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金簿219个亲友名下齐刷刷写着10元
近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大堰乡赵家堰村91岁老人万官鼎离世。9个子女遵照老人遗嘱“丧事不要大操大办”,对前来吊唁的219位亲属和乡邻只收10元随礼。3月11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赵家堰村,了解“10元礼金”背后的故事。
礼金栏里亲友名下写的都是“10元”。
万青松在翻阅“十元礼金簿”。
丧礼上的10元随礼
3月11日中午,赵家堰村村委会前的“大寨亭”旁,几位村民正拉着家常。这里也是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周启本的家乡。
离世老人万官鼎的住所,距离村委会不到800米,他的四儿子万青松就住在旁边。
“周启本是父亲的入党介绍人,父亲一辈子都以党员身份为傲。”62岁的万青松说, 2021年父亲收到“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子女们这才得知父亲早在1957年就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父亲生前跟我们说过很多次‘死后丧事不要大操大办,不要给组织添麻烦’。”万青松介绍,兄弟姊妹只有逢年过节才能聚到一起,每当这时父亲总会提到“丧事简办”的话题。
2月27日,万官鼎离世。万青松赶紧请来村里的老干部、69岁的覃家清做丧礼的“主事人”。“老人一辈子勤俭节约,生前在大会小会上也说过丧事‘不收礼’。子女们一商量,决定不收礼金。”覃家清说,这个规矩一出,让大家都很诧异。
在当地,老人过世是家族大事,亲朋好友前来送行都要随礼,当地俗话叫作“赶情”。如果不记礼金,这笔人情就不算完整。“不能让老人的遗嘱成遗憾。”覃家清说,大家一合计,为了让亲朋好友能“赶情”,礼金标准就定成10元。
老人走后也是榜样
“都是10元,名字和电话清清楚楚,算是大家随礼了。” 万青松边说边从柜子里拿出了礼金簿。礼金栏里,219个名字下齐刷刷写着10元。
丧礼上,从帮厨的伙计到执笔记账的先生,都提醒赶来的亲友严格执行礼金10元的标准。
67岁的田开芹在得知老人离世后,一大早就带着1000元赶到丧礼现场。这笔礼金被退了回来,最后只记上了10元。
“如果和以前一样,我这次要随礼几千元。”62岁的村民付正同介绍,两年前家里孙子办生日宴,万官鼎的9个子女分别随了几百元的礼,“还人情”就要9份一起还上。这次,他不仅和大家一样上了10元钱的人情,家属还送上了一条毛巾作为回礼。
“按照一个标准来,不给大家添负担。”覃家清表示,葬礼当天有200多村民自发来送老人,这位入党67年的老党员在最后一程也为村民做了榜样。
山村有了新风尚
万青松说,父母带大9个子女非常不易。母亲离世后,在家的子女除了照料父亲,还特地为老人请了保姆,其他在外的子女也抢着负担费用。
老人离世后,家里40多口人无论远近全部赶了回来。万青松说,兄弟姐妹生前给老人尽了孝,亲友、乡邻们能自发来送父亲一程,随礼就不重要了。
“我都70岁了,才遇到这样的稀奇事儿。”村民龚兰英说,农村里的红白喜事,随礼没有两百元都拿不出手。这次万家的丧事随礼才收10元,家属又回礼又安排吃饭,让大家伙儿对“人情”有了新看法。
“老人年轻时担任生产队长,苦活累活带头干,在村民中很有威望。”赵家堰村党总支书记郭忠彪介绍,这些年来,村里持续开展移风易俗和“人情风”整治。万官鼎儿女们依照老人遗嘱丧事简办,给大家带了一个好头。
3月12日,大堰乡以“十元礼簿”为例子,向全乡村民发出了移风易俗的倡议。
万官鼎老人“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已被孙女万雪婷收藏。2024年,大学三年级的万雪婷成为预备党员,她说,爷爷永远是自己的榜样。(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义超 通讯员 蒋陈晨 马卫星)
