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木版年画创作题材非常丰富
鄂州嵩山百节龙活动现场
潜江灯会夜景
潜江灯会人气高
图片来源:通讯员提供 热闹的汉阳归元庙会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首直白朴实的歌谣,唱出了中国人对春节的那份最朴素、不可割舍的情感。
12月4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标志着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中国项目达到44个,总数居世界第一。
这个喜讯来得正及时。
再过一个多月,乙巳蛇年春节就要到来,“团圆”“重逢”“辞旧迎新”“祈福纳祥”“人间烟火”“万象更新”等极具仪式感的关键词,又将在这个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里,温暖无数奋斗了一年的国人。
借着春节申遗成功的喜气,欢迎来“围观”湖北的浓浓“年味儿”,看能不能把你“香迷糊”?
惊艳百节龙 春节又“出圈”
此次春节申遗,鄂州嵩山百节龙、汉阳归元庙会、潜江灯会、老河口木版年画等4个湖北项目都参与了申报。
得知春节成功申遗,鄂州嵩山百节龙文化研究会会长、嵩山百节龙博物馆馆长严基树心潮澎湃,向极目新闻记者连说了三次“非常高兴”。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而身为“50后”的严基树,便是一位大半生都在传承春节民俗的湖北实践者。
鄂州嵩山百节龙是春节期间民间传统大型龙灯祭游活动,传承至今已有380余年。最初,人们拜祭神龙,许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并扎百节龙灯祭谢神龙。如今,它已是集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传统工艺和传统体育于一体的文化空间项目。
严基树如是向记者描述龙灯祭游活动的盛大与隆重:百节龙共有101节,全长425米;龙头高6.4米,重达100公斤,80人轮班高擎才能让龙头直立;游玩时需组成多达500人的玩灯队伍,“每次举办龙灯祭游活动,都有万人以上的观众来看,在鄂州地区影响非常大。”
严基树骄傲地说,2024年春节期间,央视等众多媒体都对他们的祭游活动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报道,让早已“走红”的鄂州嵩山百节龙再次成功“出圈”。
这里的灯会庙会大不同
除了鄂州嵩山百节龙,汉阳归元庙会也是让很多湖北人每年春节都心心念念的“重头戏”。
作为千百年沿袭下来的中国民间传统习俗,庙会,或许是最有烟火气、最能接地气的一项传统文化娱乐活动。“万盏明灯朝归元,百万市民逛庙会”,归元庙会历经300多年演变、发展,如今成为“演绎民俗文化、集聚百姓乐事、祈祝福寿安康、展现时代风采”的湖北春节“顶流”活动,每年举办时都吸引了武汉三镇无数民众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除了在武汉拥有超高人气的汉阳归元庙会,荆楚地域特色鲜明的潜江灯会也是湖北“年味儿”的重要代表。
每年的春节到元宵,潜江灯会都会盛装亮相,通过花灯赏玩赛巧、民俗游街闹春、商贸赶集、互赠节礼等活动,为市民奉上既有历史文化底蕴,又有新时代风貌的综合性传统民俗活动。据可查的历史,潜江灯会传承至今已有1300余年,是湖北春节习俗中的重要一笔。
贴春联、吃饺子、守岁、看春晚、发红包、拜年……过年时,你会参与哪些与春节相关的传统民俗与新民俗活动?
