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凤舟 图片由《龙舟》摄制组官方提供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多地的龙舟竞渡成为节日期间的靓丽风景。而在荧屏,通过龙舟讲述端午习俗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龙舟》,则隆重登陆湖北卫视晚间黄金档。
《龙舟》由湖北省委宣传部指导,湖北广播电视台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宜昌市委宣传部出品,拍摄这部6集纪录片的团队,正是打造出《看见纪南城》《“郧县人”3号出土记》的优秀纪录片工作者。极目新闻记者看片后发现,与前两部作品不同,《龙舟》的立意和讲述方式,显然在国际表达的大道上行走得更远更坚定。
“一定没有人像我们这样讲龙舟。”接受极目新闻记者专访时,《龙舟》总制片人谭海燕说。
这是有关端午的全新讲述
龙舟、屈原、粽子……这些几乎是所有中国人对端午的认知和印象。那你能想象,《龙舟》首集《千古归途》的故事是从长江中的中华鲟讲起的吗?同样是这一集,你会看到与端午对应的“仲夏”除在中国形成各式各样的风俗,还在几千公里以外的土耳其造就了“巨石阵”的奇观……
你会看到“世界的龙舟”。纪录片中首次以文献证实了中国龙舟竞渡在国外的流传:日本最早的百科全书《和名类聚抄》,清晰记录了唐朝洛阳龙舟竞渡的盛况;纪录片首次披露世界上第一张体育邮票——这枚龙舟竞赛图邮票诞生于中国,却是在1895年由西班牙人绵嘉义根据端午节福建闽江赛龙舟的场景绘制设计……在这部纪录片里,一条“龙舟”不仅穿越千年,也穿越了这个星球。
你还能看到“熟悉的陌生人”。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即将播出的第四集《盛世凡尘》选择从现代食物科技的角度分析粽子的主要食材糯米,再结合古人端午远足的风俗,有趣地讲述古人选择糯米而非黍米制作粽子的原因。
除了古人,你也能在这部纪录片里看到今人,看到自己。在广东车陂村,人们为什么要把“划龙舟”当成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仪式?在贵州下稿仰村,为何年轻人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都必须在端午这天回到村里?这些个体和集体的诉说,正是龙舟与现代生活的连接。
这是打破传统叙事的一次冒险
讲龙舟,但不只说龙舟;说端午,但更多是由端午说开去,去探寻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显然是纪录片《龙舟》的野心。
接受极目新闻记者专访时,谭海燕与《龙舟》总导演纵红雨不约而同表示,从筹备《龙舟》开始,他们就希望能用“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方式,向全球传递端午以及龙舟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但他们也坦陈,这种讲述是一次冒险。
“传统的叙事大概就是讲龙舟的历史,讲端午的形成,讲屈原的形象和精神。”谭海燕提到,在团队进行了几百万字的调研之后他们发现,龙舟其实是一个外在的载体和符号,“它承载的人类文化文明,其实是相通的。”
因此,他们试图在拍摄时找寻那种“熟悉的陌生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追问,而当你对一个习以为常的内容去不断问为什么时,你会发现,很多理所当然背后是有故事和寓意的。”
不一样的龙舟讲述,聚集了主创团队的大量付出。采访中总导演纵红雨提到,《龙舟》制作历时两年,主创团队外拍行程跨越五大洲。其间,导演们奔赴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土耳其、埃及、日本、墨西哥等12个国家实地拍摄,更跑遍了国内包括湖北、广东、福建、云南、贵州、北京等地,累计查阅文献和资料约500万字,采访的行业顶尖专家涵盖考古、体育、民俗、历史等多个领域。
“我们期待展现这条激流奋进的龙船与世界不同文明的对话,也期待更多观众感受到龙舟和端午旺盛的生命力。”谭海燕说。(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首席记者 张聪)
发表时间:2024-06-12 来源:湖北文明网
洪湖凤舟 图片由《龙舟》摄制组官方提供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多地的龙舟竞渡成为节日期间的靓丽风景。而在荧屏,通过龙舟讲述端午习俗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龙舟》,则隆重登陆湖北卫视晚间黄金档。
《龙舟》由湖北省委宣传部指导,湖北广播电视台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宜昌市委宣传部出品,拍摄这部6集纪录片的团队,正是打造出《看见纪南城》《“郧县人”3号出土记》的优秀纪录片工作者。极目新闻记者看片后发现,与前两部作品不同,《龙舟》的立意和讲述方式,显然在国际表达的大道上行走得更远更坚定。
“一定没有人像我们这样讲龙舟。”接受极目新闻记者专访时,《龙舟》总制片人谭海燕说。
这是有关端午的全新讲述
龙舟、屈原、粽子……这些几乎是所有中国人对端午的认知和印象。那你能想象,《龙舟》首集《千古归途》的故事是从长江中的中华鲟讲起的吗?同样是这一集,你会看到与端午对应的“仲夏”除在中国形成各式各样的风俗,还在几千公里以外的土耳其造就了“巨石阵”的奇观……
你会看到“世界的龙舟”。纪录片中首次以文献证实了中国龙舟竞渡在国外的流传:日本最早的百科全书《和名类聚抄》,清晰记录了唐朝洛阳龙舟竞渡的盛况;纪录片首次披露世界上第一张体育邮票——这枚龙舟竞赛图邮票诞生于中国,却是在1895年由西班牙人绵嘉义根据端午节福建闽江赛龙舟的场景绘制设计……在这部纪录片里,一条“龙舟”不仅穿越千年,也穿越了这个星球。
你还能看到“熟悉的陌生人”。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即将播出的第四集《盛世凡尘》选择从现代食物科技的角度分析粽子的主要食材糯米,再结合古人端午远足的风俗,有趣地讲述古人选择糯米而非黍米制作粽子的原因。
除了古人,你也能在这部纪录片里看到今人,看到自己。在广东车陂村,人们为什么要把“划龙舟”当成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仪式?在贵州下稿仰村,为何年轻人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都必须在端午这天回到村里?这些个体和集体的诉说,正是龙舟与现代生活的连接。
这是打破传统叙事的一次冒险
讲龙舟,但不只说龙舟;说端午,但更多是由端午说开去,去探寻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显然是纪录片《龙舟》的野心。
接受极目新闻记者专访时,谭海燕与《龙舟》总导演纵红雨不约而同表示,从筹备《龙舟》开始,他们就希望能用“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方式,向全球传递端午以及龙舟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但他们也坦陈,这种讲述是一次冒险。
“传统的叙事大概就是讲龙舟的历史,讲端午的形成,讲屈原的形象和精神。”谭海燕提到,在团队进行了几百万字的调研之后他们发现,龙舟其实是一个外在的载体和符号,“它承载的人类文化文明,其实是相通的。”
因此,他们试图在拍摄时找寻那种“熟悉的陌生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追问,而当你对一个习以为常的内容去不断问为什么时,你会发现,很多理所当然背后是有故事和寓意的。”
不一样的龙舟讲述,聚集了主创团队的大量付出。采访中总导演纵红雨提到,《龙舟》制作历时两年,主创团队外拍行程跨越五大洲。其间,导演们奔赴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土耳其、埃及、日本、墨西哥等12个国家实地拍摄,更跑遍了国内包括湖北、广东、福建、云南、贵州、北京等地,累计查阅文献和资料约500万字,采访的行业顶尖专家涵盖考古、体育、民俗、历史等多个领域。
“我们期待展现这条激流奋进的龙船与世界不同文明的对话,也期待更多观众感受到龙舟和端午旺盛的生命力。”谭海燕说。(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首席记者 张聪)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