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旅游区
景区红歌快闪活动
22000000乘以105,结果是多少?这道算术题不难,但它背后的逻辑却不简单。
这串数字里,浓缩了一个景区极不平凡的十年:2014年9月25日,三峡大坝旅游区开始对中国人免收门票。此后十年,景区共接待2200万游客,算上免去的105元/人的门票,放弃了超过20亿元的直接收入。
俗话说,有舍必有得。舍弃这份经济收益,得到的又是什么呢?十年后的今天,答案变得越来越清晰。
免票
“十一”黄金周迎接大考
时针回拨到十年前。2014年的9月24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集团)和宜昌市人民政府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国家首批5A级景区——三峡大坝旅游区,将对中国游客实行门票免费。
彼时,门票还是众多景区赖以生存的主要收入来源,不仅如此,部分景区还在不断涨价。《中国旅游报》报道显示,免票之前的三峡大坝旅游区,门票收入也占了景区综合收益的80%以上。一片“涨声”中,三峡大坝旅游区逆潮流而动,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宣布免票一周后,三峡大坝迎来当年的“十一”黄金周,景区游客量连续4天逼近接待上限,4次发布红色预警;应急指挥部连续4次分流游客超过10万人;长假7天共接待游客24万人,较上年同期增长60%;单日最高接待游客数量与接待游客总量均创下历史纪录!
面对免票带来游客激增,景区提前预判和部署,比如新开辟10万多平方米的停车场、新增6000多个停车位、新增转运大巴100多辆、投用可容纳1万人同时就餐的景区饭店等。
随着免票的影响力持续扩散,景区人气也在节节攀升。数据显示,免票后的首个10月,三峡大坝接待游客43.7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5%。2014年、2015年,三峡大坝旅游区连续两年“井喷”,年游客接待量均突破200万人。过去,景区的旺季集中在每年4月至10月,免票之后每逢周末的游客量都在1万人以上,全年再无淡旺季之分。
转型
从5A景区到五大功能区
三峡大坝景区免门票的“初心”,是为了让更多中国人了解三峡工程,见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电工程建设的伟大成就,感受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自豪感,体现中央企业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的义务和担当。免票次年,三峡集团又宣布,直通景区的三峡专用公路对社会车辆扩大开放。
公开数据显示,放弃门票收入后的2015年,长江三峡旅游公司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7亿元,与2014年基本持平。综合效益不降反升,得益于管理、服务、产品等各方面的优化提升,以及从单一观光游到多业态融合的不断探索和转型发展。
如今,走进三峡大坝旅游区,巨幅国旗与江水对望,“大国重器”激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一件件历史文献和一幅幅老照片,串起三峡工程的前世今生;土壤主题科普栈道、三峡工程体验馆、截流纪事墙等,诉说着中华水电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依托三峡工程博物馆、长江珍稀植物培育基地、长江珍稀鱼类培育基地精心设计的各类研学课程,将保护自然、守护长江的理念深植于游客心中;“非遗进景区”“土家风情歌会”“我们生活在长江”绘画展等公益活动,呈现出文旅融合的新风景。
从国家级5A级旅游景区,到成为传承长江大保护理念、诠释三峡工程文化内涵的重要阵地,免票十年来,三峡大坝旅游区将“现代水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生态示范基地、科普展示培训基地、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等五大功能发挥到极致,成为生动诠释“何以中国”的一扇窗。
反哺
带动一方产业兴旺
扎根三峡,心系一方。免票之后的三峡大坝,从单纯的旅游景区转变为区域旅游中心,由此带来强大而持久的“蝴蝶效应”。
