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地 讴歌人民——湖北美术学院“许海刚水彩艺术展”侧记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3月13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亮宝节上的人们》 纸本水彩

《新靴》 纸本水彩

《福宝写生》 纸本水彩

与创作作品一并展出的手账。

《支教日记——无人机》 纸本水彩

观众在展厅欣赏《走进亮宝节》。

眼下,“行走大地——许海刚水彩艺术展”正在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热展,展出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金奖获得者、湖北美术学院教授许海刚大量写生手稿和190幅作品。

这位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艺术大家,40年来不顾酷暑严冬坚持写生,足迹遍布祖国30余个省市自治区,深入西藏、云南等地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自然人文的壮美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次展览既是湖北水彩创作领域的盛宴,也是湖北美术学院百余年艺术创作和美育成果的缩影,更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生动实践。

只有真正扎根于生活 艺术才能获得真实的呼吸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许海刚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一直从事水彩画教学与创作。从1985年不顾舟车劳顿,奔赴峡江地区宁厂古镇写生创作,到自觉践行“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文艺创作方法,40年来,许海刚在各地写生过程中,留下了数以千计的作品。他笔下的“大美中国”,以艺术语言传递民族自信与文化认同。他还多次赴欧洲写生,以水彩为媒介搭建中西方文化对话的桥梁。

展览精选许海刚不同阶段的代表作予以呈现,全面梳理其艺术生涯和创作理念。展览还展出了一批疫情期间无法外出写生而产生的独特的电影题材作品,名曰“画电影”,也被许海刚老师比作“家中的自修课”。这批作品同样具有独特的价值。

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展览一并展出了许海刚外出写生所做的大量手账,他在飞机、列车、宾馆及写生现场的随手所记、所画,既有言简意赅的文字,也有速写草图,与水彩作品一起,提供了许海刚写生创作的全方位记录。“无卧铺,硬坐一晚”“今寻一小山村,村民在桥头歇息,其景自然,祥和入画”“参加婚礼的布拖人,或躺或蹲地聚在一起,像野餐一般享受着阳光下的‘转转酒’”……寥寥几笔,就把观众带入彼时彼景。

“这些手账就是我的脚印。”接受媒体采访时,许海刚深情地说,“行走大地时,脚下的泥土、眼前的风景、偶遇的人物,都在不断滋养我的感知力。每一次写生,既是技巧的磨炼,更是心灵的返璞归真。写生数十年,我愈发体会到,只有真正扎根于生活,艺术才能摆脱概念的桎梏,获得真实的呼吸感。”

许海刚用敬畏而虔诚的态度,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表现生活,这使其艺术作品具有长久而坚实的生命力。正如展览策展人、湖北美术学院原副校长刘茂平所言,许海刚常常选取那些地貌、物产、民族、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超越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观光,到达一个地方静静地待下来,用手中的画笔,将各地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之美转换成艺术之美。“他的画面不是画出来,而是生长出来,所以他的绘画总有一种活跃的生命状态,从而使得他的作品回归到中国绘画原始写生所追求的艺术境界。”

展览两位艺术总监之一、武汉美术馆馆长陈勇劲则说,“许海刚教授用40年的行走告诉我们:艺术的高度,不在于画幅的尺寸,而在于创作者俯身大地的姿态。”

艺术的真谛 在于对普通人的凝视与共情

许海刚的水彩创作偏爱中国西部题材。这些年,无论是自驾或带学生写生,他几乎每年都多次深入西藏、甘肃、云南、四川等地。那里的纯粹与厚重,与水彩的透明性形成奇妙反差,这种张力深深吸引着许海刚反复探索。

2012年冬,许海刚到甘南地区采风,恰遇藏民过传统的亮宝节,四里八乡的藏民穿上最美的服装,戴上华贵的宝饰,共聚一堂。他们脸上天真、率直的笑容,内心的愉悦、充实,感染着许海刚。那一刻,他决定要把这种愉悦变成创作。此后,从构思到完成作品历时3年,他连续3个春节放弃与家人团聚,奔赴甘南搜集素材、提炼绘制,最终创作出了《亮宝节上的人们》。

谈及这幅斩获全国美展金奖的作品,许海刚说,在构图阶段,对人物的聚散、男女老少的分布、光影的处理,他反复进行推敲。起初,创作的是一张横幅构图,表现沿途藏族同胞聚集的场面,后因超过了全国美展规定的尺寸,改为方形构图,有意让人物层层叠叠,表现出拥挤热闹的场面。对群像中个体细微神态的生动刻画,及由个体共同构成的高原般的雄浑感,则象征着一种精神。“总之,希望改变一些美术作品所描绘的有些概念化的藏族同胞形象,展示他们干净漂亮,甚至有些贵气的一面。”许海刚说。

