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易仁君:37年,用志愿服务点亮有爱人生

A-   A+
发表时间:2024年02月02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图①:2023年6月,陈实志愿服务队副队长易仁君(左一)和队员们带领伍家岗区残疾朋友游览猇亭424公园。 三峡日报通讯员 徐世华 摄

图②:2024年1月29日,陈实志愿服务队、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常青树志愿服务队与市十六中学生开展迎新春“长江大保护、志愿我先行”活动。易仁君(右二)为学生们讲解环保知识。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付蓓蓓 摄

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易仁君。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付蓓蓓 摄

1月29日下午,宜昌城区胜利三路江边,由市志愿服务联合会陈实志愿服务队、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常青树志愿服务队带领市十六中学生及家长开展的迎新春“长江大保护、志愿我先行”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

在一片“红马甲”汇聚而成的红色海洋中,满头白发、68岁的易仁君显得格外引人注目。37年来,她坚持参与志愿服务,从开始的一个人,到带动丈夫、女儿、外孙女投身到志愿服务中。一家三代人,用爱心与奉献诉说着宜昌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的大爱与温暖。

她从父母手上接过“爱心棒”

出生于1956年的易仁君是土生土长的宜昌人,一家三兄妹,她排行第二。说起自己的“志愿情结”,她坦言得益于父母的熏陶。

“那时我们住在西陵区北门外正街,母亲别长秀是幼儿园老师,父亲易行华是市服务公司理发师。说起父母的名字,一条街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回忆起童年,易仁君的脸上是止不住的笑意。

“记得我们家隔壁住着关爷爷、关奶奶,两人无儿无女,年老多病。从我记事起,父亲就每月帮他们买米买油买煤。”易仁君说,当时她非常疑惑地问父母这是为什么,父母耐心告诉她两位老人行动不便,作为邻居,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在父母的要求下,7岁的易仁君和哥哥就接过了照顾两位老人的接力棒。“经常帮老人抬水,买日常生活用品,等长大一点后,就帮老人买柴米油盐等。那时只要家里做了好吃的,首先会给两位老人添一碗送去。”

直到26年后的1989年,关爷爷因病去世后,关奶奶进入养老院生活。每到周末,易仁君和哥哥仍会买东西去看望,可关奶奶在2个多月后也不幸去世,兄妹俩为此伤心了好久。

让易仁君记忆犹新的还有她上小学时,同街一户人家因家庭贫困无法支持5个孩子都上学。“当时,他们家中老三想上初中却没钱,要寻死,家里人发现后呼救。父亲听到后及时将其救下,并积极开导他,从牙缝里省钱资助他初中三年的学费。”

一桩桩、一件件,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易仁君兄妹心中播下了善孝的种子,让她将“举手之劳”的爱和温暖传递给更多的人。

“让我最刻骨铭心的是,72岁的父亲在1995年弥留之际,仍不停嘱咐我们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脚踏实地做事’。作为老党员的他还叮嘱我,你虽然不是党员,但要按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说起这些,易仁君眼中写满思念。

一次邂逅开启37年志愿路

1975年,易仁君进入宜昌市商业幼儿园工作,一直勤勤恳恳从事幼师工作。多年来兢兢业业,曾先后被评为市优秀先进青年、商业局系统先进优秀教师、先进优秀工作者、优秀创收员等。

工作八小时之外,易仁君也不知疲倦,用微光点亮他人。外地孤寡老人牟少云就是受益者之一。

因为无儿无女,又无固定生活来源,原先一直是其父母在帮助牟奶奶。工作后,她就接过了照顾牟奶奶的责任,平时经常前往看望,洗衣洗被,牟奶奶患病住院期间也是她日复一日的前往照顾。1998年,牟奶奶不幸病逝,她以女儿身份为其送终,至今每年清明还去土门公墓为牟奶奶插青扫墓。

