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俊秀,文韵悠长,盛世峡江。
这里是宜昌,“中华诗祖”屈原诞生地、“蓝墨水的上上游”。
无论从哪个地方遥望宜昌,人们心中不只是地理、乡愁意义的记忆和向往,也许更多更浓的还是文化精神上的注视和敬仰。
从守护文化根脉,到打造文旅融合新地标,再到构筑精神高地……宜昌正持续对屈原文化进行时代性创新性转化,奋力守护、挖掘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讲好屈原故事,绽放时代光彩。
知屈原 树自信 重传承
文明,因互鉴而鲜活;文化,因传承而不朽。
6月7日晚,屈原祠前,两岸嘉宾、诗人、屈氏后裔共祭屈原,“燃燎祭天、苞茅缩酒、乐舞迎神”层层递进,带领观众跨越千年,梦回屈原的上下求索、坚贞不屈。
回眸史海,2300年前,屈原怀沙自沉,沿岸百姓争相划船捞救,扔粽子引开鱼虾……几经演变,祭祀屈原、粽子寄情、游江招魂等端午习俗成了人们纪念屈原最传统最坚定的方式。
岁月悠悠,峡江人民对屈原的纪念并不因时间推移而消逝,反而历久弥新。
9478人一起包粽子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成功举办国际划联龙舟世界杯、“国潮端午”唤醒国人骨子里的仪式感……缤纷上“新”的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尽显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2009年,由秭归县“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等习俗共同组成的中国“端午节”,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4年8月起,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作为国家保留的节庆活动项目在宜昌长期举办;2024年4月,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被文旅部批准为我省保留的四项部省级节庆活动之一。
在屈原故里非遗小巷,15名法国小朋友学会了包粽子、制作五彩绳,圆了一年前的“龙舟梦”。
在万古寺村,来自台湾彰化的屈氏后裔,与当地屈氏后裔一起包粽子、话亲情、祭屈原。
在徐家冲港湾,端午申遗“三省四地”龙舟队奋力击水抢红夺标。秭归小伙徐红尧,特意提前赶回家乡,只为参加镇里的龙舟队训练。
从法国到中国,从台湾到宜昌,从汨罗江到秭归,端午文化犹如一根无形的丝线,把人们聚拢在一起。
“屈原是世界文化名人、端午的核心。而端午已成为全世界数十个国家共同的节日,人类社会的精神家园。屈原文化伴随着粽子、龙舟等习俗走向世界。”国家非遗项目“屈原传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承志说。
爱屈原 强认同 巧传播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4月20日,屈原书城,讲解员带领孩子们一起“沉浸式”走进屈原的精神世界。
新华书店·屈原书城是全国53家“年度最美书店”之一,是研学的主要活动场地。一年来,书城以屈原文化为核心,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246场次。
站在磨基山凭栏俯瞰,绿树葱茏的屈原文化公园与江岸相连,好似一幅江南人文山水画卷。
屈原文化公园挖掘屈原在此出生、居住、创作的特定历史,整合区域内山、水、林、院、街等资源,融合自然风光和市民体验元素,自开园以来游客不断。
“天门阶梯”、生态浅溪、地板书……园内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似乎都能在屈原的辞赋中找到出处。
斯文在兹,弦歌不辍。作为“中国诗歌之城”,宜昌将屈原文化融入城市肌理,积极推动屈原文化进教材、进景区、进田园……
宜昌城区绿萝路小学以屈原文化为内核,建成校园九景——修远廊、滋兰门、九歌厅等,学生们在多样体验中学习和传承屈原文化,争做“求索少年”。
宜昌博物馆助力枫香树社区和柏临河路社区打造“屈子堂”,让屈原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闾骚坛诗社每逢端午聚集屈原庙,与省内外百名诗人一同吟诗作赋、缅怀屈原。这个诞生于明朝的中国第一农民诗社,于今年1月获评“2023年度全国十佳诗社”。
