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百节龙游乡送福活动(资料图)。
2023年旱龙舟活动现场。(受访单位供图)
穿花龙舟在水面上表演。(受访单位供图)
阅读提要
2月4日,农历腊月二十五。鄂州临空经济区,我国首个专业货运枢纽花湖机场,一架波音B738飞机腾空而起飞往深圳。至此,通航一年半的花湖机场已累计开通国际国内客货运航线74条,创造我国民航界多个历史纪录。
距离花湖机场数公里远,燕矶镇嵩山村严家畈,传承400多年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嵩山百节龙早已扎制完成。正月初一至初十,400余米的百节龙将走村入户,开展游乡送福活动,为龙年春节增添节日气氛。
“三龙”龘龘(读音为dá)水陆空, 崇龙民俗代代传。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我们都是“龙的传人”。“百湖之市”鄂州自古便崇龙敬龙。鄂,从“咢”,扬子鳄也。而“鳄”正是“龙”之原型之一。鄂州旧时居民为“越人”,而越人正是“崇龙”的部族,后楚人入鄂亦继之且发扬光大。
鄂州,襟江带湖,自古舟楫通达,千年坐享九省通衢。如今借机腾飞,恰似龙行龘龘,起势迈向五洲通衢。
龙年春节将至,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近鄂州三个“龙非遗”项目——举在空中的燕矶嵩山百节龙、贴在地上的泽林旱龙舟、游在水中的沼山穿花龙舟,带您从水、陆、空全方位认识鄂州深厚的崇龙民俗,感受鄂州人民的龙马精神,探寻龙非遗的活态传承。
临空经济区燕矶镇嵩山百节龙——
游乡送福闹春节
严姓传承四百年
【非遗名片】
嵩山百节龙有101节,总长425.58米,龙头高6.38米,需组织500男子游乡送福,已跻身全国最大规模传统祭游类龙灯之列。嵩山百节龙非遗项目2006年被列为鄂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为湖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被列入全国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申请世界级非遗。游龙活动一般在农历春节举行,前后持续半个多月。至今,已传承400多年。
嵩山百节龙活动分扎制、斗灯、开光、接龙、游龙、盘龙、登门送福、登戏、敬龙、化灯等11个环节。2024年龙年春节期间举行第二十五届龙灯会,正月初一出巡游龙。
“今年我们全湾所有男丁都要上场,没哪个有空到亲戚家走动拜年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严基树将担任第五次龙灯会主事。他说,截至腊月十六,就已经接到周边2个乡镇、8个村共35个湾的邀请。这意味着,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十,这条400多米长的百节龙将要天天进村湾,开展游乡送福活动。
作为主要组织者,74岁的严基树早在两个月前就忙开了。“龙头80人、龙节99人、龙尾4人、鼓乐队29人、后勤接待12人……”他在桌前摊开一张A3纸,里面每个环节哪些人,一目了然。
据严家畈严氏家谱记载,南宋末年,严氏先祖由江西分宜一带迁徙到湖北鄂州燕矶严家畈。感恩风调雨顺,连年丰收,族中人丁兴旺,明天启二年(1622年)严氏52世族人严子玉牵头扎制第一条百节龙,并在春节时举行了首次巡游。自此,嵩山百节龙在严家畈沿袭至今,成为深受周边百姓欢迎的一种民间龙文化民俗,至今已历400多年,此前已举办二十四届。
严家畈1000余人,是燕矶镇最大的自然湾,且全部姓严。百节龙习俗缘何能够传承数百年不断?一张百节龙民俗活动历史沿革表显示,百节龙活动,并不是年年有,传承至今殊为不易。前二十四届中,上届与下届间隔短则五六年,长则十五六年或二十多年,最长的一次间隔近40年。
“改革开放的春风唤起了大家内心的热情。”对于1986年重启的第十九届龙灯会活动盛况,严基树仍记忆犹新。
“那年,嵩山百节龙到50多个自然湾游乡送福,一直忙到正月十四,走到哪里热闹到哪里。”当时他任嵩山村党支部书记,第一次担任了龙灯会主事。
严基树说,“扎制”“送彩”等是嵩山百节龙非遗传承中的关键。其中,百节龙扎制,放样又是关键中的关键。1986年,由于隔的时间太长,会这门手艺的人多半去世,幸亏还有一位叫严寿仙的老人健在。当时,老人年近七旬,硬是凭着刻在脑海里的记忆,给6米多高的龙头以及龙身、龙尾放样,湾里的篾匠、木工按样施工。4个月之后,经过一套民俗仪规,那个农历虎年正月初一,声势浩大的嵩山百节游龙送福开始。
