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支点建设聚焦聚力

A-   A+
发表时间:2025年01月23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阅读提要

推进从“交通枢纽”向“开放枢纽”转变,从“扩大出口”向“产业出海”转变,从“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的“阵地”、科技创新生态的“宝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胜地”。

推动联合设立南水北调科技创新平台,助力保障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推动“荆楚味道”走出去,塑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公用品牌。

2024年11月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强调,湖北要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刚刚闭幕的省两会发出明确信号: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把全部工作向“支点建设”聚焦聚力,把“支点建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当前,湖北正处于聚势突破、整体提升的关键时期,要进一步开拓新思路、新路径,向“支点建设”聚焦聚力,推动支点建设在发展能级、发展质效、发展后劲、发展支撑等方面实现整体提升。

保持“畅”的态势,不断增强支点的要素集聚效应

推进从“交通枢纽”向“开放枢纽”转变。发挥湖北联结东西、承接南北、战略交汇的优势,加快建设铁水公空互联互通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畅通向外大走廊、黄金大通道、空中出海口3种通道,加快建设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推动沿江高铁、武汉铁路枢纽直通线等重大项目建设,拓展宜昌、襄阳副中心及其他城市多向对外高铁通道,推动武汉加快建成12个方向上“超米字形”高铁枢纽。打造中欧班列(武汉)集结中心,完善中欧班列(武汉)运营体系,拓展至更多国家和地区,提升国际铁路货运能力。

从“扩大出口”向“产业出海”转变。积极发展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培育一批兼具国际竞争力和内外贸能力的领军企业,围绕光电子、汽车、纺织服装等湖北优势特色产业,建设一批内外贸一体化重点地区、产业基地和链主企业,通过示范效应,引领上下游企业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实现协同发展。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推动产能合作和第三方市场合作,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打造“海外服务中心+独立站+跨境电商平台+产业”联动模式,推动湖北产业“借船出海”,全方位推进外贸转型升级。

从“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深化内外贸一体化改革,建设内外贸融合的供应链平台体系,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深入实施湖北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加快建设花湖国际自由贸易航空港,打造中部地区的“空中出海口”。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完善湖北国际贸易数字化平台功能,深化“单一窗口”建设,推动口岸通关协作,提升国际贸易便利化水平。

把握“质”的要求,不断增强支点的科技支撑力度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的“阵地”。加快构建以高水平实验室体系、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国家级创新平台等为主体的战略科技力量矩阵,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强化高效率科研攻关,做强高能级科创平台,推动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打造为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网络中部节点。在拓渠道、搭平台、强支撑、优环境等方面着力,进一步完善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机制,深度融入全国创新链。

打造科技创新生态的“宝地”。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完善多领域多层次供应链平台体系,以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打造数字化湖北,构建体现湖北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北斗等五大优势产业,着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打造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胜地”。围绕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丰富科技成果转化载体,支持创新平台结合产业和企业需求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建立以“用”为导向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发展的模式,不断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促进“知产”变资产。

抓住“水”的优势,不断增强支点的生态承载功能

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以水系为脉络,科学统筹水网布局、行政边界、生态管控要求,合理确定流域综合治理单元,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立足流域内水情和发展阶段,全方位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平原水网优化、湖泊水库保护、丘岗地区生态修复及城市建成区水环境整治。加强丹江口、三峡“两库”水资源保护,加快建设三峡坝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丹江口库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先行区。以江河湖库水系连通、河流水系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积极开展水生态补偿机制实践,促进库区绿色低碳发展。

分区分类实施水旱灾害风险管控。持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正面清单和风险防控的负面清单,守牢水安全底线。以流域为单元,实施江河湖库防洪工程,持续稳步推进以堤防建设为重点的长江、汉江、清江及中小河流系统治理,优化调整蓄滞洪区布局,建设长江中游畅通、安全的洪水走廊。推进荆江、武湖、涨渡湖等国家级蓄滞洪区建设及重点洲滩民垸等行蓄洪空间整治。

优化水资源配置,打造长江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地。统筹好南水北调、长江补水和当地用水的关系,做好“引江补汉”工程实施要素保障,构建安全可靠、高效调控的水资源配置网络体系。建立健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保护资金正常投入机制,探索并制定受水区与水源地之间水费分摊比例及其相关政策。推动联合设立南水北调科技创新平台,助力保障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彰显“农”的特色,不断增强支点的供给保障水平

扛牢粮食生产责任,打造更高水平的“荆楚粮仓”。严守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底线,用稳产保供实效展现粮食大省担当。加速推进“国家优质粮食生产区”的标准化建设进程及其推广力度,开展名特优品种培育和“三品一标”基地建设,采取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等措施,促进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快建设华中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核心区,重点支持武汉建设国家粮食物流核心枢纽和粮食现代物流产业基地,招引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和供应链头部企业,打造国家级粮食物流产业园区。推广“粮食作物+”技术模式,应用水稻侧深施肥、统防统治、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关键技术措施,辐射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增收。

挖掘特色产业和多种经营潜力,推动“荆楚味道”走出去。持续强主体、强品牌、强链条,深化品牌强农战略,执行农业品牌的高品质培育计划,开展品牌核心基地认证,推进全过程标准化体系建设。做强江汉大米、潜江龙虾、仙桃黄鳝、楚天好茶、洪湖莲藕、武昌鱼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塑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公用品牌。积极搭建省级农产品综合供应链平台,放大品牌建设的“乘数效应”,提升农产品质量、价值和效益。建设和运营好湖北省优质农产品展销中心,拓展农业生态产品流通渠道,打通资源变资产和资产变资本的通道,促进“荆楚味”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作者单位: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分中心 周戎 陈蒙

