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九个节气,“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进入立冬,水可以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大鸟不多见了。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提到入冬后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立冬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具体可从作息规律、心理卫生、体育锻炼、科学饮食等方面进行调养。
养精蓄锐,早卧晚起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人体的生命过程与天地自然变化息息相关,与天地自然服从同一规律。冬的特点是沉静收敛,阳气沉降,应顺应冬藏之气以补养阴津。立冬节气,昼短夜长,遵守时令法则当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最好等太阳升起,阳气生发时再起床,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含而不露,情志调养
寒风凛冽,一派萧瑟,悲从中来。冬季极易产生伤感情绪,对养生极为不利。冬季宜“藏”,因此,也当学会藏神。“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让自己的心情始终处于淡泊宁静的状态,内心世界充满乐观喜悦的情绪,防止出现抑郁、懒散嗜睡、昏昏沉沉等状况。
动静相宜,坚持锻炼
民间谚语云: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由此可见,冬季锻炼极为重要,冬日虽寒,仍要坚持锻炼。立冬后运动时间应在早晨阳光出现以后,适当晒太阳,锻炼的同时还可借助太阳而补阳,有助于濡养精神。此外,不宜剧烈运动,剧烈运动使得汗多泄气,有悖于冬季阳气伏藏之道,故冬季宜选择轻缓的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等,以微微汗出为宜。但要避免在大风、大雪、大雾等环境中锻炼。在有逆温现象的早晨,最好在室内锻炼。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宜,达到健身防病的作用。
虚则补之,护肾养阴
“秋冬养阴”“立冬补冬”“冬令进补,来年打虎”,立冬宜补阴,宜进补。此时食补,可为抵御冬天的严寒补充元气。冬季饮食调养以甘温为主,既少食生冷,也不宜燥热,以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如牛肉、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等。为避免维生素缺乏,亦应摄取新鲜蔬菜,同时也达到清肠胃湿热,中和热量较高的膳食的作用。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为什么夏天要吃热性的姜,冬天却吃凉性的萝卜呢?其实,夏天人体阳气升发到体表,再加上人们喜欢吹空调、吃冷饮,常导致胃中虚冷,适量吃点生姜既能助阳升阳,又能温胃散寒。相反,冬天阳气在里,胃中烦热,吃点萝卜可以消散内热,下气宽中。此外,常吃萝卜不仅能促进消化,增强胃肠蠕动,通便利尿,还有利于降血脂,软化血管。
肾在时为冬。冬季养生要注意肾的养护,注重调护肾的阴阳。肾藏精,主水,主纳气,主藏志,为一身之本,其功能强健,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变化。中医认为,黑色食物五行属水,对应肾经,常食能增强肾脏之气,可多食用黑色食物如黑米、黑豆、黑木耳、黑枣、桑葚等。此外,冬季补肾,还可选用滋补膏方,如阿胶膏,可至医院中医科行对症膏药进行调理。
寒则温之,未病先防
立冬前后,气温渐低,正是病邪趁虚而入之时。此时,要特别注意环境的变化,及早防范。寒冷的天气易诱发中风,尤其高血压患者,遇上寒冷天气身体就适应不了,血压便随之增高,有发生中风的危险。心梗也是冬季的高发病。当人体受冷刺激后血管会收缩,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容易诱发心绞痛,若措施不力,还会发生心肌梗塞而死亡。流感冬季感冒若治疗不及时,容易诱发肺炎、肺心病、哮喘及慢性支气管炎等并发症。冬季各类病高发,一定要重视防寒保暖,室内温度适宜控制在18℃左右,外出不宜过久,并注意防风保暖,避免风寒交袭。
入冬养生,“藏”字当头。立冬时节,顺应自然,注重养生,守护身体健康。愿我们的养生之道如冬日里的暖阳般给您带来身体和心灵上的温暖,伴您度过寒冬,迎接春暖花开。
(湖北中医药大学 张紫迪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徐 萌,杨盛力)
