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开幕现场。
“大地情深”全国优秀群众文艺作品中部地区示范性巡演活动现场。
“知音湖北·四季村晚” 承载乡村文化发展的希望之光。
在广袤的荆楚大地上,乡村文化建设如同一股春风,吹拂着每一寸土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近年来,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通过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培育乡村文化队伍、擦亮乡村文化活动品牌、推动乡村文艺创作等一系列举措,让乡村文化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光彩。
织就乡村文化站网
点亮万村文化明灯
乡村文化,宛如璀璨繁星,镶嵌在岁月长河中,亟待闪耀光芒。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湖北高度重视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全省共建设有文化站1301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927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6637个,设立文化分馆1309家、图书分馆1410家,覆盖了86.7%和87.9%的乡镇。其中,一些有条件的基层文化服务中心还建设了非遗馆、乡风馆、乡贤馆。
此外,积极推进非遗特色村镇、街区创建工作,评选了首批10个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村镇、街区。在8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49个“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示范带动下,全省民间文化艺术得到了更高水准、更高质量、更有影响的传承利用和创新发展。
在此基础上,立足湖北城乡特点,以“共同缔造”为理念,以外在形式“美”、功能服务“好”、理念模式“新”为标准,积极探索、着力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的两届全省最美文旅新空间评选活动中,涌现出了宜昌市秭归县八鸽庙“六小”(建设小广场、搭建小平台[舞台]、配套小设施、组建小队伍、举办小活动、创建小品牌)文化建设示范村落、潜江浩口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一批植根乡村沃土、服务乡村农人、助力乡村振兴,且具备较好示范性的最美乡村文旅新空间。形成了包括“宜昌市秭归县打造全新服务场景创新乡村文化实践”“黄冈市浠水县建设乡村书院助力推广全民阅读”等一批可推广的乡村文旅新空间培育机制创新案例。
按照打基础、利长远、增实力、惠民生的原则,湖北持续加大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使得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础更加坚实。近两年,持续实施“共同缔造”基层文化广场建设、群众文艺队伍扶持、新型文化空间评选、乡村驿站评选等项目,给予奖励补助达5000万元,有效改善了基层阵地建设。
让农民“站c位”“唱主角”
擦亮乡村文化活动品牌
在湖北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上,全省各地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得如同繁花似锦般的乡村文化活动,为乡村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那浓郁的文化氛围,如同香醇的美酒,在每一个角落弥漫开来,进一步活跃了乡村的文化氛围。村民们在这些活动中找到了情感的寄托和共鸣,他们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幸福感如同春天的花朵般绽放在每一个人的脸上。而“知音湖北·四季村晚”,就像是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是湖北省乡村文化活动中当之无愧的重头戏,吸引着无数人关注的目光,承载着乡村文化发展的希望之光。
自2021年开始,在文化和旅游部倡导开展的全国“乡村春晚”引领下,湖北率先创建了“四季村晚”活动品牌,以“村晚”延展为依托,全省各地紧密结合特色文化资源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精心培育打造“四季村晚”文化品牌,不断纵向化延伸“村晚”的内涵。这些活动以当地乡村节目为主,结合当地民俗和节庆活动,形成了“主流媒体+新媒体+乡村网红”的推广矩阵。据统计,2023年湖北省共开展“村晚”活动累计1000余场次,线上线下惠及群众达3000余万人次。
2024年夏季,在全国“村晚”示范活动引领下,全省各地开展“村晚”活动达百余场。在钟祥市胡集镇湖山村举办的“知音湖北·四季村晚”全国夏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现场观众达3000余人,线上观众达90余万人次。
