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内,武汉市东湖中学、武昌区中华路小学的学生将一面长5米、宽3.3米的五星红旗徐徐展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非遗研学课堂人气爆棚。曾熙来 摄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江日报记者金振强 摄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知所从来,方明所往。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强调,湖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要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
“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总书记重要讲话在三镇大地引发热烈反响。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我市文旅工作者、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志愿者等,他们无不备感振奋深受鼓舞,纷纷表示将立足岗位,担当使命,把中华文明瑰宝研究好、保护好、传承好。
传承好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考察中,总书记这样强调。
“总书记的话,让我们这些奋战在文旅一线的工作者振奋不已!”武汉最美志愿者、黄鹤假期国际旅行社讲解员、国家金牌导游周媛说,黄鹤楼景区是武汉历史文化的展示窗口,黄鹤楼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民族的情感和先人的智慧。“作为文化景区讲解员,我们是历史与现代沟通的桥梁,将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深入学习黄鹤楼的历史文化、地理知识等,通过高质量的文化供给,传承好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我们进一步坚定了传承楚文化的信心和决心。”武昌区珞珈山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胡媞说,珞珈山小学是教育部认定的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该校开设楚剧音乐课,组建楚剧社团,还研发了一系列楚文化特色课程,组建楚剧鉴赏等楚文化社团,让楚文化的研究和体验伴随孩子们的整个校园生活,培养更多的传统文化传承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湖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要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
“非遗文化传承,我一定要担起责任!”金石器物全形传拓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武汉荆楚金石博物馆馆长张友海说,他传承的金石器物全形传拓技艺,以传统的墨拓方式把器物原貌三维立体地转移到平面宣纸上,有人称它为“古代3D打印机”。“从砖瓦中了解武汉历史变迁,以墨拓技法刻记城市记忆,人们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过程中,种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张友海表示,自己有责任紧跟时代步伐,讲好非遗故事,推广非遗品牌。
汉绣可追溯至距今2800年左右战国时期的楚国刺绣,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是楚文化的瑰宝。
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春萍表示,要以身作则,以传统工艺引领和带动身边的人学习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010年在武昌红巷开设工作室以来,黄春萍深入学校、乡村和社区,让汉绣文化技艺扎根人民生活。今年10月,黄春萍的汉绣工作室参与协办了第二届“武汉工匠杯”职业技能大赛汉绣赛项。“通过这种方式,激励和引导着更多汉绣爱好者和从业者提升汉绣技能,助推汉绣行业创新发展与技艺传承。”
让更多人领略长江文明的独特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续加强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护水平’,让广大文物工作者备受鼓舞,为大家指明了前进方向。”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说。
方勤说,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首要任务是加强对文物本体的保护,诸如简牍等珍贵的考古发掘品,以及盘龙城宫殿基址群等有重大历史价值的遗迹现象,都应得到妥善的维护。方勤提到了多学科联合和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性。他表示:“考古和保护过程中,我们需要借助多学科的知识,如自然科学、数字化技术等。数字化手段为保存和传播文化遗产提供了有效途径。例如,对简牍进行高精度扫描,不仅能完整保留其原有信息,还便于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
“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做好阐释工作,讲好长江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方勤提到,通过考古学与历史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全方位地做好保护传承和利用,活化长江文明的历史场景,使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和博物馆里的文物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刘礼堂与云梦简牍有着紧密联系。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下设7个研究中心(所),其中包括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我们一直在参与保护修复云梦简牍,利用红外成像技术缀合残片、释读文字。云梦简牍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提供了研究秦朝政治、军事、法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料。”
“下一步,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嘱托,打造一流的考古文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一流的考古文博学科群落、推进一流的考古文博科学研究、实现一流的考古文化遗产展示与利用。”刘礼堂说。
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省书法院副院长樊利杰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对古老简牍的书法性进行挖掘,与当代书法创作进行对接。
