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书坛顶流米芾那些事:与苏轼相交甚笃,对襄阳情深意切

A-   A+
发表时间:2024年10月30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题多景楼》《秋登岘山之作》《寄绍彭》(局部)。(襄阳市博物馆供图)

米芾自画像拓片(局部)。(桂海碑林博物馆官微供图)

《兰陵》。(襄阳市博物馆供图)

米公祠。 (杨力 摄)

宋 瓷碟(重庆市沙坪坝博物馆藏)

《动静交相养赋》(局部)。(襄阳市博物馆供图)

宋 铜花瓶(重庆市江津博物馆藏)

他与同为“宋四家”的苏轼相交甚笃,苏轼赞其书法“风樯阵马,沉着痛快, 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

他从襄阳走出,自号襄阳漫士,人称“米襄阳”,至今仍被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追崇。

9月底,由湖北省襄阳市博物馆与重庆市沙坪坝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米芾与他的时代”特展圆满落幕,展览共展出近30余幅珍贵的米芾书法拓片,以及40余件宋代出土文物,力求让观众走近“米芾与他的时代”。自2019年首次对外展出,襄阳市博物馆藏米公祠书法拓片曾先后亮相湖北、浙江、吉林、四川、山东、安徽、江西、重庆等国内十余地。

米芾作为“宋四家”之一, 艺文兼长,以书名最盛,其书法在当时即备受推崇,时人争相求访收藏,请题碑匾者甚众,堪称宋代书坛顶流。

举止奇特 呼石为兄

桀骜不驯被称“米癫”

米芾其人,很有故事可讲。展览以漫画的形式,向观众展现了一个丰富立体的米芾形象。

米芾,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祖居太原,后迁居襄阳。出生于襄阳的米芾,6岁读诗书,7岁学书法,10岁临写碑帖,21岁因母亲恩荫离开襄阳步入仕途,官至礼部员外郎。

他举止奇特,桀骜不驯,被称为“米癫”。相传,米芾酷爱奇石,他的“漏、透、皱、瘦”四字相石法,至今仍受推崇。他赏石、收集砚台,为其赋诗,还拜石、抱石而眠,呼之为兄。他好洁成癖,曾因屡次清洗朝服致使官服敝旧,有损形象,遭人弹劾而被降官;为女择婿时,遇到一个叫“段拂”的书生,认为拂而去尘,必然干净,便将女儿许配给他。

他的家族与宋朝宗室颇有渊源,其五世祖为宋初勋臣,随赵匡胤征战,有救驾之功,获宠信而改名为“信”。然而,米芾在世时讳言为米信之后,就其出身含糊其词,如米芾有印章作“楚国芈姓”“祝融之后”等。

“尚意”宋书个中翘楚

曾将六个字一笔呵成

米芾一生转益多师,不拘于一家,开创了跌宕沉雄、自由放达的书风,成为宋书“尚意”风格个中翘楚。在群星辉映的宋代书坛,米芾以其独特的风貌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

襄阳市博物馆藏襄阳米公祠碑刻拓片,堪称我国书法艺术的宝库。其中,《动静交相养赋》是米芾行书的代表作,气势飞动,纵横自如,达到了雄逸苍厚的境地。《游虎丘》是其草书的代表作,诗文为朱长文作,流畅雅致,且具逸兴。

“米芾与他的时代”特展策展人蔡雯雯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说,特展侧重展现米芾书法的三个特点,第一是“刷字”,指米芾书法尤其是行书,用笔非常迅急,有些笔画就形成丝丝留白的效果。第二是“连笔”,米芾非常推崇王献之的连笔,自己也是登峰造极,曾在一个帖里把6个字一笔一气呵成。第三是“八面出锋”,米芾临摹过许多历代名家的书帖,楷、隶、篆、行、草均有涉猎,他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形成“八面出锋”的特点。

2013年国家文物局印发《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94件(组)一级文物被列入,故宫博物院藏米芾《苕溪诗帖》卷,位列其中。

以艺文交友

与苏轼相交甚笃

襄阳市博物馆藏米芾书法拓片,已在全国各地巡展了十几站。“米芾与他的时代”特展,增加40余件宋代出土文物,以更全面地反映米芾和他生活的时代,特别是文人士大夫这一群体的生活面貌。

