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宣恩县云雾深处,一抹流动的红色穿梭于群山之间。她们肩扛工具箱攀越电缆塔,点亮36万宣恩人民的生活;怀揣文具袋叩响木门,温暖2700平方公里的山乡。这群被称作“电妈妈”的女职工,用13年光阴将电流织成爱的网络,让光明与温情在土(家)苗山乡流淌。
2月28日,全国妇联在北京举行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暨表彰大会,宣恩县供电公司“电妈妈”爱心团队被表彰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金色奖牌映亮她们的笑脸时,187场安全课堂的掌声、21所乡村学校的读书声,仿佛在宣恩群山间回响……
6年牵挂
从自闭孩童到阳光少年
1月24日,农历腊月二十五,寒风裹挟着年味扑面而来。国网宣恩供电公司党委党建部主任、“电妈妈”团队队长赵明菊匆匆赶往椒园镇土皇坪村。与她同行的还有调任恩施工作的老队员朱瑜,两人挎着塞满零食、牛奶和书籍的背包,挤上开往山村的公交车。
推开小杰家的木门,11岁男孩举着棒棒糖雀跃:“朱阿姨,您上次给我们送的棒棒糖,我还没舍得吃呢,想一直留着。”屋内,大学生小静将三峡大学录取通知书复印件递给赵明菊,三双手紧握的温度,融化了窗棂上的冰霜。
这对姐弟的故事令人心酸:母亲意外离世、爷爷病逝,父亲常年在外务工,体弱的奶奶无力照料家庭,接连打击让姐弟变得封闭——弟弟小杰躲在房间折纸,姐姐小静成绩从班级前三滑至倒数。2019年,“电妈妈”们带着棉被和文具叩响姐弟的家门,命运的转变从此开始。
此后6年,红马甲的身影从未缺席:队员蒙菊珍代开家长会,队员朱瑜把数学题编成童话寄到学校,队员赵明菊视频辅导功课时总备着润喉糖。最难忘的是2024年暑假——小静收到录取通知书后,“电妈妈”们连夜缝制棉被,被角绣着“冷暖找我”,还驱车护送她到校办理入学手续。
如今,小静成为优秀大学生,小杰的书包别着“安全小卫士”徽章,老屋斑驳墙面上,21张奖状拼成心形。“孩子们眼里的光,是我们前行的动力。”赵明菊轻抚帮扶相册,照片里瑟缩的姐弟已蜕变成自信模样。
13年长跑
从一人帮扶到万人受益
所有的故事始于2012年春天,在晓关侗族乡覃家坪村一处开裂的木屋里,“电妈妈”们第一次见到10岁的小燕:父亲重度残疾,母亲离家十年,父女俩靠每月50元低保生活。返程途中,10名女职工当场决定每月捐出20至100元工资,帮扶小燕完成学业。这场爱心长跑,一坚持就是13年。
随着帮扶深入,更多隐秘的困境浮出水面:高罗团结小学31名学生中28名是留守儿童,黄坪村一位儿童因家庭变故自闭失语……
“不能让孩子的未来‘断电’!”团队迅速构建长效机制,启动“护苗、筑安、悦读、圆梦”四大行动——建立专项助学基金,为每个孩子定制成长档案;在21所乡村学校捐建16个“爱如电”图书角,募集图书2万余册;年均开展3场安全课堂,用电安全儿歌传唱山乡。
2021年3月,“电妈妈”们翻山越岭走进高罗团结小学。当红马甲身影出现,操场瞬间沸腾。女孩小慧攥着赵明菊的手追问:“赵妈妈,下次还来吗?”在场教师哽咽:“这些孩子太缺陪伴了。”这样的场景在13年里重现了100余次。每月家庭日,“电妈妈”带孩子们包饺子、做科学实验,县城供电所食堂被笑声填满。
