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诗人表演三句半。
钱立根在油茶园里除草。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曾振求 摄)
鲁敦喜把自己的书房开辟成农家书屋。 (湖北日报通讯员 胡剑芳 熊虎 摄)
诗联大赛上,横沟桥镇中学学生朗诵农民诗人刘平创作的诗歌。 (本栏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湖北日报通讯员 胡剑芳 熊虎 摄)
“远望农村尽换装,家家户户住楼房。如今机械成帮手,不用连枷来打场。
天擦黑,摆音箱,门庭正好舞霓裳。路灯蓄足正能量,照得人心好亮堂。”
秋收已满仓,油菜已栽田。12月1日,正是冬闲时节,暖阳高照,咸宁市咸安区横沟桥镇东站广场人头攒动,该镇的农民诗人们竞相登台,诵诗词、对对联,好不热闹。
海棠结社,菊花赋诗,像大观园里公子小姐们那般雅集赛诗;横沟桥镇的诗联大赛已连办了十届,而他们的农民诗社则已成立了十六载,300余农民诗人活跃在这片热土。
忙时耕田地 闲来著诗文
这首《鹧鸪天》获得该镇第十届农民诗联大赛一等奖,作者是横沟桥镇农民诗社社长、长岭村61岁的村民钱立根。8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寻访到他时,他正在油茶园里除草。
满坡茶花如雪开放,诗意盎然;但花丛中忙碌着的,却是一位地道的农民。
钱立根读过高中,作文很好,但偏科严重,高考不第,只好回乡务农。为了生存,他什么活儿都干,挖土方、做小工、拉砖坯,后来又从事水电门窗安装、电焊等。他把自己磨炼成一个谋生的多面手,但唯一不能赚钱的那点爱好却始终没有放弃,那就是写诗。一路打工,他节衣缩食,订阅了《诗刊》《星星诗刊》《长江文艺》《萌芽》《芳草》等众多期刊,并购买了大量书籍,目前,他家的书籍已有几千册。
在生活最艰难的1993年,他出版了处女诗集《钱立根诗选》,至今已出版个人诗集共4部,收纳诗词5500余首。在最新出版的诗集《听月楼诗稿》扉页上,他自题一首七绝《小草》,仿佛是写给自己的一幅自画像:终生努力把头抬,却被他人作怪胎。野火锄头都用尽,依然不碍我登台。
在农民诗社里,能把坚硬的生活过成诗意的,还有鲁敦喜。鲁敦喜小钱立根10岁,也上过高中,当过民办教师,现在家附近一家工厂上班。每当夜幕降临,他都要赶往当地一家报社,与编辑记者为伍,他在那里负责校对工作已有10多年了。鲁敦喜以写小小说见长,作品常见于《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月刊》等。而今,他在家里办起了农家书屋,偌大书房藏书数千册,还被辟为咸宁市小说学会创作培训基地。
零门槛入社 高起点培训
依托横沟桥镇文化站,农民诗社每月举办一次诗词培训课,一年八次。50岁的余德华一次都不舍得落下。他家住在十几公里外,乘公交辗转需要1个多小时,他都风雨无阻。
就像香菱学诗一样,农民诗社招收学员无学历门槛,全程免费。只要能识字,会说顺口溜,会作打油诗,都可以入社培训。培训期间,文化站提供一次免费午餐,没有固定收入的还可以领取5元交通补助。不仅如此,像钱立根、鲁敦喜这样省、市作协的注册会员,只要是农民身份,其会费由文化站报销。文化站还将培训课开进学校、企业和村湾。依靠这样的精耕细作,近10年来,已先后有1.3万人次学员入社培训。至目前,全镇共有农民诗人300余人,楹联能人200来人,先后有1016幅诗联作品被国家、省、市、区级刊物采用。
农民诗社培训以讲格律诗写作为主,青龙山高中退休高级教师黄钟为诗社授课已有10来年了。他告诉记者,格律诗除了要懂格律,更要讲章法,其谋篇布局起承转合与作文一样。一名学员写了一首咏鹦鹉的讽喻诗:
它本深林鸟,自由振翅飞。
只因贪恋起,永世不回归。
擒在笼中住,披着七彩衣。
一张乖巧嘴,没了是和非。
这首诗中的“只因贪恋起,永世不回归”是全诗的警句,应该放到尾联才好。即先写笼中鸟的生存状况,后追溯警示原因。他建议改成:
口啄笼中食,身披七彩衣。
一张乖巧嘴,不论是和非。
原本自由鸟,翩翩振翅飞。
只缘贪恋故,真性不回归。
如此深入浅出的指导,让众多学员受益颇丰。余德华本是写自由诗的,参加培训后他又爱上了格律诗。他说,格律诗用字精练,在韵律方面也更讲究。当合适的题材遇上熟悉的词牌,诗意便恣意流淌,产量也越来越高。在钱立根收录进《听月楼诗稿》的词作中,《鹧鸪天》和《卜算子》都多达100余首,应该是对喜欢的词牌拿捏娴熟的缘故。
上可问唐宋 下可传子孙
年来六十白头新,性格刚强不信神。但得朝朝吟雅句,何愁损失这青春?在《听月楼诗稿》后记中,钱立根以这首小诗作结。
当年没考上大学,真没有遗憾?钱立根说,考上大学的那些同学现在都退休了,打牌旅游带孙子,各得其乐,但我有我的精彩。劳作挥汗之际,感慨杜甫之际遇,体会东坡躬耕之辛劳,往往诗兴大发,田中一禾一草,村中一事一物,皆可入诗。“就连带孙子都跟他们不一样,我会教他们唐诗宋词。”钱立根说,正如那首《小草》,大家都退休了,但“依然不妨我登台”。
