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晚,中宣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正式揭晓,新编历史话剧《屈原》荣获戏剧类优秀作品奖。
由宜昌市委宣传部、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湖北省演艺集团出品,湖北长江人民艺术剧院、湖北三峡演艺集团创演的话剧《屈原》,取材于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通过倒叙的方式,神秘诗化的品质结构和戏剧表达,把屈原上下求索的奋斗精神、爱国爱民的质朴情感、坚守理想的高尚品格,以及变法图强的创新精神,呈现于戏剧舞台,再现了荆楚文化独特魅力。
“五个一工程”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最高殊荣,是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示范工程、响亮品牌,也是一个地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总体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体现。
以主题创作应答时代命题,以工匠精神打磨文艺精品,以创新精神打造时代佳作,宜昌闯出了一条文艺繁荣发展的新路径。
深挖文化内涵
宜昌再获“五个一工程”奖
流放到洞庭湖畔,屈原长身鹤立,眼前是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话剧《屈原》精彩亮相。
两个小时的精彩演绎,观众们沉浸其中,“重温了屈原故事,深刻体会了文化传承发展的力量和厚度”。
“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将屈原文化打造成全省文化金名片”……宜昌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承担起传承、弘扬屈原文化的历史使命和文化责任,不断擦亮世界级文化名片,塑造精神高地。
“一句话叫响宜昌”“一首歌唱响宜昌”“一部剧带火宜昌”,2021年,宜昌市委、市政府提出城市形象宣传战略布局,将话剧《屈原》的创排提上了日程。
八十年前,郭沫若创作的话剧《屈原》珠玉在前,再写同题作文,怎么演、由谁演?这是一个巨大挑战。
“我们通过广泛汇聚优势力量、组织文艺工作者鼎力创新,以历史剧的‘风格形态转化、演绎形式发展’,让屈原的故事再次在舞台上熠熠生辉,推动屈原文化走出宜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宜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珊珊说道。
反复研究、讨论、调研,方案在一次次推翻中逐渐成型——由湖北三峡演艺集团携手湖北长江人民艺术剧院,组建国内一流的创排团队,邀请著名剧作家黄维若担任编剧,导演郭小男执导,“男一号”屈原由著名戏剧、影视剧演员王洛勇担任,国家一级演员郝平、王一楠分别饰演楚怀王和郑袖。
文火慢炖。创作剧本前,主创团队邀请黄维若多次前往宜昌、荆州、随州等地采风,收集大量楚国历史文献资料,阅读的相关书籍几乎摞到腰部,撰写的剧情结构卡片达40多页……最终,在黄维若的精心构思下,屈原这个文化符号转化成鲜活的舞台形象。
导演郭小男在探寻屈原丰富的人格色彩和精神图谱时,经历了“一次特别艰深的文化修养自学过程”,形成长达七万余字的导演阐述。
“身经百战”的王洛勇,逐字逐句研读《楚辞》,走进博物馆感受楚人瑰丽的想象,从文物拓片上观察楚人的生活状态……
湖北长江人民艺术剧院、湖北三峡演艺集团分别组建了B组、C组演员,为惠民演出做准备。当A组演员在武汉封闭集训时,他们通过直播同步开展排练。为了演好《屈原》,这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演员,以惊人的毅力,创造了许多“不可思议”:饰演屈原的裴志超,3天背完了6万字的台词。临近演出时突发肠胃炎,他发着烧、穿着纸尿裤坚持上台完成演出。饰演楚怀王的张吴文杰,每天拉着对手演员磨戏,逐渐找到突破口,实现了“演戏”到“入戏”的蜕变……
“我看着这群年轻人跟着话剧《屈原》快速成长,他们身上真正体现了屈原执着的求索精神。”湖北三峡演艺集团董事长梅春莲说。
2023年3月,《屈原》在武汉顺利首演,随后又参加了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展演、纪念西南剧展80周年暨第八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2024年援疆省市精品舞台作品展演……一次又一次地接受着人民、专家的评价和市场的检验。
截至目前,该剧已在北京、上海、湖北、广西、新疆等地展演60余场,现场观演人数6万余人次,线上观众达1000万人次。《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近百家中省媒体予以重点报道,《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文艺报》等国家级专业刊物刊发《与不朽的灵魂相遇——观话剧〈屈原〉有感》《塑造新时代的屈原形象》等重量级戏剧评论10余篇。