发表时间:2025-03-14 来源:湖北文明网
礼金簿219个亲友名下齐刷刷写着10元
近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大堰乡赵家堰村91岁老人万官鼎离世。9个子女遵照老人遗嘱“丧事不要大操大办”,对前来吊唁的219位亲属和乡邻只收10元随礼。3月11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赵家堰村,了解“10元礼金”背后的故事。
礼金栏里亲友名下写的都是“10元”。
万青松在翻阅“十元礼金簿”。
丧礼上的10元随礼
3月11日中午,赵家堰村村委会前的“大寨亭”旁,几位村民正拉着家常。这里也是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周启本的家乡。
离世老人万官鼎的住所,距离村委会不到800米,他的四儿子万青松就住在旁边。
“周启本是父亲的入党介绍人,父亲一辈子都以党员身份为傲。”62岁的万青松说, 2021年父亲收到“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子女们这才得知父亲早在1957年就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父亲生前跟我们说过很多次‘死后丧事不要大操大办,不要给组织添麻烦’。”万青松介绍,兄弟姊妹只有逢年过节才能聚到一起,每当这时父亲总会提到“丧事简办”的话题。
2月27日,万官鼎离世。万青松赶紧请来村里的老干部、69岁的覃家清做丧礼的“主事人”。“老人一辈子勤俭节约,生前在大会小会上也说过丧事‘不收礼’。子女们一商量,决定不收礼金。”覃家清说,这个规矩一出,让大家都很诧异。
在当地,老人过世是家族大事,亲朋好友前来送行都要随礼,当地俗话叫作“赶情”。如果不记礼金,这笔人情就不算完整。“不能让老人的遗嘱成遗憾。”覃家清说,大家一合计,为了让亲朋好友能“赶情”,礼金标准就定成10元。
老人走后也是榜样
“都是10元,名字和电话清清楚楚,算是大家随礼了。” 万青松边说边从柜子里拿出了礼金簿。礼金栏里,219个名字下齐刷刷写着10元。
丧礼上,从帮厨的伙计到执笔记账的先生,都提醒赶来的亲友严格执行礼金10元的标准。
67岁的田开芹在得知老人离世后,一大早就带着1000元赶到丧礼现场。这笔礼金被退了回来,最后只记上了10元。
“如果和以前一样,我这次要随礼几千元。”62岁的村民付正同介绍,两年前家里孙子办生日宴,万官鼎的9个子女分别随了几百元的礼,“还人情”就要9份一起还上。这次,他不仅和大家一样上了10元钱的人情,家属还送上了一条毛巾作为回礼。
“按照一个标准来,不给大家添负担。”覃家清表示,葬礼当天有200多村民自发来送老人,这位入党67年的老党员在最后一程也为村民做了榜样。
山村有了新风尚
万青松说,父母带大9个子女非常不易。母亲离世后,在家的子女除了照料父亲,还特地为老人请了保姆,其他在外的子女也抢着负担费用。
老人离世后,家里40多口人无论远近全部赶了回来。万青松说,兄弟姐妹生前给老人尽了孝,亲友、乡邻们能自发来送父亲一程,随礼就不重要了。
“我都70岁了,才遇到这样的稀奇事儿。”村民龚兰英说,农村里的红白喜事,随礼没有两百元都拿不出手。这次万家的丧事随礼才收10元,家属又回礼又安排吃饭,让大家伙儿对“人情”有了新看法。
“老人年轻时担任生产队长,苦活累活带头干,在村民中很有威望。”赵家堰村党总支书记郭忠彪介绍,这些年来,村里持续开展移风易俗和“人情风”整治。万官鼎儿女们依照老人遗嘱丧事简办,给大家带了一个好头。
3月12日,大堰乡以“十元礼簿”为例子,向全乡村民发出了移风易俗的倡议。
万官鼎老人“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已被孙女万雪婷收藏。2024年,大学三年级的万雪婷成为预备党员,她说,爷爷永远是自己的榜样。(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义超 通讯员 蒋陈晨 马卫星)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