余德华办有养鸡场,高峰时有五六千只。乡亲们戏称他“鸡司令”,妻儿则常笑他是“诗魔”,吟诗入魔时常忘记喂食。家有诗人气自华,余德华的三个孩子都爱看书,没有一个玩游戏的。
把自己的书房开放成农家书屋,教孩子们写作,晚上到报社做校对,还兼职湖北日报新闻客户端通讯员,农民鲁敦喜不停地从土地中吸取营养,一直在用文字记录和讴歌乡村的巨变。
农民们为什么爱学格律诗?诗社培训为什么要教格律诗?“因为传统诗词与乡村有着天然的血脉联系。”黄钟说,孟浩然把酒,苏东坡讨茶,辛弃疾听蛙,写的都是农人农事。学好格律诗,须熟读唐诗宋词,与古人对话,上可承袭传统,下可传诸子孙,何乐而不为?
65岁的刘平退而不休,现在仍返聘担任横沟桥镇文化站站长。历经多年的亲手培育和耕耘,他亲眼见证了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农民诗社发展壮大的不凡历程。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演进和乡村空心化加剧的背景下,横沟桥镇以农民诗社为抓手,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的诗词培训、交流和比赛,持续坚持文化惠民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迅速占领了广大乡村文化市场,既让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又能带动孩子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习得审美、陶冶情操。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之魂,镇委、镇政府将继续加大投入支持诗社建设,以文化振兴促进横沟高质量发展。”横沟桥镇党委书记王威表示,希望农民诗友用手中的笔为新生活泼墨,让诗联文化的种子在横沟桥镇落地生根,枝繁叶茂,共同守护和擦亮“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文化镇”这两张文化名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曾振求 夏中华 通讯员 胡剑芳 熊虎)
发表时间:2024-12-13 来源:湖北文明网
农民诗人表演三句半。
钱立根在油茶园里除草。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曾振求 摄)
鲁敦喜把自己的书房开辟成农家书屋。 (湖北日报通讯员 胡剑芳 熊虎 摄)
诗联大赛上,横沟桥镇中学学生朗诵农民诗人刘平创作的诗歌。 (本栏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湖北日报通讯员 胡剑芳 熊虎 摄)
“远望农村尽换装,家家户户住楼房。如今机械成帮手,不用连枷来打场。
天擦黑,摆音箱,门庭正好舞霓裳。路灯蓄足正能量,照得人心好亮堂。”
秋收已满仓,油菜已栽田。12月1日,正是冬闲时节,暖阳高照,咸宁市咸安区横沟桥镇东站广场人头攒动,该镇的农民诗人们竞相登台,诵诗词、对对联,好不热闹。
海棠结社,菊花赋诗,像大观园里公子小姐们那般雅集赛诗;横沟桥镇的诗联大赛已连办了十届,而他们的农民诗社则已成立了十六载,300余农民诗人活跃在这片热土。
忙时耕田地 闲来著诗文
这首《鹧鸪天》获得该镇第十届农民诗联大赛一等奖,作者是横沟桥镇农民诗社社长、长岭村61岁的村民钱立根。8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寻访到他时,他正在油茶园里除草。
满坡茶花如雪开放,诗意盎然;但花丛中忙碌着的,却是一位地道的农民。
钱立根读过高中,作文很好,但偏科严重,高考不第,只好回乡务农。为了生存,他什么活儿都干,挖土方、做小工、拉砖坯,后来又从事水电门窗安装、电焊等。他把自己磨炼成一个谋生的多面手,但唯一不能赚钱的那点爱好却始终没有放弃,那就是写诗。一路打工,他节衣缩食,订阅了《诗刊》《星星诗刊》《长江文艺》《萌芽》《芳草》等众多期刊,并购买了大量书籍,目前,他家的书籍已有几千册。
在生活最艰难的1993年,他出版了处女诗集《钱立根诗选》,至今已出版个人诗集共4部,收纳诗词5500余首。在最新出版的诗集《听月楼诗稿》扉页上,他自题一首七绝《小草》,仿佛是写给自己的一幅自画像:终生努力把头抬,却被他人作怪胎。野火锄头都用尽,依然不碍我登台。
在农民诗社里,能把坚硬的生活过成诗意的,还有鲁敦喜。鲁敦喜小钱立根10岁,也上过高中,当过民办教师,现在家附近一家工厂上班。每当夜幕降临,他都要赶往当地一家报社,与编辑记者为伍,他在那里负责校对工作已有10多年了。鲁敦喜以写小小说见长,作品常见于《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月刊》等。而今,他在家里办起了农家书屋,偌大书房藏书数千册,还被辟为咸宁市小说学会创作培训基地。