握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宜昌以每一次的展演及展演后的专家跟踪评议为契机,广泛吸纳专家学者的意见,不断打磨、提升剧本、台词、表演、舞美等,将荆楚文化的厚重感和屈原精神的时代性高水准地呈现于舞台。
在宜昌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下,在全体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话剧《屈原》从峡江一步步走上更高的舞台,先后被文化和旅游部纳入2022年度剧本扶持工程项目、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资助项目,2023—2025舞台艺术三年行动计划,文旅部予以跟踪指导。获评第八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优秀剧目”,湖北省第十二届“屈原文艺奖”等,直至此次获奖。
孜孜以求、精雕细琢,话剧《屈原》终于成功突围。
完善创作体系
持续推出高质量文艺精品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为激发创作热情,塑造文艺精品,宜昌聚焦人才培养、创作扶持、品牌打造等全链条,打出了政策“组合拳”:《宜昌市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扶持办法》《宜昌市宣传思想文化奖励办法》《宜昌文艺人才百人工程扶持办法》《宜昌市新文艺群体职称评审暂行办法》……
“让出了海阔天空,让出了万物复苏,让出了人与自然相依为命,这才是我们共同的出路……”11月4日晚,长江文化艺术季闭幕式在宜昌奥体中心盛大举行。
“隔着万水千山,我与家乡有了一次直击心灵的对话,让我对长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一首为该活动新创作的长江大保护主题歌曲《让》,让远在北京的李先生找到了情感共鸣。
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长江文化艺术季闭幕式、湖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等重大文化活动,成为精品创作、展示推介的平台。歌曲《让》《何以家国》《唯见长江》《龙翔东方》等一批文艺精品在这里登场、破圈,拉动宜昌的美誉度、影响力节节攀升。
“杨柳琴鼓敲起来哟!”嘹亮的山歌中,第四届宜昌艺术节华彩开篇。随后,宜昌近三年新创排的12部大型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和100多件群众文艺作品依次登场,拉开了长达一个月的艺术盛宴。
“我们为能登上这个舞台而感到自豪。”已参加三届宜昌艺术节的演员刘翔宇依然激动不已,表示要更加用心用情用功地讲好宜昌故事。
春雨如油,滋养着文艺人才队伍拔节生长。目前,宜昌已经挂牌12家文化名家工作室、18个新文艺群体工作坊;培育了200多个民间文艺协会、4000多支群众文艺团队等。他们饱蘸对宜昌的深情,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感受时代的铿锵脉动,不断丰富高品质文化供给。
凝聚更广泛力量。宜昌精心打造长江文化地标——“长江艺术小镇”,吉狄马加、朱海、秦新民、汪国新、乌兰托嘎、方石、张渠、王志鸥、吴君等9位国内知名文艺家和周立荣、周德聪等6位市内文艺名家首批受邀入驻。虹吸效应下,全国名家、本土名家同向发力,在文化传承、舞台呈现等方面推陈出新,创作了一批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住的优秀作品。
除此之外,宜昌还借船出海,让更多“宜昌造”精品力作“扬帆远航”。仅2024年,宜昌就携手中央电视台,联合在宜录制《奋楫家国——碧水长歌颂端阳2024》、共同创排录制《诗画中国·江河万古流》开篇卷,歌曲《本草美馔》、舞蹈《轻舟已过万重山》《白色的鸟》等宜昌原创作品火热出圈;联合影视制作巨头正午阳光在宜昌拍摄电影《得闲谨制》;邀请湖北省大型声乐套曲《长江组歌》主创团队深入宜昌采风创作……
创新与激励并举,宜昌每年创作生产近500件文艺精品,获国家级奖励及在国家级平台展演推介的作品100件以上,省级奖励或在省级平台展演推介的作品300件以上。
宜昌,已然成为文艺精品创作、文艺人才成长的沃土。
扎根火热生活
汇聚更广泛精神力量
今年春,在市民呼声中,话剧《屈原》惠民演出从原定的17场增加到23场。经典的魅力可见一斑。
“这部剧以当代视角和叙事风格,打造了一个更时尚、活泼、现代的‘屈原’。看完演出,我们也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个人追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市民王鹏有感而发。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那些与时代同行,善于运用“群众语言”“生活视角”的文艺精品,更受人民群众青睐。
创作文学作品《桥料三重奏》《驻村记》时,作者扎根村庄、从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中汲取养分,用优美的笔触记录着人民的喜怒哀乐、村落的发展变迁,最终斩获了湖北省屈原文艺奖、湖北文学奖等奖项。
“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新时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应竭尽所能为之呐喊和讴歌。”作家周凌云说。
