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花鼓戏是湖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源于江汉平原一带的高跷、渔鼓、三棒鼓及薅草歌等民间歌舞说唱,是泥土里孕育出的艺术,“三里五台”“听了花鼓子哟喂哟,害病不吃药”等民谚,都生动地说明了它深厚的群众基础。曾经风行全国的歌剧《洪湖赤卫队》的唱腔音乐就是用它的腔调音乐改创而成的。2006年,荆州花鼓戏经潜江市申报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红荷》剧照
近年来,潜江市突破性地落地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充分发挥楚文化、曹禺文化、红色文化、龙虾文化、生态水利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戏剧事业,特别是把荆州花鼓戏作为推动戏剧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大保护与传承力度,创作了《河西村的故事》《红荷》《昨日重来》等一批优秀作品,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荆州花鼓戏的当代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广泛认同,花鼓戏已成为潜江一张亮丽名片。
围绕“出戏”抓精品创作
潜江市紧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建党百年等时代主题,总计投入近2000万元,创排了《河西村的故事》《红荷》《昨日重来》《问心》等精品剧目。2018年创作的现实题材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讲述了青年返乡创业,依托小龙虾特色产业脱贫致富的奋斗故事,获评文旅部“第十六届中国文华大奖提名剧目”,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
《河西村的故事》剧照
2021年创作的红色题材花鼓戏《红荷》先后荣获湖北省楚天文华剧目奖、屈原文艺奖,在北京、长沙等地巡演。2023年,将《河西村的故事》改编成戏曲电影,入选省委宣传部“2023年湖北省电影精品创作生产重点影片”,荣获“第21届世界民族电影节文化遗产奖”。坚持每年创排一到两部古装戏,先后改编了《赛金女》《天仙配》等传统戏和《拦花轿》《王瞎子闹店》等折子小戏。其中《拦花轿》先后30多次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被认为是“教科书级”的地方戏剧经典。
围绕“出效益”抓演出服务
近年来,在江汉平原的农村累计送戏2000场,惠及基层群众近200万人次,荣获中宣部评选的“全国服务基层服务农民(双服务)先进集体”称号,“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活动于2023年入选国家乡村振兴局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
送戏下乡演出
《人民日报》发文“观众在哪里,戏就送到哪里”报道潜江送戏惠民的事迹。坚持开展“春节惠民演出”“周末戏苑”“我们的节日惠民展演”“水乡园林花鼓戏韵”等各类惠民演出,剧场上座率超过90%,活动成为城乡群众节假日期间精神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打卡”项目。持续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1000余场,惠及各中小学校师生40万人次,各类演出、讲座在学生群体中掀起了“戏曲热”,广受师生追捧。
围绕“出人才”抓队伍建设
市相关部门力推青年人才参评争奖,青年演员付潜芬荣获白玉兰戏剧表演新人奖,谢婷婷荣获湖北省中青年艺术表演人才大赛表演类一等奖。先后有5名演员荣获湖北戏剧牡丹花奖,5名演职员入选湖北省舞台艺术人才培养工程重点项目。多次选派演职人员到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文化干部管理学院等院校脱产学习编导、音乐、音响、舞美等专业知识,提高各行类人员的专业素养。
戏曲进校园活动
市政府投入500万元学费,与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开办了2018级荆州花鼓戏委培班,培养了26名演员和10名演奏员,该批学员目前正在剧院实习,已能登台演出。实施“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湖北戏曲名家工作室”工程,返聘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春华、胡新中、孙世安等老艺术家,将经典名段传授给青年演员,提升青年人才艺术表演水平。
围绕“出影响力”抓传播推广
潜江市积极推介优秀剧目到央视播放,《秦香莲》《拦花轿》先后在央视戏曲频道展播,吸引观众逾百万人次;《荆州花鼓戏慕课》登录学习强国展播。荆州花鼓戏剧院先后赴湖南、江西、北京、上海、江苏等地进行巡演。近5年来,在全国巡演累计达60余场。将优秀剧目数字化后供给到线上,开启戏曲演出的线上直播展播模式,提升剧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站花墙》剧照
围绕“出成果”抓理论研究
潜江市先后制作了文旅部数字化记录和传播荆州花鼓戏项目《荆州花鼓戏慕课》视频、国家级传承人孙世安抢救性记录;编辑出版理论书籍《花鼓戏剧史略(潜江卷)》《花鼓声声哟喂哟》。目前正在实施文旅部组织的《中国戏曲剧种全集——荆州花鼓戏》的编撰工作。
文博会演出
下一步,潜江市进一步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坚持推动荆州花鼓戏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作更多紧扣时代脉搏的优秀作品,持续深入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等系列惠民活动,培养合格的新时代文艺人才,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路径,推动荆州花鼓戏传承发展步入新阶段。(《农家书屋》杂志 作者:中共潜江市委宣传部)
发表时间:2024-07-01 来源:湖北文明网