“大家感受到总书记深厚的文化情怀,备受鼓舞、劲头很足。”樊利杰说,要持续通过各种研究、交流活动,加强对楚简资源探索、研究、转化与推广。“楚文明是长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持续研究这一承载着楚文明古老记忆的文字,深度挖掘荆楚文化的根脉,让长江文明闪耀不息。”樊利杰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这让我们文博人特别自豪。”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院长万琳介绍,距今已有3500年历史的盘龙城遗址,是早期长江流域青铜文化的中心,研究盘龙城遗址对于我们研究长江流域以及整个中华文明史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基于遗址的特点打造长江文明系列展览,比如长江流域青铜器精品展、中国古代绿松石文化展、石家河玉文化特展等。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考古发掘,加强研究和展示,让更多人领略长江文明的独特魅力。”万琳说。
让历史文化更好地与人们的现代生活连接
“总书记的话语让我感到无比振奋。要担起肩上的使命。我认为,应该用多方载体、多元化服务让历史文化更好地与人们的现代生活连接,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历史文化遗产推广开来。”江汉区文化馆馆长盛卫红说,今年5月,全民公益戏曲艺术普及培训零基础汉剧班在武汉中央商务区开班,为汉剧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下一步,文化馆将开拓并用活城市街区公共文化场地,打造戏码头文化街、戏曲空间等,让戏迷票友不仅能听,还能演,提升参与度,让更多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
今年77岁的湖北省博物馆讲解员胡昇,已经在湖北省做志愿讲解工作40多年,被大家称为001号志愿者讲解员。
“云梦秦汉简牍展是我作为志愿者讲解的主要展览之一。”胡昇说,每次讲解,他都会给游客们讲“黑夫”和“惊”写给家人的信,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家书实物。“一个个小故事,让历史文化融入游客对现实的感悟中。我一定继续用自己的行动把中国文化的故事讲好。”
武汉汉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王荔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汉剧有着400年的历史,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要创新形式展现戏剧艺术的魅力,实现年轻人与汉剧的‘双向奔赴’。”王荔介绍,今年,武汉汉剧院重排青春版《王昭君》,由80后、90后和00后青年演员担纲,还邀请大学生前往看戏。此外,武汉汉剧院在黄鹤楼景区演绎经典汉剧剧目,还与武汉博物馆联动打造《贵妃醉酒》沉浸式演出,深受年轻游客喜爱。
“通过光影艺术的巧妙运用,辛氏沽酒、仙子翩翩起舞以及黄鹤楼的沧桑变迁等故事场景纷至沓来,令人眼花缭乱,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夜游过黄鹤楼的市民范女士说,自己真切感受到,经过活化利用的历史文化,正越来越多地融入市民的现代生活之中。
范女士发现,武汉在利用历史文化元素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不仅是“夜上黄鹤楼”,更有如璀璨明珠般镶嵌在长江之畔的“知音号”,以保元里街区为舞台的《保元风云》,以及东湖磨山景区楚天台的数字化文旅体验,都为市民游客带来惊艳之感。(长江日报记者黄丽娟 商佩 覃柳玮 范婷婷 统筹:刘智宇)
发表时间:2024-11-07 来源:湖北文明网
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内,武汉市东湖中学、武昌区中华路小学的学生将一面长5米、宽3.3米的五星红旗徐徐展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非遗研学课堂人气爆棚。曾熙来 摄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江日报记者金振强 摄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知所从来,方明所往。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强调,湖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要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
“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总书记重要讲话在三镇大地引发热烈反响。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我市文旅工作者、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志愿者等,他们无不备感振奋深受鼓舞,纷纷表示将立足岗位,担当使命,把中华文明瑰宝研究好、保护好、传承好。
传承好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考察中,总书记这样强调。
“总书记的话,让我们这些奋战在文旅一线的工作者振奋不已!”武汉最美志愿者、黄鹤假期国际旅行社讲解员、国家金牌导游周媛说,黄鹤楼景区是武汉历史文化的展示窗口,黄鹤楼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民族的情感和先人的智慧。“作为文化景区讲解员,我们是历史与现代沟通的桥梁,将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深入学习黄鹤楼的历史文化、地理知识等,通过高质量的文化供给,传承好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我们进一步坚定了传承楚文化的信心和决心。”武昌区珞珈山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胡媞说,珞珈山小学是教育部认定的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该校开设楚剧音乐课,组建楚剧社团,还研发了一系列楚文化特色课程,组建楚剧鉴赏等楚文化社团,让楚文化的研究和体验伴随孩子们的整个校园生活,培养更多的传统文化传承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湖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要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
“非遗文化传承,我一定要担起责任!”金石器物全形传拓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武汉荆楚金石博物馆馆长张友海说,他传承的金石器物全形传拓技艺,以传统的墨拓方式把器物原貌三维立体地转移到平面宣纸上,有人称它为“古代3D打印机”。“从砖瓦中了解武汉历史变迁,以墨拓技法刻记城市记忆,人们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过程中,种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张友海表示,自己有责任紧跟时代步伐,讲好非遗故事,推广非遗品牌。