蔡雯雯介绍,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写道:“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上至皇室贵胄,下到普通市民,都以“四般闲事”为风尚,尤以士大夫群体为甚,称为“文人雅道”。

展品中,宋代的香炉、茶盏、瓶、铜镜等,再现了1000多年前的风雅。宋代文人士大夫喜爱在家中挂自画像,并题上几句“画像赞”。米芾同样擅长自画写真,现刻于桂林伏波山还珠洞壁的米芾画像即是根据米芾自画像拓本翻刻,是其自我端详的见证。

生逢崇文盛世,加之金石学兴起, 宋代的文人墨客间掀起博古鉴藏之风,他们经常举办各类集会,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西园雅集”。元丰至元祐年间,驸马王诜的宅院西园中,经常聚集一批艺术家和文人,与会者之一的李公麟取其中的十六人合绘于一幅之上,称为《西园雅集图》,由米芾作《西园雅集图记》。

此次特展以多媒体形式展示了一幅《西园雅集图》,画中的苏轼、苏辙、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米芾、李公麟、秦观等,都是名贯古今的翰苑奇才。他们或吟诗赋词、或抚琴唱和、或打坐问禅,动作神态,栩栩如生,画面潇洒、隽逸。

米芾广泛交游,尤其与苏轼相交甚笃。米芾曾将自己心爱的紫金砚割爱赠给苏轼,苏轼去世之后,其子将紫金砚物归原主。苏轼晚年从儋州贬谪之所北归时,在《与米元章尺牍》第二十五首中情真意切地写道:“岭海八年,亲友旷绝,亦未尝关念。独念吾元章迈往凌云之气,清雄绝俗之文,超妙入神之字,何时见之,以洗我积年瘴毒耶?”苏轼与米芾相交甚笃,知之甚深,由此可窥一斑。

而苏轼对米芾其人、其文、其字的评价,可谓切中肯綮,盛赞米芾的书法“篆、隶、真、行、草书,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这里的“钟、王”,指汉魏之际的书法家钟繇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二人因书法造诣高、对后世影响大,被合称为“钟王”。

“米襄阳”至今受追崇

千年名片盼擦得更亮

襄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历史名人灿若群星,诗有“孟襄阳”(孟浩然),书有“米襄阳”(米芾)。

米芾与襄阳渊源深厚。襄阳市博物馆有关负责人介绍,米芾自小在襄阳长大,对襄阳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自号之一即为襄阳漫士。

从襄阳走出的米芾,一直被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世代追崇。自元代起,在汉江边就有一座米公祠。米公祠,原名米家庵,是纪念米芾及其后人的家庙,始建于元,扩建于明,后改名米公祠。祠内有纪念性建筑拜殿、宝晋斋、仰高堂等,并珍藏有清康熙至雍正年间由米芾后裔请人摹刻的米芾书法45碣,其他碑刻145碣。其书法艺术韵味生动,炉火纯青。

民国战乱期间,米芾后人冒着危险将这批珍贵的文物埋藏于老屋,才幸免于难,解放后得以重见天日。

如今,襄阳市襄州区米庄镇作为米芾后裔的主要聚集地,一直把米芾文化、书法文化贯穿在米庄发展的多个方面。米庄镇以米芾为主题,建立了米芾奇石馆、米芾文化长廊,依托米芾中学,将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和传承。

2022年9月27日,米芾、苏轼、欧阳修等书法家的墨迹作品在湖北省博物馆“尚意千载——宋代书法主题展”中展出。其中,米芾的《衰老帖》《破羌帖跋赞卷》,及其子米友仁的《动止持福帖》,尤其牵动湖北人的心。主办方特意举办了迎法帖活动,米芾后裔、时年81岁的米高洲接过米芾法帖时激动地说:“厚重的法帖代表着米芾高超的艺术造诣,是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时年11岁的米博煜说:“今天我特别骄傲,以后更要写好毛笔字,了解赏石文化,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通讯员 吴函 实习生 徐愉舒