文化“活”了起来,旅游亦不甘沉寂。
逛!“国风雅韵 潮动端午”非遗市集、端午游园会引领旅游消费新风尚。瞧!实景剧《峡江号子声》、穿越剧《三峡盛典》打卡历史“名场面”。品!屈原家宴、宜昌肥鱼节点燃城市“烟火气”。
参与“国潮端午”汉服巡游的外地大学生游客郭宇杰说,小时候来,只有屈原祠可观瞻,如今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镌刻着屈原的印迹,更能深切体会屈原文化的源远流长。
兴屈原 塑品牌 赋能量
秦腔绍剧隔空对白、小提琴二胡和鸣铿锵,一齐寄情山水、放歌端午……
这是《奋楫家国——碧水长歌颂端阳2024》中的一幕。这台由宜昌携手央视打造的2024端午特别节目,成为今年端午期间最吸睛的超级IP。
奔腾不息的大江、绿意盎然的山川、静水深流的平湖、激情挥桨的健儿……端午前夕,6集大型人文纪录片《龙舟》横空出世,不仅破圈,更“炸圈”。
“这部纪录片从人类文明、历史脉络、体育发展、文化民俗等多个视角掀开了中华文明历史长卷,给予我内心强烈的震撼。希望未来承载着中华精神的龙舟能继续乘风破浪、一往无前。”市民易杨说。
近年来,为让屈原成为宜昌永恒的文化标识,宜昌频推“花式营销”:连续两年与央视联合制作端午特别节目,编纂和出版《楚辞大典》,推出新编历史话剧《屈原》,举办龙舟世界杯、“屈原杯”全国诗歌大赛,打造屈大夫、橙小秭、粽小归、舟小龙等动漫IP形象……“屈原故里”进一步声名远播。
讲好屈原故事,打造高识别度的文化IP,“花式营销”之下,一个碧水蓝天、诗情画意、烟火升腾的宜昌跨“楚”跃“海”,走向世界。
话剧《屈原》先后亮相长沙、南宁等地,场场爆满,好评如潮。
由湖北秭归屈原艺术团编排的原创民俗歌舞剧《大端午》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上演,惊艳全场,掌声不断。
海外华文媒体纷纷走进屈原祠,拜谒诗祖,赏读《离骚》《九歌》《天问》等名篇。
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种下文化担当的种子,如今,已花开成海、硕果盈枝……(三峡日报记者 宋潇潇)
发表时间:2024-06-12 来源:湖北文明网
山川俊秀,文韵悠长,盛世峡江。
这里是宜昌,“中华诗祖”屈原诞生地、“蓝墨水的上上游”。
无论从哪个地方遥望宜昌,人们心中不只是地理、乡愁意义的记忆和向往,也许更多更浓的还是文化精神上的注视和敬仰。
从守护文化根脉,到打造文旅融合新地标,再到构筑精神高地……宜昌正持续对屈原文化进行时代性创新性转化,奋力守护、挖掘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讲好屈原故事,绽放时代光彩。
知屈原 树自信 重传承
文明,因互鉴而鲜活;文化,因传承而不朽。
6月7日晚,屈原祠前,两岸嘉宾、诗人、屈氏后裔共祭屈原,“燃燎祭天、苞茅缩酒、乐舞迎神”层层递进,带领观众跨越千年,梦回屈原的上下求索、坚贞不屈。
回眸史海,2300年前,屈原怀沙自沉,沿岸百姓争相划船捞救,扔粽子引开鱼虾……几经演变,祭祀屈原、粽子寄情、游江招魂等端午习俗成了人们纪念屈原最传统最坚定的方式。
岁月悠悠,峡江人民对屈原的纪念并不因时间推移而消逝,反而历久弥新。
9478人一起包粽子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成功举办国际划联龙舟世界杯、“国潮端午”唤醒国人骨子里的仪式感……缤纷上“新”的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尽显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2009年,由秭归县“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等习俗共同组成的中国“端午节”,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4年8月起,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作为国家保留的节庆活动项目在宜昌长期举办;2024年4月,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被文旅部批准为我省保留的四项部省级节庆活动之一。
在屈原故里非遗小巷,15名法国小朋友学会了包粽子、制作五彩绳,圆了一年前的“龙舟梦”。
