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一片丹心护碧波

A-   A+
发表时间:2024年12月23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志愿者在丹江口库区进行清漂作业,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通讯员陆一杨宗志摄(资料图片)

希望你们继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携手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习近平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回信时强调

冬日的午后,金色的阳光倾洒在北京市团城湖调节池辽阔的水面上,碧波、水鸟、石桥、远山,共同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在一处芦苇丛生的湾畔,两名清漂员正在打捞枯枝落叶。

“我们都是‘守井人’。”采访中,清漂员亲切的话语,将记者的思绪带到千里之外的丹江口库区。在那里,几乎每一片水域都能看到清漂员的身影,他们日复一日投身于水源地生态环保事业,在广袤库区留下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年来,北京、十堰两地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同饮一江水,共做“守井人”,积极参与守水护水节水志愿服务活动。一渠欢腾北上的清水,已成为一条纽带,将两地紧紧联结在一起。

“两条河”的守望相助

冬日的北京市延庆区妫水河畔,虽有几分萧瑟,但丝毫不影响其秀美的景致。今年66岁的北京“环保奶奶”贺玉凤与夕阳传递志愿服务队的姐妹们身穿蓝色马甲,手持小铁钳和垃圾袋,在岸边一人多高的芦苇丛中捡拾垃圾。

妫水河是延庆人民的母亲河,贺玉凤自小生活在妫水河畔的延庆区张山营镇小河屯村。到妫水河边清理河岸,早已成为她的生活习惯,她一干就是30多年。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天朗气清,贺玉凤的心情也像天气一样格外好。她一边干活,一边与姐妹们唱起了《我的祖国》。

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流淌着一条“大河”。在贺玉凤心中,那条“大河”过去一直是故乡的妫水河。2023年8月,她受邀来到十堰,参加北京民间环保组织“南水北调水源地之行”活动,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水源区人民的牺牲与奉献有了更深的感悟。此后,她的心里又多了一条“大河”,那便是汉江。

“丹江口库区人民为我们付出得太多了,他们有鱼不能捕,有地不能种,有的还挥别故土迁居他乡,这份恩情不能忘。”贺玉凤动情地说。

千里之外的汉江,是十堰人民的母亲河。过去,江边的人们以捕鱼养鱼为生,靠水吃水;如今,他们“洗脚上岸”,投入到保水护水行动中去。

今年63岁的丹江口市新港经济开发管理处老渔民蒋德新,从记事起就跟着父辈们在汉江捕鱼。后来,为保护水质,丹江口库区全面禁捕退捕。蒋德新主动上交了赖以为生的渔船、渔具,拉着几个老伙计当起了库区清漂员。如今,他们都加入了丹江口市“小水滴”志愿服务联合会,定期沿库岸线清理垃圾,向市民和游客宣传保护环境、禁渔禁捕、护水节水等政策。

“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干下去,守好首都人民的‘大水缸’。”蒋德新说。

一滴水虽小,但汇在一起,就有无穷的力量。调水10年来,在贺玉凤、蒋德新等众多志愿者的带动下,北京十堰两地越来越多市民自觉参与到保水护水节水志愿服务活动中。因水结缘,守望相助,环保志愿之歌在燕山脚下、汉水河畔越唱越响亮。

“两地人”的心心相印

冬日的清晨,汉江郧阳区段被薄雾笼罩。郧阳汉江清漂队队长肖安山登上“清水2号”清漂船,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烟波浩渺的江水,似乎还未从沉睡中醒来。江面空无一物,只能听到船体划过水面的声音。“现在到处都有志愿者在宣传护水知识,人们的环保意识明显提高,水面的垃圾越来越少了。”肖安山说。

正如肖安山所言,当下的十堰,“文明河流”建设正火热开展,全市先后组建210支志愿宣讲队,开展“讲身边守水护水故事”等活动9800余场次,旨在开辟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建共融的新通道,带动广大市民积极投身环保公益事业。

以文明的人,造就文明的河。多次来到十堰开展环保志愿活动的北京绿色啄木鸟志愿服务中心创始人王涛,经常到北京市中小学校,为学生们宣讲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艰辛历程,讲述库区人民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作出的牺牲与奉献。

“我希望通过我微薄的力量,让更多北京市民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南水北调,让守水护水节水的理念在他们心里扎根。”王涛说。

进入12月,北国寒意已浓,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南长河公园依然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漫步亲水廊道,只见两岸风光旖旎,碧波之上,野鸭嬉戏,不少市民在此休闲健身。

