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秀出时尚范儿——探寻恩施非遗传承密码

A-   A+
发表时间:2024年07月02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土家族摆手舞、利川灯歌、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宣恩土家八宝铜铃舞、土家织锦西兰卡普、藤茶制作技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恩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3年12月6日,恩施州第八批州级非遗项目公布。截至目前,州级非遗项目达159项,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技艺等多个类别。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近年来,恩施州在构建非遗保护传承体系的同时,以非遗要素为纽带,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提升产品创意设计含量,推动了古老非遗与现代时尚潮流“连线”。

外国友人体验西兰卡普制作工艺。(资料图)

非遗漆扇制作技艺展示现场。(资料图)

老“布”新织  T台秀出时尚范儿

曾几何时,人们一提到非遗,总觉得那是很有年代感和距离感的“老古董”。2024年是中国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20年来,非遗与时尚的互动越发密切,古老的非遗手艺通过当代传承人的创新实践,让老“布”织出了新花样。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一千多年前《木兰诗》中描绘的织布场景,在5月10日“约会天才妈妈”移动梦想工坊北京五棵松万达站现场再次上演。

当天,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传承人谭艳宾教小朋友现场制作西兰卡普,吸引不少人驻足观看。

“西兰卡普”汉语意为“土家花铺盖”。它是以麻、棉纱为经,以多色彩的粗丝、毛绒线为纬,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编织而成的手工织锦。2009年5月,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入选湖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传承人谭艳华是“西普允曦”品牌创始人之一。在她看来,西兰卡普不应仅仅摆在博物馆里或织女的家里,应该通过传统元素和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方式,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实际上,该公司通过不断探索,已用西兰卡普编织成围巾、丝巾、饰品、箱包、壁画、旗袍、手机壳、抱枕等几十种产品。

近年来,谭艳华和谭艳宾两位非遗传承人不断创新,发展新技术、推出新产品,织出了时尚范儿、新路子。

2023年9月9日,“织爱行动”公益项目发布会暨中国国际时装周“织爱行动·约会天才妈妈”公益时尚秀在北京举行,谭艳华、谭艳宾姐妹携西兰卡普登上中国国际时装周的舞台。

这一年,姐妹俩还身披西兰卡普披肩亮相上海时装周,与国际知名时尚品牌签下合作订单。

今年4月,西兰卡普亮相广州时装周;5月,西兰卡普在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上大放异彩……

如今,面貌一新的西兰卡普产品不断飞出大山甚至国门,在更宽广的舞台亮相。西兰卡普图案出现在服饰、包包上,已成为一种时尚符号。

老“树”发新芽 产品引领新风尚

在一缸清水中滴入不同颜色的大漆,用木棍轻轻搅拌,然后再将白色扇面浸入水中不停旋转,一把独一无二的漆漂扇便诞生了……6月25日,恩施土家女儿城民俗博物馆内,一些身着汉服的游客正在体验漆扇制作。

“漆器的传统市场是家具,现拓展到茶具、饰品、摆件等生活化物件上,打开了新市场。”国家二级漆艺师、国家级非遗项目坝漆制作技艺大师洪克俭的传人朱黎表示,通过创新产品形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了这项技艺,拥有一把独一无二的漆扇也成了大家争相追捧的新风尚。

恩施的制漆技艺是以利川坝漆为主要原料,在制作生漆材料过程中形成的传统技艺。坝漆因产于利川市毛坝镇而得名,是中国三大名漆之一。因品质优良,周恩来同志于1952年曾亲笔题词:“坝漆名冠全球。”经过深入研究和思考,朱黎撰写出《巴式漆器制作技艺考略》,将巴式漆器的源流、巴漆的采割和栽培、收购与流通等内容进行了详尽描述。

为了更好地发展“巴式漆器”,朱黎和湖北恩施学院合作,建立巴式漆器工作室,吸纳该学院建筑、陶瓷、艺术等专业的学生,一起挖掘创作形成系统的巴式纹样,展现恩施文化。

时尚新宠漆扇、T台绣品西兰卡普只是恩施非遗传承人主动拥抱新设计、新平台、新市场,为非遗产品开拓渠道、开发更多应用场景的一个缩影。

在谭艳华和谭艳宾的工作室,市民、游客既可定做舒适的国风服饰,也可定做时尚潮服,还可以定做独一无二的婚服。

在恩施土家女儿城民俗博物馆内,历经塑形、打磨、抛光、上漆后的耳环、茶具等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每件产品都拥有世间独一无二的纹路和光彩。

如此私人订制款的时尚单品,消费者怎能放过?

除了西兰卡普、漆器等相关的文创产品,木雕、傩面具、草编等非遗潮物人气也很高。

位于宣恩县的施楠木艺工作室内,历经锯、砍、磨、凿等工序后,茶针、书签、手串、吊脚楼模型等生活用品及摆件、装饰品,让游客对恩施的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傩面具历经创新、改造,综合了多方审美主体的意见,将恩施傩戏元素与现代潮流相融,是恩施民间艺术质朴而真挚的表达。

炎炎夏日,在恩施土家女儿城、土司城,来一根独具特色的文创冰淇淋,让人直呼过瘾。这根小小的雪糕,早已被赋予更多艺术色彩。

非遗潮物不仅可用可吃,还能陶冶性情。

当非遗与时尚相碰撞,非遗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概念。在不断创新方式和丰富载体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非遗走出“深闺”,老手艺、老物件焕发生机,向世人展现其独特的魅力。(恩施日报 全媒体记者 王艳

责任编辑:李欢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027-87238963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