如果在湖北,买一幅老河口木版年画送人,或许是最有独特荆楚风味的春节好礼。
老河口木版年画,是传统的复制木刻画,除了具有一般民间年画的饱满构图和装饰性外,还具有风格强烈的独特标识:简朴、强烈、夸张。老河口木版年画的创作题材非常丰富,涵盖神仙佛像、农事耕作、节令习俗、英雄人物、戏曲故事等,被誉为“农耕社会生活的缩影和民风民俗生活的大观园”,是湖北春节“年礼”中的一股“清流”。
湖北春节习俗的多元性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标志着新一年的开始;而其实,很多中国人的“过年”仪式感始于腊月二十三。
年前,人们除尘打扫,贴春联年画,开心“打年货”;除夕夜,全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守岁迎新年;春节期间,人们穿上新衣,出门拜年——这一庆祝过程被称为“过年”(跨年),而这些温暖美好的国人记忆,独属于“春节”。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叶闽慎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春节被定位为“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这种定位首先体现出春节所具有的广泛的民众参与性,“中国人庆祝春节的实践跨越了地域、城乡、年龄、世代、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别,不论是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是吃面食的北方人还是吃大米的南方人,大家都会通过各种方式去庆祝春节。”
叶闽慎表示,广泛的民众参与性使得春节成为一种全民性的社会实践,“这种由14亿人在同一天共同参与的节庆活动,在世界范围内是少有的。”
叶闽慎注意到,围绕春节而产生的政治、文化、生活方式的变迁,从上古时期一直贯穿整个古代中国,春节中的每个元素几乎都可以回溯到古代中国的某个时期,“那么,庆祝春节实质上也就是在与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生精神联系和文化联系。”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生态与社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蔡磊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春节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尊重、欣赏和认同,彰显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利于国人进一步提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蔡磊认为,作为中国传统岁时节日体系中最隆重的节日,春节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特有的宇宙观、自然观和生命观,展现了中国人特有的道德、精神和人伦追求。中华文化中的生生不息的精神,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自然观和生命观,饮水思源、报本感恩、仁爱团结的美德,有赖千年来民众以虔诚和热烈的心欢度春节,得以活态传承。
蔡磊提到,春节习俗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比如湖北省内各地的春节习俗,既体现了在祈福纳祥、辞旧迎新、阖家团圆上的共通性,又体现了在荆楚、吴越、巴蜀和中原文化影响下的独特性和多元性。
“虽历经现代化变迁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传统春节依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深具影响力。不管离家多远,中国人都要回家过年,由此形成了深具中国特色的春运文化。春节是中国人世代相传的家国情怀和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精神家园和情感纽带。”蔡磊说。(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首席记者 戎钰 通讯员 袁娟)
发表时间:2024-12-09 来源:湖北文明网
老河口木版年画创作题材非常丰富
鄂州嵩山百节龙活动现场
潜江灯会夜景
潜江灯会人气高
图片来源:通讯员提供 热闹的汉阳归元庙会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首直白朴实的歌谣,唱出了中国人对春节的那份最朴素、不可割舍的情感。
12月4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标志着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中国项目达到44个,总数居世界第一。
这个喜讯来得正及时。
再过一个多月,乙巳蛇年春节就要到来,“团圆”“重逢”“辞旧迎新”“祈福纳祥”“人间烟火”“万象更新”等极具仪式感的关键词,又将在这个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里,温暖无数奋斗了一年的国人。
借着春节申遗成功的喜气,欢迎来“围观”湖北的浓浓“年味儿”,看能不能把你“香迷糊”?
