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南漳县春秋寨景区参观,了解当地古山寨文化。襄阳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杨东 摄
10月14日,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枣阳粗布制作技艺”。襄阳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杨东 摄
10月11日至15日,襄阳好风日 醉美顾逢时——“文化襄阳行”国际传播活动举行,来自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3个国家的15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开展为期5天的采访活动,亲身体验古城韵味,用笔和镜头向世界传递独属于襄阳的文化魅力。
游古城、爬名山、赏美景、品佳肴……活动中,嘉宾、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深入襄城区、南漳县和枣阳市,触摸千年历史文脉,游览新晋旅游热点,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襄阳的碰撞与交融。
诗词与古城同频共振
如今,“跟着诗词去旅行”成为游客喜爱的出行新风尚。许多游客追寻唐诗宋词中的名句,游览名城古迹。襄阳文脉深远,是久负盛名的“中华诗词之乡”。据统计,《唐诗三百首》中涉及襄阳的诗有27首,《全唐诗》中近十分之一的诗涉及襄阳。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汉水临襄阳,花开大堤暖。”在北街临汉门前,诗词灯带垂挂在古树上,不少游客身着古装,在此打卡留影。“在古城读古诗,别有一番韵味,仿佛跨越时空界限,与千年前的大师、名人对话。”一位媒体代表说。
备受市民关注的岘首山文化旅游景区于今年国庆假期开园。该项目以还原历史的设计手法,融合现代旅游的模式,在原有的历史文化基础上融入符合现代旅游功能的元素与空间,结合自然环境的优势,重建了晋太傅羊祜祠、岘首亭、岘山亭、堕泪碑、杜甫衣冠冢等历史文化建筑。其中,岘首亭最为壮观,登上最高层,极目汉江,山、水、城、林、洲、桥相融,美景尽收眼底。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襄阳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的故乡,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在襄阳脍炙人口,许多家长带着小朋友来到此处,背诵名诗名句,了解古人的故事。据悉,襄阳市去年启动了“城市领读者”计划,推出“跟着诗词游襄阳”线路,发动广大市民寻诗而往、领读襄阳,通过“行走阅读”的方式,探古人足迹、品诗风词韵,掀起了以诗词朗诵领略“诗意襄阳”的热潮。
襄阳文史专家方莉认为,诗词承载的历史瞬间是凝固的,但所表达的情感是穿越时空的,古人的诗词能让今人产生共鸣,今人也可以通过诗词与古人“对话”,一首好诗足以让一个景点“永生”。
当前,襄阳正系统梳理诗词文化资源,结合文旅景观、历史遗迹,将诗词文化融入景观设计,结合有关诗词作品,讲好襄阳古城、襄水沿线等地的历史故事,形成爱诗、吟诗、作诗的浓厚氛围。
老街与旧厂重焕生机
今年国庆假期,我市首个滨水生态艺术街区、有襄阳版“清明上河图”之称的襄水街正式对外开放,通过举办特色活动和互动体验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消费、游玩,客流量突破25万人次。
谁能想到,这风景宜人的滨水步道,此前是经常内涝的老旧小区。“原来这里一下雨就淹,水最深的时候能到人的脖子。”襄城区琵琶山社区党委书记陶长江说,襄水街所在地原是湖北汽车灯具厂家属院,已有40多年的历史,房屋老旧。而且,因为地势低洼、毗邻岘山,一有降雨,家属院就成了“接水盆”,山上的雨水径直往里灌。
近年来,襄阳市系统推进襄水流域综合治理。作为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项目建设的核心节点,襄水街沿线720米河道开展生态修复,提升襄水河道防洪标准。
同时,襄水街打造了800米亲水步道、4.5万平方米绿化景观,还建设了27栋建筑、1艘画舫在内共1.2万平方米的街区商业,以及200个地下停车位、1座通车平桥、1座人行拱桥,形成了集生态风光、华夏古韵与现代功能于一身的“新国潮”。
昔日的内涝区,如今的美好家园。改造一新的襄水街,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近日,英国街头艺术家班克西作品展在襄城六〇三文创园展出,众多游客和艺术爱好者专程前往观展。在品析艺术的同时,游客发现,这一城市热门打卡地原先竟是一个老旧厂区。
据悉,六〇三文创园北接襄阳古城,背靠岘首山,前身是文字六〇三厂,于20世纪60年代落户襄阳。该厂曾是全国印刷行业的翘楚,《新华字典》《汉语成语词典》等重要工具书当年就是在这里印刷。十年前,工厂主业外迁,老厂房沉寂下来。
如今,老旧厂房和文化创意相融,擦出了新的火花。原厂区转型为文创园,改造时尽量保持旧厂房的构造,印刷车间成为演艺剧场,装订车间变身美术馆,胶印车间转为主题酒店。回忆20世纪80年代居民生活的电影《你好,李焕英》在此取景拍摄,火遍全网……这个承载着几代襄阳人记忆的老地方,已实现华丽变身。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仔细倾听这些城市新地标的开发和运营情况介绍,用镜头和笔尖记录古街、旧厂蝶变背后的故事。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襄阳有着2800多年的建城史,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境内共有700多处历史文化地标。
一座襄阳城,半部三国史。襄阳是三国历史的重要舞台,这里更是发生了无数场惊心动魄的战争,留下了无数的故事。襄阳现存50余处三国历史文化遗址,而国家5A级景区古隆中,更是三国历史的重要见证。自晋代以来,隆中就是瞻仰与纪念诸葛亮的重要古迹。