为完成这幅大作,许海刚同步创作了系列单幅水彩人物作品。展览开幕式上,许海刚向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捐赠的水彩新作《亮宝节上的卓玛》,就是该系列作品之一。

湖北美术学院绘画学院院长徐文涛教授称,许海刚既承袭西方印象派对光色的敏锐,又深谙中国画“以形写神”的写生传统。这幅金奖作品,将藏族人民的节日盛景化作画中人物的微笑、惊叹与私语,不仅是技艺的巅峰,更是艺术家与高原人民心灵交融的见证。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生活是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许海刚说,在教学中,他也坚持带学生去乡村、市井写生,不仅是技法训练,更是让学生理解:艺术的真谛,在于对普通人的凝视与共情。

湖北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鲍清芬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画像的红色基因流淌在一代代湖美人的血液里。在新中国美术史上,该校教师作品先后6次获得全国美展最高奖。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教师响应时代强音佳作频出。《亮宝节上的人们》《阳光下的大桥浇筑工》两件全国美展金奖作品,描绘了各民族血脉相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一线劳动者建设大国工程的美丽图景。这些经典美术作品,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艺术教育不是流水线传技 而是点燃火种

许海刚在湖北美术学院工作数十年,培养出大批兼具传统功底与创新精神的水彩新锐。展览开幕式上,许海刚的许多同事、朋友、学生来到现场。他们的评价,勾勒出一个为人真诚、朴实、随性,对艺术热爱、执着的许海刚。

许海刚是我国水彩画创作领域的领军人物,但在学生眼里,却是亲切的“海师傅”。学生们说:“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喊起,反正学长们就这么称呼。”该校水彩画系青年教师郭钰说,每次外出写生,“海师傅”经常陪着学生坐几十个小时的硬座,与学生同吃同住,每到一地就率先示范。即便在无人区的长途客车上,他一拿起画笔,也能忘我投入。在水彩画系系主任张昊眼里,许海刚既是导师,还是“劳模”。他说,许老师对水彩是发自内心地热爱,在学校经常是三点一线,如果不在教室和家里,准就泡在简陋的工作室,沉浸在创作中。

对教书育人,许海刚有独到的见解。他说,“艺术教育不是流水线传技,而是点燃火种。”他始终将创作与育人视为一体,他的课堂没有教条的技法,只有对生命的热忱。他带领学生深入田野写生时,常强调“笨功夫”:与学生同坐一处、亲身示范。他说,画到夕阳西沉,学会忍受枯燥,才能捕捉到光线微妙的变化。这种“行走式教学”,不仅培养出无数水彩新锐,更让艺术回归生活本真,让美育成为心灵的滋养。

他的水彩画没有炫技的笔触,却用最质朴的叠加技法,让《牧归》中的晚霞与炊烟“呼吸”,让《白龙江边》的流水与卵石“低语”,让《亮宝节上的人们》在反复涂抹中逐渐“显影”,最终呈现出节日的喧腾与信仰的庄重交织的质感。这种“去滤镜”的真实,恰是对AI浪潮下“快餐式视觉文化”的温柔抵抗。

湖北美术学院校长周峰称,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湖北美术学院水彩教学和创作始终与时代同步伐,与国家共奋进。从湖北美术学院刘寿祥教授开创全国首个水彩画系,到陈勇劲、李宁等中青代艺术家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湖北水彩始终以守正创新为内核,打造中国水彩的高地。许海刚的创作,正是这一脉络的延续与升华。他指导的学生多次在全国青年水彩画展中获奖,推动湖北新生代艺术家群体崛起。

鲍清芬称,湖北美术学院在百余年办学历程中,秉持美育报国之初心,坚守人民立场,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她希望全校师生在近距离领略许海刚艺术魅力的同时,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去感受人民的喜怒哀乐,创作出更多反映人民心声、鼓舞人民前进的优秀作品。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勇于突破传统,不断推陈出新,用创新的艺术语言展现时代精神。

鲍清芬表示,在新时代,湖北美术学院将认真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始终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艺术人才,鼓励师生深入生活、关注社会,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展现湖北风貌的优秀作品,推进荆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贡献艺术力量,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贡献湖美力量。(湖北日报 撰文:胡玫轩

