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绿色驿站进社区”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介绍,绿色驿站是由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发起的惠民绿化服务空间,以社区基层组织为主体,建在居民小区,由园艺爱好者、园艺师和居民志愿者共同缔造,专门为社区提供植物认养,为家庭园艺提供技术指导,向公众推广园艺科普知识。
目前,武汉市累计建成绿色驿站500余个,开展活动3000余场,参与群众达20余万人次。2025年还将启动百名园艺师挂牌服务100个社区绿色驿站,深入开展绿色惠民活动,为武汉千万市民打造更多绿色“幸福地”。
全民参与共建共管
家门口共享绿色空间
每新增一个绿色驿站,市民家门口就多一抹绿意,多一处可观、可感、可亲近的绿色空间。今年,武汉新增了100余个绿色驿站。
三角梅、一串红、角堇……初冬时节,武昌区南湖街道华锦社区虹顶家园绿色驿站内数十种花卉竞相盛放,曾经堆放杂物的荒废绿地,在今年5月摇身一变,成为居民每天都要逛的花园。
虹顶家园绿色驿站里的一面照片墙记录着驿站“从无到有”的历程。华锦社区党委书记周林介绍,今年3月,社区召集居民召开建设绿色驿站美好家园议事会,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决定采用“一米花园”规划设计,将近700平方米的中心广场打造成自管花园。
居民张阿姨率先认领了家门口的一片公共绿地,将其命名为“彩虹园”,寓意一年四季花开烂漫。在她的带动下,周边居民纷纷加入。花园一天一个样,张阿姨开心地说:“为绿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站站有特色、四季花常开”成为南湖街道绿色驿站建设品牌。
在武汉,像这样的绿色驿站还有很多,大家都想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力量。
江汉区唐家墩街道唐蔡社区组建“花仙子花友社”志愿服务队,打造厨余垃圾分类堆肥示范点,志愿者自制植物肥料、环保酵素,带动小区120余户绿色家庭示范户长期参与爱绿护绿活动。北湖街道和风里小区在旧改完成后,依托绿色驿站发起“种花客”行动,将小区公共空间、绿化区域交由居民划片管理,定期开展各类活动,先后孕育了17处“中心”花园、“组织”花园和“细胞”花园。
东西湖区金银湖第二小学的绿色驿站是学生们的校内植物研学基地,大家一起种植绿色蔬菜,亲身参与劳动。每年学校在校门口开展蔬菜爱心义卖活动,学生变身“小掌柜”,老师和家长则是“顾客”,所得钱款均用来资助贫困学生,将绿色理念与公益理念相结合。
硚口区荣东社区的绿色驿站被一群爱种花的居民打造得又美又温馨。居民赵大姐是有名的花匠,平常爱侍弄花草,社区就将赵大姐发动成为社区共同缔造合伙人。在这里,能人花匠、志愿服务队当主力,多名志趣相投的街坊主动承担起小区公共绿植养护的工作。
江岸区百步亭社区龙庭绿色驿站,通过“众筹”形式,凝聚党员、群众、园艺爱好者力量,把小区荒地扮靓成共享花园。
今年9月,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绿色驿站焕新亮相,这是一座由废弃加油站改建的旗舰绿色驿站。整合了园林科研院与绿化企业资源,集园艺展示、园林科普、技术培训、园艺产品销售于一体,成为花漾生活的“幸福样板间”,备受市民青睐。
单位协建、企业帮建、社区共建,多种主体合力下,武汉绿色驿站已超500个。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生态保护修复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武汉已实现城市建成区社区绿色驿站覆盖率达到三分之一,满足中心城区站点服务范围达到500米,新城区、功能区站点服务范围达到1000米的要求。
全国首创“绿小武”
构建线上线下双服务平台
去年11月,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在全国首创颇具汉味的公共服务平台“绿小武”正式上线启用。面向公众开设问专家、搜活动、秀样板、淘好货、上课堂、找站点六大服务,还有“AI植物助手”24小时在线。
“问专家”是小程序最核心的功能之一。60位专家组成的“问诊天团”每天轮流值班,提供在线问诊“医绿”服务。
今年11月,“绿小武”专家接力,为荆门800岁古树复壮开“良方”,详尽的“处方单”令荆门市民李洪波大为感动。“没想到随口问问,竟得到如此详细的回复,‘绿小武’真是个好平台,既专业又靠谱。”李洪波说。
上线一年来,“绿小武”平台总浏览量已突破589万,注册用户1.2万,平台累计解答花友提问近千条,全国25个省级行政区网友在平台留言互动。
今年的武汉市第41届金秋菊展在“绿小武”上推出随手拍“赢秋花”摄影活动和在线问卷调查,市民游客不仅踊跃分享美照,还积极反馈建议。
“目前,绿色驿站成为打造生态宜居环境的新阵地、引领绿色生活方式的新平台、提升社区文明创建的新窗口。”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吴俊勤说,通过构建线上服务平台,打破空间限制,拓展驿站功能,进一步充实园林专家队伍,吸纳各方力量参与绿色驿站运维管理,让绿色生态理念不断向基层延伸,实现绿色服务零距离。(长江日报 舒筱 彭毓颖 孙姝 赵慧娟)
发表时间:2024-12-13 来源:湖北文明网
