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山:田间地头响起“乡音广播”

A-   A+
发表时间:2024年07月29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拾点南阳》方言播报乡土信息 引导乡村舆论丰富村民精神生活

上午10点整,村民王祥龙屋后的大喇叭准时响起了熟悉的音乐——《拾点南阳》开播了。

《拾点南阳》是兴山南阳镇文广中心自办的一档周更的“乡土播报”。7月23日,星期二,这是节目固定更新首播的日子,也是《拾点南阳》播出的第366期。王祥龙卡着点儿坐到屋外的树荫下,生怕错过这一周的新鲜内容。自2017年2月开播,《拾点南阳》已陪伴全镇村民7年有余。收听节目了解镇情、村情,已成为很多像王祥龙这样村民的一个习惯。

邻里纠纷变少了,家庭矛盾变淡了,红白喜事简办了,“最美家庭”越来越多了……

“身边人说身边事,身边事化身边人。”这些年,《拾点南阳》像春雨一般润物无声,成风化人,引导着乡村舆论和丰富村民精神生活,成为作答基层社会治理考卷的一场生动实践。

熟悉的“大喇叭”回来了

南阳地处秦巴山脉深处,平静的山村生活与纷繁的互联网舆论之间仍是两个平行的世界,来自党的声音才能让村民心里回归踏实。

2017年,当地在一些公共事务中发现,此前建立起来的“村村响”大喇叭系统对群众的宣传动员效果较好。设备都是现成的,为什么不自办一个信息播报栏目,把“村村响”设备充分利用起来呢?

《拾点南阳》就这样诞生了。

“十点广播,播十分钟,捡拾南阳的点点滴滴,所以被定名为《拾点南阳》。”南阳镇文广中心负责人向杰介绍,最初是想找有播音基础的教师或年轻干部来当主播,几番讨论后大家认为没有必要。“受众都是村民,还不如直接用原汁原味的土话,反而更亲切,更直接。”向杰说。

最后,这个光荣的任务落到了贾代银身上。时年62岁的贾代银是当地能说会唱的地花鼓省级非遗传承人,当时刚从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退下来。接到邀请,她对这个颇有挑战色彩的新任务欣然接受。

“看似只是简单地读一遍稿,但录起来并不容易。”贾代银说,有些书面语言需要反复修改,才能适合土话的口语表达。有时,一紧张反而连土话又不会说了。第一期节目2000字左右的稿子,反反复复录了两三天才满意,声音都嘶哑了。

2017年2月8日,《拾点南阳》正式播出第一期。原汁原味方言播送的乡土节目,通过115个“村村响”喇叭无缝覆盖全镇的田间地头和家家户户。王祥龙说,有一天大喇叭突然又响起来了,既兴奋又亲切。

“乡音广播”围绕村民生活转

“《拾点南阳》,老百姓自己的声音,听众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我是贾代银,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每天上午10点钟,贾代银的“乡音广播”就响起在南阳镇橘园田间。7年来,逐渐成为村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是乡镇办的10分钟乡土播报,但也是严格落实内容为王理念,努力做到精采、精编,提高内容质量。”向杰说,节目最初设计分为“时政解读”“你长我短”“实用信息”几个版块,围绕中心工作,贴着村民需求做足引导和服务。其他时段,也播放或转播革命历史歌曲、自编自导的文艺节目,为村民的生活增添一抹色彩,补充精神上的正能量。

“稿件大多来自各村的报送,核心要求就是越短越好,写清楚时间、地点、事件就行。”向杰说,10分钟的节目里必须要上六七条稿子,确保节目信息量。

不过,节目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根据群众需求不断改进调整。据介绍,运行一段时间后,“你长我短”有村民觉得名称不够准确,改成了“好事坏情”。

乡村治理有了媒介手段

“预计今日夜间,将有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并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请各位村民做好防御暴雨等防范措施……”

进入汛期,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风险增大,《拾点南阳》迅速把宣传重点调整到播报气象信息、防汛知识、风险提示等内容上。遇突发状况时,还临时向村民“喊话”,及时引导群众防灾避灾。

事实上,放置在公共空间中的大喇叭,信息传递快、覆盖广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打通了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

“《拾点南阳》已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媒介手段。”南阳镇党委宣传委员冯愿介绍,这几年通过节目实现了“身边人说身边事,身边事化身边人”,对推动乡村治理,维护基层和谐稳定贡献出重要的媒介力量。

据介绍,《拾点南阳》先后荣获“全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全省广播电视优秀“村村响”作品。目前,南阳镇已建立了节目采编、播发队伍,制定了广播内容审核报备办法、保养和维修实施办法、安全播出应急预案,确保农村广播“村村响”“天天响”“优质响”。三峡日报记者 方龄皖 通讯员 乔长姣