“嵩山百节龙文化源自中国龙文化,它既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更有乡亲们的共同记忆与情感承载。”2017年,退休在家的严基树退而不休,在他的努力下,建成嵩山百节龙博物馆,并出任第一任馆长。馆内不仅展示了百节龙样品,还展陈了严基树收藏的700多件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龙纹藏品。
传承崇龙文化,更激励人们龙马精神,争做“龙的传人”。从20世纪80年代起,燕矶镇从无到有成长为全国金刚石刀具重镇。如今,这个行业更是践行新时代“四千精神”,将触角伸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严基树的女儿严陶,作为鄂州金刚石刀具协会秘书长,正服务引领这个行业用鄂州“金刚钻”撬开海外市场。此外,她一家还先后荣获湖北省最美家庭和全国最美家庭。
“我们这个百节龙活动,并不是只要钱多和人多就能办成的,而是湾里人信念不移、真诚团结、倾尽全力的文化力量的成果。”严基树说。
鄂城区泽林镇旱龙舟——
曾经茅船成旱舟
大端午节祭屈原
【非遗名片】
泽林旱龙舟7米长、4.36米高、1.2米宽,重150多公斤,主要用竹篾扎制,由舟头、舟身、舟尾等组成,全舟制作以屈原像和龙为主。近400人抬舟出游时,鞭炮齐鸣,鼓乐大作,浩浩荡荡。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门前摆香案、祭祀品,燃放鞭炮,将花酒、茶叶等洒向龙舟舱“祭送屈原”。2014年,被列入全国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活动一般在农历五月十五大端午节举行,目前已传承200余年。
“我已经在打听竹子了,准备正月一过,就开工。”1月26日,农历腊月十六,鄂城区泽林镇泽林村77岁的刘桂生红光满面。
作为旱龙舟扎制工艺方面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一年,他都会提前着手准备。毕竟,旱龙舟活动现在每年都办,且每年都要制作一次,一次需要花3个月,可马虎不得。竹篾是旱龙舟扎制的主要材料,此外还要准备各种彩纸、色布,用以制作屈原像和神像。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致力于国家的富强和民众的幸福,深受人们的敬仰并被后人铭记和纪念。泽林人纪念屈原的时间,一般在农历五月十五大端午。
当地民间相传,屈原停留鄂州期间,体恤生活在沼泽中的泽林百姓疾苦,鼓励他们抗天灾,并教他们挂菖蒲、喝雄黄酒、熏烟包等方式避瘟疫、祛病害。泽林人照做,果真见效,他们十分感激屈原。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自沉于汨罗江。10天后,消息才传到泽林,百姓悲痛不已,纷纷到与屈原分别的泽林咀河边,扎制茅船,并向河湖里撒黄酒、抛饭菜,以示缅怀。此后,这一举动成为每年习俗,延续至今。
千百年过去,泽林地区湖区面积大量减少,泽国变成旱地,但泽林人对屈原的感情早已渗透于血液。水中的龙舟不能祭祀,泽林人就大胆创新,以扎制旱龙舟的方式替代茅船“祭游”。清代乾隆年间,人们改茅船为旱舟,至今已有200多年。
泽林旱龙舟活动也有很长一段时间停办。但自2006年重启后的17年里,几乎年年都办。
“2020年和2021年,因疫情防控停办了龙舟活动。”刘桂生说,10多年间,扎制旱龙舟的活儿,除2006年那次由老师傅王海宴操办外,其他年份都由他完成。
年岁渐老,刘桂生多年前就在寻找旱龙舟扎制工艺的后代传承人。其间,附近多名后生报名学习,最终难以坚持,选择放弃。幸好,50多岁的何本志坚持了下来,一学就是9年,现在已经出师。此外,老人的儿子刘松表示了加入学习传承的意向,小女婿近些年也帮助岳父忙前忙后。临走时,泽林村村委会副主任徐小兰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今年政府将多方筹集资金,建一个旱龙舟文化展示馆。
梁子湖区沼山镇穿花龙舟——
寻常渔船水上舞
龙凤嬉春争上游
【非遗名片】