责任编辑:李欢

行走大地 讴歌人民——湖北美术学院“许海刚水彩艺术展”侧记

发表时间:2025-03-13 来源:湖北文明网

《亮宝节上的人们》 纸本水彩

《新靴》 纸本水彩

《福宝写生》 纸本水彩

与创作作品一并展出的手账。

《支教日记——无人机》 纸本水彩

观众在展厅欣赏《走进亮宝节》。

眼下,“行走大地——许海刚水彩艺术展”正在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热展,展出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金奖获得者、湖北美术学院教授许海刚大量写生手稿和190幅作品。

这位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艺术大家,40年来不顾酷暑严冬坚持写生,足迹遍布祖国30余个省市自治区,深入西藏、云南等地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自然人文的壮美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次展览既是湖北水彩创作领域的盛宴,也是湖北美术学院百余年艺术创作和美育成果的缩影,更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生动实践。

只有真正扎根于生活 艺术才能获得真实的呼吸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许海刚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一直从事水彩画教学与创作。从1985年不顾舟车劳顿,奔赴峡江地区宁厂古镇写生创作,到自觉践行“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文艺创作方法,40年来,许海刚在各地写生过程中,留下了数以千计的作品。他笔下的“大美中国”,以艺术语言传递民族自信与文化认同。他还多次赴欧洲写生,以水彩为媒介搭建中西方文化对话的桥梁。

展览精选许海刚不同阶段的代表作予以呈现,全面梳理其艺术生涯和创作理念。展览还展出了一批疫情期间无法外出写生而产生的独特的电影题材作品,名曰“画电影”,也被许海刚老师比作“家中的自修课”。这批作品同样具有独特的价值。

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展览一并展出了许海刚外出写生所做的大量手账,他在飞机、列车、宾馆及写生现场的随手所记、所画,既有言简意赅的文字,也有速写草图,与水彩作品一起,提供了许海刚写生创作的全方位记录。“无卧铺,硬坐一晚”“今寻一小山村,村民在桥头歇息,其景自然,祥和入画”“参加婚礼的布拖人,或躺或蹲地聚在一起,像野餐一般享受着阳光下的‘转转酒’”……寥寥几笔,就把观众带入彼时彼景。

“这些手账就是我的脚印。”接受媒体采访时,许海刚深情地说,“行走大地时,脚下的泥土、眼前的风景、偶遇的人物,都在不断滋养我的感知力。每一次写生,既是技巧的磨炼,更是心灵的返璞归真。写生数十年,我愈发体会到,只有真正扎根于生活,艺术才能摆脱概念的桎梏,获得真实的呼吸感。”

许海刚用敬畏而虔诚的态度,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表现生活,这使其艺术作品具有长久而坚实的生命力。正如展览策展人、湖北美术学院原副校长刘茂平所言,许海刚常常选取那些地貌、物产、民族、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超越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观光,到达一个地方静静地待下来,用手中的画笔,将各地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之美转换成艺术之美。“他的画面不是画出来,而是生长出来,所以他的绘画总有一种活跃的生命状态,从而使得他的作品回归到中国绘画原始写生所追求的艺术境界。”

展览两位艺术总监之一、武汉美术馆馆长陈勇劲则说,“许海刚教授用40年的行走告诉我们:艺术的高度,不在于画幅的尺寸,而在于创作者俯身大地的姿态。”

艺术的真谛 在于对普通人的凝视与共情

许海刚的水彩创作偏爱中国西部题材。这些年,无论是自驾或带学生写生,他几乎每年都多次深入西藏、甘肃、云南、四川等地。那里的纯粹与厚重,与水彩的透明性形成奇妙反差,这种张力深深吸引着许海刚反复探索。

2012年冬,许海刚到甘南地区采风,恰遇藏民过传统的亮宝节,四里八乡的藏民穿上最美的服装,戴上华贵的宝饰,共聚一堂。他们脸上天真、率直的笑容,内心的愉悦、充实,感染着许海刚。那一刻,他决定要把这种愉悦变成创作。此后,从构思到完成作品历时3年,他连续3个春节放弃与家人团聚,奔赴甘南搜集素材、提炼绘制,最终创作出了《亮宝节上的人们》。

谈及这幅斩获全国美展金奖的作品,许海刚说,在构图阶段,对人物的聚散、男女老少的分布、光影的处理,他反复进行推敲。起初,创作的是一张横幅构图,表现沿途藏族同胞聚集的场面,后因超过了全国美展规定的尺寸,改为方形构图,有意让人物层层叠叠,表现出拥挤热闹的场面。对群像中个体细微神态的生动刻画,及由个体共同构成的高原般的雄浑感,则象征着一种精神。“总之,希望改变一些美术作品所描绘的有些概念化的藏族同胞形象,展示他们干净漂亮,甚至有些贵气的一面。”许海刚说。