责任编辑:李欢

宋代书坛顶流米芾那些事:与苏轼相交甚笃,对襄阳情深意切

发表时间:2024-10-30 来源:湖北文明网

《题多景楼》《秋登岘山之作》《寄绍彭》(局部)。(襄阳市博物馆供图)

米芾自画像拓片(局部)。(桂海碑林博物馆官微供图)

《兰陵》。(襄阳市博物馆供图)

米公祠。 (杨力 摄)

宋 瓷碟(重庆市沙坪坝博物馆藏)

《动静交相养赋》(局部)。(襄阳市博物馆供图)

宋 铜花瓶(重庆市江津博物馆藏)

他与同为“宋四家”的苏轼相交甚笃,苏轼赞其书法“风樯阵马,沉着痛快, 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

他从襄阳走出,自号襄阳漫士,人称“米襄阳”,至今仍被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追崇。

9月底,由湖北省襄阳市博物馆与重庆市沙坪坝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米芾与他的时代”特展圆满落幕,展览共展出近30余幅珍贵的米芾书法拓片,以及40余件宋代出土文物,力求让观众走近“米芾与他的时代”。自2019年首次对外展出,襄阳市博物馆藏米公祠书法拓片曾先后亮相湖北、浙江、吉林、四川、山东、安徽、江西、重庆等国内十余地。

米芾作为“宋四家”之一, 艺文兼长,以书名最盛,其书法在当时即备受推崇,时人争相求访收藏,请题碑匾者甚众,堪称宋代书坛顶流。

举止奇特 呼石为兄

桀骜不驯被称“米癫”

米芾其人,很有故事可讲。展览以漫画的形式,向观众展现了一个丰富立体的米芾形象。

米芾,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祖居太原,后迁居襄阳。出生于襄阳的米芾,6岁读诗书,7岁学书法,10岁临写碑帖,21岁因母亲恩荫离开襄阳步入仕途,官至礼部员外郎。

他举止奇特,桀骜不驯,被称为“米癫”。相传,米芾酷爱奇石,他的“漏、透、皱、瘦”四字相石法,至今仍受推崇。他赏石、收集砚台,为其赋诗,还拜石、抱石而眠,呼之为兄。他好洁成癖,曾因屡次清洗朝服致使官服敝旧,有损形象,遭人弹劾而被降官;为女择婿时,遇到一个叫“段拂”的书生,认为拂而去尘,必然干净,便将女儿许配给他。

他的家族与宋朝宗室颇有渊源,其五世祖为宋初勋臣,随赵匡胤征战,有救驾之功,获宠信而改名为“信”。然而,米芾在世时讳言为米信之后,就其出身含糊其词,如米芾有印章作“楚国芈姓”“祝融之后”等。

“尚意”宋书个中翘楚

曾将六个字一笔呵成

米芾一生转益多师,不拘于一家,开创了跌宕沉雄、自由放达的书风,成为宋书“尚意”风格个中翘楚。在群星辉映的宋代书坛,米芾以其独特的风貌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

襄阳市博物馆藏襄阳米公祠碑刻拓片,堪称我国书法艺术的宝库。其中,《动静交相养赋》是米芾行书的代表作,气势飞动,纵横自如,达到了雄逸苍厚的境地。《游虎丘》是其草书的代表作,诗文为朱长文作,流畅雅致,且具逸兴。

“米芾与他的时代”特展策展人蔡雯雯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说,特展侧重展现米芾书法的三个特点,第一是“刷字”,指米芾书法尤其是行书,用笔非常迅急,有些笔画就形成丝丝留白的效果。第二是“连笔”,米芾非常推崇王献之的连笔,自己也是登峰造极,曾在一个帖里把6个字一笔一气呵成。第三是“八面出锋”,米芾临摹过许多历代名家的书帖,楷、隶、篆、行、草均有涉猎,他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形成“八面出锋”的特点。

2013年国家文物局印发《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94件(组)一级文物被列入,故宫博物院藏米芾《苕溪诗帖》卷,位列其中。

