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学理化研究暨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在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召开。来自中央党校、武汉大学、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的多位专家聚焦会议主题开展深入交流研讨。现刊发部分发言摘要。
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韩庆祥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这可以从世界文明中心的历史转移来理解。在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主要在东方。近代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工商业的发展,世界文明中心历史性地转移到西方,在西方也形成了“西方中心论”。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新的文化生命体,是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基石。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可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他人性”“团结奋斗”“人民至上”“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来建构,确立我国在现代化问题上的独立性、自主性和主体性,掌握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上的话语权,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对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掌握文化领导权具有基础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基本方案和具体举措,对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意义非同寻常。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强化文化认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有助于挖掘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智慧、丰富文化内涵、促进跨文化对话,以及培育大批具备文化使命和历史使命的创新型人才;通过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可以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多样性,提升文化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强化文化的政策支持和市场环境建设,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同时增强文化的传播与国际交流,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影响力;通过改革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有利于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开展好学理化阐释、转化性运用
赵斌 湖北省委党校(湖北省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
省委党校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开展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推动理论研究成果转化运用,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彰显独特价值。
在深入开展学理化研究中把握思想伟力。以大历史观把握理论贡献,从历史的长时段,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广覆盖,从人类文明进步的宽视野,深入研究其在理论创新与推动实践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以大系统观把握理论定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体框架中,深入分析与其他领域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深刻揭示其理论定位;以大时代观把握现实价值,立足时代发展大势,深入研究其在改革实践中的指导性作用,同时注重总结改革实践中的鲜活经验,推动改革理论创新发展,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思想引领。
在深化理论武装中增强改革攻坚能力。通过构建完备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体系,引导学员悟思想、强党性、学方法,增强把多项改革要求办成一件事的意识和能力。用好《大财政体系建设》《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等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培训教材,引导学员学典型、悟规律、明思路,掌握推进改革的方向、路径、方法。举办市厅级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集中轮训班以及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大财政体系建设、国资国企改革等专题班次,引导学员聚共识、提能力、促落实,推动各项改革部署落地见效。
在成果转化运用中提升教学培训质量。坚持教研咨一体化推进,有组织地运用最新研究成果更新完善课程体系;坚持小切口、大纵深,集中开发面向基层党员干部的系列课程,帮助基层党员干部学明白、想清楚、干到位;坚持全省“一盘棋”,以集体备课为抓手培养骨干教师队伍,以一贯到底的方式开展培训轮训,将省级课程转化为全省课程,实现基本培训任务在基层同质等效落实。
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
蒲实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谋划和部署改革,要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观点方法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统一思想,深刻领会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意义、目标要求、重大原则、重大举措、科学方法、根本保证。
要在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上把牢价值导向谋划改革举措。深刻认识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直面涉及深层次利益关系调整的复杂难题,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要把握改革主要矛盾突出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以改革提前量应对各种风险变量,围绕“现实需要和最紧迫的事情”进行改革,着力解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就具体领域改革而言,新一轮的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城乡融合体制改革、开放体制改革等领域改革是“现实需要和最紧迫的事情”。这些领域的改革关乎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关乎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布局,是深化改革的重点方向。
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全面深化改革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系统的方法论,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全局和局部、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改革发展稳定等关系,要联系实际、科学把握,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全国党校系统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成果和成功经验,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主题主线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等方面开展体系化、学理化研究,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党校力量。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性思考
李海青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作了总动员和总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非常清晰,重大举措也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就此而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必将发挥极为关键的作用。切实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性、有效性、针对性,不仅要在术的层面谋划和部署系统的改革举措,更要在道的层面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所涉及的一些重大的、具有前提性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究。
要进一步深化对风险的认识。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现代世界是一个风险世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也充满着不确定性与各种风险挑战。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重大风险挑战必须科学应对、积极化解,但是对风险的认知不能停留在一般层面,而是必须要做具体分析:有些风险是已经明确或可以预见到、对党和人民事业构成威胁的,这些风险必须尽全力应对化解;有些风险是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创新与活力所带来,对于这种风险,要善于辩证分析,秉持科学与理性适度的心态。
要进一步深化对资本功能的认识。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保障资本的合法权益,不能过于夸大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与张力,也要看到资本与劳动之间共赢的一面。资本与劳动这种共赢共存的关系,一方面体现在资本所创造的就业机会上;另一方面,资本与劳动这种共赢共存关系体现在资本纳税后政府的二次分配上。
要进一步深化对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认识。治理体系现代化意味着制度体系的建构,在推进整体制度体系健全完善的同时,要注意某些具体领域的制度规定,尽可能避免制度体系在实践中的合成谬误问题。
紧紧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
