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遗项目竹编。 (恩施图片库 李旒斐 摄)
近日,宣恩县第五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涉及传统技艺和传统医药两个类别。
名录渐丰,硕果累累,璀璨非遗一脉相传。宣恩县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宣恩县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理念,致力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以创新促传承、以保护促发展,推动非遗“活”起来、“火”起来,让优秀传统文化可听、可见、可触。
非遗满园竞争艳
薅草锣鼓、十姊妹歌、糖画、宣恩耍耍……2023年12月19日,宣恩县文化馆内,一个个非遗项目展示接踵而至,正在进行的第四批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面试考核,让人目不暇接。
“只要我还能动,就要把南戏唱下去。”颜学林是一位79岁的南戏传承人,他刚结束考核面试。
宣恩县历史文化悠久,民风民俗淳朴厚重,孕育了种类繁多、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如今,该县正在全力推进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截至目前,我县共有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91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2项、州级43项、县级91项。”该县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挖掘、整理、抢救、保护等措施,已初步建立了科学有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保护体系和传承机制。
非遗是根,人就是魂。在完善代表性名录的基础上,该县加大资金投入和保障力度,累计争取专项资金1128万元,切实提升非遗保护的能力和水平。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开展抢救性记录保护,出台《宣恩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修订)的通知》《宣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传习所)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完成5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及12项州、县非遗代表性名录抢救性记录保护工作。
加强传承人队伍培养,落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补助资金,在落实国家、省、州政策的基础上,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每年补助传承津贴,支持技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创业。截至目前,各级代表性传承人收徒1000余人,年均培训1000余人次,组建社会文艺团队117支,每年为群众进行非遗表演近千场。
朱尹国是一名95后三棒鼓非遗传承人,学生时期偶然通过网络视频接触三棒鼓,产生兴趣,而后致力于传承、发扬三棒鼓,今年已是第六个年头。
如今,越来越多85后、90后人群加入非遗传承人行列,为非遗注入年轻力量。
目前,该县健在的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123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9人、州级26人、县级87人。
聚力传承迎新生
保护守根,传承方能显韵。宣恩耍耍“耍”进中南海,土家吊脚楼建造技艺登上央视,薅草锣鼓参加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展演……宣恩非遗屡次走向全国,影响力不断扩大,品牌不断擦亮。
近年来,该县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责任、形成合力”的思路,依托“两会三赛四节”品牌节庆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开展非遗展示展演,让非遗保护成果人民共享。
“语言通俗、唱腔独特,我第一次听,觉得很新奇,有意思。”来自大连的游客刘婧茜看完三棒鼓表演后如是说。
2023年春节、元宵节期间,宣恩非遗深度融入新春灯展艺术节,开展非遗展演27场,为广大市民、游客献上了一场场文化盛宴。
同时,该县还不断打造非遗传承阵地,在全州率先建成非遗展示馆,结合打造“一县一品”“一乡一品”,在全县9个乡镇建设非遗传习基地12个,传习馆(所)10个,传统工艺振兴示范基地4个,传统工艺工作站4个,民族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16所,初步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传习体系。
“全方位开展非遗‘六进’活动,通过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等,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的群众零距离接触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同时,为进一步延续非遗保护成果研究与传播,该县先后汇编整理出版了《宣恩民间歌谣精选》《宣恩耍耍》《宣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书籍,共计300余万字。
“非遗+”创新发展向未来
千载非遗薪火接续,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一直以来,宣恩积极探索“非遗+旅游”“非遗+餐饮”“非遗+乡村振兴”“非遗+政策宣讲”等模式,创新传承路径,非遗实现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的跨越。
“非遗+旅游”展非遗魅力,打造夜间沉浸式非遗演出项目。近年来,该县在仙山贡水旅游区开展常态化演绎,深挖土苗侗文化内涵,科学布局非遗景观,丰富研学产品。以伍家台贡茶制作技艺为核心的伍家台贡茶文化体验游成功入选全国20条茶旅精品线路。
“非遗+餐饮”刺激游客味蕾,让非遗真正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宣恩烤活鱼、张关合渣、包谷粑、厥粑等一大批非遗美食不仅是本地人的餐桌必备,更成为外地游客必打卡的美食。
“非遗+乡村振兴”释放产业活力。依托伍家台贡茶制作技艺的宣恩伍台昌臣茶叶有限公司产值突破10.65亿元,带动近10万人吃上“茶叶饭”。以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为核心的彭家寨景区,建成了一个活化的、动态的、再生的土家泛博物馆,彭家寨“两河口模式”入选2023年第四届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非遗+政策宣讲”显非遗灵韵,让文化走向社会,亲近群众。宣恩县非遗传习所利用三棒鼓、高腔山歌等方式进行理论政策宣讲,2023年,三棒鼓《为党作颂词》亮相全国非遗曲艺周。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非遗,宣传政策,让百姓听得懂,这是我们传承人的责任,更是骄傲。”县非遗传习所所长罗义杰说。
