叹不已:“这里的梅花非常漂亮,我要介绍更多的朋友来罗田旅游,来燕儿谷欣赏美丽的春花。”
当天,“百花仙子”身着华服、点染花钿,翩若惊鸿踏春而来,邀请游客巡游赏花、沉浸互动。此外,活动现场还有国风表演、花卉猜谜、传统民俗互动、国风集市等精彩活动,让游客尽情感受春日花境、国风雅韵。
为了迎接赏梅季的到来,燕儿谷景区提前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完善了旅游配套设施,增加了停车位,为游客提供更加舒适的旅游体验。近期,燕儿谷以花为媒、以景为伴,每周末都有门票福利,将开展“花神赏花”“国风风华鉴赏”国风雅集等活动。
同时,作为湖北省电商助农新模式“乡村云集市”的发祥地,燕儿谷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来打卡、拍视频,每天燕儿谷“云集市”线上线下赶大集人气火爆,罗田的助农主播也将直播间搬到了梅岭上。
“优美的场景吸引直播间的眼球,流量就会比平时要翻几倍。”骆驼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白安会介绍,直播间搬到了花丛当中来,这段时间游客比较多,货也卖得好粉丝量也增加了,梅岭主景区每天接待游客三四千人次。
热气腾腾的软萩粑、南瓜粑吸引游客。
体味“当味蕾遇上花蕾”
在燕儿谷乡愁广场中心,20余个非遗美食摊位氤氲着诱人香气,成为了活动中的热门打卡点。
“原来这叫印子粑啊,太可爱了。”来自黄梅的游客张女士拿起刚做好的兔子造型印子粑爱不释手。
罗田印子粑主要用于小孩一周岁生日的时候抓周用的。印子粑在民间有多种叫法,有叫印花粑的,也有叫破粉粑的。制作工艺也十分讲究,从粑印里面脱模,再点上红点。印花粑有龙、鱼儿、兔子、荷叶粑、枞球、牛儿、老虎等花样。2023年,“印子粑制作技艺”被评为第七批黄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春天山间田野软萩草茂盛,吃软萩粑的传统习俗在黄冈源远流长,承载着家乡的情怀,也寄托着人们对春天的深深眷恋。作为春天的第一口鲜——软萩粑闪亮登场。“给我来两个。”“我要10个打包带走。”刚出炉的软萩粑热气腾腾,独特的清香吸引游客驻足。
罗田雪花粑软糯清甜,鸭蛋酥Q弹香糯,每一口都挑动着食客们的味蕾,将罗田的传统风味展现得淋漓尽致。现场还有手打糍粑、石磨豆腐等体验项目,让长期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有机会重温农耕智慧,感受传统美食制作过程中的质朴与乐趣。
“早知道有这么多的美食,我就不吃早饭了。”来自黄石的游客张先生,在品尝过各种罗田粑粑后,又来上一碗自己亲手磨的豆腐脑,收获满满。
来燕儿谷农家乐必点的罗田吊锅供不应求,腊肉、豆腐、青菜等,在火炉上慢慢炖煮,香气四溢,搭配各种食材的罗田吊锅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用生铁铸成的锅,围坐在火炉旁享用吊锅,不仅是一种美食体验,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精彩纷呈的罗田非遗表演。
千年文脉焕发新的生机
民俗歌舞《闹五更》《撩歌》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欢快的节奏,用原生态的演绎带观众感受大别山深处的民俗风情;黄梅戏小联唱《手提羊毫》唱腔婉转动人,旋律悠扬,不仅展现了文人墨客的风雅与情怀,也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活动现场还进行了有奖问答活动,现场派发等京剧手办、折扇等罗田文创产品,将活动气氛推向高潮。
大别山刺绣传承人飞针走线,演绎“以布为纸、以线当墨”的东方美学;竹编艺人巧手翻飞,将普通篾条幻化为精美竹器,引得孩童雀跃围观……“赏花经济”与“非遗活化”相结合,利用绿水青山作为背景,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表现形式。
“第一次尝试很有意思。”来自武汉的游客李女士在非遗传承人手把手的指导下,亲手制作一件件独一无二的传统工艺品。这种结合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也为非遗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燕儿谷乡村工匠学校培养了一大批非遗传人,篾匠、木匠、画匠、花匠、铁匠、酒匠、石匠、陶匠等工匠师傅学习制作手工艺产品,让非遗文化资源发挥出成倍的经济效益。同时在各类节日、活动中融入非遗元素,不断扩大影响力。
罗田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遍布各乡镇,总量近1000个,项目有130多种,涵盖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体育等10大门类。近几年来,罗田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要求,推进非遗传承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黄冈日报 记者 吴娅婷 周伟 摄影 记者 周伟)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