为人民放歌,为时代铸魂。歌曲《龙翔东方》《何以家国》着眼民族复兴,唱响了中华儿女脚踏实地、踔厉奋发的进行曲,绘制了一幅幅立于时代之巅的精神画卷;纪录片《我和我的动物朋友》,以小人物的故事为切入点,讲述人与中华鲟、野生猕猴、江豚之间的真实故事,用镜头反映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态保护观念深入人心的时代之变……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看戏,政府补贴。2023年起,我市每年拿出300万元补助资金,发行1万张宜昌文惠卡。市民只需要100元,就能享受500元的看戏补贴,一年内使用。今年1至10月,已举行文化惠民演出429场,接待观众达8.7万人次,彻底点燃了市民文化消费的热情。
宜昌还把舞台搭进了社区、广场、公园,在群众“家门口”举办多彩的文化盛宴。谋划10场动漫嘉年华、艺术(文化)节、演唱会、音乐会等活动纳入2024年十大民生项目;各级文化馆站常年开展文化惠民活动3000余场,放映公益电影16000余场;全市100多支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宜昌小分队,每年开展文化进万家、送戏下乡上千场,将优秀的文艺作品和优质的文化产品服务送到群众中间。
“送戏下乡把欢乐带到了基层,增强了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远安县茅坪场镇老观村村委会工作人员认为,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演”,潜移默化地传递了新风正气,奏响了和美乡村新乐章。
宜昌还用科技为文化赋能。第四届艺术节通过“国家公共文化云”“湖北文旅公服云”等平台直播,单日线上观众超过18万人次;“跟我学才艺”系列艺术普及网课,吸引市民线上学习超过21万次……市民足不出户就能感受文化魅力、尽览时代风采。
宜昌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覃照表示,文化品牌是一座城市最大的发展潜能、最强的发展动力。文化软实力是发展的硬功夫,抓文化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抓文化建设就要抓品牌打造。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惠民,持续擦亮宜昌城市文化名片,为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贡献文化文艺力量。(三峡日报记者 杨婧 通讯员 余雪楠)
发表时间:2024-12-12 来源:湖北文明网
12月3日晚,中宣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正式揭晓,新编历史话剧《屈原》荣获戏剧类优秀作品奖。
由宜昌市委宣传部、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湖北省演艺集团出品,湖北长江人民艺术剧院、湖北三峡演艺集团创演的话剧《屈原》,取材于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通过倒叙的方式,神秘诗化的品质结构和戏剧表达,把屈原上下求索的奋斗精神、爱国爱民的质朴情感、坚守理想的高尚品格,以及变法图强的创新精神,呈现于戏剧舞台,再现了荆楚文化独特魅力。
“五个一工程”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最高殊荣,是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示范工程、响亮品牌,也是一个地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总体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体现。
以主题创作应答时代命题,以工匠精神打磨文艺精品,以创新精神打造时代佳作,宜昌闯出了一条文艺繁荣发展的新路径。
深挖文化内涵
宜昌再获“五个一工程”奖
流放到洞庭湖畔,屈原长身鹤立,眼前是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话剧《屈原》精彩亮相。
两个小时的精彩演绎,观众们沉浸其中,“重温了屈原故事,深刻体会了文化传承发展的力量和厚度”。
“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将屈原文化打造成全省文化金名片”……宜昌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承担起传承、弘扬屈原文化的历史使命和文化责任,不断擦亮世界级文化名片,塑造精神高地。
“一句话叫响宜昌”“一首歌唱响宜昌”“一部剧带火宜昌”,2021年,宜昌市委、市政府提出城市形象宣传战略布局,将话剧《屈原》的创排提上了日程。
八十年前,郭沫若创作的话剧《屈原》珠玉在前,再写同题作文,怎么演、由谁演?这是一个巨大挑战。
“我们通过广泛汇聚优势力量、组织文艺工作者鼎力创新,以历史剧的‘风格形态转化、演绎形式发展’,让屈原的故事再次在舞台上熠熠生辉,推动屈原文化走出宜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宜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珊珊说道。