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免票后的首个十一假期,宜昌共接待游客466.09万人次,同比增长29.29%;旅游总收入27.4亿元,同比增长33.27%。均创历史新高。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宜昌“两坝一峡”产品的核心支撑,三峡大坝对宜昌文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是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每逢节假日旅游高峰,大量游客外溢到周边区域。紧邻三峡大坝的秭归县,游客量成倍增长:与高速相接的秭归芝茅公路,成为打卡胜地;沿线2万名群众投身到乡村旅游,开办民宿或农家乐;当地出产的养蜂、茶叶、柑橘等农产品,直接卖给往来游客。屈原故里、九畹溪等景区则与三峡大坝深度链接,借助其客源和品牌效应,整合线路,持续引流。
大坝所在的夷陵区,更是依托三峡大坝、三峡人家等优质资源,全域旅游发展如火如荼。数据显示,2014年三峡大坝免票当年,夷陵区游客接待量84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5亿元,同比增长22%。三峡大坝景区及直通高速“一免一开”后,周边的三斗坪、太平溪摇身变为乡村旅游和休闲度假热门目的地。到2023年,夷陵区游客接待量已达32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35亿元,分别较十年前增长了约四倍。
目前,夷陵区仅旅游民宿就有200多家,以“房间内直接看大坝”为主打特色的九间房民宿,就坐落于夷陵区三斗坪镇。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民宿去年刚开业,假期和周末基本都是满房,刚刚过去的暑假更是“一房难求”,“看三峡大坝,体验升船机”是客人们两大核心诉求。
共荣
引领实现社会共荣
免门票十年来,海内外游客与“国之重器”的双向奔赴,让三峡大坝从旅游景区走向文化窗口,从要经济增长转向要社会效益。
“去宜昌看三峡大坝是不可替代,也无法逾越的。”湖南金天下国际旅游公司负责人范家华介绍,十年前他第一次到三峡大坝踩线,次年开始在湖南组团,如今每年平均组织10万游客赴宜昌游三峡大坝。在他看来,一方面,游客对三峡大坝有着非同一般的情感认同;另一方面,三峡大坝旅游区自身的硬软件和服务水准,以及免门票后的超高性价比,是它成为“爆款”的重要因素。
谈及三峡大坝旅游区十年前的免票之举,湖北省旅游学会会长、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马勇教授表示,作为湖北第一家免门票的5A级景区,三峡大坝适时推出免门票举措,是回馈地方、反哺于民,体现了央企的责任担当。免门票能倒逼景区摆脱“门票经济”依赖,提高运营管理水平,提升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得益于这种带动效应,如今,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正从单一的观光景点,变成全域、全时的开放式街区,甚至是大型旅游目的地,随着旅游业态的不断创新和丰富,真正实现了“共享、共创、共荣”。(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微 摄影:通讯员 宋金戈)
发表时间:2024-09-25 来源:湖北文明网
三峡大坝旅游区
景区红歌快闪活动
22000000乘以105,结果是多少?这道算术题不难,但它背后的逻辑却不简单。
这串数字里,浓缩了一个景区极不平凡的十年:2014年9月25日,三峡大坝旅游区开始对中国人免收门票。此后十年,景区共接待2200万游客,算上免去的105元/人的门票,放弃了超过20亿元的直接收入。
俗话说,有舍必有得。舍弃这份经济收益,得到的又是什么呢?十年后的今天,答案变得越来越清晰。
免票
“十一”黄金周迎接大考
时针回拨到十年前。2014年的9月24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集团)和宜昌市人民政府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国家首批5A级景区——三峡大坝旅游区,将对中国游客实行门票免费。
彼时,门票还是众多景区赖以生存的主要收入来源,不仅如此,部分景区还在不断涨价。《中国旅游报》报道显示,免票之前的三峡大坝旅游区,门票收入也占了景区综合收益的80%以上。一片“涨声”中,三峡大坝旅游区逆潮流而动,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宣布免票一周后,三峡大坝迎来当年的“十一”黄金周,景区游客量连续4天逼近接待上限,4次发布红色预警;应急指挥部连续4次分流游客超过10万人;长假7天共接待游客24万人,较上年同期增长60%;单日最高接待游客数量与接待游客总量均创下历史纪录!
