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增强支点建设的底气志气勇气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2月14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武汉阳逻港码头一派繁忙。如今,万吨巨轮已经可以通过长江黄金水道直达武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彭玮 罗颖

阅读提要

作为支点,必须自身具备相应的发展能级才能对区域起到撬动、支撑、链接、引领作用。

在区域发展上快于、好于、优于、强于其他地区,更好服务带动其他地区发展,需要“拼”的意识、“抢”的状态和“进”的作为。

可以将长三角的“西扩”和中部地区的“东扩”有机结合,实现双向奔赴,真正做到把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放到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局中进行统筹谋划。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两年再次考察湖北,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要求湖北“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对湖北发展提出更高定位、更高标准、更高要求。

湖北“新春第一会”聚焦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进一步凝聚共识增动力、明确目标定方向、部署任务抓落实。这要求我们强化支点意识,抬升发展标杆,切实扛起支点建设的战略使命,发扬敢打敢拼的工作作风,加快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湖北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提升发展能级,坚定“得中独厚”的底气

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以经济实力领先、枢纽地位彰显、科技创新策源、现代产业引领、改革开放赋能、生态环境优渥、社会治理高效、文化繁荣兴盛为显著特征。

作为支点,必须自身具备相应的发展能级才能对区域起到撬动、支撑、链接、引领作用。近年来,我省经济发展向好态势更加巩固,习近平总书记肯定湖北发展“领跑主赛道,在中部地区是打头的”,为我们加快建成支点坚定了信心。按照支点建设要求,到2030年,湖北将力争全省经济总量达9万亿元左右,主要经济指标跨越进位、中部领先,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开放高地、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形成,体现湖北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从区域创新能力来看,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4》显示,湖北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在中部六省中居第一位。加快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中部地区崛起的强劲增长极和重要动力源,实现科技创新能级跃升,应当向做得好的学、向实力强的学。湖北要依托“1家国家实验室+10家湖北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16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525家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力量矩阵优势,以“61020”科技创新成果体系和“71020”高校学科创新体系为抓手,加强科技和产业的联系,加强科研院所与高校的联合创新研发,以政府出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揭榜挂帅,围绕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快突破一批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实现湖北创新能级跃升。

湖北是传统工业大省,在实现产业能级提升上,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科创策源功能,以建设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为重点打造“产创支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线并进”。加快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建设,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等五大优势产业,做强做优“51020”现代产业集群。在六大未来产业重点方向抢先布局。

提升发展质效,激昂“跳出一域谋中部”的志气

支点,就是事关战略全局的支撑点、撬动点、制高点、关键点,就是要在区域发展上快于、好于、优于、强于其他地区,更好服务带动其他地区发展。这就需要“拼”的意识、“抢”的状态和“进”的作为。

提升改革开放质效。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破除区域之间的体制机制障碍,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携手各省加强合作,高效协调,降低成本,形成错位竞争、协同共赢的局面。深化大财政体系改革,在“放管服”、“数字政府”建设、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领域实施新一批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加快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率先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财政体制和税收制度,强化财税调节作用,推动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更好促进社会公平。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大力拓展国内经济纵深,联通国外市场,深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务实合作。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标准建设湖北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构建新时代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优化制度供给。

提升绿色生态发展质效。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评价、生态产品市场交易、生态产品价值变现、创新绿色信贷服务上寻求突破,破解生态产品“度量难、交易难、变现难、抵押难”等问题。探索以碳市场为代表的市场化减排机制,依托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国家级平台和湖北区域碳市场先行先试优势,全力推进全国碳金融中心建设,支持条件较好的地区探索开展近零碳排放与碳中和试点示范,协同推进中部地区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长江中游城市群“无废城市”协同共建、资源共享、政策共商的新体制,鼓励生态保护地和受益地、流域上下游合作发展,开展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持续把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大做好。

提升协同治理质效。在省域内部加快建设武汉中心城市与促进全域协同发展齐头并进,推进汉襄宜“金三角”大空间协同发展,打造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深化扩权赋能强县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设中部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样板区。促进中部地区互联互通,降低中部地区商贸物流成本。在旅游一卡通的基础上继续扩面跨省域发放中部区域文旅消费券和中部地区旅游年卡,实现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打造中部地区文旅IP。健全常态化的中部地区省际合作机制,围绕对话交流、重大事项协商、规划衔接、重点项目等重要事宜开展深度合作。发挥中部六省政府引导作用,组建协同创新社会组织和智库联盟,打造中部地区协同创新共同体。利用好武汉国家级创新中心平台资源,鼓励中部地区的高科技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入库。构建创新主体沟通协同机制,搭建中部地区科学研发、成果转化开放共享共用平台体系。

提升发展后劲,鼓足“以一域贡献全局”的勇气

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湖北是中部的湖北、中国的湖北,必须登高望远、胸怀大局,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局添彩。要抢抓支点机遇,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

