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不讲社会公德谁来管?村民有了纠纷怎么解决?村里有了大事怎么商量?这个时候,“一约四会”就发挥作用。
“村民议事”商议人居环境整治
“一约四会”是指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通过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形成有事大家商、困难大家帮、村庄大家管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为加快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弘扬时代新风,进一步促进乡风文明建设,荆门市在农村全面推行“一约四会”制度,定规矩、立良俗、树典型、强激励,激发群众自我管理的主体意识,使群众从乡村治理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推动村湾“旧貌”换“新颜”。荆门日报特推出《“一约四会”解民忧文明乡风扑面来》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京山市宋河镇白竹村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村,“白竹晚烟”是宋河“古八景”之一。近年来,白竹村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通过“村民议事”,让“村民大事村民定、村民琐事村民议”,从宣传教育、制度保障、以点带面三方面精准施策,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村规的约束作用、能人的引导作用、群众的主体作用,“村民议事”议出移风易俗好乡风,“共同缔造”营造基层治理好局面。
白竹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认真听取党员村民代表意见建议,通过村民推荐选举,成立白竹村村民议事会自治组织。通过“村民议事”新模式,打造出一个乡风文明的善治乡村。现在的白竹村,人心思治,人心思富,人心思孝,人心思美,人心思和,文明乡风正在形成,一个环境优美、生活幸福、社会稳定、产业兴旺的新白竹,呈现在人们眼前。
村民议事 引领文明新风尚
为了解决各种让群众应接不暇、疲于应付的“人情宴”,白竹村通过“村民议事”,采取制定村规民约予以规范、成立红白理事会予以监督、建设村民议事堂予以场地保障、兑现积分予以鼓励、入户宣传予以动员,多措并举,持续深化移风易俗,让“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深入人心,以此厚植文明乡风。
以前村民在各自家里办事请客时,各项开支加起来,花费颇多。现在村民做事,都在议事堂里进行。白竹村红白理事会监督管理,加上村议事堂宽敞明亮,锅碗瓢盆、餐桌座椅一应俱全,满足需要。事主忙不过来时,村红白理事会还安排人员帮忙买菜洗菜、端茶倒水,村里每次只收300元的水电、餐具折旧以及卫生打扫保洁费。按照原来的宴请方式,到餐馆里请客,烟酒茶水和菜肴一起算,每桌要花上个千儿八百,到议事堂里办,每桌只要300元左右。
过去村民办事,要考虑方方面面——喝什么酒、抽什么烟、办什么席面、燃放多少鞭炮,容易引起攀比的不正之风。村议事堂里,明明白白贴着村红白理事会制定的规章制度,只要照着做就行。过去那种“输人不输阵仗”的观念和想法,在村民心中得到彻底的扭转和改变,群众普遍认为,“村民议事”倡导和引领了村里的移风易俗工作,培植并促进了乡风文明。
在推行移风易俗中,充分凸显家庭这个主体,将“家风”作为关键突破口,致力“以家风带民风、以民风带村风”。建规立矩,把住“硬杠杠”。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的基础上,创新施行“四德”文明家庭积分管理。将家庭成员的日常行为表现归纳为“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4大类、22项指标,村民做到其中任何一项都有相应得分,由村民议事组织议事员进行考评,每月对各户进行打分,每月一积分,每季一张榜,按照积分结果进行表彰奖励。
幸福食堂爱心温暖老人心
针对部分高龄老人煮一餐吃几餐的现状,在“村民议事”中,有几个“议事员”提出在白竹村村民议事堂里,成立“幸福食堂”,帮助高龄老人解决吃饭问题。群众有所求,村里有所为。白竹村创新村委会与社会组织、政策帮扶、驻村工作队、社会慈善机构以及市民政部门的社工站等资源的联动机制,采用“1+2模式”,即1名固定厨师,2名负责审核收支账目并志愿服务的老年社工,解决了团队搭建、资金来源、就餐品质等核心问题,实现从厨房到餐桌的“点对点”供餐服务,每天在食堂就餐的高龄老人有20多人。同时结合当地群众饮食习惯,创新开展“九九爱心汤”活动,每逢9号、19号、29号,“幸福食堂”为老人精心制作爱心汤。
5元钱一餐,吃得不比街上15元一份的快餐差。高龄老人们对“幸福食堂”经济实惠的“好味道”赞不绝口。最让白竹村高龄老人心花怒放的是“九九爱心汤”。每逢9号、19号、29号,“幸福食堂”为老人精心制作爱心汤,猪肝瘦肉汤,鳝鱼皮蛋汤、三鲜汤,每次一种,味道好,经济实惠。为了确保村里的老人个个都喝上“九九爱心汤”,村里安排义工,专门为那些卧床不起或行动不便的老人送汤,不落一人。
共谋共管共同缔造建乡村
共同出力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整治前,通过“村民议事”,将整治地点、整治项目、整治效果、资金来源等具体事项,交给“议事员”进行讨论,形成决议后,再经党员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然后予以实施。村民议事小组带领大家共建宜居乡村,通过组织群众集体干事共谋、共管,以湾组项目的建设为试点,发挥能人力量,提质增效共同缔造。
