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劈划出三峡,自荆楚大地奔腾而过,造就出了钟灵毓秀的“千湖之省”,孕育出璀璨耀眼的荆楚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次考察湖北,两次视察了博物馆,在湖北“文化强省”建设中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11月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
历史的接力棒传至今日,荆楚儿女坚定文化自信,赓续荆楚文脉,唱响“长江之歌”。近年来,湖北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不断深化长江文明研究阐释,取得了显著成果。
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
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唐崖土司城“荆南雄镇”牌坊。
武当山古建筑群。
战国及秦 云梦睡虎地秦简(湖北省博物馆藏)
明 凤冠金饰件(恩施州博物馆藏)
石家河文化 陶羊(天门市博物馆藏)
战国 彩绘漆木羽人(荆州博物馆藏)
坚持保护第一
守好文化瑰宝
湖北是古人类的重要发源地、楚文化发祥地、三国文化之乡、中国近现代革命策源地,灿烂而悠久的历史留下了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据统计,湖北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6473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居全国第7位);世界文化遗产3项(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咸丰唐崖土司城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座,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6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3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5处,中国传统村落270个;湖北省历史文化街区44处,湖北省历史文化名镇7处,湖北省历史文化名村18处。值得一提的是,湖北作为中国近代革命的核心区域之一,革命文物资源丰厚,现有各类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772处,各级各类革命历史博物馆42家,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约15万件(套)。
历史文化遗产是沉寂的历史之声,它们以一种静默而生动的方式诉说着中华文明的故事。湖北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坚持保护第一,顶层设计取得新成效。湖北确立了湖北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出台《关于加强全省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工作措施》《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具体措施》;划定公布全部国保、省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推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纳入国土空间统一规划;印发《关于推进湖北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博物馆事业融入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与此同时,高质量完成长江文物资源调查、石窟寺调查等近10项专项调查,高位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管理取得新进展,万里茶道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关圣文化史迹申遗稳步推进,武当山古建筑群反应性监测顺利推进。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圆满完成,屈家岭、龙湾2处获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挂牌,新立项铜绿山等3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目前,湖北拥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4处,立项7处,挂牌数和立项数位居全国第3、南方第1。
革命文物保护状况持续改善。7个片区83个县(市、区)纳入国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核定公布两批次《湖北省革命文物名录》,公布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597处,可移动革命文物3347件(套);指导红安县成功列入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是湖北唯一入选项目,也是第二批15个单位中唯一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地区。
当前,湖北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高效开展,组建省级领导小组,印发工作实施方案,完成国家级和省级试点,全面启动田野调查,工作进度和质量处于全国前列,得到了国家四普办的高度认可。
此外,湖北坚持加强管理,文物治理能力实现新提升。督促文物博物馆单位健全文物安全管理制度;建立文物密集区安全保护补偿机制;在全省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和三级以上博物馆全部完成文物安全责任人公示制度;大力推进文物安全防护工程和全省文物安全监控平台建设;严厉打击文物违法犯罪,一批案件入选全国文物行政执法指导性案例和优秀案例,有力维护全省文物安全。
在争取国家部委支持上,湖北取得新突破。2019年至2024年,争取到中央财政支持湖北省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共计14.84亿元(不包括博物馆免费开放补助);争取到2024年国家发改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专精特新项目10个共计8.59亿元(其中文博项目9个共计7.9亿元),项目和资金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及时获批了鄂州花湖机场、沿江高铁等重大工程的文物保护项目。