为了让游客更深入了解“诸葛亮躬耕”的典故,古隆中景区推出实景演出。在三顾堂景点前表演的《三顾茅庐》情景剧,将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沉浸式实景演出“诸葛亮大婚”精心演绎汉代婚礼,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了游客对汉文化的认知与热爱。
“韩国人非常喜爱三国文化,尤其崇敬一代名相诸葛亮。此次活动中,我收集了丰富的报道素材,将发生在这里的三国故事传递到韩国,期待更多的韩国游客来襄阳游玩。”韩国《新华报》副总编孙文明说。
在枣阳市汉城景区,“御林军开城迎宾”“光武帝校场点兵”“登基大典”等实景演出,为游客带来沉浸式文化体验。国家级旅游演艺精品剧目《寻梦大汉·汉颂》,以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的一生为主线,演绎了一段风云跌宕的汉朝历史。震撼的视听效果、演员们精湛的演技,赢得了现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在汉城景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穿上汉服,漫步华丽的大殿和高耸的城楼,细细品味枣阳的“帝乡文化”。
“汉城如梦,恍若穿越。朱楼黛瓦,翠波碧水。盛世再现,让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与历史亲密接触,与文化静静对话。”英国《中华时报》社长曾晓辉当即为汉城赋诗,并在相关海外媒体刊发,引发网友点赞。
活动中,嘉宾、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观看了唢呐艺术(呜音喇叭)非遗表演,并参观了非遗“枣阳粗布制作技艺”展示和陶器制作。“回到法国后,我将策划非遗文化展览和讲座,扩大襄阳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让更多热爱中国文化的法国人感受到这片古老土地的文化魅力。”法国《法国侨报》特派记者钱蓉芬说。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襄阳全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加快打造国内外知名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基地,让“千年古城”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此次活动,正是向世界展示襄阳独特文化魅力的重要契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纷纷表示,将客观真实地向世界讲述襄阳故事、展现古城发展新貌,让外国朋友真切感受襄阳的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来襄游玩。(襄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子威 通讯员 杨玖洲)
发表时间:2024-10-17 来源:湖北文明网
10月13日,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南漳县春秋寨景区参观,了解当地古山寨文化。襄阳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杨东 摄
10月14日,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枣阳粗布制作技艺”。襄阳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杨东 摄
10月11日至15日,襄阳好风日 醉美顾逢时——“文化襄阳行”国际传播活动举行,来自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3个国家的15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开展为期5天的采访活动,亲身体验古城韵味,用笔和镜头向世界传递独属于襄阳的文化魅力。
游古城、爬名山、赏美景、品佳肴……活动中,嘉宾、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深入襄城区、南漳县和枣阳市,触摸千年历史文脉,游览新晋旅游热点,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襄阳的碰撞与交融。
诗词与古城同频共振
如今,“跟着诗词去旅行”成为游客喜爱的出行新风尚。许多游客追寻唐诗宋词中的名句,游览名城古迹。襄阳文脉深远,是久负盛名的“中华诗词之乡”。据统计,《唐诗三百首》中涉及襄阳的诗有27首,《全唐诗》中近十分之一的诗涉及襄阳。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汉水临襄阳,花开大堤暖。”在北街临汉门前,诗词灯带垂挂在古树上,不少游客身着古装,在此打卡留影。“在古城读古诗,别有一番韵味,仿佛跨越时空界限,与千年前的大师、名人对话。”一位媒体代表说。
备受市民关注的岘首山文化旅游景区于今年国庆假期开园。该项目以还原历史的设计手法,融合现代旅游的模式,在原有的历史文化基础上融入符合现代旅游功能的元素与空间,结合自然环境的优势,重建了晋太傅羊祜祠、岘首亭、岘山亭、堕泪碑、杜甫衣冠冢等历史文化建筑。其中,岘首亭最为壮观,登上最高层,极目汉江,山、水、城、林、洲、桥相融,美景尽收眼底。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襄阳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的故乡,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在襄阳脍炙人口,许多家长带着小朋友来到此处,背诵名诗名句,了解古人的故事。据悉,襄阳市去年启动了“城市领读者”计划,推出“跟着诗词游襄阳”线路,发动广大市民寻诗而往、领读襄阳,通过“行走阅读”的方式,探古人足迹、品诗风词韵,掀起了以诗词朗诵领略“诗意襄阳”的热潮。
襄阳文史专家方莉认为,诗词承载的历史瞬间是凝固的,但所表达的情感是穿越时空的,古人的诗词能让今人产生共鸣,今人也可以通过诗词与古人“对话”,一首好诗足以让一个景点“永生”。