邹薇 湖北省政协常委、武汉大学二级教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并将“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列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首要目标。经济体制改革直接关系到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实践,不仅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而且牵动其他领域改革协同推进。必须紧紧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更加注重“治理”。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通过破立并举和制度建设,牵引带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乡融合、扩大开放、保障民生等各方面深化改革,完善治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更加注重“公平”。注重“放得活”又“管得住”,突出政府在矫正市场失灵、增进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推进城乡之间、各种所有制经济之间的要素平等、司法平等,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更加注重“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重点领域防风险、应对外部风险等角度,系统部署了提高产业链韧性、强化关键核心技术自主能力、促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加强网络安全体制建设等改革举措,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更加注重“质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为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制定了科学的路线图、清晰的时间表、完备的任务书。为此,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锚定高质量发展,强调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有效提升并重。
更加注重“统筹”。“统筹”是《决定》中的一个高频词,体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重点关注和权衡的事项,其中提出“增强国家战略宏观引导、统筹协调功能”“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这些对于各地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把党的全面领导优势转化为改革动能
李珊珊 湖北省委党校(湖北省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改革动能决定着改革的持续性和改革成效。把党的全面领导优势转化为改革动能,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所在。
以党的思想理论优势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主动。我们党按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主动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将改革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归纳、总结、概括成为指导思想,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我们党依托科学的思想理论学习教育机制把科学的理论转化为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共识,把思想的武器变成推动社会变革的物质力量,筑牢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
以党的政治优势引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我们党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行动契合点和连接点,确保了改革的正确价值方向;把党的最高理想与现阶段的具体目标相结合,在准确把握社会历史规律的同时预判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确定改革目标和改革方略;从现实要求出发,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加强顶层设计,把握改革的时与度,明确改革目标方向。我们党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在推动中国改革的同时推动世界发展,使我国的改革获得更为广泛的支持。
以党的组织优势汇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合力。在长期的实践中,党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网络,有效串联起党的自身组织、党组织与非党组织、党员干部和普通党员、普通党员和党外群众,汇聚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广泛力量。
以党的领导制度优势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保障。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增强制度执行力,有效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使党从整体性视野把握大局,全面统筹人、权、事、物,在决策、执行、监督、评价各环节中协调各方力量,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
以党的作风优势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实效。我们党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深入调研,了解基层实际,制定出兼具科学性和可行性的改革方案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改革方案;通过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充分听取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改革成效。
发表时间:2024-10-24 来源:湖北日报
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学理化研究暨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在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召开。来自中央党校、武汉大学、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的多位专家聚焦会议主题开展深入交流研讨。现刊发部分发言摘要。
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韩庆祥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这可以从世界文明中心的历史转移来理解。在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主要在东方。近代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工商业的发展,世界文明中心历史性地转移到西方,在西方也形成了“西方中心论”。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新的文化生命体,是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基石。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可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他人性”“团结奋斗”“人民至上”“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来建构,确立我国在现代化问题上的独立性、自主性和主体性,掌握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上的话语权,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对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掌握文化领导权具有基础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基本方案和具体举措,对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意义非同寻常。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强化文化认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有助于挖掘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智慧、丰富文化内涵、促进跨文化对话,以及培育大批具备文化使命和历史使命的创新型人才;通过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可以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多样性,提升文化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强化文化的政策支持和市场环境建设,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同时增强文化的传播与国际交流,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影响力;通过改革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有利于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开展好学理化阐释、转化性运用
赵斌 湖北省委党校(湖北省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
省委党校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开展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推动理论研究成果转化运用,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彰显独特价值。
在深入开展学理化研究中把握思想伟力。以大历史观把握理论贡献,从历史的长时段,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广覆盖,从人类文明进步的宽视野,深入研究其在理论创新与推动实践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以大系统观把握理论定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体框架中,深入分析与其他领域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深刻揭示其理论定位;以大时代观把握现实价值,立足时代发展大势,深入研究其在改革实践中的指导性作用,同时注重总结改革实践中的鲜活经验,推动改革理论创新发展,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思想引领。
在深化理论武装中增强改革攻坚能力。通过构建完备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体系,引导学员悟思想、强党性、学方法,增强把多项改革要求办成一件事的意识和能力。用好《大财政体系建设》《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等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培训教材,引导学员学典型、悟规律、明思路,掌握推进改革的方向、路径、方法。举办市厅级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集中轮训班以及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大财政体系建设、国资国企改革等专题班次,引导学员聚共识、提能力、促落实,推动各项改革部署落地见效。
在成果转化运用中提升教学培训质量。坚持教研咨一体化推进,有组织地运用最新研究成果更新完善课程体系;坚持小切口、大纵深,集中开发面向基层党员干部的系列课程,帮助基层党员干部学明白、想清楚、干到位;坚持全省“一盘棋”,以集体备课为抓手培养骨干教师队伍,以一贯到底的方式开展培训轮训,将省级课程转化为全省课程,实现基本培训任务在基层同质等效落实。
