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要
书院、书屋要真正嵌入当地群众生活,形成良性运转的维管机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自我更新、自我激活,才能为乡村文化“给养站”不断注入源头活水。
花木扶疏,老幼一堂,书声琅琅,其乐融融。麻城市木子店镇细石岭村后山书院创办十年来,成为放学放假后孩子们的必到之所;浠水县清泉镇东门河村兰溪书院播撒阅读的种子,为孩子们开办国学讲堂……这些乡村书院多由反哺乡村的退休干部、文化学者出资、筹资创建,为当地村民和学生提供精神文化给养,渐成一道文化风景。
无从到有、从小到大,一座座乡村书院从选址、出资、建造,到藏书、开课、运管,每一个过程都凝聚着创办者的心血,是乡贤、能人回报桑梓,以文化人,助力乡村振兴的务实之举。不少乡村书院在筹建中充分调动当地人的积极性,尽可能照应当地村民和学生诉求,渐渐与乡土融合、与村民融合,展现出扎根于现实需要的蓬勃生命力。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传文化、扬精神、启民智的大工程。办农家书屋,在党群活动中心开辟读书室等,一直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乡村书院的兴起,是另一种补充。让“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成为朴素的文化认同,让“上书院”“听讲座”成为乡村孩童的行为习惯,需要我们在文化的传播实践上不断创新形式,更好接洽乡村百姓对于文化知识、农业栽培、学前教育、医疗护理等方面的需求,更好地服务当地群众。
乡村书院、农家书院要避免重“建”轻“管”。不管是乡村书院还是农家书屋,要真正发挥作用,就要用活、用好,防止落灰、冷清。如果文化供给不强,运维管理不善,平台功能较弱,就会只新鲜一时。对乡村公益性文化场馆而言,如何保持长久的热度,在维管上有坚强的支撑,并获得当地群众认可,是一个现实命题。书院、书屋要真正嵌入当地群众生活,形成良性运转的维管机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自我更新、自我激活,才能为乡村文化“给养站”不断注入源头活水。
一庭院落,一缕书香;一方空间,一片希望。在黄冈麻城,后山书院已形成“一院四馆”的格局,为村民搭建读书、交流、休闲的公共空间,并成了麻城市图书馆毕家河分馆。在大理南涧,由清华大学帮扶建成的“清华乡村书院”不仅为当地学生提供学习、成长空间,还通过书院引流,积极融合文化旅游,拓宽当地百姓致富的路子。在湖南衡山,一位退伍军人十年创办了5家泉蓉书苑,借助大学生志愿者的力量,助留守儿童寻找诗和远方,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子又纷纷加入志愿者队伍,循环往复、生力军充沛。
在孩子们纯净的眼睛里,在村民们朴素的面庞中,我们真切感受到,充分发挥文化在涵养乡风文明上的作用,推进乡村文化创新大有可为,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和产业振兴力大有可为。(湖北日报评论员 艾丹)
发表时间:2024-04-16 来源:湖北文明网
阅读提要
书院、书屋要真正嵌入当地群众生活,形成良性运转的维管机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自我更新、自我激活,才能为乡村文化“给养站”不断注入源头活水。
花木扶疏,老幼一堂,书声琅琅,其乐融融。麻城市木子店镇细石岭村后山书院创办十年来,成为放学放假后孩子们的必到之所;浠水县清泉镇东门河村兰溪书院播撒阅读的种子,为孩子们开办国学讲堂……这些乡村书院多由反哺乡村的退休干部、文化学者出资、筹资创建,为当地村民和学生提供精神文化给养,渐成一道文化风景。
无从到有、从小到大,一座座乡村书院从选址、出资、建造,到藏书、开课、运管,每一个过程都凝聚着创办者的心血,是乡贤、能人回报桑梓,以文化人,助力乡村振兴的务实之举。不少乡村书院在筹建中充分调动当地人的积极性,尽可能照应当地村民和学生诉求,渐渐与乡土融合、与村民融合,展现出扎根于现实需要的蓬勃生命力。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传文化、扬精神、启民智的大工程。办农家书屋,在党群活动中心开辟读书室等,一直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乡村书院的兴起,是另一种补充。让“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成为朴素的文化认同,让“上书院”“听讲座”成为乡村孩童的行为习惯,需要我们在文化的传播实践上不断创新形式,更好接洽乡村百姓对于文化知识、农业栽培、学前教育、医疗护理等方面的需求,更好地服务当地群众。
乡村书院、农家书院要避免重“建”轻“管”。不管是乡村书院还是农家书屋,要真正发挥作用,就要用活、用好,防止落灰、冷清。如果文化供给不强,运维管理不善,平台功能较弱,就会只新鲜一时。对乡村公益性文化场馆而言,如何保持长久的热度,在维管上有坚强的支撑,并获得当地群众认可,是一个现实命题。书院、书屋要真正嵌入当地群众生活,形成良性运转的维管机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自我更新、自我激活,才能为乡村文化“给养站”不断注入源头活水。
一庭院落,一缕书香;一方空间,一片希望。在黄冈麻城,后山书院已形成“一院四馆”的格局,为村民搭建读书、交流、休闲的公共空间,并成了麻城市图书馆毕家河分馆。在大理南涧,由清华大学帮扶建成的“清华乡村书院”不仅为当地学生提供学习、成长空间,还通过书院引流,积极融合文化旅游,拓宽当地百姓致富的路子。在湖南衡山,一位退伍军人十年创办了5家泉蓉书苑,借助大学生志愿者的力量,助留守儿童寻找诗和远方,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子又纷纷加入志愿者队伍,循环往复、生力军充沛。
在孩子们纯净的眼睛里,在村民们朴素的面庞中,我们真切感受到,充分发挥文化在涵养乡风文明上的作用,推进乡村文化创新大有可为,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和产业振兴力大有可为。(湖北日报评论员 艾丹)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