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蛇年新春,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已破百亿。继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爆火之后,“魔童”哪吒再次在银幕上翻天闹海,掀起观影热潮。这一文化艺术现象引起广泛关注。
哪吒的神话人物形象,从何处而来?古典文学研究者、南开大学跨文化交流研究院院长陈洪在其新著《出仙入凡说封神》中,娓娓讲述了这一切。
几年前,湖北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经典绘本《哪吒闹海》早已成功“出海”,成为文化输出的典型案例。
追溯哪吒的前世今生,其形象经历了一条独特的演变轨迹:从源自佛教到古典小说中的少年英雄,再到文学、艺术和民间传说中不断丰富的传统IP,如今成为改写天命、反抗权威的“魔童”跃上大银幕。
《哪吒闹海》(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插图,于大武绘、唐亚明著。
潜藏的“魔性”基因 哪吒形象在《封神演义》中定型
无论是在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还是《西游记》中,哪吒都是重要的角色。陈洪认为,“哪吒闹海”的知名度毫不逊于孙悟空的“大闹天宫”。
《西游记》中,哪吒是纯粹儿童的样子,“总角才遮囟,披毛未苫肩”,使用的法宝是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等。后世哪吒的那些“标配”装备——风火轮、乾坤圈等还未上身。在情理与伦理的生死大战中,哪吒是一个在武力胁迫下失败的英雄形象。
而在《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形象,诗曰:“两朵莲花现化身,灵珠二世出凡尘。手提紫焰蛇矛宝,脚踏金霞风火轮。豹皮囊内安天下,红锦绫中福世民。历代圣人为第一,史官遗笔万年新。”这莲花化身一段描写之细、评价之高,在整部作品中都是罕见的。可以说,此后广为流传的哪吒形象——脚踏风火轮,手提火尖枪,腰间荷叶裙,斜挎豹皮囊,就是由这段文字确定的。《封神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400余名,重要而“有故事的”也有数十名,但只有哪吒的“出身传”足足写了三回书,篇幅甚至超过了姜子牙。
陈洪在书中提出,是《西游记》“缩写”了《封神演义》的三回书,还是《封神演义》“扩写”了《西游记》的这一段,抑或之前本有相关故事存在而二书所取略有差异,三种情况皆有可能。打乱龙宫与天庭的秩序,哪吒与孙悟空异曲而同工,但其在文学形象的长廊中又有着与众不同、特立独行之处。如果考虑到这是一个成长中的少年形象,那么他对秩序的反叛,对权威的挑战,以及在挑战、反叛过程中生命得到升华,通过这一升华,获得巨大的神奇力量,都具有某种文学/文化“原型”的意义。在宋明理学盛行了几百年的思想背景下,何以出现这样的文学形象?何以广为传播竟未遭到质疑,或是禁毁?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在定型的哪吒身上,由此潜藏下了强大的“魔性”基因。
“前世”与“今生”嫁接 成为“经典再生”的成功范例
对于哪吒在银幕上翻天闹海、掀起观影热潮,陈洪认为,“魔童”正是在哪吒的“前世”基因图谱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经由剧作者巧妙地与“今生”嫁接,成为“经典再生”的成功范例。
从技术的角度讲,影片制作精美,人设、特效均大胆而富有创意——这是人所共见的。除此之外,剧本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魔童”哪吒的今生与前世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这一嫁接的“砧木”(树本)从近缘看,自然是《封神演义》,若追寻基因谱系,则是自唐至明千年间,中外文化交融、雅俗文化交融所“定型”的哪吒,而双重的交融使得这个“砧木”带有潜在而又强烈的“魔性”。
陈洪称,总体来看,电影中的哪吒是由《封神演义》定型的哪吒脱化而出,脱化的痕迹留在了形象的基础元素中,如脚踏风火轮,身披混天绫,手持火尖枪的哪吒造型;不断闯祸;与龙族的两次冲突;为父母“舍身”;等等。但是,在脱化中,作者又有两个大胆变化,一个是减弱了哪吒与李靖的父子矛盾,一个是改变了哪吒与东海龙王三太子敖丙的关系。而后一个改动是全剧的关键,戏剧性的“逆天改命”由此而生。
有趣的是,《西游记》中写到哪吒变作三头六臂,而《封神演义》中哪吒变化的是三头八臂。据介绍,三头六臂既是描写神魔巨大法力的通常用语,也是形容一个人威猛超众的常用语,小说戏曲中很常见,如《水浒传》就出现了五次。而“三头八臂”几乎可以说是哪吒的“专属”用语。
“我命由我不由天” 哪吒“名言”中医古籍早已有
电影中哪吒的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表达了命运走向和自身选择的关系,展现了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有趣的是,在中医古籍中,这句话竟然还是中医养生理论的“名言”。
晋代葛洪所著的《抱朴子内篇》,便引述“我命在我不在天”。这一思想在中医养生理论中亦得以体现。
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写道:“我命在我,不在于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风邪者,皆由恣意极情,不知自惜,故损生也。世人不终芪寿,多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这段话意为,人的生命健康是把握在自己手中的,如果放纵生活、不懂得爱惜身体,就会损耗生命健康。
电影《哪吒2》中,李靖交给申公豹的中药材采购清单,包括三七、蒲黄、茜草、冰片、血竭、红花、当归、苏木、马钱子等。这份“代购清单”冲上热搜,也引起网友们热议中医药知识。