1980年,易仁君与电机总厂工人刘福先相知、相恋,并步入婚姻殿堂。两人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平凡的生活,幸福而简单,平时只要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易仁君总会以“举手之劳”帮助。街上遇到没路费回家的老人,她总会伸出援助之手;冬天看见冻得发抖的老人坚持在路边卖菜,她会将菜全部买下,让老人早些回家;听说要帮助山区贫困孩子,她毫不犹豫捐助。

真正触电志愿之路,缘于1987年的一次偶然邂逅。当时,31岁的易仁君和丈夫在西陵区一次传统文化活动中结识了以雷锋为榜样、坚持做好事的陈实,他长期帮助两位残疾人的感人事迹让夫妻二人钦佩不已。因为志同道合,视陈实为榜样的易仁君从此开启“志愿人生”。

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参加助残圆梦、爱老敬老、扶贫帮困、爱心助学、环保公益等志愿服务活动,虽然辛苦,但易仁君仍乐在其中。

就在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1998年,易仁君却突发过敏性哮喘,在治疗中还产生耐药性,无药可医险些要命,最后还是经中医调养才慢慢恢复,此后一直在坚持服药。

虽身患疾病,但易仁君从未停下参与志愿服务的脚步。2005年,陈实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易仁君被推选为副队长,她秉承“服务他人、快乐自己”的初心,默默奉献着。

2011年,退休后的易仁君更是全身心扑在最热爱的志愿服务事业中。长江沿岸,有她带领孩子们捡拾垃圾的身影;养老院里,有她运送爱心物资的身影;残疾孩子家中,有她嘘寒问暖的身影;地震、水灾捐赠现场,有她捐款捐物的身影;疫情防控一线,有她风吹雨打不退让、始终坚守为民服务的身影。

新浪微博、微信上,“情暖宜昌”、“夷陵腊梅 ”、“三峡茅屋”、“三峡新媒悦悦”等众多网友发布着易仁君从事志愿服务的事迹,也引来全国各地网友的点赞。对此,易仁君毫不居功,她认为“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希望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让生活更加美好,城市更加温暖。”

女儿孙女成为“爱心”接班人

如今,志愿服务已成为易仁君生活的一部分。行走在志愿服务的路上,她坦言离不开家人的支持,更让她欣慰的是有了女儿刘易舒和外孙女刘易思行这两个接班人。

今年42岁的刘易舒从5岁开始就跟着易仁君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帮助有需要的人,收获的是快乐。”刘易舒说,她记得小时候跟着去福利院、残疾人家庭,因为她们的到来和陪伴,给了老人和残疾人孩子很多欢乐。“那次以后,我就觉得妈妈做的事非常有意义,也就一直坚持了下来。”

在江边捡拾垃圾保护母亲河,看望慰问孤寡老人,帮助残疾人农户销售柑橘,圆残疾人新年梦想……这些年来,刘易舒在工作之余始终和母亲一起,用爱心传递温暖。

母女俩的善心也潜移默化地哺育了外孙女心中慈善小苗的成长。就读于宜昌高新区实验小学的刘易思行虽然才12岁,但参加志愿服务已有9年时间,已然是个志愿服务小能手。

3岁多时,她便跟着母亲和姥姥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一直坚持到现在。利用积攒的零花钱给七彩阳光养老院的老师和老人们购买生日蛋糕和鲜花,陪伴老人们过生日;捐赠西瓜和矿泉水给户外劳动者送清凉;参加“长江大保护大手牵小手,共同创建美好家园”“暑期防溺水”宣传劝导志愿服务;捐出三个新书包及文具帮助有需要的残疾学生。

“做志愿者后,交到了很多朋友,感到宜昌就是一个有爱的大家庭。”刘易思行说,今后也会更好地向姥姥、妈妈学习,力所能及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易仁君用爱心带动的并不只有家人,还有许许多多的市民们、学生们,以及众多得到她的帮助又将爱心传递下去的人们。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学生王思琦与学长侯景兵曾跟着陈实、易仁君参加志愿服务,于2022年5月成立常青树志愿服务队,去年侯景兵毕业后,由王思琦接任队长。