进一步彰显枢纽地位,打造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枢纽。湖北作为海陆空三个丝绸之路交汇点,有优势有底气打造长江经济带高质量的战略枢纽。一方面,持续提高基础设施网络质量,让交通“联起来”。利用花湖国际机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中欧班列等开放通道,积极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和内陆开放新高地。持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增密、互通、提质,加快建设“米字形、十通向”高铁枢纽网、“双枢纽、多支线”航空客货运输网、“九纵五横四环”高速公路网、“江海联运、水铁联运、水水直达、沿江捎带、港城一体”水运体系,完善集疏运体系,将湖北打造成为中部陆海大通道的核心枢纽。另一方面,持续增加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供给,让消费“涨起来”。发挥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的支撑引领作用,重塑武汉“东方商贸重镇”“货到汉口活”的美誉,以高质量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通过大力引进和培育行业头部企业,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端商务服务基地和区域金融中心,打造舒适便利的消费环境和具有特色的消费场景,建设国际和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进一步深化合作机制,打造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动力源。湖北处在菱形经济的几何中心,应持续促进中部地区协同发展,让城市群“协起来”。优化全省区域发展布局,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务实合作机制,打造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湖北应加快扩大“朋友圈”,拓展“产业圈”,深化“合作圈”,站在畅通“双循环”和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战略高度思考问题、系统谋划工作。可以将长三角的“西扩”和中部地区的“东扩”有机结合,实现双向奔赴,真正做到把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放到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局中进行统筹谋划,进一步促进资源流通和市场一体化,进一步拓展城市合作广度与深度。

进一步弘扬支点文化,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样板。将荆楚文化的精神实质融入支点建设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支点文化。以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加快打造汉襄宜“金三角”科技创新策源地。推动汉襄宜三市共建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北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创新矩阵;建立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积极组建科技创新联盟,合作建设离岸科创中心;发挥“科创链”平台功能,做强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推动技能人才评价互通互认,联合建设全国科技金融中心,共同打造支撑具有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高地的“金三角”。以兼收并蓄的开放包容精神,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实现合作共赢。以“上下求索”的奋斗精神,瞄准更高标准打造支点。重点打造“世界级”“国字号”的现代产业创新引领地,共绘同心圆,架起连心桥,奏响中国式现代化的协奏曲。

(作者分别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中部发展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炯

不断增强支点建设的底气志气勇气

发表时间:2025-02-14 来源:湖北文明网

武汉阳逻港码头一派繁忙。如今,万吨巨轮已经可以通过长江黄金水道直达武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彭玮 罗颖

阅读提要

作为支点,必须自身具备相应的发展能级才能对区域起到撬动、支撑、链接、引领作用。

在区域发展上快于、好于、优于、强于其他地区,更好服务带动其他地区发展,需要“拼”的意识、“抢”的状态和“进”的作为。

可以将长三角的“西扩”和中部地区的“东扩”有机结合,实现双向奔赴,真正做到把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放到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局中进行统筹谋划。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两年再次考察湖北,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要求湖北“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对湖北发展提出更高定位、更高标准、更高要求。

湖北“新春第一会”聚焦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进一步凝聚共识增动力、明确目标定方向、部署任务抓落实。这要求我们强化支点意识,抬升发展标杆,切实扛起支点建设的战略使命,发扬敢打敢拼的工作作风,加快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湖北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提升发展能级,坚定“得中独厚”的底气

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以经济实力领先、枢纽地位彰显、科技创新策源、现代产业引领、改革开放赋能、生态环境优渥、社会治理高效、文化繁荣兴盛为显著特征。

作为支点,必须自身具备相应的发展能级才能对区域起到撬动、支撑、链接、引领作用。近年来,我省经济发展向好态势更加巩固,习近平总书记肯定湖北发展“领跑主赛道,在中部地区是打头的”,为我们加快建成支点坚定了信心。按照支点建设要求,到2030年,湖北将力争全省经济总量达9万亿元左右,主要经济指标跨越进位、中部领先,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开放高地、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形成,体现湖北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从区域创新能力来看,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4》显示,湖北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在中部六省中居第一位。加快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中部地区崛起的强劲增长极和重要动力源,实现科技创新能级跃升,应当向做得好的学、向实力强的学。湖北要依托“1家国家实验室+10家湖北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16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525家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力量矩阵优势,以“61020”科技创新成果体系和“71020”高校学科创新体系为抓手,加强科技和产业的联系,加强科研院所与高校的联合创新研发,以政府出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揭榜挂帅,围绕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快突破一批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实现湖北创新能级跃升。

湖北是传统工业大省,在实现产业能级提升上,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科创策源功能,以建设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为重点打造“产创支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线并进”。加快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建设,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等五大优势产业,做强做优“51020”现代产业集群。在六大未来产业重点方向抢先布局。