从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取得成功以来,中国动画电影人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中汲取养分,打造出《姜子牙》《长安三万里》和《白蛇》三部曲等优秀动画电影。这些作品都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性改编,生动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着蓬勃生命力,是创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
《出仙入凡说封神》插图《哪吒》,张旺绘。
从传承到创新 鄂版哪吒“闹”出海了
作为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百年百部中国儿童图画书经典书系”中的一部,《哪吒闹海》讲述的是小哪吒天生神力,在海中玩耍的时候,勇斗邪恶的东海蓝妖和龙王三太子,引得龙王大怒,卷起滔天大浪,哪吒为保护百姓牺牲自己,最终重生,斗败龙王的故事。该书由资深图画书作家唐亚明创作,知名画家于大武绘画,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第六届野间儿童图书插图比赛大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
“百年百部”经典书系对外翻译工程入选了中宣部、商务部等五部委联合颁发的2023—2024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哪吒闹海》也在海外深受欢迎。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哪吒闹海》马来文版配图生动,色彩艳丽,将哪吒描绘得英武、飘逸。
唐亚明说,像《哪吒闹海》这样的故事,对中国人来说,是家喻户晓的传统故事。对外国人来说,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扇窗口。
“神话传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将中国传统文化分解成一个个点,通过这些有趣的点的辐射,让孩子们来发现中国特有的文化美,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和潜在能力的拓展。”该书责编刘嘉鹏认为,电影中哪吒“不妥协、不服输”的精神与书中哪吒“舍生取义、拯救百姓”的壮举,均体现了对传统故事中“抗争与牺牲”主题的延续。电影主题更复杂,面向全年龄段观众,尤其是青年群体。图画书则简化情节,弱化个人悲剧色彩,以适应儿童心理接受度。
该书责编陈颖认为,《哪吒之魔童闹海》与图画书《哪吒闹海》虽同源异流,却因媒介特性与受众需求差异,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文化表达。电影以商业性与思想性并重,通过技术革新与议题重构成为“国漫之光”;图画书则以教育性与审美性为核心,成为传统文化启蒙的桥梁。两者共同印证了经典IP在不同媒介中的生命力,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从传承到创新的双向探索。(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实习生 朱诗果)
发表时间:2025-02-17 来源:湖北文明网
2025年蛇年新春,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已破百亿。继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爆火之后,“魔童”哪吒再次在银幕上翻天闹海,掀起观影热潮。这一文化艺术现象引起广泛关注。
哪吒的神话人物形象,从何处而来?古典文学研究者、南开大学跨文化交流研究院院长陈洪在其新著《出仙入凡说封神》中,娓娓讲述了这一切。
几年前,湖北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经典绘本《哪吒闹海》早已成功“出海”,成为文化输出的典型案例。
追溯哪吒的前世今生,其形象经历了一条独特的演变轨迹:从源自佛教到古典小说中的少年英雄,再到文学、艺术和民间传说中不断丰富的传统IP,如今成为改写天命、反抗权威的“魔童”跃上大银幕。
《哪吒闹海》(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插图,于大武绘、唐亚明著。
潜藏的“魔性”基因 哪吒形象在《封神演义》中定型
无论是在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还是《西游记》中,哪吒都是重要的角色。陈洪认为,“哪吒闹海”的知名度毫不逊于孙悟空的“大闹天宫”。
《西游记》中,哪吒是纯粹儿童的样子,“总角才遮囟,披毛未苫肩”,使用的法宝是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等。后世哪吒的那些“标配”装备——风火轮、乾坤圈等还未上身。在情理与伦理的生死大战中,哪吒是一个在武力胁迫下失败的英雄形象。
而在《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形象,诗曰:“两朵莲花现化身,灵珠二世出凡尘。手提紫焰蛇矛宝,脚踏金霞风火轮。豹皮囊内安天下,红锦绫中福世民。历代圣人为第一,史官遗笔万年新。”这莲花化身一段描写之细、评价之高,在整部作品中都是罕见的。可以说,此后广为流传的哪吒形象——脚踏风火轮,手提火尖枪,腰间荷叶裙,斜挎豹皮囊,就是由这段文字确定的。《封神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400余名,重要而“有故事的”也有数十名,但只有哪吒的“出身传”足足写了三回书,篇幅甚至超过了姜子牙。
陈洪在书中提出,是《西游记》“缩写”了《封神演义》的三回书,还是《封神演义》“扩写”了《西游记》的这一段,抑或之前本有相关故事存在而二书所取略有差异,三种情况皆有可能。打乱龙宫与天庭的秩序,哪吒与孙悟空异曲而同工,但其在文学形象的长廊中又有着与众不同、特立独行之处。如果考虑到这是一个成长中的少年形象,那么他对秩序的反叛,对权威的挑战,以及在挑战、反叛过程中生命得到升华,通过这一升华,获得巨大的神奇力量,都具有某种文学/文化“原型”的意义。在宋明理学盛行了几百年的思想背景下,何以出现这样的文学形象?何以广为传播竟未遭到质疑,或是禁毁?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在定型的哪吒身上,由此潜藏下了强大的“魔性”基因。