在王思琦眼中,易仁君是一位很有亲切感,也很细致的人。“虽然她本身就是老人,但她总是不遗余力地帮助社区里有需要的独居、孤寡老人,为他们排忧解难。同时带领青年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弘扬志愿精神,今后我们也会更好地向她学习,让青春在奉献中绽放绚丽之花。”

37年来,花了多少钱,帮助过多少人,参加过多少活动,易仁君说自己早已经记不清了。她只知道如果谁有困难,就应该上前帮一把。

记者查询“宜昌志愿”平台看到,仅2022年6月至今共19个月时间里,易仁君就已参加活动500次,志愿服务总时长1731个小时,相当于平均每个月有26天在从事志愿服务。

“易仁君是非常实在的一个人,有活动就参加,十分低调,且乐于奉献,从早忙到晚从不喊苦喊累。”陈实说,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她经常带病参加志愿服务不歇息,恨不得天天奉献爱心,也希望她能多顾及自己的身体。

因为坚持参加志愿服务,许多人不理解易仁君,常觉得她天天忙得不行,却是在白忙活,这么辛苦没有一分钱收益不说,家里还越过越穷,不如普通人。对于这些,易仁君未作任何回应,只是一如既往地从事志愿服务事业。“我永远记得父亲的教导,能帮就帮,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黑暗,谁又会借着你的善良走出绝望。”

“只要还能动,就会坚持把志愿服务做下去。”在易仁君眼中,宜昌是好人之城、志愿之城,她现在做的微不足道。“希望更多的人能从身边做起,以身作则传承好家风,以举手之劳帮助有需要帮助的人,让爱心和温情永远流传下去。”(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刘晶晶 时刚

家人心声

女儿刘易舒:妈妈是我心里的那束光

从小看着别的小朋友总有妈妈陪,我就很羡慕,因为我的妈妈总是那么忙,没更多的时间陪我,对此我很不理解。爷爷、妈妈、爸爸总是说要服务他人,快乐自己,我也不理解。

直到5岁时,妈妈、爸爸带着我参加活动,看着老人们脸上有了笑容,残疾小朋友们眼中有了未来,就觉得心里暖暖的。我也渐渐明白服务他人,真的可以快乐自己。

随着年龄渐长,我发现,人与人之间就是这么奇妙,有时候不经意间的小小善举就可能唤起对生活的希望,甚至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每一个人都希望能沐浴阳光,追光而行。对于妈妈来说,爷爷是她心中的那束光,而对于我来说,妈妈就是我心里的那束光,我要追寻这束光,成为这束光,照亮更多人,温暖更多人。

做志愿者不图名、不图利,而且很苦很累,但每当我看到人们的笑脸和由衷的谢意,就觉得一切都值得,这辈子没白活,我也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如今,参与志愿服务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也会坚持做下去,和有需要的人一起共同面对生活、共同成长,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时刚 整理

记者手记

好家风成就幸福人生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好的家风不仅对个体家庭产生好的影响,同时也会感染到整个社会,逐渐使社会也形成一种更好的精神风貌。

偶尔做一件好事并不难,但坚持做几十年好事并带动家人甚至影响更多的人一起做好事,却非易事。易仁君一家通过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让雷锋精神、志愿精神如同春风化雨融入到家庭成员的生活中,使他们从中受益,也随之一代一代不断传承延续。

他们用点点微光的善举,努力实现着自身价值,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光和热,不仅人人心中都充满了幸福感、快乐感、充实感,更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人间美好,传递着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带动更多人积极投入到志愿服务中,成为爱心的传递者。

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也希望更多的家庭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整个家庭教育中,坚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以小家庭的和谐共建大社会的和谐,大家一起共同努力让世间充满暖意、让社会充满正能量、让生活更加美好幸福。(时刚