荆州花鼓戏是湖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源于江汉平原一带的高跷、渔鼓、三棒鼓及薅草歌等民间歌舞说唱,是泥土里孕育出的艺术,“三里五台”“听了花鼓子哟喂哟,害病不吃药”等民谚,都生动地说明了它深厚的群众基础。曾经风行全国的歌剧《洪湖赤卫队》的唱腔音乐就是用它的腔调音乐改创而成的。2006年,荆州花鼓戏经潜江市申报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红荷》剧照
近年来,潜江市突破性地落地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充分发挥楚文化、曹禺文化、红色文化、龙虾文化、生态水利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戏剧事业,特别是把荆州花鼓戏作为推动戏剧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大保护与传承力度,创作了《河西村的故事》《红荷》《昨日重来》等一批优秀作品,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荆州花鼓戏的当代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广泛认同,花鼓戏已成为潜江一张亮丽名片。
围绕“出戏”抓精品创作
潜江市紧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建党百年等时代主题,总计投入近2000万元,创排了《河西村的故事》《红荷》《昨日重来》《问心》等精品剧目。2018年创作的现实题材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讲述了青年返乡创业,依托小龙虾特色产业脱贫致富的奋斗故事,获评文旅部“第十六届中国文华大奖提名剧目”,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
《河西村的故事》剧照
2021年创作的红色题材花鼓戏《红荷》先后荣获湖北省楚天文华剧目奖、屈原文艺奖,在北京、长沙等地巡演。2023年,将《河西村的故事》改编成戏曲电影,入选省委宣传部“2023年湖北省电影精品创作生产重点影片”,荣获“第21届世界民族电影节文化遗产奖”。坚持每年创排一到两部古装戏,先后改编了《赛金女》《天仙配》等传统戏和《拦花轿》《王瞎子闹店》等折子小戏。其中《拦花轿》先后30多次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被认为是“教科书级”的地方戏剧经典。
围绕“出效益”抓演出服务
近年来,在江汉平原的农村累计送戏2000场,惠及基层群众近200万人次,荣获中宣部评选的“全国服务基层服务农民(双服务)先进集体”称号,“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活动于2023年入选国家乡村振兴局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
送戏下乡演出
《人民日报》发文“观众在哪里,戏就送到哪里”报道潜江送戏惠民的事迹。坚持开展“春节惠民演出”“周末戏苑”“我们的节日惠民展演”“水乡园林花鼓戏韵”等各类惠民演出,剧场上座率超过90%,活动成为城乡群众节假日期间精神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打卡”项目。持续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1000余场,惠及各中小学校师生40万人次,各类演出、讲座在学生群体中掀起了“戏曲热”,广受师生追捧。
围绕“出人才”抓队伍建设
市相关部门力推青年人才参评争奖,青年演员付潜芬荣获白玉兰戏剧表演新人奖,谢婷婷荣获湖北省中青年艺术表演人才大赛表演类一等奖。先后有5名演员荣获湖北戏剧牡丹花奖,5名演职员入选湖北省舞台艺术人才培养工程重点项目。多次选派演职人员到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文化干部管理学院等院校脱产学习编导、音乐、音响、舞美等专业知识,提高各行类人员的专业素养。
戏曲进校园活动
市政府投入500万元学费,与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开办了2018级荆州花鼓戏委培班,培养了26名演员和10名演奏员,该批学员目前正在剧院实习,已能登台演出。实施“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湖北戏曲名家工作室”工程,返聘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春华、胡新中、孙世安等老艺术家,将经典名段传授给青年演员,提升青年人才艺术表演水平。
围绕“出影响力”抓传播推广
潜江市积极推介优秀剧目到央视播放,《秦香莲》《拦花轿》先后在央视戏曲频道展播,吸引观众逾百万人次;《荆州花鼓戏慕课》登录学习强国展播。荆州花鼓戏剧院先后赴湖南、江西、北京、上海、江苏等地进行巡演。近5年来,在全国巡演累计达60余场。将优秀剧目数字化后供给到线上,开启戏曲演出的线上直播展播模式,提升剧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站花墙》剧照
围绕“出成果”抓理论研究
潜江市先后制作了文旅部数字化记录和传播荆州花鼓戏项目《荆州花鼓戏慕课》视频、国家级传承人孙世安抢救性记录;编辑出版理论书籍《花鼓戏剧史略(潜江卷)》《花鼓声声哟喂哟》。目前正在实施文旅部组织的《中国戏曲剧种全集——荆州花鼓戏》的编撰工作。
文博会演出
下一步,潜江市进一步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坚持推动荆州花鼓戏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作更多紧扣时代脉搏的优秀作品,持续深入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等系列惠民活动,培养合格的新时代文艺人才,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路径,推动荆州花鼓戏传承发展步入新阶段。(《农家书屋》杂志 作者:中共潜江市委宣传部)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