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长江,击水中流。文学盛会,大咖云集。
10月19日,在武汉举行的长江文化艺术季·“遇见长江”长江文学周开幕式上,6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熊召政、乔叶、刘醒龙、柳建伟、孙甘露、李洱齐齐亮相,围绕长江,畅论“传承”“行走”“创造”等话题,碰撞思想火花。
不约而同谈及“古代文学家的长江”
作为湖北人,熊召政说,每天与长江相伴,对长江自然有一种特别的感情。他曾把万里长江分为三截,上游是巴蜀文化,中游是荆楚文化,下游是吴越文化,“巴蜀出鬼才,荆楚出天才,吴越出人才。鬼才者如李白、苏东坡,天才者如屈原,人才者如陆游,还有很多,这些构成了文学的长江”。
“长江的每一朵浪花都不会是重复的,长江文学的每一篇名作也不是仿制的,我们要抱着这样的心态,来丰富我们的长江和我们的文学。”熊召政说。
作家乔叶是河南人,在黄河边长大,后来去了沿江很多城市,感受到特别丰饶、具体的长江。“我个人特别喜欢杜甫有关长江的诗作,杜甫是河南人,人到中年之后在长江漂泊,这对他来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乔叶表示,这次参加长江文学周,她一边看着长江,一边会想起黄河,“我个人的文化完整性,由黄河和长江共同构成,长江的文学对我构成了特别重要的补充。”
作家李洱出生在河南济源,后来在上海求学。他认为,北方的黄河与长江流域文化之间有某种差异,体会到这种差异之后,你才可能完成自己。
李洱以杜甫为例:“杜甫年轻时在北方登泰山,后来游历吴越、巴蜀、荆楚,一直到壮年老年,在长江流域写了几百首诗。我们也发现,杜甫到长江流域之后才真正地完成了自己。他的时间观念、空间观念都改变了。”
李洱表示,这给人们带来启发,就是当代的作家诗人既要了解黄河文明,也要了解长江文明,并且要敏感地体会到其中的差异,这对写作者来说弥足珍贵。
行走、思考、调研,创作现代“长江之歌”
2016到2017年间,作家刘醒龙曾用40天时间,进行了一次“长江行走”采风,对母亲河进行广泛深入的接触。回忆这段历程,刘醒龙说这次行走对他来讲意义非凡。
“比如当我遇到江豚,江豚是地球上极少、在长江里唯一通过二次进化来确保自己生存权的动物。了解到江豚的生命轨迹之后,我感到它真是比我们人类伟大、聪明多了。”刘醒龙进而表示,作家和写作者的眼界很重要,这需要大量的生活实感积累,“行走是为了让心灵抵达文学的第一现场,只有第一现场才是可靠的、值得信任的,才可以让我们写出好的作品。”
作家柳建伟是河南南阳镇平县人,实际上也属长江流域。发言中,他提出了一个话题,即“水系对于一个作家、一个人的关系非常重大”。这也就是环境、种族和时代对于作家、艺术家的关系。他表示,自己也在黄河边生活过,但是身体里面,实际还是长江之水浸泡和孕育的。
“我有两部重要的长篇小说都是写长江流域的生活,一个是写上游的《英雄时代》,一个是写中游的《北方城郭》。最近这些年我在研究钱塘江,准备写《钱塘两岸》。我还是按照水系来写,水对于一个作家是多么的重要。”柳建伟说。
作家孙甘露生在上海、住在上海。发言中,他提到为写作一部小说,对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地质、水文、气候等进行了一些研究分析,这个过程给他带来了对河流的不同角度的理解。
“人类基本上是伴水而居渐渐发展起来的。人类对水的梦想,既是实用的,也有想象的。”孙甘露认为,对江河湖海、对水源水系的认识和思考,实际上是提供了对国家、民族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新的视野和启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农新瑜)
发表时间:2024-10-21 来源:湖北文明网
文学长江,击水中流。文学盛会,大咖云集。
10月19日,在武汉举行的长江文化艺术季·“遇见长江”长江文学周开幕式上,6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熊召政、乔叶、刘醒龙、柳建伟、孙甘露、李洱齐齐亮相,围绕长江,畅论“传承”“行走”“创造”等话题,碰撞思想火花。
不约而同谈及“古代文学家的长江”
作为湖北人,熊召政说,每天与长江相伴,对长江自然有一种特别的感情。他曾把万里长江分为三截,上游是巴蜀文化,中游是荆楚文化,下游是吴越文化,“巴蜀出鬼才,荆楚出天才,吴越出人才。鬼才者如李白、苏东坡,天才者如屈原,人才者如陆游,还有很多,这些构成了文学的长江”。
“长江的每一朵浪花都不会是重复的,长江文学的每一篇名作也不是仿制的,我们要抱着这样的心态,来丰富我们的长江和我们的文学。”熊召政说。
作家乔叶是河南人,在黄河边长大,后来去了沿江很多城市,感受到特别丰饶、具体的长江。“我个人特别喜欢杜甫有关长江的诗作,杜甫是河南人,人到中年之后在长江漂泊,这对他来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乔叶表示,这次参加长江文学周,她一边看着长江,一边会想起黄河,“我个人的文化完整性,由黄河和长江共同构成,长江的文学对我构成了特别重要的补充。”
作家李洱出生在河南济源,后来在上海求学。他认为,北方的黄河与长江流域文化之间有某种差异,体会到这种差异之后,你才可能完成自己。
李洱以杜甫为例:“杜甫年轻时在北方登泰山,后来游历吴越、巴蜀、荆楚,一直到壮年老年,在长江流域写了几百首诗。我们也发现,杜甫到长江流域之后才真正地完成了自己。他的时间观念、空间观念都改变了。”
李洱表示,这给人们带来启发,就是当代的作家诗人既要了解黄河文明,也要了解长江文明,并且要敏感地体会到其中的差异,这对写作者来说弥足珍贵。
行走、思考、调研,创作现代“长江之歌”
2016到2017年间,作家刘醒龙曾用40天时间,进行了一次“长江行走”采风,对母亲河进行广泛深入的接触。回忆这段历程,刘醒龙说这次行走对他来讲意义非凡。
“比如当我遇到江豚,江豚是地球上极少、在长江里唯一通过二次进化来确保自己生存权的动物。了解到江豚的生命轨迹之后,我感到它真是比我们人类伟大、聪明多了。”刘醒龙进而表示,作家和写作者的眼界很重要,这需要大量的生活实感积累,“行走是为了让心灵抵达文学的第一现场,只有第一现场才是可靠的、值得信任的,才可以让我们写出好的作品。”
作家柳建伟是河南南阳镇平县人,实际上也属长江流域。发言中,他提出了一个话题,即“水系对于一个作家、一个人的关系非常重大”。这也就是环境、种族和时代对于作家、艺术家的关系。他表示,自己也在黄河边生活过,但是身体里面,实际还是长江之水浸泡和孕育的。
“我有两部重要的长篇小说都是写长江流域的生活,一个是写上游的《英雄时代》,一个是写中游的《北方城郭》。最近这些年我在研究钱塘江,准备写《钱塘两岸》。我还是按照水系来写,水对于一个作家是多么的重要。”柳建伟说。
作家孙甘露生在上海、住在上海。发言中,他提到为写作一部小说,对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地质、水文、气候等进行了一些研究分析,这个过程给他带来了对河流的不同角度的理解。
“人类基本上是伴水而居渐渐发展起来的。人类对水的梦想,既是实用的,也有想象的。”孙甘露认为,对江河湖海、对水源水系的认识和思考,实际上是提供了对国家、民族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新的视野和启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农新瑜)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