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地处湖北省西部,长江、清江环抱,素有“三峡门城”的美誉。悠久的历史,绵长的文脉,勤劳智慧的宜都人民,共同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非遗记忆”。截至目前,宜都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4项,宜昌市级11项,宜都级37项。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名,省级5名,宜昌市级34名,宜都级175名。建有非遗馆1个、传承基地30个、非遗工坊10个。
青林寺谜语,民间文学类,2006年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青林寺谜语将谜语文化与方言融合,民众参与广泛、接地气、有活力,既是传统文化,也是民族智慧。乡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集娱乐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自然气候、民俗风情、劳作生活等皆可入谜。品类繁多,包含物谜、事谜、字谜等。具有较高的文化与艺术品位,体物入微、情思奇巧,在助力学习教育、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文明新风、推动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宜都民间吹打乐,传统音乐类,2011年入选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宜都民间吹打乐,十八般武艺精彩纷呈,浓郁的乡土气息里,是群众对生活的庄严态度。有“吹奏乐(细乐)”和“打击乐(粗乐)”之分,主要演奏乐器为鼓、锣、钹、唢呐、笛子、长号等,其锣、钹均为青铜锻打而成,其音沉雄,穿透力强。曲目种类丰富,现存各类曲牌200余首,常用于婚丧嫁娶、节庆习俗当中。
宜都宜红茶制作技艺,传统技艺类,2020年入选为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古道枢纽,古法唯存,宜红手工精制茶,60多道工序,过程复杂,精益求精,因之复杂,方显珍贵与独特。宜红茶外形条索紧细秀丽,色泽乌润有金毫,内质汤色红亮,甜香浓郁持久,滋味鲜醇甜爽,叶底细嫩红匀,并适有“冷后浑”现象,“一口鲜、二口甘、三口韵悠长”,恰到好处展示了宜都宜红茶极香韵致的特质,也饱含着富有沉淀之美的中华茶文化和茶美学,令人久久回味。
宜都梆鼓,曲艺类,2024年入选为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宜都梆鼓是流传于宜都市及周边地区的一种说唱艺术,源自中国古老的打鼓说书,经千年流变演化而成。采用宜都方言,融入古老声腔和当地民歌小调,形成独特风格,宜都梆鼓曲目繁多,涵盖历史演义、武侠义士、传奇公案、道德风尚和爱情故事等。艺术上,宜都梆鼓说唱并重、语言生动、唱词通俗,表现手法灵活,音乐板腔丰富,节奏多变,唱腔融入本地民间音乐曲牌,深受老百姓喜爱。
聂家河传统榨油技艺,传统技艺类,2013年入选为第四批宜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聂家河传统榨油技艺大致分为五大步骤十道工序,一是牵筛、二是炒、三是碾、四是蒸、五是打,通过外加压力将原材料中的油挤压出来。五大步骤又细分为牵筛(采料)、赶碾、炒籽、磨粉、蒸粉、踩饼、上榨、插楔、撞榨等十道工序30多个环节。上十道工序,全部手工完成,既是力气活儿,也是醇香中的匠心,民间工匠矢志不渝的坚守与传承,让我们了解先人智慧,感受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
吴婆婆手工土家圆酥饼制作技艺,传统技艺类,2022年入选为第七批宜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手工制饼,炭火烤制,带徒倾囊相授,初心永在。形状圆润、脆香可口、香味四溢,成为粗茶淡饭时代的一道美味。吴婆婆的手工土家圆酥饼从和面、拌馅、烘焙到出锅,整整14道工序,是婆婆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咬上一口溢出的是满满的乡愁。
季狗子包子制作技艺,传统技艺类,2022年入选为第七批宜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季狗子包子以新鲜猪肉、牛肉、羊肉为主要馅料材料,加入生姜、豆瓣、辣椒酱、香葱等配料。老面发酵、皮薄馅大、浓香四溢、口感识别度极高,以其较强的民俗性、原料的地域性、技艺的精湛性,成为宜昌一种极具特色的传统小吃。
今年以来,宜都宜红制作技艺走进《非遗里的中国》,CCTV1《山水间的家》走进青林寺村宣传青林寺谜语文化,央视网推介宜都古法榨油技艺……宜都非遗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焕发出新的光彩。
“宜”起传承,“都”来共享,宜都将继续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更好体现当代价值、绽放时代光彩,真正从历史中“走出来”、在现实中“活起来”、在群众中“传下去”,让更多的非遗被更多人看见、喜欢。
发表时间:2024-12-13 来源:长江云