13年耕耘,“电妈妈”团队从最初的10人扩展到54人,帮扶对象从1个家庭延伸到2万余人次。曾自闭的儿童站上安全课堂讲台,受助学生中走出多名大学生。
“看着孩子们蜕变,就是我们坚持的意义。”赵明菊抚摸着半人高的帮扶档案,每一页都记录着破茧成蝶的故事。
爱心接力
从薪火相传到沃野新光
“10块钱能做什么?”2012年,国网宣恩供电公司女工在青年座谈会上抛出这个问题,答案化作持续13年的奇迹——女职工们每月省下一顿早餐钱,累计捐款超百万元,帮助300余名儿童实现“微心愿”。
如今,这支队伍跨越代际:54名成员中既有退休后仍织毛衣寄山区的“老妈妈”,也有主动加入的“90后”党员;“吊脚楼”共产党员服务队的男职工,扛着工具包边检修线路边家访。
数字见证温暖:6000件文体用具填满图书角,沙道沟镇留守儿童小宇用人生第一套画笔画出《电妈妈教我认识的彩虹》;珠山镇女孩小凤从不敢抬头说话变成演讲冠军。更动人的是,3名受助学生在高考志愿表填上电力院校:“想成为像赵妈妈那样会发光的人。”
荣誉墙上,“湖北省三八红旗集体”“恩施州最佳巾帼志愿服务组织”等牌匾熠熠生辉,但最珍贵的回报藏在细节里——庆阳坝中心小学新建的第十六个安全用电读书角前,孩子们捧着《电力科学启蒙》交流知识;新入职的“电妈妈”志愿者正教他们培育光伏绿植,嫩芽在阳光下舒展,如同大山里苏醒的希望。
“爱心不是少数人的全力以赴,而是多数人的力所能及。”望着新一代队员忙碌的身影,赵明菊满眼欣慰。这支队伍,正如武陵山巅的星光,虽不似骄阳夺目,却始终温柔照亮着孩子们的星辰大海。(恩施日报 全媒体记者 向利雄 毛国寅 通讯员 林 红)
发表时间:2025-03-05 来源:湖北文明网
在宣恩县云雾深处,一抹流动的红色穿梭于群山之间。她们肩扛工具箱攀越电缆塔,点亮36万宣恩人民的生活;怀揣文具袋叩响木门,温暖2700平方公里的山乡。这群被称作“电妈妈”的女职工,用13年光阴将电流织成爱的网络,让光明与温情在土(家)苗山乡流淌。
2月28日,全国妇联在北京举行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暨表彰大会,宣恩县供电公司“电妈妈”爱心团队被表彰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金色奖牌映亮她们的笑脸时,187场安全课堂的掌声、21所乡村学校的读书声,仿佛在宣恩群山间回响……
6年牵挂
从自闭孩童到阳光少年
1月24日,农历腊月二十五,寒风裹挟着年味扑面而来。国网宣恩供电公司党委党建部主任、“电妈妈”团队队长赵明菊匆匆赶往椒园镇土皇坪村。与她同行的还有调任恩施工作的老队员朱瑜,两人挎着塞满零食、牛奶和书籍的背包,挤上开往山村的公交车。
推开小杰家的木门,11岁男孩举着棒棒糖雀跃:“朱阿姨,您上次给我们送的棒棒糖,我还没舍得吃呢,想一直留着。”屋内,大学生小静将三峡大学录取通知书复印件递给赵明菊,三双手紧握的温度,融化了窗棂上的冰霜。
这对姐弟的故事令人心酸:母亲意外离世、爷爷病逝,父亲常年在外务工,体弱的奶奶无力照料家庭,接连打击让姐弟变得封闭——弟弟小杰躲在房间折纸,姐姐小静成绩从班级前三滑至倒数。2019年,“电妈妈”们带着棉被和文具叩响姐弟的家门,命运的转变从此开始。