“知音湖北·四季村晚”实施“村晚主理人”“村晚导师”“村咖来了”赋能计划,引导建立村民主导自演自办“村晚”新机制。倡导“村晚主理人”由村支书或乡村文化能人担当,负责主持并组织筹办“村晚”,恩施彭家寨“村晚”由当地小有名气的“三土哥”郭垚主理;“村咖”为本土本乡民间文艺能人;“村晚导师”负责现场节目的辅导与点评。
除了“村晚”,我省抢抓全国性重大文化活动在湖北举办的契机,广泛开展“文化进万家”“全省百团上山下乡暨新春金秋惠民演出季”“文化力量·民间精彩”群众广场舞展演、“大地情深”全国优秀群众文艺作品中部地区巡演等文化惠民活动,同时,坚持“融合”理念,融合开展“赶大集”“非遗民俗展”“直播带货”“乡村旅游推介”等文旅融合活动,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成效显著,乡村文旅品牌效应彰显。2023年全省乡村群众文化活动1.5万场次,群众参与3600万人次。
乡村文艺创作群星璀璨
闪耀“湖北现象”
乡村文艺创作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通过鼓励和支持乡村文艺创作,涌现出了一批反映新乡村新风貌的优秀作品,并在全国各类文艺评选中屡获殊荣。
群星奖作为我国群众文艺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政府奖,其作品带有浓浓的“时代性”“烟火气”“人情味”。我省群文作品连续在多届群星奖“摘星”。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九届群星奖评选中,湖北2件作品获奖,获奖数量全国并列第二。湖北群众文艺创作实力位居全国第一方阵,被全国同行誉为群众文艺创作的“湖北现象”。
第十八届群星奖获奖作品少儿群舞《击壤歌》,便是由一批来自江陵的乡村留守儿童演绎。节目的创造灵感来自古时瓴缶之乐、击壤而歌,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代代守护。通过舞蹈,小演员们时而将观众们带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乡村生活场景;时而呈现“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农耕习俗;时而演绎“击壤而歌,嘻水而洢”的童趣生活;时而营造“击壤而歌,笑颜而溢”的欢快场景。通过朗朗上口的荆州地方童谣旋律和欢快的嬉戏动作,孩子们的童心、童真、童趣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湖北省乡村文化活动期间,村民们也自编自导,将火热的乡村现实生活搬上舞台。比如村民将日常过年赶集的场景通过舞蹈生动呈现的《赶集》,集合恩施耍耍、大冶刺绣、梁山调三项非遗文化的特色“村晚”节目《村咖来了》,由75岁的李大爷携徒弟们带来的民俗表演《长寿武高跷》、小品《网红之家来带货》等充满乡土文化气息的作品广受村民和游客欢迎。
此外,湖北省还涌现出了一批以乡村生活为背景的绘画、摄影、文学作品等,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湖北乡村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乡村生活的美好与变迁。
公共文化资源直达乡村
文艺骨干深耕基层
如今的湖北,公共文化资源宛如温暖的春风,正朝着乡村奔涌而去,文艺骨干们也如同辛勤的园丁,怀揣着热情与才华,深耕在基层广阔的天地。
湖北省聚焦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积极推进平台、资源、服务向基层、向乡村“三下沉”,优化基层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搭建多元化文化平台,不断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共建共创共享群众精神文化家园作出积极贡献。
湖北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乡村文化的数字文化服务,初步实现了全省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数字服务共建共享。推出了湖北文旅公共服务云“文化云享”小程序、“E海阅读”等数字服务品牌。农村地区的文化活动和文化资源依托网络直播、短视频、数字公开课等方式走进千家万户,进一步打通“村晚”激发乡村振兴文化活力的“最后一公里”。恩施彭家寨“村晚”活动直播开创关注度新高,仅一个直播端口观看量达49.1万,持续擦亮“村晚”品牌,激发了新时代乡村振兴文化活力。
此外,省市文艺工作者坚持与群众文艺团队同台演出,在“送文化”的同时,全省编导、数字化团队等群众工作者辅导带领全省各级文化馆(站)积极发挥阵地作用,深入乡村加强对乡村文艺能人、乡村文艺团体的培训辅导,以举办“村晚”带训了大批文化能人、艺术达人、文艺团队,搭建展示文化才干、凝聚文化认同的大舞台。
荆楚乡村文化建设正以蓬勃之势,绘就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振兴画卷。文化站网密布如织,万村文化明灯璀璨点亮,每一处都闪耀着乡村文化自信的光芒。农民朋友们走上舞台,不仅成为了乡村文化活动的绝对主角,更是以饱满的热情和创造力,擦亮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让乡土故事在新时代里焕发了新的生机。(湖北日报)
发表时间:2024-11-11 来源:湖北文明网