责任编辑:李欢

宜昌易仁君:37年,用志愿服务点亮有爱人生

发表时间:2024-02-02 来源:湖北文明网

图①:2023年6月,陈实志愿服务队副队长易仁君(左一)和队员们带领伍家岗区残疾朋友游览猇亭424公园。 三峡日报通讯员 徐世华 摄

图②:2024年1月29日,陈实志愿服务队、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常青树志愿服务队与市十六中学生开展迎新春“长江大保护、志愿我先行”活动。易仁君(右二)为学生们讲解环保知识。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付蓓蓓 摄

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易仁君。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付蓓蓓 摄

1月29日下午,宜昌城区胜利三路江边,由市志愿服务联合会陈实志愿服务队、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常青树志愿服务队带领市十六中学生及家长开展的迎新春“长江大保护、志愿我先行”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

在一片“红马甲”汇聚而成的红色海洋中,满头白发、68岁的易仁君显得格外引人注目。37年来,她坚持参与志愿服务,从开始的一个人,到带动丈夫、女儿、外孙女投身到志愿服务中。一家三代人,用爱心与奉献诉说着宜昌这座全国文明城市的大爱与温暖。

她从父母手上接过“爱心棒”

出生于1956年的易仁君是土生土长的宜昌人,一家三兄妹,她排行第二。说起自己的“志愿情结”,她坦言得益于父母的熏陶。

“那时我们住在西陵区北门外正街,母亲别长秀是幼儿园老师,父亲易行华是市服务公司理发师。说起父母的名字,一条街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回忆起童年,易仁君的脸上是止不住的笑意。

“记得我们家隔壁住着关爷爷、关奶奶,两人无儿无女,年老多病。从我记事起,父亲就每月帮他们买米买油买煤。”易仁君说,当时她非常疑惑地问父母这是为什么,父母耐心告诉她两位老人行动不便,作为邻居,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在父母的要求下,7岁的易仁君和哥哥就接过了照顾两位老人的接力棒。“经常帮老人抬水,买日常生活用品,等长大一点后,就帮老人买柴米油盐等。那时只要家里做了好吃的,首先会给两位老人添一碗送去。”

直到26年后的1989年,关爷爷因病去世后,关奶奶进入养老院生活。每到周末,易仁君和哥哥仍会买东西去看望,可关奶奶在2个多月后也不幸去世,兄妹俩为此伤心了好久。

让易仁君记忆犹新的还有她上小学时,同街一户人家因家庭贫困无法支持5个孩子都上学。“当时,他们家中老三想上初中却没钱,要寻死,家里人发现后呼救。父亲听到后及时将其救下,并积极开导他,从牙缝里省钱资助他初中三年的学费。”

一桩桩、一件件,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易仁君兄妹心中播下了善孝的种子,让她将“举手之劳”的爱和温暖传递给更多的人。

“让我最刻骨铭心的是,72岁的父亲在1995年弥留之际,仍不停嘱咐我们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脚踏实地做事’。作为老党员的他还叮嘱我,你虽然不是党员,但要按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说起这些,易仁君眼中写满思念。

一次邂逅开启37年志愿路

1975年,易仁君进入宜昌市商业幼儿园工作,一直勤勤恳恳从事幼师工作。多年来兢兢业业,曾先后被评为市优秀先进青年、商业局系统先进优秀教师、先进优秀工作者、优秀创收员等。

工作八小时之外,易仁君也不知疲倦,用微光点亮他人。外地孤寡老人牟少云就是受益者之一。

因为无儿无女,又无固定生活来源,原先一直是其父母在帮助牟奶奶。工作后,她就接过了照顾牟奶奶的责任,平时经常前往看望,洗衣洗被,牟奶奶患病住院期间也是她日复一日的前往照顾。1998年,牟奶奶不幸病逝,她以女儿身份为其送终,至今每年清明还去土门公墓为牟奶奶插青扫墓。