“通过参加志愿活动,我了解到每一滴水都来之不易。”正在此处开展净岸护水志愿服务的小学生志愿者许子煊说,“水源区的人们为南水北调付出了很多,我要用节约用水的实际行动回报他们。”

守水护水,绝不让一滴污水入河;节水爱水,绝不浪费一滴南来之水。

在水源区十堰和受水区北京,人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呵护一泓清水。在十堰,共有33万名志愿者常态化参与河流清漂、巡河,致力于让北方人民喝上优质水、放心水。在北京,近10年共创建节水型单位、企业、居民小区、村庄等节水载体10420个,累计节约水资源量达10亿立方米。

“两座城”的双向奔赴

今年12月12日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纪念日,也是十堰市第10个生态文明日,京堰环保志愿联盟中的部分北京志愿服务组织代表应邀来到十堰,参加优秀志愿者交流活动。

“滴滴‘南水’来之不易,你在南方护水清,我在北方省着点儿用。”北京雷霆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队长赵伟发言说,能喝上清澈的“南水”,不仅是因为水的流动,更是因为十堰人民爱的传递。

随着京堰对口协作不断深化,2023年12月9日,京堰两地志愿服务组织联合发起成立京堰环保志愿联盟,建立常态长效共建机制,共担守水护水节水之责。绿色啄木鸟志愿服务中心、窦珍志愿服务联合会、雷霆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尹征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等北京公益组织都加入了联盟。

京堰环保志愿联盟为两地环保志愿者搭建起了沟通交流的桥梁,联盟先后组织开展“周末十堰环保行”、“京堰环保志愿者连线”、“清河之洲”等节水护水主题志愿服务活动100余场次,参与人数超过1.8万。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联系人们情感的纽带。随着京堰往来愈加密切、合作愈加紧密,一批批北京志愿者来到水源区十堰,近距离感受世纪工程的雄伟恢弘和千里调水的难能可贵,与十堰环保志愿者携手开展库区清漂、公益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在同一片蓝天之下、同一域碧水之上,携手谱写守护一泓清水的动人乐章。(北京日报 记者王天淇 十堰日报记者 陈立波 杨超 段吉雄


责任编辑:王炯

十堰:一片丹心护碧波

发表时间:2024-12-23 来源:湖北文明网

志愿者在丹江口库区进行清漂作业,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通讯员陆一杨宗志摄(资料图片)

希望你们继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携手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习近平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回信时强调

冬日的午后,金色的阳光倾洒在北京市团城湖调节池辽阔的水面上,碧波、水鸟、石桥、远山,共同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在一处芦苇丛生的湾畔,两名清漂员正在打捞枯枝落叶。

“我们都是‘守井人’。”采访中,清漂员亲切的话语,将记者的思绪带到千里之外的丹江口库区。在那里,几乎每一片水域都能看到清漂员的身影,他们日复一日投身于水源地生态环保事业,在广袤库区留下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年来,北京、十堰两地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同饮一江水,共做“守井人”,积极参与守水护水节水志愿服务活动。一渠欢腾北上的清水,已成为一条纽带,将两地紧紧联结在一起。

“两条河”的守望相助

冬日的北京市延庆区妫水河畔,虽有几分萧瑟,但丝毫不影响其秀美的景致。今年66岁的北京“环保奶奶”贺玉凤与夕阳传递志愿服务队的姐妹们身穿蓝色马甲,手持小铁钳和垃圾袋,在岸边一人多高的芦苇丛中捡拾垃圾。

妫水河是延庆人民的母亲河,贺玉凤自小生活在妫水河畔的延庆区张山营镇小河屯村。到妫水河边清理河岸,早已成为她的生活习惯,她一干就是30多年。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天朗气清,贺玉凤的心情也像天气一样格外好。她一边干活,一边与姐妹们唱起了《我的祖国》。

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流淌着一条“大河”。在贺玉凤心中,那条“大河”过去一直是故乡的妫水河。2023年8月,她受邀来到十堰,参加北京民间环保组织“南水北调水源地之行”活动,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水源区人民的牺牲与奉献有了更深的感悟。此后,她的心里又多了一条“大河”,那便是汉江。