当前,襄阳正系统梳理诗词文化资源,结合文旅景观、历史遗迹,将诗词文化融入景观设计,结合有关诗词作品,讲好襄阳古城、襄水沿线等地的历史故事,形成爱诗、吟诗、作诗的浓厚氛围。
老街与旧厂重焕生机
今年国庆假期,我市首个滨水生态艺术街区、有襄阳版“清明上河图”之称的襄水街正式对外开放,通过举办特色活动和互动体验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消费、游玩,客流量突破25万人次。
谁能想到,这风景宜人的滨水步道,此前是经常内涝的老旧小区。“原来这里一下雨就淹,水最深的时候能到人的脖子。”襄城区琵琶山社区党委书记陶长江说,襄水街所在地原是湖北汽车灯具厂家属院,已有40多年的历史,房屋老旧。而且,因为地势低洼、毗邻岘山,一有降雨,家属院就成了“接水盆”,山上的雨水径直往里灌。
近年来,襄阳市系统推进襄水流域综合治理。作为襄水岸线修复生态提升项目建设的核心节点,襄水街沿线720米河道开展生态修复,提升襄水河道防洪标准。
同时,襄水街打造了800米亲水步道、4.5万平方米绿化景观,还建设了27栋建筑、1艘画舫在内共1.2万平方米的街区商业,以及200个地下停车位、1座通车平桥、1座人行拱桥,形成了集生态风光、华夏古韵与现代功能于一身的“新国潮”。
昔日的内涝区,如今的美好家园。改造一新的襄水街,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近日,英国街头艺术家班克西作品展在襄城六〇三文创园展出,众多游客和艺术爱好者专程前往观展。在品析艺术的同时,游客发现,这一城市热门打卡地原先竟是一个老旧厂区。
据悉,六〇三文创园北接襄阳古城,背靠岘首山,前身是文字六〇三厂,于20世纪60年代落户襄阳。该厂曾是全国印刷行业的翘楚,《新华字典》《汉语成语词典》等重要工具书当年就是在这里印刷。十年前,工厂主业外迁,老厂房沉寂下来。
如今,老旧厂房和文化创意相融,擦出了新的火花。原厂区转型为文创园,改造时尽量保持旧厂房的构造,印刷车间成为演艺剧场,装订车间变身美术馆,胶印车间转为主题酒店。回忆20世纪80年代居民生活的电影《你好,李焕英》在此取景拍摄,火遍全网……这个承载着几代襄阳人记忆的老地方,已实现华丽变身。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仔细倾听这些城市新地标的开发和运营情况介绍,用镜头和笔尖记录古街、旧厂蝶变背后的故事。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襄阳有着2800多年的建城史,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境内共有700多处历史文化地标。
一座襄阳城,半部三国史。襄阳是三国历史的重要舞台,这里更是发生了无数场惊心动魄的战争,留下了无数的故事。襄阳现存50余处三国历史文化遗址,而国家5A级景区古隆中,更是三国历史的重要见证。自晋代以来,隆中就是瞻仰与纪念诸葛亮的重要古迹。
为了让游客更深入了解“诸葛亮躬耕”的典故,古隆中景区推出实景演出。在三顾堂景点前表演的《三顾茅庐》情景剧,将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沉浸式实景演出“诸葛亮大婚”精心演绎汉代婚礼,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了游客对汉文化的认知与热爱。
“韩国人非常喜爱三国文化,尤其崇敬一代名相诸葛亮。此次活动中,我收集了丰富的报道素材,将发生在这里的三国故事传递到韩国,期待更多的韩国游客来襄阳游玩。”韩国《新华报》副总编孙文明说。
在枣阳市汉城景区,“御林军开城迎宾”“光武帝校场点兵”“登基大典”等实景演出,为游客带来沉浸式文化体验。国家级旅游演艺精品剧目《寻梦大汉·汉颂》,以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的一生为主线,演绎了一段风云跌宕的汉朝历史。震撼的视听效果、演员们精湛的演技,赢得了现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在汉城景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穿上汉服,漫步华丽的大殿和高耸的城楼,细细品味枣阳的“帝乡文化”。
“汉城如梦,恍若穿越。朱楼黛瓦,翠波碧水。盛世再现,让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与历史亲密接触,与文化静静对话。”英国《中华时报》社长曾晓辉当即为汉城赋诗,并在相关海外媒体刊发,引发网友点赞。
活动中,嘉宾、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观看了唢呐艺术(呜音喇叭)非遗表演,并参观了非遗“枣阳粗布制作技艺”展示和陶器制作。“回到法国后,我将策划非遗文化展览和讲座,扩大襄阳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让更多热爱中国文化的法国人感受到这片古老土地的文化魅力。”法国《法国侨报》特派记者钱蓉芬说。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襄阳全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加快打造国内外知名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基地,让“千年古城”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此次活动,正是向世界展示襄阳独特文化魅力的重要契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纷纷表示,将客观真实地向世界讲述襄阳故事、展现古城发展新貌,让外国朋友真切感受襄阳的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来襄游玩。(襄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子威 通讯员 杨玖洲)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