汉绣可追溯至距今2800年左右战国时期的楚国刺绣,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是楚文化的瑰宝。
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春萍表示,要以身作则,以传统工艺引领和带动身边的人学习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010年在武昌红巷开设工作室以来,黄春萍深入学校、乡村和社区,让汉绣文化技艺扎根人民生活。今年10月,黄春萍的汉绣工作室参与协办了第二届“武汉工匠杯”职业技能大赛汉绣赛项。“通过这种方式,激励和引导着更多汉绣爱好者和从业者提升汉绣技能,助推汉绣行业创新发展与技艺传承。”
让更多人领略长江文明的独特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续加强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护水平’,让广大文物工作者备受鼓舞,为大家指明了前进方向。”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说。
方勤说,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首要任务是加强对文物本体的保护,诸如简牍等珍贵的考古发掘品,以及盘龙城宫殿基址群等有重大历史价值的遗迹现象,都应得到妥善的维护。方勤提到了多学科联合和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性。他表示:“考古和保护过程中,我们需要借助多学科的知识,如自然科学、数字化技术等。数字化手段为保存和传播文化遗产提供了有效途径。例如,对简牍进行高精度扫描,不仅能完整保留其原有信息,还便于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
“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做好阐释工作,讲好长江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方勤提到,通过考古学与历史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全方位地做好保护传承和利用,活化长江文明的历史场景,使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和博物馆里的文物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刘礼堂与云梦简牍有着紧密联系。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下设7个研究中心(所),其中包括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我们一直在参与保护修复云梦简牍,利用红外成像技术缀合残片、释读文字。云梦简牍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提供了研究秦朝政治、军事、法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料。”
“下一步,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嘱托,打造一流的考古文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一流的考古文博学科群落、推进一流的考古文博科学研究、实现一流的考古文化遗产展示与利用。”刘礼堂说。
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省书法院副院长樊利杰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对古老简牍的书法性进行挖掘,与当代书法创作进行对接。
“大家感受到总书记深厚的文化情怀,备受鼓舞、劲头很足。”樊利杰说,要持续通过各种研究、交流活动,加强对楚简资源探索、研究、转化与推广。“楚文明是长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持续研究这一承载着楚文明古老记忆的文字,深度挖掘荆楚文化的根脉,让长江文明闪耀不息。”樊利杰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这让我们文博人特别自豪。”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院长万琳介绍,距今已有3500年历史的盘龙城遗址,是早期长江流域青铜文化的中心,研究盘龙城遗址对于我们研究长江流域以及整个中华文明史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基于遗址的特点打造长江文明系列展览,比如长江流域青铜器精品展、中国古代绿松石文化展、石家河玉文化特展等。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考古发掘,加强研究和展示,让更多人领略长江文明的独特魅力。”万琳说。
让历史文化更好地与人们的现代生活连接
“总书记的话语让我感到无比振奋。要担起肩上的使命。我认为,应该用多方载体、多元化服务让历史文化更好地与人们的现代生活连接,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历史文化遗产推广开来。”江汉区文化馆馆长盛卫红说,今年5月,全民公益戏曲艺术普及培训零基础汉剧班在武汉中央商务区开班,为汉剧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下一步,文化馆将开拓并用活城市街区公共文化场地,打造戏码头文化街、戏曲空间等,让戏迷票友不仅能听,还能演,提升参与度,让更多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
今年77岁的湖北省博物馆讲解员胡昇,已经在湖北省做志愿讲解工作40多年,被大家称为001号志愿者讲解员。
“云梦秦汉简牍展是我作为志愿者讲解的主要展览之一。”胡昇说,每次讲解,他都会给游客们讲“黑夫”和“惊”写给家人的信,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家书实物。“一个个小故事,让历史文化融入游客对现实的感悟中。我一定继续用自己的行动把中国文化的故事讲好。”
武汉汉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王荔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汉剧有着400年的历史,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要创新形式展现戏剧艺术的魅力,实现年轻人与汉剧的‘双向奔赴’。”王荔介绍,今年,武汉汉剧院重排青春版《王昭君》,由80后、90后和00后青年演员担纲,还邀请大学生前往看戏。此外,武汉汉剧院在黄鹤楼景区演绎经典汉剧剧目,还与武汉博物馆联动打造《贵妃醉酒》沉浸式演出,深受年轻游客喜爱。
“通过光影艺术的巧妙运用,辛氏沽酒、仙子翩翩起舞以及黄鹤楼的沧桑变迁等故事场景纷至沓来,令人眼花缭乱,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夜游过黄鹤楼的市民范女士说,自己真切感受到,经过活化利用的历史文化,正越来越多地融入市民的现代生活之中。
范女士发现,武汉在利用历史文化元素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不仅是“夜上黄鹤楼”,更有如璀璨明珠般镶嵌在长江之畔的“知音号”,以保元里街区为舞台的《保元风云》,以及东湖磨山景区楚天台的数字化文旅体验,都为市民游客带来惊艳之感。(长江日报记者黄丽娟 商佩 覃柳玮 范婷婷 统筹:刘智宇)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