以艺文交友

与苏轼相交甚笃

襄阳市博物馆藏米芾书法拓片,已在全国各地巡展了十几站。“米芾与他的时代”特展,增加40余件宋代出土文物,以更全面地反映米芾和他生活的时代,特别是文人士大夫这一群体的生活面貌。

蔡雯雯介绍,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写道:“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上至皇室贵胄,下到普通市民,都以“四般闲事”为风尚,尤以士大夫群体为甚,称为“文人雅道”。

展品中,宋代的香炉、茶盏、瓶、铜镜等,再现了1000多年前的风雅。宋代文人士大夫喜爱在家中挂自画像,并题上几句“画像赞”。米芾同样擅长自画写真,现刻于桂林伏波山还珠洞壁的米芾画像即是根据米芾自画像拓本翻刻,是其自我端详的见证。

生逢崇文盛世,加之金石学兴起, 宋代的文人墨客间掀起博古鉴藏之风,他们经常举办各类集会,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西园雅集”。元丰至元祐年间,驸马王诜的宅院西园中,经常聚集一批艺术家和文人,与会者之一的李公麟取其中的十六人合绘于一幅之上,称为《西园雅集图》,由米芾作《西园雅集图记》。

此次特展以多媒体形式展示了一幅《西园雅集图》,画中的苏轼、苏辙、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米芾、李公麟、秦观等,都是名贯古今的翰苑奇才。他们或吟诗赋词、或抚琴唱和、或打坐问禅,动作神态,栩栩如生,画面潇洒、隽逸。

米芾广泛交游,尤其与苏轼相交甚笃。米芾曾将自己心爱的紫金砚割爱赠给苏轼,苏轼去世之后,其子将紫金砚物归原主。苏轼晚年从儋州贬谪之所北归时,在《与米元章尺牍》第二十五首中情真意切地写道:“岭海八年,亲友旷绝,亦未尝关念。独念吾元章迈往凌云之气,清雄绝俗之文,超妙入神之字,何时见之,以洗我积年瘴毒耶?”苏轼与米芾相交甚笃,知之甚深,由此可窥一斑。

而苏轼对米芾其人、其文、其字的评价,可谓切中肯綮,盛赞米芾的书法“篆、隶、真、行、草书,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这里的“钟、王”,指汉魏之际的书法家钟繇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二人因书法造诣高、对后世影响大,被合称为“钟王”。

“米襄阳”至今受追崇

千年名片盼擦得更亮

襄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历史名人灿若群星,诗有“孟襄阳”(孟浩然),书有“米襄阳”(米芾)。

米芾与襄阳渊源深厚。襄阳市博物馆有关负责人介绍,米芾自小在襄阳长大,对襄阳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自号之一即为襄阳漫士。

从襄阳走出的米芾,一直被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世代追崇。自元代起,在汉江边就有一座米公祠。米公祠,原名米家庵,是纪念米芾及其后人的家庙,始建于元,扩建于明,后改名米公祠。祠内有纪念性建筑拜殿、宝晋斋、仰高堂等,并珍藏有清康熙至雍正年间由米芾后裔请人摹刻的米芾书法45碣,其他碑刻145碣。其书法艺术韵味生动,炉火纯青。

民国战乱期间,米芾后人冒着危险将这批珍贵的文物埋藏于老屋,才幸免于难,解放后得以重见天日。

如今,襄阳市襄州区米庄镇作为米芾后裔的主要聚集地,一直把米芾文化、书法文化贯穿在米庄发展的多个方面。米庄镇以米芾为主题,建立了米芾奇石馆、米芾文化长廊,依托米芾中学,将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和传承。

2022年9月27日,米芾、苏轼、欧阳修等书法家的墨迹作品在湖北省博物馆“尚意千载——宋代书法主题展”中展出。其中,米芾的《衰老帖》《破羌帖跋赞卷》,及其子米友仁的《动止持福帖》,尤其牵动湖北人的心。主办方特意举办了迎法帖活动,米芾后裔、时年81岁的米高洲接过米芾法帖时激动地说:“厚重的法帖代表着米芾高超的艺术造诣,是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时年11岁的米博煜说:“今天我特别骄傲,以后更要写好毛笔字,了解赏石文化,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通讯员 吴函 实习生 徐愉舒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