白竹村不断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先后对吴湾、何家大湾、杨家祠堂、龙泉湾、耿家湾等居民点开展整治。整治耿家湾时,白竹村在外创业的企业家耿连侠积极支持,不仅出主意,更是出资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白竹村“议事员”抓住这一先进典型,广泛宣传。现在,无论整治到哪个湾组,群众都大力支持、积极参与,有效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干部干,群众站,还说事情做得不中看”的被动局面。同时减少了矛盾,杜绝了移动一棵苗木、占用一点菜地边角就漫天要价、撒泼耍赖的现状。据不完全统计,从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来,通过“村民议事”,收到村民们的捐赠款20余万元。
村民议事小组带领大家开展宜居乡村建设以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群众环境卫生意识更强了,也更加团结了,乡风文明转变比较明显。通过组织群众集体干事,增强了群众的集体荣誉感,村民自治初步形成,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已经基本实现。
党建引领四级联动化矛盾
针对村民矛盾纠纷,组建了村干部、网格员、党员、村民议事员四级联动机制,全员上阵,让矛盾纠纷第一时间被排查、被化解,实现了矛盾纠纷“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的村民自治目标。
按照区域性、整体性、适度性原则,结合本村特点,将村党支部51名党员划分为5个党小组,推选出党员中心户14户,联系群众全覆盖。对原有16个村民小组进行再细分再优化,以村自然湾(组)为单位,科学优化重构了5个网格、14个微网格,推选微网格员14名。重点凝聚在职党员、湾(组)长、志愿者、企业管理人员、有责任心的热心群众等六股力量,主动担任微网格员,一个网格由一名网格员和几名微网格员共同组成管理队伍。让每一位群众都能纳入基层治理单元内,每一位群众的诉求都能得到反映。
在人居环境整治、基层设施建设、庭院美化及其产业发展上激发村民骨干、乡村能人、致富能人的内生动力,最大限度释放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点带面整体提升。以试点湾组项目建设带动群众共建共管,以项目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白竹村通过申报项目、能人捐助、群众投劳,以共同缔造理念和方式方法筹措资金30万元,新建村民“议事堂”,占地面积200平方米。(荆门日报 通讯员 吴小阳 文/图)
发表时间:2024-10-10 来源:湖北文明网
编者按: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不讲社会公德谁来管?村民有了纠纷怎么解决?村里有了大事怎么商量?这个时候,“一约四会”就发挥作用。
“村民议事”商议人居环境整治
“一约四会”是指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通过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形成有事大家商、困难大家帮、村庄大家管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为加快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弘扬时代新风,进一步促进乡风文明建设,荆门市在农村全面推行“一约四会”制度,定规矩、立良俗、树典型、强激励,激发群众自我管理的主体意识,使群众从乡村治理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推动村湾“旧貌”换“新颜”。荆门日报特推出《“一约四会”解民忧文明乡风扑面来》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京山市宋河镇白竹村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村,“白竹晚烟”是宋河“古八景”之一。近年来,白竹村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通过“村民议事”,让“村民大事村民定、村民琐事村民议”,从宣传教育、制度保障、以点带面三方面精准施策,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村规的约束作用、能人的引导作用、群众的主体作用,“村民议事”议出移风易俗好乡风,“共同缔造”营造基层治理好局面。
白竹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认真听取党员村民代表意见建议,通过村民推荐选举,成立白竹村村民议事会自治组织。通过“村民议事”新模式,打造出一个乡风文明的善治乡村。现在的白竹村,人心思治,人心思富,人心思孝,人心思美,人心思和,文明乡风正在形成,一个环境优美、生活幸福、社会稳定、产业兴旺的新白竹,呈现在人们眼前。
村民议事 引领文明新风尚
为了解决各种让群众应接不暇、疲于应付的“人情宴”,白竹村通过“村民议事”,采取制定村规民约予以规范、成立红白理事会予以监督、建设村民议事堂予以场地保障、兑现积分予以鼓励、入户宣传予以动员,多措并举,持续深化移风易俗,让“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深入人心,以此厚植文明乡风。