1980年,易仁君与电机总厂工人刘福先相知、相恋,并步入婚姻殿堂。两人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平凡的生活,幸福而简单,平时只要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易仁君总会以“举手之劳”帮助。街上遇到没路费回家的老人,她总会伸出援助之手;冬天看见冻得发抖的老人坚持在路边卖菜,她会将菜全部买下,让老人早些回家;听说要帮助山区贫困孩子,她毫不犹豫捐助。

真正触电志愿之路,缘于1987年的一次偶然邂逅。当时,31岁的易仁君和丈夫在西陵区一次传统文化活动中结识了以雷锋为榜样、坚持做好事的陈实,他长期帮助两位残疾人的感人事迹让夫妻二人钦佩不已。因为志同道合,视陈实为榜样的易仁君从此开启“志愿人生”。

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参加助残圆梦、爱老敬老、扶贫帮困、爱心助学、环保公益等志愿服务活动,虽然辛苦,但易仁君仍乐在其中。

就在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1998年,易仁君却突发过敏性哮喘,在治疗中还产生耐药性,无药可医险些要命,最后还是经中医调养才慢慢恢复,此后一直在坚持服药。

虽身患疾病,但易仁君从未停下参与志愿服务的脚步。2005年,陈实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易仁君被推选为副队长,她秉承“服务他人、快乐自己”的初心,默默奉献着。

2011年,退休后的易仁君更是全身心扑在最热爱的志愿服务事业中。长江沿岸,有她带领孩子们捡拾垃圾的身影;养老院里,有她运送爱心物资的身影;残疾孩子家中,有她嘘寒问暖的身影;地震、水灾捐赠现场,有她捐款捐物的身影;疫情防控一线,有她风吹雨打不退让、始终坚守为民服务的身影。

新浪微博、微信上,“情暖宜昌”、“夷陵腊梅 ”、“三峡茅屋”、“三峡新媒悦悦”等众多网友发布着易仁君从事志愿服务的事迹,也引来全国各地网友的点赞。对此,易仁君毫不居功,她认为“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希望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让生活更加美好,城市更加温暖。”

女儿孙女成为“爱心”接班人

如今,志愿服务已成为易仁君生活的一部分。行走在志愿服务的路上,她坦言离不开家人的支持,更让她欣慰的是有了女儿刘易舒和外孙女刘易思行这两个接班人。

今年42岁的刘易舒从5岁开始就跟着易仁君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帮助有需要的人,收获的是快乐。”刘易舒说,她记得小时候跟着去福利院、残疾人家庭,因为她们的到来和陪伴,给了老人和残疾人孩子很多欢乐。“那次以后,我就觉得妈妈做的事非常有意义,也就一直坚持了下来。”

在江边捡拾垃圾保护母亲河,看望慰问孤寡老人,帮助残疾人农户销售柑橘,圆残疾人新年梦想……这些年来,刘易舒在工作之余始终和母亲一起,用爱心传递温暖。

母女俩的善心也潜移默化地哺育了外孙女心中慈善小苗的成长。就读于宜昌高新区实验小学的刘易思行虽然才12岁,但参加志愿服务已有9年时间,已然是个志愿服务小能手。

3岁多时,她便跟着母亲和姥姥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一直坚持到现在。利用积攒的零花钱给七彩阳光养老院的老师和老人们购买生日蛋糕和鲜花,陪伴老人们过生日;捐赠西瓜和矿泉水给户外劳动者送清凉;参加“长江大保护大手牵小手,共同创建美好家园”“暑期防溺水”宣传劝导志愿服务;捐出三个新书包及文具帮助有需要的残疾学生。

“做志愿者后,交到了很多朋友,感到宜昌就是一个有爱的大家庭。”刘易思行说,今后也会更好地向姥姥、妈妈学习,力所能及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易仁君用爱心带动的并不只有家人,还有许许多多的市民们、学生们,以及众多得到她的帮助又将爱心传递下去的人们。