湖北还加强文物保护机构和队伍建设,组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并独立运行;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武汉大学组建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联合湖北大学组建文化遗产学院;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院长万琳等3人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黄冈市博物馆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吴顺清研究员荣获“大国工匠”2024年度人物;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来凤县民族博物馆馆长黄林、湖北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讲解员程星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推动活化利用
焕发时代光彩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湖北优化全省博物馆发展布局,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
近年来,投资近10亿元的湖北省博物馆三期扩建项目于2021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襄阳、荆门、宜昌、孝感、天门等10余家地市级馆以及南漳、竹山等20余家县级博物馆陆续建成开馆。当前,湖北正谋划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博物馆,推动湖北省博物馆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
截至2024年7月底,湖北登记备案博物馆共238家,其中文旅系统归口管理博物馆127家,其他国有行业博物馆44家,非国有博物馆67家,如期实现平均每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发展目标。武汉更是着力打造“博物馆之城”,达到每10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多项指标在副省级城市中名列前茅。全省三级以上博物馆57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12家,二级博物馆11家,三级博物馆34家。全省馆藏文物及藏品标本总量295万余件(套),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12744件(套)。
全省博物馆每年举办历史展、革命文物展、民俗文化展、自然科技等主题展览1300余个,成为社会公众接受终身教育的“重要殿堂”、深受青少年学生喜爱的“第二课堂”。全省先后有5项展览荣获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十大精品奖、特别奖,7项展览荣获单项奖、优胜奖,1项展览荣获国际及港澳台地区合作奖,12项展览入选全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致力于遗址保护与展示相融合,使遗址公园和博物院“常看常新”,走出遗址类博物馆发展的新道路。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新馆运用了多媒体、沉浸式AR、地踩屏和全息技术手段,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随着一批批遗址旅游景区建成,屈家岭遗址、明楚王墓、唐崖土司城等荆楚先民留下的丰赡遗产,正不断融入当下生活。
此外,文博与文艺的结合,彰显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云梦县睡虎地出土了一批震惊世界的竹简,其中秦律十八种等一系列详备的律令,填补了秦代法律文书记载的空白。当地秦简爱好者与皮影艺人根据睡虎地秦简《田律》改编创作了小品《秦律戏中戏》,主管律法的官员苦苦劝说家中老父勿烧秸秆,又将破坏生态环境的“村霸”绳之以法。历史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得以跨越时空。
湖北还成立全省博物馆文创联盟、湖北省博物馆协会文创专委会,确定省内7家试点博物馆,统筹推进、科学谋划全省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连续推出“舌尖上的博物馆”“越王勾践剑系列”等爆款文创,让观众将博物馆记忆“带回家”。全省各地博物馆、文化企业打造一批具有湖北特色的精品文创产品、旅游商品,梁庄王妃“同款”首饰、越王勾践剑毛绒版、编钟卤蛋牛肉面等一批好看、好玩、好吃的文创产品持续破层出圈。
与此同时,湖北文物多次赴海外展出,讲述荆楚文化故事、中华文明故事。
今年4月,来自湖北的260余件(套)珍贵文物亮相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凤凰故国——青铜时代曾楚艺术展”。这是近年来中国在美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精品最多的中国考古出土文物展,不少新发现系首次在国外展出。
该展览由湖北省博物馆和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展览文物以湖北出土两周时期(西周、东周)文物为主,展品涉及青铜器、玉石器、漆木器、丝织品等门类。向海外观众介绍曾国、楚国历史、文化与艺术,展示中华文明在青铜铸造、髹漆、纺织等方面成就。
新时代,荆楚大地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守得住”,还“活起来”,成为自带流量的大IP,丰富人民历史文化滋养。
深化研究阐释
唱响“长江之歌”
长江,从雪域高原奔腾而下,向着大海奔流而去,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湖北,长江径流最长的省份。万古江河的浸润孕育,使这里成为长江文明形成的关枢之地。
湖北开展全省长江文物资源调查,形成了《湖北省长江文物资源调查工作报告》等成果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统筹编制《湖北省长江文物保护利用规划》,推动形成“一轴一廊三片区多组团”的长江文物保护利用总体布局。为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厘清长江文化脉络,湖北围绕深化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与武汉大学共建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开展“人类起源”“长江流域史前文明”等专项调查与课题研究。
丰硕的考古工作成果赓续荆楚文脉。5年4次获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5个项目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6个项目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数量位居全国第3、南方第1。全国首个“海峡两岸考古教学交流基地”落户湖北。中美合作开展了盘龙城遗址考古,盘龙城田野考古2024年暑期学校圆满举办,开启湖北国际考古合作新篇章。