第五届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开幕现场。
“大地情深”全国优秀群众文艺作品中部地区示范性巡演活动现场。
“知音湖北·四季村晚” 承载乡村文化发展的希望之光。
在广袤的荆楚大地上,乡村文化建设如同一股春风,吹拂着每一寸土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近年来,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通过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培育乡村文化队伍、擦亮乡村文化活动品牌、推动乡村文艺创作等一系列举措,让乡村文化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光彩。
织就乡村文化站网
点亮万村文化明灯
乡村文化,宛如璀璨繁星,镶嵌在岁月长河中,亟待闪耀光芒。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湖北高度重视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全省共建设有文化站1301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927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6637个,设立文化分馆1309家、图书分馆1410家,覆盖了86.7%和87.9%的乡镇。其中,一些有条件的基层文化服务中心还建设了非遗馆、乡风馆、乡贤馆。
此外,积极推进非遗特色村镇、街区创建工作,评选了首批10个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村镇、街区。在8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49个“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示范带动下,全省民间文化艺术得到了更高水准、更高质量、更有影响的传承利用和创新发展。
在此基础上,立足湖北城乡特点,以“共同缔造”为理念,以外在形式“美”、功能服务“好”、理念模式“新”为标准,积极探索、着力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的两届全省最美文旅新空间评选活动中,涌现出了宜昌市秭归县八鸽庙“六小”(建设小广场、搭建小平台[舞台]、配套小设施、组建小队伍、举办小活动、创建小品牌)文化建设示范村落、潜江浩口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一批植根乡村沃土、服务乡村农人、助力乡村振兴,且具备较好示范性的最美乡村文旅新空间。形成了包括“宜昌市秭归县打造全新服务场景创新乡村文化实践”“黄冈市浠水县建设乡村书院助力推广全民阅读”等一批可推广的乡村文旅新空间培育机制创新案例。
按照打基础、利长远、增实力、惠民生的原则,湖北持续加大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使得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础更加坚实。近两年,持续实施“共同缔造”基层文化广场建设、群众文艺队伍扶持、新型文化空间评选、乡村驿站评选等项目,给予奖励补助达5000万元,有效改善了基层阵地建设。
让农民“站c位”“唱主角”
擦亮乡村文化活动品牌
在湖北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上,全省各地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得如同繁花似锦般的乡村文化活动,为乡村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那浓郁的文化氛围,如同香醇的美酒,在每一个角落弥漫开来,进一步活跃了乡村的文化氛围。村民们在这些活动中找到了情感的寄托和共鸣,他们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幸福感如同春天的花朵般绽放在每一个人的脸上。而“知音湖北·四季村晚”,就像是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是湖北省乡村文化活动中当之无愧的重头戏,吸引着无数人关注的目光,承载着乡村文化发展的希望之光。
自2021年开始,在文化和旅游部倡导开展的全国“乡村春晚”引领下,湖北率先创建了“四季村晚”活动品牌,以“村晚”延展为依托,全省各地紧密结合特色文化资源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精心培育打造“四季村晚”文化品牌,不断纵向化延伸“村晚”的内涵。这些活动以当地乡村节目为主,结合当地民俗和节庆活动,形成了“主流媒体+新媒体+乡村网红”的推广矩阵。据统计,2023年湖北省共开展“村晚”活动累计1000余场次,线上线下惠及群众达3000余万人次。
2024年夏季,在全国“村晚”示范活动引领下,全省各地开展“村晚”活动达百余场。在钟祥市胡集镇湖山村举办的“知音湖北·四季村晚”全国夏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现场观众达3000余人,线上观众达90余万人次。
