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刘鸿畅
纵观百余年党史,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对自我身份、历史使命和所处的历史方位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认知,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角色定位也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现代化作为念兹在兹的使命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以改革推进现代化,在肩负民族复兴使命中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深入把握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角色定位,对于深刻认识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昂首阔步向前进,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社会主义,以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使命,具有强烈的历史主体意识和崇高政治担当情怀,是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初就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对历史规律的揭示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伟大使命的认知。没有马克思主义对历史规律的正确揭示,对历史方向的深刻阐明,就不可能诞生把握规律、担负使命的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终使命为根本追求,同时基于本国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实现奋斗使命的国别化与时代化,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在把握历史规律中明晰时代使命与最终使命之间的张力,领导人民开展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国共产党以最终使命为统摄,不断推进完成不同历史阶段所确立的不同目标与使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改革开放,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改革彰显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角色定位
执政党的指导理论、价值理念、治理能力、精神面貌等,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现代化和改革事业的前途命运。改革是观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窗口,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角色定位也在改革中得到有力彰显。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来指导并推进改革,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现代化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社会化大生产的原理,坚持科技是生产力的原理,改造和变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提升改革思想力、增强改革凝聚力、强化改革战斗力的重要保证。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源自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的价值承诺与民生关切。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任何时候都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人民实现其自身的解放和发展。我们党在推进改革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改革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共产党在遵循历史规律的历史自觉中掌握历史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历史担当,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高扬历史自觉,充分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顺势而为,奋发有为,在掌握历史主动中实现了党对改革的全面领导,推动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与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开拓创新相结合,以党的全面领导推进改革的发展与深化,不断取得新的伟大成就。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强化党的使命担当
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重大原则,排在首位的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能否坚持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领导地位,决定着我国改革事业的最终成败。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首先要在政治上做到团结统一,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守政治立场,严明政治纪律,强化政治监督,净化政治生态,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要以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完善党的建设制度机制,既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又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激励党员干部敢于担当、锐意改革、积极作为,更好以“中国共产党之治”引领保障“中国之治”。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尤其是同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全党思想统一到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上来,统一到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时代使命上来,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
(作者单位分别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表时间:2024-12-03 来源:湖北文明网
李静 刘鸿畅
纵观百余年党史,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对自我身份、历史使命和所处的历史方位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认知,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角色定位也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现代化作为念兹在兹的使命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以改革推进现代化,在肩负民族复兴使命中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深入把握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角色定位,对于深刻认识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昂首阔步向前进,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社会主义,以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使命,具有强烈的历史主体意识和崇高政治担当情怀,是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初就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对历史规律的揭示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伟大使命的认知。没有马克思主义对历史规律的正确揭示,对历史方向的深刻阐明,就不可能诞生把握规律、担负使命的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终使命为根本追求,同时基于本国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实现奋斗使命的国别化与时代化,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在把握历史规律中明晰时代使命与最终使命之间的张力,领导人民开展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国共产党以最终使命为统摄,不断推进完成不同历史阶段所确立的不同目标与使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改革开放,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改革彰显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角色定位
执政党的指导理论、价值理念、治理能力、精神面貌等,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现代化和改革事业的前途命运。改革是观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窗口,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角色定位也在改革中得到有力彰显。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来指导并推进改革,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现代化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社会化大生产的原理,坚持科技是生产力的原理,改造和变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提升改革思想力、增强改革凝聚力、强化改革战斗力的重要保证。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源自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的价值承诺与民生关切。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任何时候都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人民实现其自身的解放和发展。我们党在推进改革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改革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共产党在遵循历史规律的历史自觉中掌握历史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历史担当,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高扬历史自觉,充分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顺势而为,奋发有为,在掌握历史主动中实现了党对改革的全面领导,推动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与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开拓创新相结合,以党的全面领导推进改革的发展与深化,不断取得新的伟大成就。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强化党的使命担当
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重大原则,排在首位的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能否坚持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领导地位,决定着我国改革事业的最终成败。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首先要在政治上做到团结统一,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守政治立场,严明政治纪律,强化政治监督,净化政治生态,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要以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完善党的建设制度机制,既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又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激励党员干部敢于担当、锐意改革、积极作为,更好以“中国共产党之治”引领保障“中国之治”。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尤其是同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全党思想统一到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上来,统一到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时代使命上来,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
(作者单位分别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