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学生王思琦与学长侯景兵曾跟着陈实、易仁君参加志愿服务,于2022年5月成立常青树志愿服务队,去年侯景兵毕业后,由王思琦接任队长。

在王思琦眼中,易仁君是一位很有亲切感,也很细致的人。“虽然她本身就是老人,但她总是不遗余力地帮助社区里有需要的独居、孤寡老人,为他们排忧解难。同时带领青年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弘扬志愿精神,今后我们也会更好地向她学习,让青春在奉献中绽放绚丽之花。”

37年来,花了多少钱,帮助过多少人,参加过多少活动,易仁君说自己早已经记不清了。她只知道如果谁有困难,就应该上前帮一把。

记者查询“宜昌志愿”平台看到,仅2022年6月至今共19个月时间里,易仁君就已参加活动500次,志愿服务总时长1731个小时,相当于平均每个月有26天在从事志愿服务。

“易仁君是非常实在的一个人,有活动就参加,十分低调,且乐于奉献,从早忙到晚从不喊苦喊累。”陈实说,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她经常带病参加志愿服务不歇息,恨不得天天奉献爱心,也希望她能多顾及自己的身体。

因为坚持参加志愿服务,许多人不理解易仁君,常觉得她天天忙得不行,却是在白忙活,这么辛苦没有一分钱收益不说,家里还越过越穷,不如普通人。对于这些,易仁君未作任何回应,只是一如既往地从事志愿服务事业。“我永远记得父亲的教导,能帮就帮,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黑暗,谁又会借着你的善良走出绝望。”

“只要还能动,就会坚持把志愿服务做下去。”在易仁君眼中,宜昌是好人之城、志愿之城,她现在做的微不足道。“希望更多的人能从身边做起,以身作则传承好家风,以举手之劳帮助有需要帮助的人,让爱心和温情永远流传下去。”(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刘晶晶 时刚

家人心声

女儿刘易舒:妈妈是我心里的那束光

从小看着别的小朋友总有妈妈陪,我就很羡慕,因为我的妈妈总是那么忙,没更多的时间陪我,对此我很不理解。爷爷、妈妈、爸爸总是说要服务他人,快乐自己,我也不理解。

直到5岁时,妈妈、爸爸带着我参加活动,看着老人们脸上有了笑容,残疾小朋友们眼中有了未来,就觉得心里暖暖的。我也渐渐明白服务他人,真的可以快乐自己。

随着年龄渐长,我发现,人与人之间就是这么奇妙,有时候不经意间的小小善举就可能唤起对生活的希望,甚至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每一个人都希望能沐浴阳光,追光而行。对于妈妈来说,爷爷是她心中的那束光,而对于我来说,妈妈就是我心里的那束光,我要追寻这束光,成为这束光,照亮更多人,温暖更多人。

做志愿者不图名、不图利,而且很苦很累,但每当我看到人们的笑脸和由衷的谢意,就觉得一切都值得,这辈子没白活,我也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如今,参与志愿服务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也会坚持做下去,和有需要的人一起共同面对生活、共同成长,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时刚 整理

记者手记

好家风成就幸福人生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好的家风不仅对个体家庭产生好的影响,同时也会感染到整个社会,逐渐使社会也形成一种更好的精神风貌。

偶尔做一件好事并不难,但坚持做几十年好事并带动家人甚至影响更多的人一起做好事,却非易事。易仁君一家通过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让雷锋精神、志愿精神如同春风化雨融入到家庭成员的生活中,使他们从中受益,也随之一代一代不断传承延续。

他们用点点微光的善举,努力实现着自身价值,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光和热,不仅人人心中都充满了幸福感、快乐感、充实感,更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人间美好,传递着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带动更多人积极投入到志愿服务中,成为爱心的传递者。

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也希望更多的家庭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整个家庭教育中,坚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以小家庭的和谐共建大社会的和谐,大家一起共同努力让世间充满暖意、让社会充满正能量、让生活更加美好幸福。(时刚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