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
蒲实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谋划和部署改革,要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观点方法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统一思想,深刻领会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意义、目标要求、重大原则、重大举措、科学方法、根本保证。
要在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上把牢价值导向谋划改革举措。深刻认识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直面涉及深层次利益关系调整的复杂难题,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要把握改革主要矛盾突出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以改革提前量应对各种风险变量,围绕“现实需要和最紧迫的事情”进行改革,着力解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就具体领域改革而言,新一轮的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城乡融合体制改革、开放体制改革等领域改革是“现实需要和最紧迫的事情”。这些领域的改革关乎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关乎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布局,是深化改革的重点方向。
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全面深化改革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系统的方法论,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全局和局部、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改革发展稳定等关系,要联系实际、科学把握,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全国党校系统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成果和成功经验,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主题主线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等方面开展体系化、学理化研究,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党校力量。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提性思考
李海青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作了总动员和总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非常清晰,重大举措也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就此而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必将发挥极为关键的作用。切实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性、有效性、针对性,不仅要在术的层面谋划和部署系统的改革举措,更要在道的层面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所涉及的一些重大的、具有前提性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究。
要进一步深化对风险的认识。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现代世界是一个风险世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也充满着不确定性与各种风险挑战。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重大风险挑战必须科学应对、积极化解,但是对风险的认知不能停留在一般层面,而是必须要做具体分析:有些风险是已经明确或可以预见到、对党和人民事业构成威胁的,这些风险必须尽全力应对化解;有些风险是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创新与活力所带来,对于这种风险,要善于辩证分析,秉持科学与理性适度的心态。
要进一步深化对资本功能的认识。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保障资本的合法权益,不能过于夸大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与张力,也要看到资本与劳动之间共赢的一面。资本与劳动这种共赢共存的关系,一方面体现在资本所创造的就业机会上;另一方面,资本与劳动这种共赢共存关系体现在资本纳税后政府的二次分配上。
要进一步深化对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认识。治理体系现代化意味着制度体系的建构,在推进整体制度体系健全完善的同时,要注意某些具体领域的制度规定,尽可能避免制度体系在实践中的合成谬误问题。
紧紧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
邹薇 湖北省政协常委、武汉大学二级教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并将“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列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首要目标。经济体制改革直接关系到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实践,不仅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而且牵动其他领域改革协同推进。必须紧紧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更加注重“治理”。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通过破立并举和制度建设,牵引带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乡融合、扩大开放、保障民生等各方面深化改革,完善治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更加注重“公平”。注重“放得活”又“管得住”,突出政府在矫正市场失灵、增进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推进城乡之间、各种所有制经济之间的要素平等、司法平等,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更加注重“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重点领域防风险、应对外部风险等角度,系统部署了提高产业链韧性、强化关键核心技术自主能力、促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加强网络安全体制建设等改革举措,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更加注重“质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为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制定了科学的路线图、清晰的时间表、完备的任务书。为此,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锚定高质量发展,强调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有效提升并重。
更加注重“统筹”。“统筹”是《决定》中的一个高频词,体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重点关注和权衡的事项,其中提出“增强国家战略宏观引导、统筹协调功能”“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这些对于各地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把党的全面领导优势转化为改革动能
李珊珊 湖北省委党校(湖北省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改革动能决定着改革的持续性和改革成效。把党的全面领导优势转化为改革动能,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所在。
以党的思想理论优势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主动。我们党按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主动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将改革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归纳、总结、概括成为指导思想,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我们党依托科学的思想理论学习教育机制把科学的理论转化为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共识,把思想的武器变成推动社会变革的物质力量,筑牢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
以党的政治优势引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我们党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行动契合点和连接点,确保了改革的正确价值方向;把党的最高理想与现阶段的具体目标相结合,在准确把握社会历史规律的同时预判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确定改革目标和改革方略;从现实要求出发,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加强顶层设计,把握改革的时与度,明确改革目标方向。我们党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在推动中国改革的同时推动世界发展,使我国的改革获得更为广泛的支持。
以党的组织优势汇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合力。在长期的实践中,党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网络,有效串联起党的自身组织、党组织与非党组织、党员干部和普通党员、普通党员和党外群众,汇聚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广泛力量。
以党的领导制度优势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保障。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增强制度执行力,有效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使党从整体性视野把握大局,全面统筹人、权、事、物,在决策、执行、监督、评价各环节中协调各方力量,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
以党的作风优势确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实效。我们党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深入调研,了解基层实际,制定出兼具科学性和可行性的改革方案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改革方案;通过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充分听取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改革成效。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