惊艳百节龙 春节又“出圈”
此次春节申遗,鄂州嵩山百节龙、汉阳归元庙会、潜江灯会、老河口木版年画等4个湖北项目都参与了申报。
得知春节成功申遗,鄂州嵩山百节龙文化研究会会长、嵩山百节龙博物馆馆长严基树心潮澎湃,向极目新闻记者连说了三次“非常高兴”。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而身为“50后”的严基树,便是一位大半生都在传承春节民俗的湖北实践者。
鄂州嵩山百节龙是春节期间民间传统大型龙灯祭游活动,传承至今已有380余年。最初,人们拜祭神龙,许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并扎百节龙灯祭谢神龙。如今,它已是集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传统工艺和传统体育于一体的文化空间项目。
严基树如是向记者描述龙灯祭游活动的盛大与隆重:百节龙共有101节,全长425米;龙头高6.4米,重达100公斤,80人轮班高擎才能让龙头直立;游玩时需组成多达500人的玩灯队伍,“每次举办龙灯祭游活动,都有万人以上的观众来看,在鄂州地区影响非常大。”
严基树骄傲地说,2024年春节期间,央视等众多媒体都对他们的祭游活动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报道,让早已“走红”的鄂州嵩山百节龙再次成功“出圈”。
这里的灯会庙会大不同
除了鄂州嵩山百节龙,汉阳归元庙会也是让很多湖北人每年春节都心心念念的“重头戏”。
作为千百年沿袭下来的中国民间传统习俗,庙会,或许是最有烟火气、最能接地气的一项传统文化娱乐活动。“万盏明灯朝归元,百万市民逛庙会”,归元庙会历经300多年演变、发展,如今成为“演绎民俗文化、集聚百姓乐事、祈祝福寿安康、展现时代风采”的湖北春节“顶流”活动,每年举办时都吸引了武汉三镇无数民众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除了在武汉拥有超高人气的汉阳归元庙会,荆楚地域特色鲜明的潜江灯会也是湖北“年味儿”的重要代表。
每年的春节到元宵,潜江灯会都会盛装亮相,通过花灯赏玩赛巧、民俗游街闹春、商贸赶集、互赠节礼等活动,为市民奉上既有历史文化底蕴,又有新时代风貌的综合性传统民俗活动。据可查的历史,潜江灯会传承至今已有1300余年,是湖北春节习俗中的重要一笔。
贴春联、吃饺子、守岁、看春晚、发红包、拜年……过年时,你会参与哪些与春节相关的传统民俗与新民俗活动?
如果在湖北,买一幅老河口木版年画送人,或许是最有独特荆楚风味的春节好礼。
老河口木版年画,是传统的复制木刻画,除了具有一般民间年画的饱满构图和装饰性外,还具有风格强烈的独特标识:简朴、强烈、夸张。老河口木版年画的创作题材非常丰富,涵盖神仙佛像、农事耕作、节令习俗、英雄人物、戏曲故事等,被誉为“农耕社会生活的缩影和民风民俗生活的大观园”,是湖北春节“年礼”中的一股“清流”。
湖北春节习俗的多元性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标志着新一年的开始;而其实,很多中国人的“过年”仪式感始于腊月二十三。
年前,人们除尘打扫,贴春联年画,开心“打年货”;除夕夜,全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守岁迎新年;春节期间,人们穿上新衣,出门拜年——这一庆祝过程被称为“过年”(跨年),而这些温暖美好的国人记忆,独属于“春节”。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叶闽慎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春节被定位为“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这种定位首先体现出春节所具有的广泛的民众参与性,“中国人庆祝春节的实践跨越了地域、城乡、年龄、世代、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别,不论是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是吃面食的北方人还是吃大米的南方人,大家都会通过各种方式去庆祝春节。”
叶闽慎表示,广泛的民众参与性使得春节成为一种全民性的社会实践,“这种由14亿人在同一天共同参与的节庆活动,在世界范围内是少有的。”
叶闽慎注意到,围绕春节而产生的政治、文化、生活方式的变迁,从上古时期一直贯穿整个古代中国,春节中的每个元素几乎都可以回溯到古代中国的某个时期,“那么,庆祝春节实质上也就是在与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生精神联系和文化联系。”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生态与社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蔡磊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春节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尊重、欣赏和认同,彰显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利于国人进一步提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蔡磊认为,作为中国传统岁时节日体系中最隆重的节日,春节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特有的宇宙观、自然观和生命观,展现了中国人特有的道德、精神和人伦追求。中华文化中的生生不息的精神,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自然观和生命观,饮水思源、报本感恩、仁爱团结的美德,有赖千年来民众以虔诚和热烈的心欢度春节,得以活态传承。
蔡磊提到,春节习俗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比如湖北省内各地的春节习俗,既体现了在祈福纳祥、辞旧迎新、阖家团圆上的共通性,又体现了在荆楚、吴越、巴蜀和中原文化影响下的独特性和多元性。
“虽历经现代化变迁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传统春节依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深具影响力。不管离家多远,中国人都要回家过年,由此形成了深具中国特色的春运文化。春节是中国人世代相传的家国情怀和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精神家园和情感纽带。”蔡磊说。(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首席记者 戎钰 通讯员 袁娟)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