在万古寺村,来自台湾彰化的屈氏后裔,与当地屈氏后裔一起包粽子、话亲情、祭屈原。
在徐家冲港湾,端午申遗“三省四地”龙舟队奋力击水抢红夺标。秭归小伙徐红尧,特意提前赶回家乡,只为参加镇里的龙舟队训练。
从法国到中国,从台湾到宜昌,从汨罗江到秭归,端午文化犹如一根无形的丝线,把人们聚拢在一起。
“屈原是世界文化名人、端午的核心。而端午已成为全世界数十个国家共同的节日,人类社会的精神家园。屈原文化伴随着粽子、龙舟等习俗走向世界。”国家非遗项目“屈原传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承志说。
爱屈原 强认同 巧传播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4月20日,屈原书城,讲解员带领孩子们一起“沉浸式”走进屈原的精神世界。
新华书店·屈原书城是全国53家“年度最美书店”之一,是研学的主要活动场地。一年来,书城以屈原文化为核心,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246场次。
站在磨基山凭栏俯瞰,绿树葱茏的屈原文化公园与江岸相连,好似一幅江南人文山水画卷。
屈原文化公园挖掘屈原在此出生、居住、创作的特定历史,整合区域内山、水、林、院、街等资源,融合自然风光和市民体验元素,自开园以来游客不断。
“天门阶梯”、生态浅溪、地板书……园内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似乎都能在屈原的辞赋中找到出处。
斯文在兹,弦歌不辍。作为“中国诗歌之城”,宜昌将屈原文化融入城市肌理,积极推动屈原文化进教材、进景区、进田园……
宜昌城区绿萝路小学以屈原文化为内核,建成校园九景——修远廊、滋兰门、九歌厅等,学生们在多样体验中学习和传承屈原文化,争做“求索少年”。
宜昌博物馆助力枫香树社区和柏临河路社区打造“屈子堂”,让屈原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闾骚坛诗社每逢端午聚集屈原庙,与省内外百名诗人一同吟诗作赋、缅怀屈原。这个诞生于明朝的中国第一农民诗社,于今年1月获评“2023年度全国十佳诗社”。
文化“活”了起来,旅游亦不甘沉寂。
逛!“国风雅韵 潮动端午”非遗市集、端午游园会引领旅游消费新风尚。瞧!实景剧《峡江号子声》、穿越剧《三峡盛典》打卡历史“名场面”。品!屈原家宴、宜昌肥鱼节点燃城市“烟火气”。
参与“国潮端午”汉服巡游的外地大学生游客郭宇杰说,小时候来,只有屈原祠可观瞻,如今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镌刻着屈原的印迹,更能深切体会屈原文化的源远流长。
兴屈原 塑品牌 赋能量
秦腔绍剧隔空对白、小提琴二胡和鸣铿锵,一齐寄情山水、放歌端午……
这是《奋楫家国——碧水长歌颂端阳2024》中的一幕。这台由宜昌携手央视打造的2024端午特别节目,成为今年端午期间最吸睛的超级IP。
奔腾不息的大江、绿意盎然的山川、静水深流的平湖、激情挥桨的健儿……端午前夕,6集大型人文纪录片《龙舟》横空出世,不仅破圈,更“炸圈”。
“这部纪录片从人类文明、历史脉络、体育发展、文化民俗等多个视角掀开了中华文明历史长卷,给予我内心强烈的震撼。希望未来承载着中华精神的龙舟能继续乘风破浪、一往无前。”市民易杨说。
近年来,为让屈原成为宜昌永恒的文化标识,宜昌频推“花式营销”:连续两年与央视联合制作端午特别节目,编纂和出版《楚辞大典》,推出新编历史话剧《屈原》,举办龙舟世界杯、“屈原杯”全国诗歌大赛,打造屈大夫、橙小秭、粽小归、舟小龙等动漫IP形象……“屈原故里”进一步声名远播。
讲好屈原故事,打造高识别度的文化IP,“花式营销”之下,一个碧水蓝天、诗情画意、烟火升腾的宜昌跨“楚”跃“海”,走向世界。
话剧《屈原》先后亮相长沙、南宁等地,场场爆满,好评如潮。
由湖北秭归屈原艺术团编排的原创民俗歌舞剧《大端午》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上演,惊艳全场,掌声不断。
海外华文媒体纷纷走进屈原祠,拜谒诗祖,赏读《离骚》《九歌》《天问》等名篇。
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种下文化担当的种子,如今,已花开成海、硕果盈枝……(三峡日报记者 宋潇潇)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