提升发展质效,激昂“跳出一域谋中部”的志气

支点,就是事关战略全局的支撑点、撬动点、制高点、关键点,就是要在区域发展上快于、好于、优于、强于其他地区,更好服务带动其他地区发展。这就需要“拼”的意识、“抢”的状态和“进”的作为。

提升改革开放质效。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破除区域之间的体制机制障碍,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携手各省加强合作,高效协调,降低成本,形成错位竞争、协同共赢的局面。深化大财政体系改革,在“放管服”、“数字政府”建设、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领域实施新一批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加快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率先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财政体制和税收制度,强化财税调节作用,推动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更好促进社会公平。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大力拓展国内经济纵深,联通国外市场,深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务实合作。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标准建设湖北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构建新时代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优化制度供给。

提升绿色生态发展质效。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评价、生态产品市场交易、生态产品价值变现、创新绿色信贷服务上寻求突破,破解生态产品“度量难、交易难、变现难、抵押难”等问题。探索以碳市场为代表的市场化减排机制,依托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国家级平台和湖北区域碳市场先行先试优势,全力推进全国碳金融中心建设,支持条件较好的地区探索开展近零碳排放与碳中和试点示范,协同推进中部地区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长江中游城市群“无废城市”协同共建、资源共享、政策共商的新体制,鼓励生态保护地和受益地、流域上下游合作发展,开展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持续把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大做好。

提升协同治理质效。在省域内部加快建设武汉中心城市与促进全域协同发展齐头并进,推进汉襄宜“金三角”大空间协同发展,打造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深化扩权赋能强县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设中部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样板区。促进中部地区互联互通,降低中部地区商贸物流成本。在旅游一卡通的基础上继续扩面跨省域发放中部区域文旅消费券和中部地区旅游年卡,实现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打造中部地区文旅IP。健全常态化的中部地区省际合作机制,围绕对话交流、重大事项协商、规划衔接、重点项目等重要事宜开展深度合作。发挥中部六省政府引导作用,组建协同创新社会组织和智库联盟,打造中部地区协同创新共同体。利用好武汉国家级创新中心平台资源,鼓励中部地区的高科技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入库。构建创新主体沟通协同机制,搭建中部地区科学研发、成果转化开放共享共用平台体系。

提升发展后劲,鼓足“以一域贡献全局”的勇气

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湖北是中部的湖北、中国的湖北,必须登高望远、胸怀大局,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局添彩。要抢抓支点机遇,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

进一步彰显枢纽地位,打造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枢纽。湖北作为海陆空三个丝绸之路交汇点,有优势有底气打造长江经济带高质量的战略枢纽。一方面,持续提高基础设施网络质量,让交通“联起来”。利用花湖国际机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中欧班列等开放通道,积极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和内陆开放新高地。持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增密、互通、提质,加快建设“米字形、十通向”高铁枢纽网、“双枢纽、多支线”航空客货运输网、“九纵五横四环”高速公路网、“江海联运、水铁联运、水水直达、沿江捎带、港城一体”水运体系,完善集疏运体系,将湖北打造成为中部陆海大通道的核心枢纽。另一方面,持续增加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供给,让消费“涨起来”。发挥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的支撑引领作用,重塑武汉“东方商贸重镇”“货到汉口活”的美誉,以高质量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通过大力引进和培育行业头部企业,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端商务服务基地和区域金融中心,打造舒适便利的消费环境和具有特色的消费场景,建设国际和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进一步深化合作机制,打造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动力源。湖北处在菱形经济的几何中心,应持续促进中部地区协同发展,让城市群“协起来”。优化全省区域发展布局,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务实合作机制,打造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湖北应加快扩大“朋友圈”,拓展“产业圈”,深化“合作圈”,站在畅通“双循环”和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战略高度思考问题、系统谋划工作。可以将长三角的“西扩”和中部地区的“东扩”有机结合,实现双向奔赴,真正做到把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放到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局中进行统筹谋划,进一步促进资源流通和市场一体化,进一步拓展城市合作广度与深度。

进一步弘扬支点文化,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样板。将荆楚文化的精神实质融入支点建设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支点文化。以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加快打造汉襄宜“金三角”科技创新策源地。推动汉襄宜三市共建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北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创新矩阵;建立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积极组建科技创新联盟,合作建设离岸科创中心;发挥“科创链”平台功能,做强汉襄宜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推动技能人才评价互通互认,联合建设全国科技金融中心,共同打造支撑具有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高地的“金三角”。以兼收并蓄的开放包容精神,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实现合作共赢。以“上下求索”的奋斗精神,瞄准更高标准打造支点。重点打造“世界级”“国字号”的现代产业创新引领地,共绘同心圆,架起连心桥,奏响中国式现代化的协奏曲。

(作者分别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中部发展所助理研究员)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