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著名” 行动:以地名品牌擦亮乡村名片

A-   A+
发表时间:2024年06月21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特色的地名,不仅能反映乡村历史文化底蕴,也能展现乡村风貌和未来愿景。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开展“乡村著名行动”以来,我省乡村地名工作水平明显提升,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正在显现。

解决“有地无名”,实现“有名就有标”

“去年以来,全县共命名乡村地名1114条。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将原有的路牌升级为智慧二维码路牌,已在试点村安装125块。市民和游客用手机扫描路牌上的二维码,就会显示该路段路名来历、道路位置、走向起止点、长宽度、相交道路、重要地理实体等信息,实现路牌管理性和服务性有机融合。”在全省区划地名工作推进会上,竹溪县民政局党组成员翁丽娅介绍,该县制定了一套符合本地实际的乡村道路命名规则,乡村道路命名更加规范、统一,体现了尊重历史、照顾习惯、易找好记、字简音正、含义健康等命名原则。

竹溪县乡村道路命名工作充分传承保护老地名,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突出了地方特色。比如,桃源乡“云盘湾路”“兑窝坪路”“铁骨岭路”等都是依据当地老地名取名,包含了历史人文景观;庙耳沟村“明理路”“增信路”“崇德路”“力行路”“思恩路”,旨在勉励村民在学习中明理增信,在奋发中崇德力行,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

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说,像竹溪县一样,我省各地开展乡村无名道路、不规范地名摸排,着力解决“有地无名”问题,夯实乡村地名管理服务根基;多地建立了规范的乡村地名道路命名流程,制定了命名规划方案。秭归县命名了一批具有屈原文化特色的道路、广场,以地名为载体让屈原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肌理。宜都市对部分已消失或式微的老地名积极展开挖掘与利用,复活了“宜阳”“募旗山”“塔湾”等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老地名。

同时,各地规范设置村牌、街路巷牌,基本实现“有名就有标”,完善乡村地名标志导向体系。今年以来,各地设置维护各类乡村地名标志1617块,安装各类门牌25.9万块。保康县制作镇、村艺术地标200余个,扮靓美丽乡村。随县积极推动湖北炎帝寻根节庆典活动沿线道路标志和村(社区)名牌设置,炎帝故里风景区活动沿线村(社区)乡村道路名牌和村名牌全部安装到位。

各地加快乡村地名信息采集上图,创新乡村地名应用场景,逐步夯实乡村社会治理“底座”。目前,全省共采集各类乡村地名并录入“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5491条,在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录入各类地名、兴趣点22405个。通城县把电商企业、采摘园、养殖园、农家乐、文化旅游点等采集上图,方便群众出行导航、山货进城、快递进村。

让乡村地名便民利农惠农

“保康县地名中‘山、沟、湾、寨、梁、台’等特点明显,很多地名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但由于宣传不够,地名助力经济发展的动能不足。”保康县民政局工作人员徐昌陆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该局开展“地名文化名村”评选活动,评选出重阳村、尧治河村等地名文化名村26个,提高了地名的知名度,为乡村发展注入地名活力。该县凭借有一百多个含“龙”字地名的实际,在尧治河村举办两届龙文化节和一次龙文化研讨会,吸引了大量游客。

“在传承保护乡村地名文化、助推乡村文旅产业等方面,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意义重大。”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说,我省95%的县(市、区)编辑出版了各类地名志、地名文化丛书,各地开展各类乡村地名文化宣传活动158场,服务48万余人次,将375条老地名纳入县级保护名录。秭归县将因三峡大坝建设蓄水淹没的地名整理成册,纳入湖北省移民博物馆,通过老照片、水下实景模型展示等方式对老地名进行保护和宣传。黄梅县联合安徽省宿松县建设边界地名文化墙,打造独具特色的皖鄂线“地名文化名片”。

各地积极盘活现有乡村地名资源,推动与文化旅游等项目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监利市设计编绘了“监利市乡村地名文化图”,展示监利市传统村落、美丽乡村、乡村旅游景点等地名。钟祥市结合当地文化旅游、民俗风情、特色产业等资源拍摄地名文化宣传片,今年前5个月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45亿元。

地名含有地理标识功能,我省各地在乡村产业品牌宣传塑造中融入地名元素,以地名品牌擦亮乡村名片。全省培育打造了一批“乡字号”“土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如“洪湖莲藕”“秭归脐橙”“潜江小龙虾”“恩施玉露”等,增强乡村特色产业文化内涵,赋能乡村产业发展。恩施市以硒茶小镇、硒茶路冠名茶企商贸区,吸引70余家茶叶经营商户入驻,茶农平均增收5万元。(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光正 通讯员 佘易芳 屈嘉昕