“知音湖北·四季村晚”实施“村晚主理人”“村晚导师”“村咖来了”赋能计划,引导建立村民主导自演自办“村晚”新机制。倡导“村晚主理人”由村支书或乡村文化能人担当,负责主持并组织筹办“村晚”,恩施彭家寨“村晚”由当地小有名气的“三土哥”郭垚主理;“村咖”为本土本乡民间文艺能人;“村晚导师”负责现场节目的辅导与点评。
除了“村晚”,我省抢抓全国性重大文化活动在湖北举办的契机,广泛开展“文化进万家”“全省百团上山下乡暨新春金秋惠民演出季”“文化力量·民间精彩”群众广场舞展演、“大地情深”全国优秀群众文艺作品中部地区巡演等文化惠民活动,同时,坚持“融合”理念,融合开展“赶大集”“非遗民俗展”“直播带货”“乡村旅游推介”等文旅融合活动,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成效显著,乡村文旅品牌效应彰显。2023年全省乡村群众文化活动1.5万场次,群众参与3600万人次。
乡村文艺创作群星璀璨
闪耀“湖北现象”
乡村文艺创作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通过鼓励和支持乡村文艺创作,涌现出了一批反映新乡村新风貌的优秀作品,并在全国各类文艺评选中屡获殊荣。
群星奖作为我国群众文艺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政府奖,其作品带有浓浓的“时代性”“烟火气”“人情味”。我省群文作品连续在多届群星奖“摘星”。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九届群星奖评选中,湖北2件作品获奖,获奖数量全国并列第二。湖北群众文艺创作实力位居全国第一方阵,被全国同行誉为群众文艺创作的“湖北现象”。
第十八届群星奖获奖作品少儿群舞《击壤歌》,便是由一批来自江陵的乡村留守儿童演绎。节目的创造灵感来自古时瓴缶之乐、击壤而歌,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代代守护。通过舞蹈,小演员们时而将观众们带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乡村生活场景;时而呈现“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农耕习俗;时而演绎“击壤而歌,嘻水而洢”的童趣生活;时而营造“击壤而歌,笑颜而溢”的欢快场景。通过朗朗上口的荆州地方童谣旋律和欢快的嬉戏动作,孩子们的童心、童真、童趣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湖北省乡村文化活动期间,村民们也自编自导,将火热的乡村现实生活搬上舞台。比如村民将日常过年赶集的场景通过舞蹈生动呈现的《赶集》,集合恩施耍耍、大冶刺绣、梁山调三项非遗文化的特色“村晚”节目《村咖来了》,由75岁的李大爷携徒弟们带来的民俗表演《长寿武高跷》、小品《网红之家来带货》等充满乡土文化气息的作品广受村民和游客欢迎。
此外,湖北省还涌现出了一批以乡村生活为背景的绘画、摄影、文学作品等,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湖北乡村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乡村生活的美好与变迁。
公共文化资源直达乡村
文艺骨干深耕基层
如今的湖北,公共文化资源宛如温暖的春风,正朝着乡村奔涌而去,文艺骨干们也如同辛勤的园丁,怀揣着热情与才华,深耕在基层广阔的天地。
湖北省聚焦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积极推进平台、资源、服务向基层、向乡村“三下沉”,优化基层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搭建多元化文化平台,不断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共建共创共享群众精神文化家园作出积极贡献。
湖北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乡村文化的数字文化服务,初步实现了全省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数字服务共建共享。推出了湖北文旅公共服务云“文化云享”小程序、“E海阅读”等数字服务品牌。农村地区的文化活动和文化资源依托网络直播、短视频、数字公开课等方式走进千家万户,进一步打通“村晚”激发乡村振兴文化活力的“最后一公里”。恩施彭家寨“村晚”活动直播开创关注度新高,仅一个直播端口观看量达49.1万,持续擦亮“村晚”品牌,激发了新时代乡村振兴文化活力。
此外,省市文艺工作者坚持与群众文艺团队同台演出,在“送文化”的同时,全省编导、数字化团队等群众工作者辅导带领全省各级文化馆(站)积极发挥阵地作用,深入乡村加强对乡村文艺能人、乡村文艺团体的培训辅导,以举办“村晚”带训了大批文化能人、艺术达人、文艺团队,搭建展示文化才干、凝聚文化认同的大舞台。
荆楚乡村文化建设正以蓬勃之势,绘就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振兴画卷。文化站网密布如织,万村文化明灯璀璨点亮,每一处都闪耀着乡村文化自信的光芒。农民朋友们走上舞台,不仅成为了乡村文化活动的绝对主角,更是以饱满的热情和创造力,擦亮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让乡土故事在新时代里焕发了新的生机。(湖北日报)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