零门槛入社 高起点培训
依托横沟桥镇文化站,农民诗社每月举办一次诗词培训课,一年八次。50岁的余德华一次都不舍得落下。他家住在十几公里外,乘公交辗转需要1个多小时,他都风雨无阻。
就像香菱学诗一样,农民诗社招收学员无学历门槛,全程免费。只要能识字,会说顺口溜,会作打油诗,都可以入社培训。培训期间,文化站提供一次免费午餐,没有固定收入的还可以领取5元交通补助。不仅如此,像钱立根、鲁敦喜这样省、市作协的注册会员,只要是农民身份,其会费由文化站报销。文化站还将培训课开进学校、企业和村湾。依靠这样的精耕细作,近10年来,已先后有1.3万人次学员入社培训。至目前,全镇共有农民诗人300余人,楹联能人200来人,先后有1016幅诗联作品被国家、省、市、区级刊物采用。
农民诗社培训以讲格律诗写作为主,青龙山高中退休高级教师黄钟为诗社授课已有10来年了。他告诉记者,格律诗除了要懂格律,更要讲章法,其谋篇布局起承转合与作文一样。一名学员写了一首咏鹦鹉的讽喻诗:
它本深林鸟,自由振翅飞。
只因贪恋起,永世不回归。
擒在笼中住,披着七彩衣。
一张乖巧嘴,没了是和非。
这首诗中的“只因贪恋起,永世不回归”是全诗的警句,应该放到尾联才好。即先写笼中鸟的生存状况,后追溯警示原因。他建议改成:
口啄笼中食,身披七彩衣。
一张乖巧嘴,不论是和非。
原本自由鸟,翩翩振翅飞。
只缘贪恋故,真性不回归。
如此深入浅出的指导,让众多学员受益颇丰。余德华本是写自由诗的,参加培训后他又爱上了格律诗。他说,格律诗用字精练,在韵律方面也更讲究。当合适的题材遇上熟悉的词牌,诗意便恣意流淌,产量也越来越高。在钱立根收录进《听月楼诗稿》的词作中,《鹧鸪天》和《卜算子》都多达100余首,应该是对喜欢的词牌拿捏娴熟的缘故。
上可问唐宋 下可传子孙
年来六十白头新,性格刚强不信神。但得朝朝吟雅句,何愁损失这青春?在《听月楼诗稿》后记中,钱立根以这首小诗作结。
当年没考上大学,真没有遗憾?钱立根说,考上大学的那些同学现在都退休了,打牌旅游带孙子,各得其乐,但我有我的精彩。劳作挥汗之际,感慨杜甫之际遇,体会东坡躬耕之辛劳,往往诗兴大发,田中一禾一草,村中一事一物,皆可入诗。“就连带孙子都跟他们不一样,我会教他们唐诗宋词。”钱立根说,正如那首《小草》,大家都退休了,但“依然不妨我登台”。
余德华办有养鸡场,高峰时有五六千只。乡亲们戏称他“鸡司令”,妻儿则常笑他是“诗魔”,吟诗入魔时常忘记喂食。家有诗人气自华,余德华的三个孩子都爱看书,没有一个玩游戏的。
把自己的书房开放成农家书屋,教孩子们写作,晚上到报社做校对,还兼职湖北日报新闻客户端通讯员,农民鲁敦喜不停地从土地中吸取营养,一直在用文字记录和讴歌乡村的巨变。
农民们为什么爱学格律诗?诗社培训为什么要教格律诗?“因为传统诗词与乡村有着天然的血脉联系。”黄钟说,孟浩然把酒,苏东坡讨茶,辛弃疾听蛙,写的都是农人农事。学好格律诗,须熟读唐诗宋词,与古人对话,上可承袭传统,下可传诸子孙,何乐而不为?
65岁的刘平退而不休,现在仍返聘担任横沟桥镇文化站站长。历经多年的亲手培育和耕耘,他亲眼见证了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农民诗社发展壮大的不凡历程。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演进和乡村空心化加剧的背景下,横沟桥镇以农民诗社为抓手,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的诗词培训、交流和比赛,持续坚持文化惠民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迅速占领了广大乡村文化市场,既让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又能带动孩子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习得审美、陶冶情操。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之魂,镇委、镇政府将继续加大投入支持诗社建设,以文化振兴促进横沟高质量发展。”横沟桥镇党委书记王威表示,希望农民诗友用手中的笔为新生活泼墨,让诗联文化的种子在横沟桥镇落地生根,枝繁叶茂,共同守护和擦亮“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文化镇”这两张文化名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曾振求 夏中华 通讯员 胡剑芳 熊虎)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