为完成这幅大作,许海刚同步创作了系列单幅水彩人物作品。展览开幕式上,许海刚向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捐赠的水彩新作《亮宝节上的卓玛》,就是该系列作品之一。

湖北美术学院绘画学院院长徐文涛教授称,许海刚既承袭西方印象派对光色的敏锐,又深谙中国画“以形写神”的写生传统。这幅金奖作品,将藏族人民的节日盛景化作画中人物的微笑、惊叹与私语,不仅是技艺的巅峰,更是艺术家与高原人民心灵交融的见证。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生活是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许海刚说,在教学中,他也坚持带学生去乡村、市井写生,不仅是技法训练,更是让学生理解:艺术的真谛,在于对普通人的凝视与共情。

湖北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鲍清芬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画像的红色基因流淌在一代代湖美人的血液里。在新中国美术史上,该校教师作品先后6次获得全国美展最高奖。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教师响应时代强音佳作频出。《亮宝节上的人们》《阳光下的大桥浇筑工》两件全国美展金奖作品,描绘了各民族血脉相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一线劳动者建设大国工程的美丽图景。这些经典美术作品,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艺术教育不是流水线传技 而是点燃火种

许海刚在湖北美术学院工作数十年,培养出大批兼具传统功底与创新精神的水彩新锐。展览开幕式上,许海刚的许多同事、朋友、学生来到现场。他们的评价,勾勒出一个为人真诚、朴实、随性,对艺术热爱、执着的许海刚。

许海刚是我国水彩画创作领域的领军人物,但在学生眼里,却是亲切的“海师傅”。学生们说:“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喊起,反正学长们就这么称呼。”该校水彩画系青年教师郭钰说,每次外出写生,“海师傅”经常陪着学生坐几十个小时的硬座,与学生同吃同住,每到一地就率先示范。即便在无人区的长途客车上,他一拿起画笔,也能忘我投入。在水彩画系系主任张昊眼里,许海刚既是导师,还是“劳模”。他说,许老师对水彩是发自内心地热爱,在学校经常是三点一线,如果不在教室和家里,准就泡在简陋的工作室,沉浸在创作中。

对教书育人,许海刚有独到的见解。他说,“艺术教育不是流水线传技,而是点燃火种。”他始终将创作与育人视为一体,他的课堂没有教条的技法,只有对生命的热忱。他带领学生深入田野写生时,常强调“笨功夫”:与学生同坐一处、亲身示范。他说,画到夕阳西沉,学会忍受枯燥,才能捕捉到光线微妙的变化。这种“行走式教学”,不仅培养出无数水彩新锐,更让艺术回归生活本真,让美育成为心灵的滋养。

他的水彩画没有炫技的笔触,却用最质朴的叠加技法,让《牧归》中的晚霞与炊烟“呼吸”,让《白龙江边》的流水与卵石“低语”,让《亮宝节上的人们》在反复涂抹中逐渐“显影”,最终呈现出节日的喧腾与信仰的庄重交织的质感。这种“去滤镜”的真实,恰是对AI浪潮下“快餐式视觉文化”的温柔抵抗。

湖北美术学院校长周峰称,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湖北美术学院水彩教学和创作始终与时代同步伐,与国家共奋进。从湖北美术学院刘寿祥教授开创全国首个水彩画系,到陈勇劲、李宁等中青代艺术家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湖北水彩始终以守正创新为内核,打造中国水彩的高地。许海刚的创作,正是这一脉络的延续与升华。他指导的学生多次在全国青年水彩画展中获奖,推动湖北新生代艺术家群体崛起。

鲍清芬称,湖北美术学院在百余年办学历程中,秉持美育报国之初心,坚守人民立场,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她希望全校师生在近距离领略许海刚艺术魅力的同时,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去感受人民的喜怒哀乐,创作出更多反映人民心声、鼓舞人民前进的优秀作品。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勇于突破传统,不断推陈出新,用创新的艺术语言展现时代精神。

鲍清芬表示,在新时代,湖北美术学院将认真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始终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艺术人才,鼓励师生深入生活、关注社会,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展现湖北风貌的优秀作品,推进荆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贡献艺术力量,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贡献湖美力量。(湖北日报 撰文:胡玫轩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