以前村民在各自家里办事请客时,各项开支加起来,花费颇多。现在村民做事,都在议事堂里进行。白竹村红白理事会监督管理,加上村议事堂宽敞明亮,锅碗瓢盆、餐桌座椅一应俱全,满足需要。事主忙不过来时,村红白理事会还安排人员帮忙买菜洗菜、端茶倒水,村里每次只收300元的水电、餐具折旧以及卫生打扫保洁费。按照原来的宴请方式,到餐馆里请客,烟酒茶水和菜肴一起算,每桌要花上个千儿八百,到议事堂里办,每桌只要300元左右。
过去村民办事,要考虑方方面面——喝什么酒、抽什么烟、办什么席面、燃放多少鞭炮,容易引起攀比的不正之风。村议事堂里,明明白白贴着村红白理事会制定的规章制度,只要照着做就行。过去那种“输人不输阵仗”的观念和想法,在村民心中得到彻底的扭转和改变,群众普遍认为,“村民议事”倡导和引领了村里的移风易俗工作,培植并促进了乡风文明。
在推行移风易俗中,充分凸显家庭这个主体,将“家风”作为关键突破口,致力“以家风带民风、以民风带村风”。建规立矩,把住“硬杠杠”。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的基础上,创新施行“四德”文明家庭积分管理。将家庭成员的日常行为表现归纳为“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4大类、22项指标,村民做到其中任何一项都有相应得分,由村民议事组织议事员进行考评,每月对各户进行打分,每月一积分,每季一张榜,按照积分结果进行表彰奖励。
幸福食堂爱心温暖老人心
针对部分高龄老人煮一餐吃几餐的现状,在“村民议事”中,有几个“议事员”提出在白竹村村民议事堂里,成立“幸福食堂”,帮助高龄老人解决吃饭问题。群众有所求,村里有所为。白竹村创新村委会与社会组织、政策帮扶、驻村工作队、社会慈善机构以及市民政部门的社工站等资源的联动机制,采用“1+2模式”,即1名固定厨师,2名负责审核收支账目并志愿服务的老年社工,解决了团队搭建、资金来源、就餐品质等核心问题,实现从厨房到餐桌的“点对点”供餐服务,每天在食堂就餐的高龄老人有20多人。同时结合当地群众饮食习惯,创新开展“九九爱心汤”活动,每逢9号、19号、29号,“幸福食堂”为老人精心制作爱心汤。
5元钱一餐,吃得不比街上15元一份的快餐差。高龄老人们对“幸福食堂”经济实惠的“好味道”赞不绝口。最让白竹村高龄老人心花怒放的是“九九爱心汤”。每逢9号、19号、29号,“幸福食堂”为老人精心制作爱心汤,猪肝瘦肉汤,鳝鱼皮蛋汤、三鲜汤,每次一种,味道好,经济实惠。为了确保村里的老人个个都喝上“九九爱心汤”,村里安排义工,专门为那些卧床不起或行动不便的老人送汤,不落一人。
共谋共管共同缔造建乡村
共同出力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整治前,通过“村民议事”,将整治地点、整治项目、整治效果、资金来源等具体事项,交给“议事员”进行讨论,形成决议后,再经党员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然后予以实施。村民议事小组带领大家共建宜居乡村,通过组织群众集体干事共谋、共管,以湾组项目的建设为试点,发挥能人力量,提质增效共同缔造。
白竹村不断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先后对吴湾、何家大湾、杨家祠堂、龙泉湾、耿家湾等居民点开展整治。整治耿家湾时,白竹村在外创业的企业家耿连侠积极支持,不仅出主意,更是出资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白竹村“议事员”抓住这一先进典型,广泛宣传。现在,无论整治到哪个湾组,群众都大力支持、积极参与,有效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干部干,群众站,还说事情做得不中看”的被动局面。同时减少了矛盾,杜绝了移动一棵苗木、占用一点菜地边角就漫天要价、撒泼耍赖的现状。据不完全统计,从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来,通过“村民议事”,收到村民们的捐赠款20余万元。
村民议事小组带领大家开展宜居乡村建设以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群众环境卫生意识更强了,也更加团结了,乡风文明转变比较明显。通过组织群众集体干事,增强了群众的集体荣誉感,村民自治初步形成,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已经基本实现。
党建引领四级联动化矛盾
针对村民矛盾纠纷,组建了村干部、网格员、党员、村民议事员四级联动机制,全员上阵,让矛盾纠纷第一时间被排查、被化解,实现了矛盾纠纷“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的村民自治目标。
按照区域性、整体性、适度性原则,结合本村特点,将村党支部51名党员划分为5个党小组,推选出党员中心户14户,联系群众全覆盖。对原有16个村民小组进行再细分再优化,以村自然湾(组)为单位,科学优化重构了5个网格、14个微网格,推选微网格员14名。重点凝聚在职党员、湾(组)长、志愿者、企业管理人员、有责任心的热心群众等六股力量,主动担任微网格员,一个网格由一名网格员和几名微网格员共同组成管理队伍。让每一位群众都能纳入基层治理单元内,每一位群众的诉求都能得到反映。
在人居环境整治、基层设施建设、庭院美化及其产业发展上激发村民骨干、乡村能人、致富能人的内生动力,最大限度释放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点带面整体提升。以试点湾组项目建设带动群众共建共管,以项目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白竹村通过申报项目、能人捐助、群众投劳,以共同缔造理念和方式方法筹措资金30万元,新建村民“议事堂”,占地面积200平方米。(荆门日报 通讯员 吴小阳 文/图)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