自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启动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提出,要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湖北新实践,努力打造传承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地标。湖北省政府与国家文物局签署《共同推进湖北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强力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文物工作。加强与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等中央在鄂机构合作,共同开展长江水利遗产保护。锚定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路径,围绕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协调推进目标,聘请中国科学院科学编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保护规划》。
近年来,湖北突出打造文化地标,立项或启动实施屈原文化公园、南水北调博物馆、长江水利文化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建成开放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当前,湖北正在谋划建设的长江博物馆,作为全面收藏、研究和传承长江文化的重要基地,集中展示长江流域地理、人文、历史、生态的综合平台,生动践行长江大保护成果的“国家展厅”“长江客厅”。
围绕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湖北积极开展长江文化宣传推广活动,带领广大市民游客品读长江千年文脉,弘扬长江文化时代价值。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主题宣传推广活动启动,由文史专家、媒体记者、网友代表等方面组成的探访团,从青海到上海,沿着长江探访具有代表性的长江文化符号,通过视频、直播、文图、海报等融媒体方式展示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其中,重磅报道《源头一滴水 世界一条江——在长江源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长江情怀》得到社会广泛肯定,被多家媒体置顶转发。
此外,湖北还借助承办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现场工作会的契机,举办“惟见长江天际流——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成果展”等配套活动,集中展示2020年以来鄂、湘、赣、皖、豫五省考古最新成果。借助庆祝湖北省博物馆成立70周年活动契机,联合长江沿线17家文博机构举办长江文明特展,生动展示长江千年文脉。借助举办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楚文化节、长江三峡(巴东)纤夫文化旅游节等系列节会活动契机,传播长江文化、普及长江文化,营造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浓厚氛围。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克克表示,全省文旅部门将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自觉,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实施荆楚文脉赓续等工程,着力推动荆楚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文字图片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提供)
发表时间:2024-11-21 来源:湖北日报
长江劈划出三峡,自荆楚大地奔腾而过,造就出了钟灵毓秀的“千湖之省”,孕育出璀璨耀眼的荆楚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次考察湖北,两次视察了博物馆,在湖北“文化强省”建设中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11月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
历史的接力棒传至今日,荆楚儿女坚定文化自信,赓续荆楚文脉,唱响“长江之歌”。近年来,湖北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不断深化长江文明研究阐释,取得了显著成果。
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
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唐崖土司城“荆南雄镇”牌坊。
武当山古建筑群。
战国及秦 云梦睡虎地秦简(湖北省博物馆藏)
明 凤冠金饰件(恩施州博物馆藏)
石家河文化 陶羊(天门市博物馆藏)
战国 彩绘漆木羽人(荆州博物馆藏)
坚持保护第一
守好文化瑰宝
湖北是古人类的重要发源地、楚文化发祥地、三国文化之乡、中国近现代革命策源地,灿烂而悠久的历史留下了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据统计,湖北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6473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居全国第7位);世界文化遗产3项(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咸丰唐崖土司城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座,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6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3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5处,中国传统村落270个;湖北省历史文化街区44处,湖北省历史文化名镇7处,湖北省历史文化名村18处。值得一提的是,湖北作为中国近代革命的核心区域之一,革命文物资源丰厚,现有各类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772处,各级各类革命历史博物馆42家,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约15万件(套)。