发表时间:2024-11-08 来源:医药导报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九个节气,“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进入立冬,水可以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大鸟不多见了。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提到入冬后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立冬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具体可从作息规律、心理卫生、体育锻炼、科学饮食等方面进行调养。
养精蓄锐,早卧晚起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人体的生命过程与天地自然变化息息相关,与天地自然服从同一规律。冬的特点是沉静收敛,阳气沉降,应顺应冬藏之气以补养阴津。立冬节气,昼短夜长,遵守时令法则当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最好等太阳升起,阳气生发时再起床,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含而不露,情志调养
寒风凛冽,一派萧瑟,悲从中来。冬季极易产生伤感情绪,对养生极为不利。冬季宜“藏”,因此,也当学会藏神。“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让自己的心情始终处于淡泊宁静的状态,内心世界充满乐观喜悦的情绪,防止出现抑郁、懒散嗜睡、昏昏沉沉等状况。
动静相宜,坚持锻炼
民间谚语云: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由此可见,冬季锻炼极为重要,冬日虽寒,仍要坚持锻炼。立冬后运动时间应在早晨阳光出现以后,适当晒太阳,锻炼的同时还可借助太阳而补阳,有助于濡养精神。此外,不宜剧烈运动,剧烈运动使得汗多泄气,有悖于冬季阳气伏藏之道,故冬季宜选择轻缓的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等,以微微汗出为宜。但要避免在大风、大雪、大雾等环境中锻炼。在有逆温现象的早晨,最好在室内锻炼。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宜,达到健身防病的作用。
虚则补之,护肾养阴
“秋冬养阴”“立冬补冬”“冬令进补,来年打虎”,立冬宜补阴,宜进补。此时食补,可为抵御冬天的严寒补充元气。冬季饮食调养以甘温为主,既少食生冷,也不宜燥热,以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如牛肉、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等。为避免维生素缺乏,亦应摄取新鲜蔬菜,同时也达到清肠胃湿热,中和热量较高的膳食的作用。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为什么夏天要吃热性的姜,冬天却吃凉性的萝卜呢?其实,夏天人体阳气升发到体表,再加上人们喜欢吹空调、吃冷饮,常导致胃中虚冷,适量吃点生姜既能助阳升阳,又能温胃散寒。相反,冬天阳气在里,胃中烦热,吃点萝卜可以消散内热,下气宽中。此外,常吃萝卜不仅能促进消化,增强胃肠蠕动,通便利尿,还有利于降血脂,软化血管。
肾在时为冬。冬季养生要注意肾的养护,注重调护肾的阴阳。肾藏精,主水,主纳气,主藏志,为一身之本,其功能强健,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变化。中医认为,黑色食物五行属水,对应肾经,常食能增强肾脏之气,可多食用黑色食物如黑米、黑豆、黑木耳、黑枣、桑葚等。此外,冬季补肾,还可选用滋补膏方,如阿胶膏,可至医院中医科行对症膏药进行调理。
寒则温之,未病先防
立冬前后,气温渐低,正是病邪趁虚而入之时。此时,要特别注意环境的变化,及早防范。寒冷的天气易诱发中风,尤其高血压患者,遇上寒冷天气身体就适应不了,血压便随之增高,有发生中风的危险。心梗也是冬季的高发病。当人体受冷刺激后血管会收缩,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容易诱发心绞痛,若措施不力,还会发生心肌梗塞而死亡。流感冬季感冒若治疗不及时,容易诱发肺炎、肺心病、哮喘及慢性支气管炎等并发症。冬季各类病高发,一定要重视防寒保暖,室内温度适宜控制在18℃左右,外出不宜过久,并注意防风保暖,避免风寒交袭。
入冬养生,“藏”字当头。立冬时节,顺应自然,注重养生,守护身体健康。愿我们的养生之道如冬日里的暖阳般给您带来身体和心灵上的温暖,伴您度过寒冬,迎接春暖花开。
(湖北中医药大学 张紫迪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徐 萌,杨盛力)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