宜都市地处湖北省西部,长江、清江环抱,素有“三峡门城”的美誉。悠久的历史,绵长的文脉,勤劳智慧的宜都人民,共同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非遗记忆”。截至目前,宜都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4项,宜昌市级11项,宜都级37项。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名,省级5名,宜昌市级34名,宜都级175名。建有非遗馆1个、传承基地30个、非遗工坊10个。
青林寺谜语,民间文学类,2006年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青林寺谜语将谜语文化与方言融合,民众参与广泛、接地气、有活力,既是传统文化,也是民族智慧。乡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集娱乐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自然气候、民俗风情、劳作生活等皆可入谜。品类繁多,包含物谜、事谜、字谜等。具有较高的文化与艺术品位,体物入微、情思奇巧,在助力学习教育、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文明新风、推动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宜都民间吹打乐,传统音乐类,2011年入选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宜都民间吹打乐,十八般武艺精彩纷呈,浓郁的乡土气息里,是群众对生活的庄严态度。有“吹奏乐(细乐)”和“打击乐(粗乐)”之分,主要演奏乐器为鼓、锣、钹、唢呐、笛子、长号等,其锣、钹均为青铜锻打而成,其音沉雄,穿透力强。曲目种类丰富,现存各类曲牌200余首,常用于婚丧嫁娶、节庆习俗当中。
宜都宜红茶制作技艺,传统技艺类,2020年入选为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古道枢纽,古法唯存,宜红手工精制茶,60多道工序,过程复杂,精益求精,因之复杂,方显珍贵与独特。宜红茶外形条索紧细秀丽,色泽乌润有金毫,内质汤色红亮,甜香浓郁持久,滋味鲜醇甜爽,叶底细嫩红匀,并适有“冷后浑”现象,“一口鲜、二口甘、三口韵悠长”,恰到好处展示了宜都宜红茶极香韵致的特质,也饱含着富有沉淀之美的中华茶文化和茶美学,令人久久回味。
宜都梆鼓,曲艺类,2024年入选为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宜都梆鼓是流传于宜都市及周边地区的一种说唱艺术,源自中国古老的打鼓说书,经千年流变演化而成。采用宜都方言,融入古老声腔和当地民歌小调,形成独特风格,宜都梆鼓曲目繁多,涵盖历史演义、武侠义士、传奇公案、道德风尚和爱情故事等。艺术上,宜都梆鼓说唱并重、语言生动、唱词通俗,表现手法灵活,音乐板腔丰富,节奏多变,唱腔融入本地民间音乐曲牌,深受老百姓喜爱。
聂家河传统榨油技艺,传统技艺类,2013年入选为第四批宜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聂家河传统榨油技艺大致分为五大步骤十道工序,一是牵筛、二是炒、三是碾、四是蒸、五是打,通过外加压力将原材料中的油挤压出来。五大步骤又细分为牵筛(采料)、赶碾、炒籽、磨粉、蒸粉、踩饼、上榨、插楔、撞榨等十道工序30多个环节。上十道工序,全部手工完成,既是力气活儿,也是醇香中的匠心,民间工匠矢志不渝的坚守与传承,让我们了解先人智慧,感受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
吴婆婆手工土家圆酥饼制作技艺,传统技艺类,2022年入选为第七批宜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手工制饼,炭火烤制,带徒倾囊相授,初心永在。形状圆润、脆香可口、香味四溢,成为粗茶淡饭时代的一道美味。吴婆婆的手工土家圆酥饼从和面、拌馅、烘焙到出锅,整整14道工序,是婆婆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咬上一口溢出的是满满的乡愁。
季狗子包子制作技艺,传统技艺类,2022年入选为第七批宜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季狗子包子以新鲜猪肉、牛肉、羊肉为主要馅料材料,加入生姜、豆瓣、辣椒酱、香葱等配料。老面发酵、皮薄馅大、浓香四溢、口感识别度极高,以其较强的民俗性、原料的地域性、技艺的精湛性,成为宜昌一种极具特色的传统小吃。
今年以来,宜都宜红制作技艺走进《非遗里的中国》,CCTV1《山水间的家》走进青林寺村宣传青林寺谜语文化,央视网推介宜都古法榨油技艺……宜都非遗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焕发出新的光彩。
“宜”起传承,“都”来共享,宜都将继续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更好体现当代价值、绽放时代光彩,真正从历史中“走出来”、在现实中“活起来”、在群众中“传下去”,让更多的非遗被更多人看见、喜欢。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