责任编辑:李欢

向支点建设聚焦聚力

发表时间:2025-01-23 来源:湖北文明网

阅读提要

推进从“交通枢纽”向“开放枢纽”转变,从“扩大出口”向“产业出海”转变,从“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的“阵地”、科技创新生态的“宝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胜地”。

推动联合设立南水北调科技创新平台,助力保障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推动“荆楚味道”走出去,塑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公用品牌。

2024年11月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强调,湖北要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刚刚闭幕的省两会发出明确信号: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把全部工作向“支点建设”聚焦聚力,把“支点建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当前,湖北正处于聚势突破、整体提升的关键时期,要进一步开拓新思路、新路径,向“支点建设”聚焦聚力,推动支点建设在发展能级、发展质效、发展后劲、发展支撑等方面实现整体提升。

保持“畅”的态势,不断增强支点的要素集聚效应

推进从“交通枢纽”向“开放枢纽”转变。发挥湖北联结东西、承接南北、战略交汇的优势,加快建设铁水公空互联互通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畅通向外大走廊、黄金大通道、空中出海口3种通道,加快建设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推动沿江高铁、武汉铁路枢纽直通线等重大项目建设,拓展宜昌、襄阳副中心及其他城市多向对外高铁通道,推动武汉加快建成12个方向上“超米字形”高铁枢纽。打造中欧班列(武汉)集结中心,完善中欧班列(武汉)运营体系,拓展至更多国家和地区,提升国际铁路货运能力。

从“扩大出口”向“产业出海”转变。积极发展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培育一批兼具国际竞争力和内外贸能力的领军企业,围绕光电子、汽车、纺织服装等湖北优势特色产业,建设一批内外贸一体化重点地区、产业基地和链主企业,通过示范效应,引领上下游企业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实现协同发展。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推动产能合作和第三方市场合作,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打造“海外服务中心+独立站+跨境电商平台+产业”联动模式,推动湖北产业“借船出海”,全方位推进外贸转型升级。

从“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深化内外贸一体化改革,建设内外贸融合的供应链平台体系,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深入实施湖北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加快建设花湖国际自由贸易航空港,打造中部地区的“空中出海口”。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完善湖北国际贸易数字化平台功能,深化“单一窗口”建设,推动口岸通关协作,提升国际贸易便利化水平。

把握“质”的要求,不断增强支点的科技支撑力度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的“阵地”。加快构建以高水平实验室体系、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国家级创新平台等为主体的战略科技力量矩阵,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强化高效率科研攻关,做强高能级科创平台,推动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打造为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网络中部节点。在拓渠道、搭平台、强支撑、优环境等方面着力,进一步完善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机制,深度融入全国创新链。

打造科技创新生态的“宝地”。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完善多领域多层次供应链平台体系,以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打造数字化湖北,构建体现湖北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北斗等五大优势产业,着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打造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胜地”。围绕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丰富科技成果转化载体,支持创新平台结合产业和企业需求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建立以“用”为导向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发展的模式,不断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促进“知产”变资产。

抓住“水”的优势,不断增强支点的生态承载功能

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以水系为脉络,科学统筹水网布局、行政边界、生态管控要求,合理确定流域综合治理单元,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立足流域内水情和发展阶段,全方位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平原水网优化、湖泊水库保护、丘岗地区生态修复及城市建成区水环境整治。加强丹江口、三峡“两库”水资源保护,加快建设三峡坝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丹江口库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先行区。以江河湖库水系连通、河流水系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积极开展水生态补偿机制实践,促进库区绿色低碳发展。

分区分类实施水旱灾害风险管控。持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正面清单和风险防控的负面清单,守牢水安全底线。以流域为单元,实施江河湖库防洪工程,持续稳步推进以堤防建设为重点的长江、汉江、清江及中小河流系统治理,优化调整蓄滞洪区布局,建设长江中游畅通、安全的洪水走廊。推进荆江、武湖、涨渡湖等国家级蓄滞洪区建设及重点洲滩民垸等行蓄洪空间整治。

优化水资源配置,打造长江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地。统筹好南水北调、长江补水和当地用水的关系,做好“引江补汉”工程实施要素保障,构建安全可靠、高效调控的水资源配置网络体系。建立健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保护资金正常投入机制,探索并制定受水区与水源地之间水费分摊比例及其相关政策。推动联合设立南水北调科技创新平台,助力保障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彰显“农”的特色,不断增强支点的供给保障水平

扛牢粮食生产责任,打造更高水平的“荆楚粮仓”。严守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底线,用稳产保供实效展现粮食大省担当。加速推进“国家优质粮食生产区”的标准化建设进程及其推广力度,开展名特优品种培育和“三品一标”基地建设,采取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等措施,促进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快建设华中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核心区,重点支持武汉建设国家粮食物流核心枢纽和粮食现代物流产业基地,招引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和供应链头部企业,打造国家级粮食物流产业园区。推广“粮食作物+”技术模式,应用水稻侧深施肥、统防统治、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关键技术措施,辐射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增收。

挖掘特色产业和多种经营潜力,推动“荆楚味道”走出去。持续强主体、强品牌、强链条,深化品牌强农战略,执行农业品牌的高品质培育计划,开展品牌核心基地认证,推进全过程标准化体系建设。做强江汉大米、潜江龙虾、仙桃黄鳝、楚天好茶、洪湖莲藕、武昌鱼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塑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公用品牌。积极搭建省级农产品综合供应链平台,放大品牌建设的“乘数效应”,提升农产品质量、价值和效益。建设和运营好湖北省优质农产品展销中心,拓展农业生态产品流通渠道,打通资源变资产和资产变资本的通道,促进“荆楚味”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作者单位: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分中心 周戎 陈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