反复研究、讨论、调研,方案在一次次推翻中逐渐成型——由湖北三峡演艺集团携手湖北长江人民艺术剧院,组建国内一流的创排团队,邀请著名剧作家黄维若担任编剧,导演郭小男执导,“男一号”屈原由著名戏剧、影视剧演员王洛勇担任,国家一级演员郝平、王一楠分别饰演楚怀王和郑袖。
文火慢炖。创作剧本前,主创团队邀请黄维若多次前往宜昌、荆州、随州等地采风,收集大量楚国历史文献资料,阅读的相关书籍几乎摞到腰部,撰写的剧情结构卡片达40多页……最终,在黄维若的精心构思下,屈原这个文化符号转化成鲜活的舞台形象。
导演郭小男在探寻屈原丰富的人格色彩和精神图谱时,经历了“一次特别艰深的文化修养自学过程”,形成长达七万余字的导演阐述。
“身经百战”的王洛勇,逐字逐句研读《楚辞》,走进博物馆感受楚人瑰丽的想象,从文物拓片上观察楚人的生活状态……
湖北长江人民艺术剧院、湖北三峡演艺集团分别组建了B组、C组演员,为惠民演出做准备。当A组演员在武汉封闭集训时,他们通过直播同步开展排练。为了演好《屈原》,这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演员,以惊人的毅力,创造了许多“不可思议”:饰演屈原的裴志超,3天背完了6万字的台词。临近演出时突发肠胃炎,他发着烧、穿着纸尿裤坚持上台完成演出。饰演楚怀王的张吴文杰,每天拉着对手演员磨戏,逐渐找到突破口,实现了“演戏”到“入戏”的蜕变……
“我看着这群年轻人跟着话剧《屈原》快速成长,他们身上真正体现了屈原执着的求索精神。”湖北三峡演艺集团董事长梅春莲说。
2023年3月,《屈原》在武汉顺利首演,随后又参加了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展演、纪念西南剧展80周年暨第八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2024年援疆省市精品舞台作品展演……一次又一次地接受着人民、专家的评价和市场的检验。
截至目前,该剧已在北京、上海、湖北、广西、新疆等地展演60余场,现场观演人数6万余人次,线上观众达1000万人次。《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近百家中省媒体予以重点报道,《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文艺报》等国家级专业刊物刊发《与不朽的灵魂相遇——观话剧〈屈原〉有感》《塑造新时代的屈原形象》等重量级戏剧评论10余篇。
握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宜昌以每一次的展演及展演后的专家跟踪评议为契机,广泛吸纳专家学者的意见,不断打磨、提升剧本、台词、表演、舞美等,将荆楚文化的厚重感和屈原精神的时代性高水准地呈现于舞台。
在宜昌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下,在全体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话剧《屈原》从峡江一步步走上更高的舞台,先后被文化和旅游部纳入2022年度剧本扶持工程项目、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资助项目,2023—2025舞台艺术三年行动计划,文旅部予以跟踪指导。获评第八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优秀剧目”,湖北省第十二届“屈原文艺奖”等,直至此次获奖。
孜孜以求、精雕细琢,话剧《屈原》终于成功突围。
完善创作体系
持续推出高质量文艺精品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为激发创作热情,塑造文艺精品,宜昌聚焦人才培养、创作扶持、品牌打造等全链条,打出了政策“组合拳”:《宜昌市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扶持办法》《宜昌市宣传思想文化奖励办法》《宜昌文艺人才百人工程扶持办法》《宜昌市新文艺群体职称评审暂行办法》……
“让出了海阔天空,让出了万物复苏,让出了人与自然相依为命,这才是我们共同的出路……”11月4日晚,长江文化艺术季闭幕式在宜昌奥体中心盛大举行。
“隔着万水千山,我与家乡有了一次直击心灵的对话,让我对长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一首为该活动新创作的长江大保护主题歌曲《让》,让远在北京的李先生找到了情感共鸣。
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长江文化艺术季闭幕式、湖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等重大文化活动,成为精品创作、展示推介的平台。歌曲《让》《何以家国》《唯见长江》《龙翔东方》等一批文艺精品在这里登场、破圈,拉动宜昌的美誉度、影响力节节攀升。
“杨柳琴鼓敲起来哟!”嘹亮的山歌中,第四届宜昌艺术节华彩开篇。随后,宜昌近三年新创排的12部大型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和100多件群众文艺作品依次登场,拉开了长达一个月的艺术盛宴。
“我们为能登上这个舞台而感到自豪。”已参加三届宜昌艺术节的演员刘翔宇依然激动不已,表示要更加用心用情用功地讲好宜昌故事。