穿花龙舟又名“双龙戏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龙舟方队由菩萨船、红龙船、黄船、凤船四条船组成,以“8”字型穿花表演为主,完成“8”字绕行三个来回后,率先抵达标志点即为胜。该活动会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小端午前后演出,龙舟祭奠时的路线像民间的织布穿花,龙凤二舟在湖中不是竞赛而是嬉戏相互穿插,寓意龙凤呈祥,所以叫穿花龙舟。2010年,列入鄂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正在想办法,再做3条新船,争取2024年的活动办得更好一些。”见到67岁的穿花龙舟市级非遗传承人张后兴时,他正在鄂城区一个生鲜铺面里忙活着。
张后兴是梁子湖沼山镇桐油村港背湾人。有700多人的港背湾,是当地的大湾子。湾前便是浩渺的梁子湖。靠水吃水,他祖上几代都是渔民。数年前,梁子湖禁捕,他又时不时来到儿子的店面打杂,以前是养鱼、捕鱼,现在是杀鱼、卖鱼。
穿花龙舟由一条菩萨船、一条红龙船、一条黄龙船、一条凤船组成,“舟”更是必不可少。一般在农历五月前扎制完成,农历五月初四至初九,下湖穿花游弋、夺标竞技、沿湖巡游。此前,龙舟所用之船是渔民平常使用的小木船。禁捕后,渔民交船上岸,所用之船有时租,有时村民筹资新做。
“主要是纪念屈原,今年将继续申报省级非遗。”谈起端午节举行的穿花龙舟活动,张后兴来了兴致。他说,自己从17岁开始参与穿花龙舟赛事起,这几十年里,每次活动都参加了。
据介绍,早在10多年前,桐油村就着手打造穿花龙舟基地,建成3500平方米的广场,并配建了戏台、活动中心、公厕等设施,2009年、2010年,桐油村穿花龙舟曾代表湖北参加第一届、第二届“中国龙舟文化节”,先后获得银奖和金奖。
形势在变,传承还在。让张后兴欣慰的是,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加入到赛龙舟的队伍中来,接过老一辈手中的船桨。他说,自己36岁的儿子已参与赛事多年,在活动中划船,有意培育成传承人。
沼山镇是鄂州唯一的湖北省首批非遗特色村镇,桐油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地。“村民们凝聚力非常强,每年端午节之前,大家不远万里也要赶回来,一条船一条心的龙舟精神大家都不会忘。”桐油村龙舟队队长张三林也有同感。(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夏中华 通讯员 丁元中 刘东 张继果)
发表时间:2024-02-06 来源:湖北文明网
嵩山百节龙游乡送福活动(资料图)。
2023年旱龙舟活动现场。(受访单位供图)
穿花龙舟在水面上表演。(受访单位供图)
阅读提要
2月4日,农历腊月二十五。鄂州临空经济区,我国首个专业货运枢纽花湖机场,一架波音B738飞机腾空而起飞往深圳。至此,通航一年半的花湖机场已累计开通国际国内客货运航线74条,创造我国民航界多个历史纪录。
距离花湖机场数公里远,燕矶镇嵩山村严家畈,传承400多年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嵩山百节龙早已扎制完成。正月初一至初十,400余米的百节龙将走村入户,开展游乡送福活动,为龙年春节增添节日气氛。
“三龙”龘龘(读音为dá)水陆空, 崇龙民俗代代传。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我们都是“龙的传人”。“百湖之市”鄂州自古便崇龙敬龙。鄂,从“咢”,扬子鳄也。而“鳄”正是“龙”之原型之一。鄂州旧时居民为“越人”,而越人正是“崇龙”的部族,后楚人入鄂亦继之且发扬光大。
鄂州,襟江带湖,自古舟楫通达,千年坐享九省通衢。如今借机腾飞,恰似龙行龘龘,起势迈向五洲通衢。
龙年春节将至,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近鄂州三个“龙非遗”项目——举在空中的燕矶嵩山百节龙、贴在地上的泽林旱龙舟、游在水中的沼山穿花龙舟,带您从水、陆、空全方位认识鄂州深厚的崇龙民俗,感受鄂州人民的龙马精神,探寻龙非遗的活态传承。
临空经济区燕矶镇嵩山百节龙——
游乡送福闹春节
严姓传承四百年
【非遗名片】
嵩山百节龙有101节,总长425.58米,龙头高6.38米,需组织500男子游乡送福,已跻身全国最大规模传统祭游类龙灯之列。嵩山百节龙非遗项目2006年被列为鄂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为湖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被列入全国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申请世界级非遗。游龙活动一般在农历春节举行,前后持续半个多月。至今,已传承400多年。