面对免票带来游客激增,景区提前预判和部署,比如新开辟10万多平方米的停车场、新增6000多个停车位、新增转运大巴100多辆、投用可容纳1万人同时就餐的景区饭店等。
随着免票的影响力持续扩散,景区人气也在节节攀升。数据显示,免票后的首个10月,三峡大坝接待游客43.7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5%。2014年、2015年,三峡大坝旅游区连续两年“井喷”,年游客接待量均突破200万人。过去,景区的旺季集中在每年4月至10月,免票之后每逢周末的游客量都在1万人以上,全年再无淡旺季之分。
转型
从5A景区到五大功能区
三峡大坝景区免门票的“初心”,是为了让更多中国人了解三峡工程,见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电工程建设的伟大成就,感受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自豪感,体现中央企业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的义务和担当。免票次年,三峡集团又宣布,直通景区的三峡专用公路对社会车辆扩大开放。
公开数据显示,放弃门票收入后的2015年,长江三峡旅游公司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7亿元,与2014年基本持平。综合效益不降反升,得益于管理、服务、产品等各方面的优化提升,以及从单一观光游到多业态融合的不断探索和转型发展。
如今,走进三峡大坝旅游区,巨幅国旗与江水对望,“大国重器”激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一件件历史文献和一幅幅老照片,串起三峡工程的前世今生;土壤主题科普栈道、三峡工程体验馆、截流纪事墙等,诉说着中华水电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依托三峡工程博物馆、长江珍稀植物培育基地、长江珍稀鱼类培育基地精心设计的各类研学课程,将保护自然、守护长江的理念深植于游客心中;“非遗进景区”“土家风情歌会”“我们生活在长江”绘画展等公益活动,呈现出文旅融合的新风景。
从国家级5A级旅游景区,到成为传承长江大保护理念、诠释三峡工程文化内涵的重要阵地,免票十年来,三峡大坝旅游区将“现代水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生态示范基地、科普展示培训基地、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等五大功能发挥到极致,成为生动诠释“何以中国”的一扇窗。
反哺
带动一方产业兴旺
扎根三峡,心系一方。免票之后的三峡大坝,从单纯的旅游景区转变为区域旅游中心,由此带来强大而持久的“蝴蝶效应”。
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免票后的首个十一假期,宜昌共接待游客466.09万人次,同比增长29.29%;旅游总收入27.4亿元,同比增长33.27%。均创历史新高。宜昌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宜昌“两坝一峡”产品的核心支撑,三峡大坝对宜昌文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是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每逢节假日旅游高峰,大量游客外溢到周边区域。紧邻三峡大坝的秭归县,游客量成倍增长:与高速相接的秭归芝茅公路,成为打卡胜地;沿线2万名群众投身到乡村旅游,开办民宿或农家乐;当地出产的养蜂、茶叶、柑橘等农产品,直接卖给往来游客。屈原故里、九畹溪等景区则与三峡大坝深度链接,借助其客源和品牌效应,整合线路,持续引流。
大坝所在的夷陵区,更是依托三峡大坝、三峡人家等优质资源,全域旅游发展如火如荼。数据显示,2014年三峡大坝免票当年,夷陵区游客接待量84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5亿元,同比增长22%。三峡大坝景区及直通高速“一免一开”后,周边的三斗坪、太平溪摇身变为乡村旅游和休闲度假热门目的地。到2023年,夷陵区游客接待量已达32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35亿元,分别较十年前增长了约四倍。
目前,夷陵区仅旅游民宿就有200多家,以“房间内直接看大坝”为主打特色的九间房民宿,就坐落于夷陵区三斗坪镇。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民宿去年刚开业,假期和周末基本都是满房,刚刚过去的暑假更是“一房难求”,“看三峡大坝,体验升船机”是客人们两大核心诉求。
共荣
引领实现社会共荣
免门票十年来,海内外游客与“国之重器”的双向奔赴,让三峡大坝从旅游景区走向文化窗口,从要经济增长转向要社会效益。
“去宜昌看三峡大坝是不可替代,也无法逾越的。”湖南金天下国际旅游公司负责人范家华介绍,十年前他第一次到三峡大坝踩线,次年开始在湖南组团,如今每年平均组织10万游客赴宜昌游三峡大坝。在他看来,一方面,游客对三峡大坝有着非同一般的情感认同;另一方面,三峡大坝旅游区自身的硬软件和服务水准,以及免门票后的超高性价比,是它成为“爆款”的重要因素。
谈及三峡大坝旅游区十年前的免票之举,湖北省旅游学会会长、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马勇教授表示,作为湖北第一家免门票的5A级景区,三峡大坝适时推出免门票举措,是回馈地方、反哺于民,体现了央企的责任担当。免门票能倒逼景区摆脱“门票经济”依赖,提高运营管理水平,提升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得益于这种带动效应,如今,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正从单一的观光景点,变成全域、全时的开放式街区,甚至是大型旅游目的地,随着旅游业态的不断创新和丰富,真正实现了“共享、共创、共荣”。(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微 摄影:通讯员 宋金戈)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