“前世”与“今生”嫁接 成为“经典再生”的成功范例
对于哪吒在银幕上翻天闹海、掀起观影热潮,陈洪认为,“魔童”正是在哪吒的“前世”基因图谱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经由剧作者巧妙地与“今生”嫁接,成为“经典再生”的成功范例。
从技术的角度讲,影片制作精美,人设、特效均大胆而富有创意——这是人所共见的。除此之外,剧本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魔童”哪吒的今生与前世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这一嫁接的“砧木”(树本)从近缘看,自然是《封神演义》,若追寻基因谱系,则是自唐至明千年间,中外文化交融、雅俗文化交融所“定型”的哪吒,而双重的交融使得这个“砧木”带有潜在而又强烈的“魔性”。
陈洪称,总体来看,电影中的哪吒是由《封神演义》定型的哪吒脱化而出,脱化的痕迹留在了形象的基础元素中,如脚踏风火轮,身披混天绫,手持火尖枪的哪吒造型;不断闯祸;与龙族的两次冲突;为父母“舍身”;等等。但是,在脱化中,作者又有两个大胆变化,一个是减弱了哪吒与李靖的父子矛盾,一个是改变了哪吒与东海龙王三太子敖丙的关系。而后一个改动是全剧的关键,戏剧性的“逆天改命”由此而生。
有趣的是,《西游记》中写到哪吒变作三头六臂,而《封神演义》中哪吒变化的是三头八臂。据介绍,三头六臂既是描写神魔巨大法力的通常用语,也是形容一个人威猛超众的常用语,小说戏曲中很常见,如《水浒传》就出现了五次。而“三头八臂”几乎可以说是哪吒的“专属”用语。
“我命由我不由天” 哪吒“名言”中医古籍早已有
电影中哪吒的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表达了命运走向和自身选择的关系,展现了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有趣的是,在中医古籍中,这句话竟然还是中医养生理论的“名言”。
晋代葛洪所著的《抱朴子内篇》,便引述“我命在我不在天”。这一思想在中医养生理论中亦得以体现。
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写道:“我命在我,不在于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风邪者,皆由恣意极情,不知自惜,故损生也。世人不终芪寿,多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这段话意为,人的生命健康是把握在自己手中的,如果放纵生活、不懂得爱惜身体,就会损耗生命健康。
电影《哪吒2》中,李靖交给申公豹的中药材采购清单,包括三七、蒲黄、茜草、冰片、血竭、红花、当归、苏木、马钱子等。这份“代购清单”冲上热搜,也引起网友们热议中医药知识。
从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取得成功以来,中国动画电影人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中汲取养分,打造出《姜子牙》《长安三万里》和《白蛇》三部曲等优秀动画电影。这些作品都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性改编,生动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着蓬勃生命力,是创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
《出仙入凡说封神》插图《哪吒》,张旺绘。
从传承到创新 鄂版哪吒“闹”出海了
作为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百年百部中国儿童图画书经典书系”中的一部,《哪吒闹海》讲述的是小哪吒天生神力,在海中玩耍的时候,勇斗邪恶的东海蓝妖和龙王三太子,引得龙王大怒,卷起滔天大浪,哪吒为保护百姓牺牲自己,最终重生,斗败龙王的故事。该书由资深图画书作家唐亚明创作,知名画家于大武绘画,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第六届野间儿童图书插图比赛大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
“百年百部”经典书系对外翻译工程入选了中宣部、商务部等五部委联合颁发的2023—2024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哪吒闹海》也在海外深受欢迎。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哪吒闹海》马来文版配图生动,色彩艳丽,将哪吒描绘得英武、飘逸。
唐亚明说,像《哪吒闹海》这样的故事,对中国人来说,是家喻户晓的传统故事。对外国人来说,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扇窗口。
“神话传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将中国传统文化分解成一个个点,通过这些有趣的点的辐射,让孩子们来发现中国特有的文化美,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和潜在能力的拓展。”该书责编刘嘉鹏认为,电影中哪吒“不妥协、不服输”的精神与书中哪吒“舍生取义、拯救百姓”的壮举,均体现了对传统故事中“抗争与牺牲”主题的延续。电影主题更复杂,面向全年龄段观众,尤其是青年群体。图画书则简化情节,弱化个人悲剧色彩,以适应儿童心理接受度。
该书责编陈颖认为,《哪吒之魔童闹海》与图画书《哪吒闹海》虽同源异流,却因媒介特性与受众需求差异,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文化表达。电影以商业性与思想性并重,通过技术革新与议题重构成为“国漫之光”;图画书则以教育性与审美性为核心,成为传统文化启蒙的桥梁。两者共同印证了经典IP在不同媒介中的生命力,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从传承到创新的双向探索。(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实习生 朱诗果)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