嵩山百节龙活动分扎制、斗灯、开光、接龙、游龙、盘龙、登门送福、登戏、敬龙、化灯等11个环节。2024年龙年春节期间举行第二十五届龙灯会,正月初一出巡游龙。
“今年我们全湾所有男丁都要上场,没哪个有空到亲戚家走动拜年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严基树将担任第五次龙灯会主事。他说,截至腊月十六,就已经接到周边2个乡镇、8个村共35个湾的邀请。这意味着,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十,这条400多米长的百节龙将要天天进村湾,开展游乡送福活动。
作为主要组织者,74岁的严基树早在两个月前就忙开了。“龙头80人、龙节99人、龙尾4人、鼓乐队29人、后勤接待12人……”他在桌前摊开一张A3纸,里面每个环节哪些人,一目了然。
据严家畈严氏家谱记载,南宋末年,严氏先祖由江西分宜一带迁徙到湖北鄂州燕矶严家畈。感恩风调雨顺,连年丰收,族中人丁兴旺,明天启二年(1622年)严氏52世族人严子玉牵头扎制第一条百节龙,并在春节时举行了首次巡游。自此,嵩山百节龙在严家畈沿袭至今,成为深受周边百姓欢迎的一种民间龙文化民俗,至今已历400多年,此前已举办二十四届。
严家畈1000余人,是燕矶镇最大的自然湾,且全部姓严。百节龙习俗缘何能够传承数百年不断?一张百节龙民俗活动历史沿革表显示,百节龙活动,并不是年年有,传承至今殊为不易。前二十四届中,上届与下届间隔短则五六年,长则十五六年或二十多年,最长的一次间隔近40年。
“改革开放的春风唤起了大家内心的热情。”对于1986年重启的第十九届龙灯会活动盛况,严基树仍记忆犹新。
“那年,嵩山百节龙到50多个自然湾游乡送福,一直忙到正月十四,走到哪里热闹到哪里。”当时他任嵩山村党支部书记,第一次担任了龙灯会主事。
严基树说,“扎制”“送彩”等是嵩山百节龙非遗传承中的关键。其中,百节龙扎制,放样又是关键中的关键。1986年,由于隔的时间太长,会这门手艺的人多半去世,幸亏还有一位叫严寿仙的老人健在。当时,老人年近七旬,硬是凭着刻在脑海里的记忆,给6米多高的龙头以及龙身、龙尾放样,湾里的篾匠、木工按样施工。4个月之后,经过一套民俗仪规,那个农历虎年正月初一,声势浩大的嵩山百节游龙送福开始。
“嵩山百节龙文化源自中国龙文化,它既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更有乡亲们的共同记忆与情感承载。”2017年,退休在家的严基树退而不休,在他的努力下,建成嵩山百节龙博物馆,并出任第一任馆长。馆内不仅展示了百节龙样品,还展陈了严基树收藏的700多件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龙纹藏品。
传承崇龙文化,更激励人们龙马精神,争做“龙的传人”。从20世纪80年代起,燕矶镇从无到有成长为全国金刚石刀具重镇。如今,这个行业更是践行新时代“四千精神”,将触角伸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严基树的女儿严陶,作为鄂州金刚石刀具协会秘书长,正服务引领这个行业用鄂州“金刚钻”撬开海外市场。此外,她一家还先后荣获湖北省最美家庭和全国最美家庭。
“我们这个百节龙活动,并不是只要钱多和人多就能办成的,而是湾里人信念不移、真诚团结、倾尽全力的文化力量的成果。”严基树说。
鄂城区泽林镇旱龙舟——
曾经茅船成旱舟
大端午节祭屈原
【非遗名片】
泽林旱龙舟7米长、4.36米高、1.2米宽,重150多公斤,主要用竹篾扎制,由舟头、舟身、舟尾等组成,全舟制作以屈原像和龙为主。近400人抬舟出游时,鞭炮齐鸣,鼓乐大作,浩浩荡荡。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门前摆香案、祭祀品,燃放鞭炮,将花酒、茶叶等洒向龙舟舱“祭送屈原”。2014年,被列入全国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活动一般在农历五月十五大端午节举行,目前已传承200余年。
“我已经在打听竹子了,准备正月一过,就开工。”1月26日,农历腊月十六,鄂城区泽林镇泽林村77岁的刘桂生红光满面。
作为旱龙舟扎制工艺方面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一年,他都会提前着手准备。毕竟,旱龙舟活动现在每年都办,且每年都要制作一次,一次需要花3个月,可马虎不得。竹篾是旱龙舟扎制的主要材料,此外还要准备各种彩纸、色布,用以制作屈原像和神像。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致力于国家的富强和民众的幸福,深受人们的敬仰并被后人铭记和纪念。泽林人纪念屈原的时间,一般在农历五月十五大端午。