春雨如油,滋养着文艺人才队伍拔节生长。目前,宜昌已经挂牌12家文化名家工作室、18个新文艺群体工作坊;培育了200多个民间文艺协会、4000多支群众文艺团队等。他们饱蘸对宜昌的深情,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感受时代的铿锵脉动,不断丰富高品质文化供给。
凝聚更广泛力量。宜昌精心打造长江文化地标——“长江艺术小镇”,吉狄马加、朱海、秦新民、汪国新、乌兰托嘎、方石、张渠、王志鸥、吴君等9位国内知名文艺家和周立荣、周德聪等6位市内文艺名家首批受邀入驻。虹吸效应下,全国名家、本土名家同向发力,在文化传承、舞台呈现等方面推陈出新,创作了一批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住的优秀作品。
除此之外,宜昌还借船出海,让更多“宜昌造”精品力作“扬帆远航”。仅2024年,宜昌就携手中央电视台,联合在宜录制《奋楫家国——碧水长歌颂端阳2024》、共同创排录制《诗画中国·江河万古流》开篇卷,歌曲《本草美馔》、舞蹈《轻舟已过万重山》《白色的鸟》等宜昌原创作品火热出圈;联合影视制作巨头正午阳光在宜昌拍摄电影《得闲谨制》;邀请湖北省大型声乐套曲《长江组歌》主创团队深入宜昌采风创作……
创新与激励并举,宜昌每年创作生产近500件文艺精品,获国家级奖励及在国家级平台展演推介的作品100件以上,省级奖励或在省级平台展演推介的作品300件以上。
宜昌,已然成为文艺精品创作、文艺人才成长的沃土。
扎根火热生活
汇聚更广泛精神力量
今年春,在市民呼声中,话剧《屈原》惠民演出从原定的17场增加到23场。经典的魅力可见一斑。
“这部剧以当代视角和叙事风格,打造了一个更时尚、活泼、现代的‘屈原’。看完演出,我们也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个人追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市民王鹏有感而发。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那些与时代同行,善于运用“群众语言”“生活视角”的文艺精品,更受人民群众青睐。
创作文学作品《桥料三重奏》《驻村记》时,作者扎根村庄、从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中汲取养分,用优美的笔触记录着人民的喜怒哀乐、村落的发展变迁,最终斩获了湖北省屈原文艺奖、湖北文学奖等奖项。
“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新时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应竭尽所能为之呐喊和讴歌。”作家周凌云说。
为人民放歌,为时代铸魂。歌曲《龙翔东方》《何以家国》着眼民族复兴,唱响了中华儿女脚踏实地、踔厉奋发的进行曲,绘制了一幅幅立于时代之巅的精神画卷;纪录片《我和我的动物朋友》,以小人物的故事为切入点,讲述人与中华鲟、野生猕猴、江豚之间的真实故事,用镜头反映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态保护观念深入人心的时代之变……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看戏,政府补贴。2023年起,我市每年拿出300万元补助资金,发行1万张宜昌文惠卡。市民只需要100元,就能享受500元的看戏补贴,一年内使用。今年1至10月,已举行文化惠民演出429场,接待观众达8.7万人次,彻底点燃了市民文化消费的热情。
宜昌还把舞台搭进了社区、广场、公园,在群众“家门口”举办多彩的文化盛宴。谋划10场动漫嘉年华、艺术(文化)节、演唱会、音乐会等活动纳入2024年十大民生项目;各级文化馆站常年开展文化惠民活动3000余场,放映公益电影16000余场;全市100多支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宜昌小分队,每年开展文化进万家、送戏下乡上千场,将优秀的文艺作品和优质的文化产品服务送到群众中间。
“送戏下乡把欢乐带到了基层,增强了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远安县茅坪场镇老观村村委会工作人员认为,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演”,潜移默化地传递了新风正气,奏响了和美乡村新乐章。
宜昌还用科技为文化赋能。第四届艺术节通过“国家公共文化云”“湖北文旅公服云”等平台直播,单日线上观众超过18万人次;“跟我学才艺”系列艺术普及网课,吸引市民线上学习超过21万次……市民足不出户就能感受文化魅力、尽览时代风采。
宜昌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覃照表示,文化品牌是一座城市最大的发展潜能、最强的发展动力。文化软实力是发展的硬功夫,抓文化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抓文化建设就要抓品牌打造。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惠民,持续擦亮宜昌城市文化名片,为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贡献文化文艺力量。(三峡日报记者 杨婧 通讯员 余雪楠)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