守正创新 秀出时尚范儿——探寻恩施非遗传承密码

发表时间:2024-07-02 来源:湖北文明网

土家族摆手舞、利川灯歌、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宣恩土家八宝铜铃舞、土家织锦西兰卡普、藤茶制作技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恩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3年12月6日,恩施州第八批州级非遗项目公布。截至目前,州级非遗项目达159项,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技艺等多个类别。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近年来,恩施州在构建非遗保护传承体系的同时,以非遗要素为纽带,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提升产品创意设计含量,推动了古老非遗与现代时尚潮流“连线”。

外国友人体验西兰卡普制作工艺。(资料图)

非遗漆扇制作技艺展示现场。(资料图)

老“布”新织  T台秀出时尚范儿

曾几何时,人们一提到非遗,总觉得那是很有年代感和距离感的“老古董”。2024年是中国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20年来,非遗与时尚的互动越发密切,古老的非遗手艺通过当代传承人的创新实践,让老“布”织出了新花样。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一千多年前《木兰诗》中描绘的织布场景,在5月10日“约会天才妈妈”移动梦想工坊北京五棵松万达站现场再次上演。

当天,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传承人谭艳宾教小朋友现场制作西兰卡普,吸引不少人驻足观看。

“西兰卡普”汉语意为“土家花铺盖”。它是以麻、棉纱为经,以多色彩的粗丝、毛绒线为纬,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编织而成的手工织锦。2009年5月,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入选湖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传承人谭艳华是“西普允曦”品牌创始人之一。在她看来,西兰卡普不应仅仅摆在博物馆里或织女的家里,应该通过传统元素和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方式,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实际上,该公司通过不断探索,已用西兰卡普编织成围巾、丝巾、饰品、箱包、壁画、旗袍、手机壳、抱枕等几十种产品。

近年来,谭艳华和谭艳宾两位非遗传承人不断创新,发展新技术、推出新产品,织出了时尚范儿、新路子。

2023年9月9日,“织爱行动”公益项目发布会暨中国国际时装周“织爱行动·约会天才妈妈”公益时尚秀在北京举行,谭艳华、谭艳宾姐妹携西兰卡普登上中国国际时装周的舞台。

这一年,姐妹俩还身披西兰卡普披肩亮相上海时装周,与国际知名时尚品牌签下合作订单。

今年4月,西兰卡普亮相广州时装周;5月,西兰卡普在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上大放异彩……

如今,面貌一新的西兰卡普产品不断飞出大山甚至国门,在更宽广的舞台亮相。西兰卡普图案出现在服饰、包包上,已成为一种时尚符号。

老“树”发新芽 产品引领新风尚

在一缸清水中滴入不同颜色的大漆,用木棍轻轻搅拌,然后再将白色扇面浸入水中不停旋转,一把独一无二的漆漂扇便诞生了……6月25日,恩施土家女儿城民俗博物馆内,一些身着汉服的游客正在体验漆扇制作。

“漆器的传统市场是家具,现拓展到茶具、饰品、摆件等生活化物件上,打开了新市场。”国家二级漆艺师、国家级非遗项目坝漆制作技艺大师洪克俭的传人朱黎表示,通过创新产品形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了这项技艺,拥有一把独一无二的漆扇也成了大家争相追捧的新风尚。

恩施的制漆技艺是以利川坝漆为主要原料,在制作生漆材料过程中形成的传统技艺。坝漆因产于利川市毛坝镇而得名,是中国三大名漆之一。因品质优良,周恩来同志于1952年曾亲笔题词:“坝漆名冠全球。”经过深入研究和思考,朱黎撰写出《巴式漆器制作技艺考略》,将巴式漆器的源流、巴漆的采割和栽培、收购与流通等内容进行了详尽描述。

为了更好地发展“巴式漆器”,朱黎和湖北恩施学院合作,建立巴式漆器工作室,吸纳该学院建筑、陶瓷、艺术等专业的学生,一起挖掘创作形成系统的巴式纹样,展现恩施文化。

时尚新宠漆扇、T台绣品西兰卡普只是恩施非遗传承人主动拥抱新设计、新平台、新市场,为非遗产品开拓渠道、开发更多应用场景的一个缩影。

在谭艳华和谭艳宾的工作室,市民、游客既可定做舒适的国风服饰,也可定做时尚潮服,还可以定做独一无二的婚服。

在恩施土家女儿城民俗博物馆内,历经塑形、打磨、抛光、上漆后的耳环、茶具等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每件产品都拥有世间独一无二的纹路和光彩。

如此私人订制款的时尚单品,消费者怎能放过?

除了西兰卡普、漆器等相关的文创产品,木雕、傩面具、草编等非遗潮物人气也很高。

位于宣恩县的施楠木艺工作室内,历经锯、砍、磨、凿等工序后,茶针、书签、手串、吊脚楼模型等生活用品及摆件、装饰品,让游客对恩施的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傩面具历经创新、改造,综合了多方审美主体的意见,将恩施傩戏元素与现代潮流相融,是恩施民间艺术质朴而真挚的表达。

炎炎夏日,在恩施土家女儿城、土司城,来一根独具特色的文创冰淇淋,让人直呼过瘾。这根小小的雪糕,早已被赋予更多艺术色彩。

非遗潮物不仅可用可吃,还能陶冶性情。

当非遗与时尚相碰撞,非遗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概念。在不断创新方式和丰富载体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非遗走出“深闺”,老手艺、老物件焕发生机,向世人展现其独特的魅力。(恩施日报 全媒体记者 王艳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