历史文化遗产是沉寂的历史之声,它们以一种静默而生动的方式诉说着中华文明的故事。湖北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坚持保护第一,顶层设计取得新成效。湖北确立了湖北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出台《关于加强全省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工作措施》《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具体措施》;划定公布全部国保、省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推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纳入国土空间统一规划;印发《关于推进湖北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博物馆事业融入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与此同时,高质量完成长江文物资源调查、石窟寺调查等近10项专项调查,高位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管理取得新进展,万里茶道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关圣文化史迹申遗稳步推进,武当山古建筑群反应性监测顺利推进。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圆满完成,屈家岭、龙湾2处获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挂牌,新立项铜绿山等3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目前,湖北拥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4处,立项7处,挂牌数和立项数位居全国第3、南方第1。
革命文物保护状况持续改善。7个片区83个县(市、区)纳入国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核定公布两批次《湖北省革命文物名录》,公布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597处,可移动革命文物3347件(套);指导红安县成功列入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是湖北唯一入选项目,也是第二批15个单位中唯一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地区。
当前,湖北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高效开展,组建省级领导小组,印发工作实施方案,完成国家级和省级试点,全面启动田野调查,工作进度和质量处于全国前列,得到了国家四普办的高度认可。
此外,湖北坚持加强管理,文物治理能力实现新提升。督促文物博物馆单位健全文物安全管理制度;建立文物密集区安全保护补偿机制;在全省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和三级以上博物馆全部完成文物安全责任人公示制度;大力推进文物安全防护工程和全省文物安全监控平台建设;严厉打击文物违法犯罪,一批案件入选全国文物行政执法指导性案例和优秀案例,有力维护全省文物安全。
在争取国家部委支持上,湖北取得新突破。2019年至2024年,争取到中央财政支持湖北省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共计14.84亿元(不包括博物馆免费开放补助);争取到2024年国家发改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专精特新项目10个共计8.59亿元(其中文博项目9个共计7.9亿元),项目和资金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及时获批了鄂州花湖机场、沿江高铁等重大工程的文物保护项目。
湖北还加强文物保护机构和队伍建设,组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并独立运行;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武汉大学组建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联合湖北大学组建文化遗产学院;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院长万琳等3人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黄冈市博物馆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吴顺清研究员荣获“大国工匠”2024年度人物;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来凤县民族博物馆馆长黄林、湖北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讲解员程星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推动活化利用
焕发时代光彩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湖北优化全省博物馆发展布局,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
近年来,投资近10亿元的湖北省博物馆三期扩建项目于2021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襄阳、荆门、宜昌、孝感、天门等10余家地市级馆以及南漳、竹山等20余家县级博物馆陆续建成开馆。当前,湖北正谋划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博物馆,推动湖北省博物馆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
截至2024年7月底,湖北登记备案博物馆共238家,其中文旅系统归口管理博物馆127家,其他国有行业博物馆44家,非国有博物馆67家,如期实现平均每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发展目标。武汉更是着力打造“博物馆之城”,达到每10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多项指标在副省级城市中名列前茅。全省三级以上博物馆57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12家,二级博物馆11家,三级博物馆34家。全省馆藏文物及藏品标本总量295万余件(套),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12744件(套)。
全省博物馆每年举办历史展、革命文物展、民俗文化展、自然科技等主题展览1300余个,成为社会公众接受终身教育的“重要殿堂”、深受青少年学生喜爱的“第二课堂”。全省先后有5项展览荣获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十大精品奖、特别奖,7项展览荣获单项奖、优胜奖,1项展览荣获国际及港澳台地区合作奖,12项展览入选全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致力于遗址保护与展示相融合,使遗址公园和博物院“常看常新”,走出遗址类博物馆发展的新道路。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新馆运用了多媒体、沉浸式AR、地踩屏和全息技术手段,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随着一批批遗址旅游景区建成,屈家岭遗址、明楚王墓、唐崖土司城等荆楚先民留下的丰赡遗产,正不断融入当下生活。
此外,文博与文艺的结合,彰显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云梦县睡虎地出土了一批震惊世界的竹简,其中秦律十八种等一系列详备的律令,填补了秦代法律文书记载的空白。当地秦简爱好者与皮影艺人根据睡虎地秦简《田律》改编创作了小品《秦律戏中戏》,主管律法的官员苦苦劝说家中老父勿烧秸秆,又将破坏生态环境的“村霸”绳之以法。历史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得以跨越时空。