“丹江口库区人民为我们付出得太多了,他们有鱼不能捕,有地不能种,有的还挥别故土迁居他乡,这份恩情不能忘。”贺玉凤动情地说。

千里之外的汉江,是十堰人民的母亲河。过去,江边的人们以捕鱼养鱼为生,靠水吃水;如今,他们“洗脚上岸”,投入到保水护水行动中去。

今年63岁的丹江口市新港经济开发管理处老渔民蒋德新,从记事起就跟着父辈们在汉江捕鱼。后来,为保护水质,丹江口库区全面禁捕退捕。蒋德新主动上交了赖以为生的渔船、渔具,拉着几个老伙计当起了库区清漂员。如今,他们都加入了丹江口市“小水滴”志愿服务联合会,定期沿库岸线清理垃圾,向市民和游客宣传保护环境、禁渔禁捕、护水节水等政策。

“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干下去,守好首都人民的‘大水缸’。”蒋德新说。

一滴水虽小,但汇在一起,就有无穷的力量。调水10年来,在贺玉凤、蒋德新等众多志愿者的带动下,北京十堰两地越来越多市民自觉参与到保水护水节水志愿服务活动中。因水结缘,守望相助,环保志愿之歌在燕山脚下、汉水河畔越唱越响亮。

“两地人”的心心相印

冬日的清晨,汉江郧阳区段被薄雾笼罩。郧阳汉江清漂队队长肖安山登上“清水2号”清漂船,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烟波浩渺的江水,似乎还未从沉睡中醒来。江面空无一物,只能听到船体划过水面的声音。“现在到处都有志愿者在宣传护水知识,人们的环保意识明显提高,水面的垃圾越来越少了。”肖安山说。

正如肖安山所言,当下的十堰,“文明河流”建设正火热开展,全市先后组建210支志愿宣讲队,开展“讲身边守水护水故事”等活动9800余场次,旨在开辟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建共融的新通道,带动广大市民积极投身环保公益事业。

以文明的人,造就文明的河。多次来到十堰开展环保志愿活动的北京绿色啄木鸟志愿服务中心创始人王涛,经常到北京市中小学校,为学生们宣讲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艰辛历程,讲述库区人民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作出的牺牲与奉献。

“我希望通过我微薄的力量,让更多北京市民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南水北调,让守水护水节水的理念在他们心里扎根。”王涛说。

进入12月,北国寒意已浓,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南长河公园依然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漫步亲水廊道,只见两岸风光旖旎,碧波之上,野鸭嬉戏,不少市民在此休闲健身。

“通过参加志愿活动,我了解到每一滴水都来之不易。”正在此处开展净岸护水志愿服务的小学生志愿者许子煊说,“水源区的人们为南水北调付出了很多,我要用节约用水的实际行动回报他们。”

守水护水,绝不让一滴污水入河;节水爱水,绝不浪费一滴南来之水。

在水源区十堰和受水区北京,人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呵护一泓清水。在十堰,共有33万名志愿者常态化参与河流清漂、巡河,致力于让北方人民喝上优质水、放心水。在北京,近10年共创建节水型单位、企业、居民小区、村庄等节水载体10420个,累计节约水资源量达10亿立方米。

“两座城”的双向奔赴

今年12月12日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纪念日,也是十堰市第10个生态文明日,京堰环保志愿联盟中的部分北京志愿服务组织代表应邀来到十堰,参加优秀志愿者交流活动。

“滴滴‘南水’来之不易,你在南方护水清,我在北方省着点儿用。”北京雷霆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队长赵伟发言说,能喝上清澈的“南水”,不仅是因为水的流动,更是因为十堰人民爱的传递。

随着京堰对口协作不断深化,2023年12月9日,京堰两地志愿服务组织联合发起成立京堰环保志愿联盟,建立常态长效共建机制,共担守水护水节水之责。绿色啄木鸟志愿服务中心、窦珍志愿服务联合会、雷霆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尹征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等北京公益组织都加入了联盟。

京堰环保志愿联盟为两地环保志愿者搭建起了沟通交流的桥梁,联盟先后组织开展“周末十堰环保行”、“京堰环保志愿者连线”、“清河之洲”等节水护水主题志愿服务活动100余场次,参与人数超过1.8万。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联系人们情感的纽带。随着京堰往来愈加密切、合作愈加紧密,一批批北京志愿者来到水源区十堰,近距离感受世纪工程的雄伟恢弘和千里调水的难能可贵,与十堰环保志愿者携手开展库区清漂、公益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在同一片蓝天之下、同一域碧水之上,携手谱写守护一泓清水的动人乐章。(北京日报 记者王天淇 十堰日报记者 陈立波 杨超 段吉雄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