当地民间相传,屈原停留鄂州期间,体恤生活在沼泽中的泽林百姓疾苦,鼓励他们抗天灾,并教他们挂菖蒲、喝雄黄酒、熏烟包等方式避瘟疫、祛病害。泽林人照做,果真见效,他们十分感激屈原。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自沉于汨罗江。10天后,消息才传到泽林,百姓悲痛不已,纷纷到与屈原分别的泽林咀河边,扎制茅船,并向河湖里撒黄酒、抛饭菜,以示缅怀。此后,这一举动成为每年习俗,延续至今。
千百年过去,泽林地区湖区面积大量减少,泽国变成旱地,但泽林人对屈原的感情早已渗透于血液。水中的龙舟不能祭祀,泽林人就大胆创新,以扎制旱龙舟的方式替代茅船“祭游”。清代乾隆年间,人们改茅船为旱舟,至今已有200多年。
泽林旱龙舟活动也有很长一段时间停办。但自2006年重启后的17年里,几乎年年都办。
“2020年和2021年,因疫情防控停办了龙舟活动。”刘桂生说,10多年间,扎制旱龙舟的活儿,除2006年那次由老师傅王海宴操办外,其他年份都由他完成。
年岁渐老,刘桂生多年前就在寻找旱龙舟扎制工艺的后代传承人。其间,附近多名后生报名学习,最终难以坚持,选择放弃。幸好,50多岁的何本志坚持了下来,一学就是9年,现在已经出师。此外,老人的儿子刘松表示了加入学习传承的意向,小女婿近些年也帮助岳父忙前忙后。临走时,泽林村村委会副主任徐小兰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今年政府将多方筹集资金,建一个旱龙舟文化展示馆。
梁子湖区沼山镇穿花龙舟——
寻常渔船水上舞
龙凤嬉春争上游
【非遗名片】
穿花龙舟又名“双龙戏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龙舟方队由菩萨船、红龙船、黄船、凤船四条船组成,以“8”字型穿花表演为主,完成“8”字绕行三个来回后,率先抵达标志点即为胜。该活动会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小端午前后演出,龙舟祭奠时的路线像民间的织布穿花,龙凤二舟在湖中不是竞赛而是嬉戏相互穿插,寓意龙凤呈祥,所以叫穿花龙舟。2010年,列入鄂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正在想办法,再做3条新船,争取2024年的活动办得更好一些。”见到67岁的穿花龙舟市级非遗传承人张后兴时,他正在鄂城区一个生鲜铺面里忙活着。
张后兴是梁子湖沼山镇桐油村港背湾人。有700多人的港背湾,是当地的大湾子。湾前便是浩渺的梁子湖。靠水吃水,他祖上几代都是渔民。数年前,梁子湖禁捕,他又时不时来到儿子的店面打杂,以前是养鱼、捕鱼,现在是杀鱼、卖鱼。
穿花龙舟由一条菩萨船、一条红龙船、一条黄龙船、一条凤船组成,“舟”更是必不可少。一般在农历五月前扎制完成,农历五月初四至初九,下湖穿花游弋、夺标竞技、沿湖巡游。此前,龙舟所用之船是渔民平常使用的小木船。禁捕后,渔民交船上岸,所用之船有时租,有时村民筹资新做。
“主要是纪念屈原,今年将继续申报省级非遗。”谈起端午节举行的穿花龙舟活动,张后兴来了兴致。他说,自己从17岁开始参与穿花龙舟赛事起,这几十年里,每次活动都参加了。
据介绍,早在10多年前,桐油村就着手打造穿花龙舟基地,建成3500平方米的广场,并配建了戏台、活动中心、公厕等设施,2009年、2010年,桐油村穿花龙舟曾代表湖北参加第一届、第二届“中国龙舟文化节”,先后获得银奖和金奖。
形势在变,传承还在。让张后兴欣慰的是,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加入到赛龙舟的队伍中来,接过老一辈手中的船桨。他说,自己36岁的儿子已参与赛事多年,在活动中划船,有意培育成传承人。
沼山镇是鄂州唯一的湖北省首批非遗特色村镇,桐油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地。“村民们凝聚力非常强,每年端午节之前,大家不远万里也要赶回来,一条船一条心的龙舟精神大家都不会忘。”桐油村龙舟队队长张三林也有同感。(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夏中华 通讯员 丁元中 刘东 张继果)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