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长得不好的统统摘下来,不能浪费树木的养分……”7月28日,在位于十堰市郧阳区刘洞镇的湖北郧瑞农业科技公司基地,刘光彩正在指导工人把生长残次的石榴摘下,运送到仓库准备做酒。“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优胜劣汰,把营养供给那些没有瑕疵、长势良好的果子。把这部分残次品摘下来做酒,争取让每一粒果子都发挥作用。”
刘光彩是国网湖北黄龙滩电厂退休职工,党龄仅有5年。他退休回乡后,自学成为农业专家。27年来,他倾情帮扶农民,免费传授花卉、果树栽培技术,先后荣获“湖北好人”“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如今,77岁的他依旧扎在“泥土里”,用行动为家乡的发展“发光添彩”。
“对我来说,只是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党组织却给了我太多的荣誉。”刘光彩说,“只有扎在‘泥土里’,心中才能永远装着群众。”
跨界转行养牛蛙
1947年,刘光彩出生在郧阳区青山镇青树沟村一个普通农家。1965年,他光荣入伍,成为部队卫生员。1969年退伍之后,刘光彩进入国网湖北黄龙滩电厂医院工作。
“喜欢钻研,主意多,啥事都要搞个明明白白。”提起刘光彩,当年的同事陈欣同记忆犹新。
“黄龙滩水电厂从1987年始建成牛蛙场,经过4年的精心养殖,现有种蛙1000多对,商品蛙5000多只……”在国网湖北黄龙滩电厂档案室里,一份1991年9月5日的泛黄《湖北电力报》,揭开尘封的记忆。
上世纪80年代,国家提倡企业多种经营。刘光彩被安排领衔搞牛蛙养殖。接到任务后,他先后到广东、福建等地考察学习。同时,把郧阳地区(十堰市前身)8个牛蛙养殖场全部考察了一遍,把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记录下来,整理成案例。刘光彩说,总结别人失败和成功的经验,可减少损失、提高效益。
1990年,刘光彩得知第11届亚洲运动会将于9月份在北京召开后,他立即想到了牛蛙的销路。
“给组委会发了一封电报,推销我的牛蛙。对方很快就回信了,但称所有的物品都已采购到位。”虽然没有卖出去,却给了刘光彩极大的信心。
没过多久,刘光彩又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电报,内容是问他还有没有牛蛙。
“我一听高兴坏了,立即回复说有。后来,我们的牛蛙卖到了北京。”刘光彩说起往事,仍满脸兴奋。
“连我的名字都被同学们改成了‘牛蛙’。”回忆起当年事,刘光彩的儿子刘建辉哭笑不得。
贴钱开技术培训班
“山里种粮食仅够糊口,要想发家致富还是要种经济作物。”1997年,刘光彩“内退”,看到乡亲们渴望脱贫致富的眼神,开始学习新技术。
“人过40都不学艺了。退休了,不好好在家享福,折腾啥呢?”亲戚朋友纷纷劝他。刘光彩独自一人来到北京,花两年时间学习果树栽培新技术。
“那时候工资才几百块钱,我每年学费是5000元。”
2005年,他历时数月,到陕西、四川、河南等地自费考察金银花种植情况后,递交了十堰种植金银花的可行性报告,并率先建起5亩金银花样板示范园。
很快,金银花在郧阳区得到推广。他培育的“武当一号”和“武当二号”两个金银花新品种,年出圃种苗100万株,被推广到全国各地规模化种植。
2016年,刘光彩发现十堰有很多农户种桃树,但由于品种和管理原因,卖不出好价钱。刘光彩决心培育新品种,便网上报名湖南农业大学果树种植专业学习。
“每个星期六节课,白天在果园干活,晚上回家上课,从未间断。”刘光彩主修桃树种植和葡萄种植,还选修了西瓜种植。
2018年,用每棵20元的价格,他从安徽引进200棵新品种桃树苗。
为让更多的乡亲们种上新品种树,刘光彩建立苗圃,每棵仅卖5元,还把种植技术印成资料免费发放给农民,贴钱开技术培训班。
“我最大的愿望不是自己要挣多少钱,而是帮助农民多挣钱。”刘光彩说。
截至目前,刘光彩已向全国10万余人免费传授花卉、果树栽培技术。
72岁终圆入党梦
“年轻的时候,很多次都想向党组织靠拢,但长期在田野里工作,不能按时参加组织生活,生怕自己不称职。”尽管不是党员,但入党的这颗种子在刘光彩心中生根发芽,并一直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激励自己。
2019年,72岁的他终于圆了入党梦想。加入党组织后,刘光彩的信仰愈发坚定。
“我要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为更多的农民兄弟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提升增收致富能力。”刘光彩白天扎在田间地头,晚上查资料、做课件,电话24小时开机,随时接受农民咨询。
“每天晚上12点以前都没有睡过觉,有太多的东西要学习。”刘光彩除了为乡亲们服务,还担任7个种植基地的技术顾问。
“先把这枝条向外推,然后轻轻旋转,顺着方向拉到怀里,抓紧后再把根部十厘米的芽抹掉。这样,就把一棵废枝变成了结果枝……”6月23日,在果树基地里,刘光彩用视频远程教果农给李子树定形。
“是党组织对我多年的关心和培养,让我这个年过古稀的人能再次发挥余热。只要我走得动,就一定为乡亲们服务到底。”刘光彩说。
从农村娃到老兵,从医生到农技专家,为农民提供免费服务,刘光彩凭着对党的无限感恩,对山乡的一片赤诚,用脚印在泥土里写下奉献,在绿水青山间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应锋 通讯员 段吉雄)
发表时间:2024-07-29 来源:湖北文明网