湖北还成立全省博物馆文创联盟、湖北省博物馆协会文创专委会,确定省内7家试点博物馆,统筹推进、科学谋划全省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连续推出“舌尖上的博物馆”“越王勾践剑系列”等爆款文创,让观众将博物馆记忆“带回家”。全省各地博物馆、文化企业打造一批具有湖北特色的精品文创产品、旅游商品,梁庄王妃“同款”首饰、越王勾践剑毛绒版、编钟卤蛋牛肉面等一批好看、好玩、好吃的文创产品持续破层出圈。
与此同时,湖北文物多次赴海外展出,讲述荆楚文化故事、中华文明故事。
今年4月,来自湖北的260余件(套)珍贵文物亮相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凤凰故国——青铜时代曾楚艺术展”。这是近年来中国在美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精品最多的中国考古出土文物展,不少新发现系首次在国外展出。
该展览由湖北省博物馆和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展览文物以湖北出土两周时期(西周、东周)文物为主,展品涉及青铜器、玉石器、漆木器、丝织品等门类。向海外观众介绍曾国、楚国历史、文化与艺术,展示中华文明在青铜铸造、髹漆、纺织等方面成就。
新时代,荆楚大地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守得住”,还“活起来”,成为自带流量的大IP,丰富人民历史文化滋养。
深化研究阐释
唱响“长江之歌”
长江,从雪域高原奔腾而下,向着大海奔流而去,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湖北,长江径流最长的省份。万古江河的浸润孕育,使这里成为长江文明形成的关枢之地。
湖北开展全省长江文物资源调查,形成了《湖北省长江文物资源调查工作报告》等成果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统筹编制《湖北省长江文物保护利用规划》,推动形成“一轴一廊三片区多组团”的长江文物保护利用总体布局。为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厘清长江文化脉络,湖北围绕深化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与武汉大学共建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开展“人类起源”“长江流域史前文明”等专项调查与课题研究。
丰硕的考古工作成果赓续荆楚文脉。5年4次获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5个项目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6个项目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数量位居全国第3、南方第1。全国首个“海峡两岸考古教学交流基地”落户湖北。中美合作开展了盘龙城遗址考古,盘龙城田野考古2024年暑期学校圆满举办,开启湖北国际考古合作新篇章。
自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启动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提出,要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湖北新实践,努力打造传承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地标。湖北省政府与国家文物局签署《共同推进湖北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强力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文物工作。加强与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等中央在鄂机构合作,共同开展长江水利遗产保护。锚定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路径,围绕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协调推进目标,聘请中国科学院科学编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保护规划》。
近年来,湖北突出打造文化地标,立项或启动实施屈原文化公园、南水北调博物馆、长江水利文化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建成开放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当前,湖北正在谋划建设的长江博物馆,作为全面收藏、研究和传承长江文化的重要基地,集中展示长江流域地理、人文、历史、生态的综合平台,生动践行长江大保护成果的“国家展厅”“长江客厅”。
围绕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湖北积极开展长江文化宣传推广活动,带领广大市民游客品读长江千年文脉,弘扬长江文化时代价值。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主题宣传推广活动启动,由文史专家、媒体记者、网友代表等方面组成的探访团,从青海到上海,沿着长江探访具有代表性的长江文化符号,通过视频、直播、文图、海报等融媒体方式展示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其中,重磅报道《源头一滴水 世界一条江——在长江源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长江情怀》得到社会广泛肯定,被多家媒体置顶转发。
此外,湖北还借助承办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现场工作会的契机,举办“惟见长江天际流——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成果展”等配套活动,集中展示2020年以来鄂、湘、赣、皖、豫五省考古最新成果。借助庆祝湖北省博物馆成立70周年活动契机,联合长江沿线17家文博机构举办长江文明特展,生动展示长江千年文脉。借助举办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楚文化节、长江三峡(巴东)纤夫文化旅游节等系列节会活动契机,传播长江文化、普及长江文化,营造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浓厚氛围。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克克表示,全省文旅部门将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自觉,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实施荆楚文脉赓续等工程,着力推动荆楚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文字图片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提供)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