责任编辑:李欢

兴山:田间地头响起“乡音广播”

发表时间:2024-07-29 来源:湖北文明网

《拾点南阳》方言播报乡土信息 引导乡村舆论丰富村民精神生活

上午10点整,村民王祥龙屋后的大喇叭准时响起了熟悉的音乐——《拾点南阳》开播了。

《拾点南阳》是兴山南阳镇文广中心自办的一档周更的“乡土播报”。7月23日,星期二,这是节目固定更新首播的日子,也是《拾点南阳》播出的第366期。王祥龙卡着点儿坐到屋外的树荫下,生怕错过这一周的新鲜内容。自2017年2月开播,《拾点南阳》已陪伴全镇村民7年有余。收听节目了解镇情、村情,已成为很多像王祥龙这样村民的一个习惯。

邻里纠纷变少了,家庭矛盾变淡了,红白喜事简办了,“最美家庭”越来越多了……

“身边人说身边事,身边事化身边人。”这些年,《拾点南阳》像春雨一般润物无声,成风化人,引导着乡村舆论和丰富村民精神生活,成为作答基层社会治理考卷的一场生动实践。

熟悉的“大喇叭”回来了

南阳地处秦巴山脉深处,平静的山村生活与纷繁的互联网舆论之间仍是两个平行的世界,来自党的声音才能让村民心里回归踏实。

2017年,当地在一些公共事务中发现,此前建立起来的“村村响”大喇叭系统对群众的宣传动员效果较好。设备都是现成的,为什么不自办一个信息播报栏目,把“村村响”设备充分利用起来呢?

《拾点南阳》就这样诞生了。

“十点广播,播十分钟,捡拾南阳的点点滴滴,所以被定名为《拾点南阳》。”南阳镇文广中心负责人向杰介绍,最初是想找有播音基础的教师或年轻干部来当主播,几番讨论后大家认为没有必要。“受众都是村民,还不如直接用原汁原味的土话,反而更亲切,更直接。”向杰说。

最后,这个光荣的任务落到了贾代银身上。时年62岁的贾代银是当地能说会唱的地花鼓省级非遗传承人,当时刚从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退下来。接到邀请,她对这个颇有挑战色彩的新任务欣然接受。

“看似只是简单地读一遍稿,但录起来并不容易。”贾代银说,有些书面语言需要反复修改,才能适合土话的口语表达。有时,一紧张反而连土话又不会说了。第一期节目2000字左右的稿子,反反复复录了两三天才满意,声音都嘶哑了。

2017年2月8日,《拾点南阳》正式播出第一期。原汁原味方言播送的乡土节目,通过115个“村村响”喇叭无缝覆盖全镇的田间地头和家家户户。王祥龙说,有一天大喇叭突然又响起来了,既兴奋又亲切。

“乡音广播”围绕村民生活转

“《拾点南阳》,老百姓自己的声音,听众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我是贾代银,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每天上午10点钟,贾代银的“乡音广播”就响起在南阳镇橘园田间。7年来,逐渐成为村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是乡镇办的10分钟乡土播报,但也是严格落实内容为王理念,努力做到精采、精编,提高内容质量。”向杰说,节目最初设计分为“时政解读”“你长我短”“实用信息”几个版块,围绕中心工作,贴着村民需求做足引导和服务。其他时段,也播放或转播革命历史歌曲、自编自导的文艺节目,为村民的生活增添一抹色彩,补充精神上的正能量。

“稿件大多来自各村的报送,核心要求就是越短越好,写清楚时间、地点、事件就行。”向杰说,10分钟的节目里必须要上六七条稿子,确保节目信息量。

不过,节目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根据群众需求不断改进调整。据介绍,运行一段时间后,“你长我短”有村民觉得名称不够准确,改成了“好事坏情”。

乡村治理有了媒介手段

“预计今日夜间,将有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并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请各位村民做好防御暴雨等防范措施……”

进入汛期,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风险增大,《拾点南阳》迅速把宣传重点调整到播报气象信息、防汛知识、风险提示等内容上。遇突发状况时,还临时向村民“喊话”,及时引导群众防灾避灾。

事实上,放置在公共空间中的大喇叭,信息传递快、覆盖广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打通了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

“《拾点南阳》已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媒介手段。”南阳镇党委宣传委员冯愿介绍,这几年通过节目实现了“身边人说身边事,身边事化身边人”,对推动乡村治理,维护基层和谐稳定贡献出重要的媒介力量。

据介绍,《拾点南阳》先后荣获“全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全省广播电视优秀“村村响”作品。目前,南阳镇已建立了节目采编、播发队伍,制定了广播内容审核报备办法、保养和维修实施办法、安全播出应急预案,确保农村广播“村村响”“天天响”“优质响”。三峡日报记者 方龄皖 通讯员 乔长姣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