责任编辑:王炯

湖北“著名” 行动:以地名品牌擦亮乡村名片

发表时间:2024-06-21 来源:湖北文明网

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特色的地名,不仅能反映乡村历史文化底蕴,也能展现乡村风貌和未来愿景。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开展“乡村著名行动”以来,我省乡村地名工作水平明显提升,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正在显现。

解决“有地无名”,实现“有名就有标”

“去年以来,全县共命名乡村地名1114条。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将原有的路牌升级为智慧二维码路牌,已在试点村安装125块。市民和游客用手机扫描路牌上的二维码,就会显示该路段路名来历、道路位置、走向起止点、长宽度、相交道路、重要地理实体等信息,实现路牌管理性和服务性有机融合。”在全省区划地名工作推进会上,竹溪县民政局党组成员翁丽娅介绍,该县制定了一套符合本地实际的乡村道路命名规则,乡村道路命名更加规范、统一,体现了尊重历史、照顾习惯、易找好记、字简音正、含义健康等命名原则。

竹溪县乡村道路命名工作充分传承保护老地名,挖掘历史文化内涵、突出了地方特色。比如,桃源乡“云盘湾路”“兑窝坪路”“铁骨岭路”等都是依据当地老地名取名,包含了历史人文景观;庙耳沟村“明理路”“增信路”“崇德路”“力行路”“思恩路”,旨在勉励村民在学习中明理增信,在奋发中崇德力行,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

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说,像竹溪县一样,我省各地开展乡村无名道路、不规范地名摸排,着力解决“有地无名”问题,夯实乡村地名管理服务根基;多地建立了规范的乡村地名道路命名流程,制定了命名规划方案。秭归县命名了一批具有屈原文化特色的道路、广场,以地名为载体让屈原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肌理。宜都市对部分已消失或式微的老地名积极展开挖掘与利用,复活了“宜阳”“募旗山”“塔湾”等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老地名。

同时,各地规范设置村牌、街路巷牌,基本实现“有名就有标”,完善乡村地名标志导向体系。今年以来,各地设置维护各类乡村地名标志1617块,安装各类门牌25.9万块。保康县制作镇、村艺术地标200余个,扮靓美丽乡村。随县积极推动湖北炎帝寻根节庆典活动沿线道路标志和村(社区)名牌设置,炎帝故里风景区活动沿线村(社区)乡村道路名牌和村名牌全部安装到位。

各地加快乡村地名信息采集上图,创新乡村地名应用场景,逐步夯实乡村社会治理“底座”。目前,全省共采集各类乡村地名并录入“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5491条,在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录入各类地名、兴趣点22405个。通城县把电商企业、采摘园、养殖园、农家乐、文化旅游点等采集上图,方便群众出行导航、山货进城、快递进村。

让乡村地名便民利农惠农

“保康县地名中‘山、沟、湾、寨、梁、台’等特点明显,很多地名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但由于宣传不够,地名助力经济发展的动能不足。”保康县民政局工作人员徐昌陆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该局开展“地名文化名村”评选活动,评选出重阳村、尧治河村等地名文化名村26个,提高了地名的知名度,为乡村发展注入地名活力。该县凭借有一百多个含“龙”字地名的实际,在尧治河村举办两届龙文化节和一次龙文化研讨会,吸引了大量游客。

“在传承保护乡村地名文化、助推乡村文旅产业等方面,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意义重大。”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说,我省95%的县(市、区)编辑出版了各类地名志、地名文化丛书,各地开展各类乡村地名文化宣传活动158场,服务48万余人次,将375条老地名纳入县级保护名录。秭归县将因三峡大坝建设蓄水淹没的地名整理成册,纳入湖北省移民博物馆,通过老照片、水下实景模型展示等方式对老地名进行保护和宣传。黄梅县联合安徽省宿松县建设边界地名文化墙,打造独具特色的皖鄂线“地名文化名片”。

各地积极盘活现有乡村地名资源,推动与文化旅游等项目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监利市设计编绘了“监利市乡村地名文化图”,展示监利市传统村落、美丽乡村、乡村旅游景点等地名。钟祥市结合当地文化旅游、民俗风情、特色产业等资源拍摄地名文化宣传片,今年前5个月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45亿元。

地名含有地理标识功能,我省各地在乡村产业品牌宣传塑造中融入地名元素,以地名品牌擦亮乡村名片。全省培育打造了一批“乡字号”“土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如“洪湖莲藕”“秭归脐橙”“潜江小龙虾”“恩施玉露”等,增强乡村特色产业文化内涵,赋能乡村产业发展。恩施市以硒茶小镇、硒茶路冠名茶企商贸区,吸引70余家茶叶经营商户入驻,茶农平均增收5万元。(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光正 通讯员 佘易芳 屈嘉昕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