“这些长得不好的统统摘下来,不能浪费树木的养分……”7月28日,在位于十堰市郧阳区刘洞镇的湖北郧瑞农业科技公司基地,刘光彩正在指导工人把生长残次的石榴摘下,运送到仓库准备做酒。“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优胜劣汰,把营养供给那些没有瑕疵、长势良好的果子。把这部分残次品摘下来做酒,争取让每一粒果子都发挥作用。”
刘光彩是国网湖北黄龙滩电厂退休职工,党龄仅有5年。他退休回乡后,自学成为农业专家。27年来,他倾情帮扶农民,免费传授花卉、果树栽培技术,先后荣获“湖北好人”“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如今,77岁的他依旧扎在“泥土里”,用行动为家乡的发展“发光添彩”。
“对我来说,只是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党组织却给了我太多的荣誉。”刘光彩说,“只有扎在‘泥土里’,心中才能永远装着群众。”
跨界转行养牛蛙
1947年,刘光彩出生在郧阳区青山镇青树沟村一个普通农家。1965年,他光荣入伍,成为部队卫生员。1969年退伍之后,刘光彩进入国网湖北黄龙滩电厂医院工作。
“喜欢钻研,主意多,啥事都要搞个明明白白。”提起刘光彩,当年的同事陈欣同记忆犹新。
“黄龙滩水电厂从1987年始建成牛蛙场,经过4年的精心养殖,现有种蛙1000多对,商品蛙5000多只……”在国网湖北黄龙滩电厂档案室里,一份1991年9月5日的泛黄《湖北电力报》,揭开尘封的记忆。
上世纪80年代,国家提倡企业多种经营。刘光彩被安排领衔搞牛蛙养殖。接到任务后,他先后到广东、福建等地考察学习。同时,把郧阳地区(十堰市前身)8个牛蛙养殖场全部考察了一遍,把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记录下来,整理成案例。刘光彩说,总结别人失败和成功的经验,可减少损失、提高效益。
1990年,刘光彩得知第11届亚洲运动会将于9月份在北京召开后,他立即想到了牛蛙的销路。
“给组委会发了一封电报,推销我的牛蛙。对方很快就回信了,但称所有的物品都已采购到位。”虽然没有卖出去,却给了刘光彩极大的信心。
没过多久,刘光彩又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电报,内容是问他还有没有牛蛙。
“我一听高兴坏了,立即回复说有。后来,我们的牛蛙卖到了北京。”刘光彩说起往事,仍满脸兴奋。
“连我的名字都被同学们改成了‘牛蛙’。”回忆起当年事,刘光彩的儿子刘建辉哭笑不得。
贴钱开技术培训班
“山里种粮食仅够糊口,要想发家致富还是要种经济作物。”1997年,刘光彩“内退”,看到乡亲们渴望脱贫致富的眼神,开始学习新技术。
“人过40都不学艺了。退休了,不好好在家享福,折腾啥呢?”亲戚朋友纷纷劝他。刘光彩独自一人来到北京,花两年时间学习果树栽培新技术。
“那时候工资才几百块钱,我每年学费是5000元。”
2005年,他历时数月,到陕西、四川、河南等地自费考察金银花种植情况后,递交了十堰种植金银花的可行性报告,并率先建起5亩金银花样板示范园。
很快,金银花在郧阳区得到推广。他培育的“武当一号”和“武当二号”两个金银花新品种,年出圃种苗100万株,被推广到全国各地规模化种植。
2016年,刘光彩发现十堰有很多农户种桃树,但由于品种和管理原因,卖不出好价钱。刘光彩决心培育新品种,便网上报名湖南农业大学果树种植专业学习。
“每个星期六节课,白天在果园干活,晚上回家上课,从未间断。”刘光彩主修桃树种植和葡萄种植,还选修了西瓜种植。
2018年,用每棵20元的价格,他从安徽引进200棵新品种桃树苗。
为让更多的乡亲们种上新品种树,刘光彩建立苗圃,每棵仅卖5元,还把种植技术印成资料免费发放给农民,贴钱开技术培训班。
“我最大的愿望不是自己要挣多少钱,而是帮助农民多挣钱。”刘光彩说。
截至目前,刘光彩已向全国10万余人免费传授花卉、果树栽培技术。
72岁终圆入党梦
“年轻的时候,很多次都想向党组织靠拢,但长期在田野里工作,不能按时参加组织生活,生怕自己不称职。”尽管不是党员,但入党的这颗种子在刘光彩心中生根发芽,并一直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激励自己。
2019年,72岁的他终于圆了入党梦想。加入党组织后,刘光彩的信仰愈发坚定。
“我要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为更多的农民兄弟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提升增收致富能力。”刘光彩白天扎在田间地头,晚上查资料、做课件,电话24小时开机,随时接受农民咨询。
“每天晚上12点以前都没有睡过觉,有太多的东西要学习。”刘光彩除了为乡亲们服务,还担任7个种植基地的技术顾问。
“先把这枝条向外推,然后轻轻旋转,顺着方向拉到怀里,抓紧后再把根部十厘米的芽抹掉。这样,就把一棵废枝变成了结果枝……”6月23日,在果树基地里,刘光彩用视频远程教果农给李子树定形。
“是党组织对我多年的关心和培养,让我这个年过古稀的人能再次发挥余热。只要我走得动,就一定为乡亲们服务到底。”刘光彩说。
从农村娃到老兵,从医生到农技专家,为农民提供免费服务,刘光彩凭着对党的无限感恩,对山乡的一片赤诚,用脚印在泥土里写下奉献,在绿水青山间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应锋 通讯员 段吉雄)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