12月12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绿色驿站进社区”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介绍,绿色驿站是由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发起的惠民绿化服务空间,以社区基层组织为主体,建在居民小区,由园艺爱好者、园艺师和居民志愿者共同缔造,专门为社区提供植物认养,为家庭园艺提供技术指导,向公众推广园艺科普知识。
目前,武汉市累计建成绿色驿站500余个,开展活动3000余场,参与群众达20余万人次。2025年还将启动百名园艺师挂牌服务100个社区绿色驿站,深入开展绿色惠民活动,为武汉千万市民打造更多绿色“幸福地”。
全民参与共建共管
家门口共享绿色空间
每新增一个绿色驿站,市民家门口就多一抹绿意,多一处可观、可感、可亲近的绿色空间。今年,武汉新增了100余个绿色驿站。
三角梅、一串红、角堇……初冬时节,武昌区南湖街道华锦社区虹顶家园绿色驿站内数十种花卉竞相盛放,曾经堆放杂物的荒废绿地,在今年5月摇身一变,成为居民每天都要逛的花园。
虹顶家园绿色驿站里的一面照片墙记录着驿站“从无到有”的历程。华锦社区党委书记周林介绍,今年3月,社区召集居民召开建设绿色驿站美好家园议事会,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决定采用“一米花园”规划设计,将近700平方米的中心广场打造成自管花园。
居民张阿姨率先认领了家门口的一片公共绿地,将其命名为“彩虹园”,寓意一年四季花开烂漫。在她的带动下,周边居民纷纷加入。花园一天一个样,张阿姨开心地说:“为绿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站站有特色、四季花常开”成为南湖街道绿色驿站建设品牌。
在武汉,像这样的绿色驿站还有很多,大家都想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力量。
江汉区唐家墩街道唐蔡社区组建“花仙子花友社”志愿服务队,打造厨余垃圾分类堆肥示范点,志愿者自制植物肥料、环保酵素,带动小区120余户绿色家庭示范户长期参与爱绿护绿活动。北湖街道和风里小区在旧改完成后,依托绿色驿站发起“种花客”行动,将小区公共空间、绿化区域交由居民划片管理,定期开展各类活动,先后孕育了17处“中心”花园、“组织”花园和“细胞”花园。
东西湖区金银湖第二小学的绿色驿站是学生们的校内植物研学基地,大家一起种植绿色蔬菜,亲身参与劳动。每年学校在校门口开展蔬菜爱心义卖活动,学生变身“小掌柜”,老师和家长则是“顾客”,所得钱款均用来资助贫困学生,将绿色理念与公益理念相结合。
硚口区荣东社区的绿色驿站被一群爱种花的居民打造得又美又温馨。居民赵大姐是有名的花匠,平常爱侍弄花草,社区就将赵大姐发动成为社区共同缔造合伙人。在这里,能人花匠、志愿服务队当主力,多名志趣相投的街坊主动承担起小区公共绿植养护的工作。
江岸区百步亭社区龙庭绿色驿站,通过“众筹”形式,凝聚党员、群众、园艺爱好者力量,把小区荒地扮靓成共享花园。
今年9月,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绿色驿站焕新亮相,这是一座由废弃加油站改建的旗舰绿色驿站。整合了园林科研院与绿化企业资源,集园艺展示、园林科普、技术培训、园艺产品销售于一体,成为花漾生活的“幸福样板间”,备受市民青睐。
单位协建、企业帮建、社区共建,多种主体合力下,武汉绿色驿站已超500个。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生态保护修复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武汉已实现城市建成区社区绿色驿站覆盖率达到三分之一,满足中心城区站点服务范围达到500米,新城区、功能区站点服务范围达到1000米的要求。
全国首创“绿小武”
构建线上线下双服务平台
去年11月,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在全国首创颇具汉味的公共服务平台“绿小武”正式上线启用。面向公众开设问专家、搜活动、秀样板、淘好货、上课堂、找站点六大服务,还有“AI植物助手”24小时在线。
“问专家”是小程序最核心的功能之一。60位专家组成的“问诊天团”每天轮流值班,提供在线问诊“医绿”服务。
今年11月,“绿小武”专家接力,为荆门800岁古树复壮开“良方”,详尽的“处方单”令荆门市民李洪波大为感动。“没想到随口问问,竟得到如此详细的回复,‘绿小武’真是个好平台,既专业又靠谱。”李洪波说。
上线一年来,“绿小武”平台总浏览量已突破589万,注册用户1.2万,平台累计解答花友提问近千条,全国25个省级行政区网友在平台留言互动。
今年的武汉市第41届金秋菊展在“绿小武”上推出随手拍“赢秋花”摄影活动和在线问卷调查,市民游客不仅踊跃分享美照,还积极反馈建议。
“目前,绿色驿站成为打造生态宜居环境的新阵地、引领绿色生活方式的新平台、提升社区文明创建的新窗口。”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吴俊勤说,通过构建线上服务平台,打破空间限制,拓展驿站功能,进一步充实园林专家队伍,吸纳各方力量参与绿色驿站运维管理,让绿色生态理念不断向基层延伸,实现绿色服务零距离。(长江日报 舒筱 彭毓颖 孙姝 赵慧娟)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