此后6年,红马甲的身影从未缺席:队员蒙菊珍代开家长会,队员朱瑜把数学题编成童话寄到学校,队员赵明菊视频辅导功课时总备着润喉糖。最难忘的是2024年暑假——小静收到录取通知书后,“电妈妈”们连夜缝制棉被,被角绣着“冷暖找我”,还驱车护送她到校办理入学手续。
如今,小静成为优秀大学生,小杰的书包别着“安全小卫士”徽章,老屋斑驳墙面上,21张奖状拼成心形。“孩子们眼里的光,是我们前行的动力。”赵明菊轻抚帮扶相册,照片里瑟缩的姐弟已蜕变成自信模样。
13年长跑
从一人帮扶到万人受益
所有的故事始于2012年春天,在晓关侗族乡覃家坪村一处开裂的木屋里,“电妈妈”们第一次见到10岁的小燕:父亲重度残疾,母亲离家十年,父女俩靠每月50元低保生活。返程途中,10名女职工当场决定每月捐出20至100元工资,帮扶小燕完成学业。这场爱心长跑,一坚持就是13年。
随着帮扶深入,更多隐秘的困境浮出水面:高罗团结小学31名学生中28名是留守儿童,黄坪村一位儿童因家庭变故自闭失语……
“不能让孩子的未来‘断电’!”团队迅速构建长效机制,启动“护苗、筑安、悦读、圆梦”四大行动——建立专项助学基金,为每个孩子定制成长档案;在21所乡村学校捐建16个“爱如电”图书角,募集图书2万余册;年均开展3场安全课堂,用电安全儿歌传唱山乡。
2021年3月,“电妈妈”们翻山越岭走进高罗团结小学。当红马甲身影出现,操场瞬间沸腾。女孩小慧攥着赵明菊的手追问:“赵妈妈,下次还来吗?”在场教师哽咽:“这些孩子太缺陪伴了。”这样的场景在13年里重现了100余次。每月家庭日,“电妈妈”带孩子们包饺子、做科学实验,县城供电所食堂被笑声填满。
13年耕耘,“电妈妈”团队从最初的10人扩展到54人,帮扶对象从1个家庭延伸到2万余人次。曾自闭的儿童站上安全课堂讲台,受助学生中走出多名大学生。
“看着孩子们蜕变,就是我们坚持的意义。”赵明菊抚摸着半人高的帮扶档案,每一页都记录着破茧成蝶的故事。
爱心接力
从薪火相传到沃野新光
“10块钱能做什么?”2012年,国网宣恩供电公司女工在青年座谈会上抛出这个问题,答案化作持续13年的奇迹——女职工们每月省下一顿早餐钱,累计捐款超百万元,帮助300余名儿童实现“微心愿”。
如今,这支队伍跨越代际:54名成员中既有退休后仍织毛衣寄山区的“老妈妈”,也有主动加入的“90后”党员;“吊脚楼”共产党员服务队的男职工,扛着工具包边检修线路边家访。
数字见证温暖:6000件文体用具填满图书角,沙道沟镇留守儿童小宇用人生第一套画笔画出《电妈妈教我认识的彩虹》;珠山镇女孩小凤从不敢抬头说话变成演讲冠军。更动人的是,3名受助学生在高考志愿表填上电力院校:“想成为像赵妈妈那样会发光的人。”
荣誉墙上,“湖北省三八红旗集体”“恩施州最佳巾帼志愿服务组织”等牌匾熠熠生辉,但最珍贵的回报藏在细节里——庆阳坝中心小学新建的第十六个安全用电读书角前,孩子们捧着《电力科学启蒙》交流知识;新入职的“电妈妈”志愿者正教他们培育光伏绿植,嫩芽在阳光下舒展,如同大山里苏醒的希望。
“爱心不是少数人的全力以赴,而是多数人的力所能及。”望着新一代队员忙碌的身影,赵明菊满眼欣慰。这支队伍,正如武陵山巅的星光,虽不似骄阳夺目,却始终温柔照亮着孩子们的星辰大海。(恩施日报 全媒体记者 向利雄 毛国寅 通讯员 林 红)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