文化承载一代又一代的芳华,非遗在时间的雕琢中积淀,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
未来,宣恩非遗将扬帆远航,续写非遗活化传承的新时代华章。(恩施日报 通讯员 张曾娅)
发表时间:2024-01-10 来源:湖北文明网
省级非遗项目竹编。 (恩施图片库 李旒斐 摄)
近日,宣恩县第五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涉及传统技艺和传统医药两个类别。
名录渐丰,硕果累累,璀璨非遗一脉相传。宣恩县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宣恩县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理念,致力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以创新促传承、以保护促发展,推动非遗“活”起来、“火”起来,让优秀传统文化可听、可见、可触。
非遗满园竞争艳
薅草锣鼓、十姊妹歌、糖画、宣恩耍耍……2023年12月19日,宣恩县文化馆内,一个个非遗项目展示接踵而至,正在进行的第四批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面试考核,让人目不暇接。
“只要我还能动,就要把南戏唱下去。”颜学林是一位79岁的南戏传承人,他刚结束考核面试。
宣恩县历史文化悠久,民风民俗淳朴厚重,孕育了种类繁多、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如今,该县正在全力推进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截至目前,我县共有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91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2项、州级43项、县级91项。”该县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挖掘、整理、抢救、保护等措施,已初步建立了科学有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保护体系和传承机制。
非遗是根,人就是魂。在完善代表性名录的基础上,该县加大资金投入和保障力度,累计争取专项资金1128万元,切实提升非遗保护的能力和水平。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开展抢救性记录保护,出台《宣恩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修订)的通知》《宣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传习所)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完成5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及12项州、县非遗代表性名录抢救性记录保护工作。
加强传承人队伍培养,落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补助资金,在落实国家、省、州政策的基础上,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每年补助传承津贴,支持技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创业。截至目前,各级代表性传承人收徒1000余人,年均培训1000余人次,组建社会文艺团队117支,每年为群众进行非遗表演近千场。
朱尹国是一名95后三棒鼓非遗传承人,学生时期偶然通过网络视频接触三棒鼓,产生兴趣,而后致力于传承、发扬三棒鼓,今年已是第六个年头。
如今,越来越多85后、90后人群加入非遗传承人行列,为非遗注入年轻力量。
目前,该县健在的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123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9人、州级26人、县级87人。
聚力传承迎新生
保护守根,传承方能显韵。宣恩耍耍“耍”进中南海,土家吊脚楼建造技艺登上央视,薅草锣鼓参加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展演……宣恩非遗屡次走向全国,影响力不断扩大,品牌不断擦亮。
近年来,该县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责任、形成合力”的思路,依托“两会三赛四节”品牌节庆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开展非遗展示展演,让非遗保护成果人民共享。
“语言通俗、唱腔独特,我第一次听,觉得很新奇,有意思。”来自大连的游客刘婧茜看完三棒鼓表演后如是说。
2023年春节、元宵节期间,宣恩非遗深度融入新春灯展艺术节,开展非遗展演27场,为广大市民、游客献上了一场场文化盛宴。
同时,该县还不断打造非遗传承阵地,在全州率先建成非遗展示馆,结合打造“一县一品”“一乡一品”,在全县9个乡镇建设非遗传习基地12个,传习馆(所)10个,传统工艺振兴示范基地4个,传统工艺工作站4个,民族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16所,初步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传习体系。
“全方位开展非遗‘六进’活动,通过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等,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的群众零距离接触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同时,为进一步延续非遗保护成果研究与传播,该县先后汇编整理出版了《宣恩民间歌谣精选》《宣恩耍耍》《宣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书籍,共计300余万字。
“非遗+”创新发展向未来
千载非遗薪火接续,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一直以来,宣恩积极探索“非遗+旅游”“非遗+餐饮”“非遗+乡村振兴”“非遗+政策宣讲”等模式,创新传承路径,非遗实现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的跨越。
“非遗+旅游”展非遗魅力,打造夜间沉浸式非遗演出项目。近年来,该县在仙山贡水旅游区开展常态化演绎,深挖土苗侗文化内涵,科学布局非遗景观,丰富研学产品。以伍家台贡茶制作技艺为核心的伍家台贡茶文化体验游成功入选全国20条茶旅精品线路。
“非遗+餐饮”刺激游客味蕾,让非遗真正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宣恩烤活鱼、张关合渣、包谷粑、厥粑等一大批非遗美食不仅是本地人的餐桌必备,更成为外地游客必打卡的美食。
“非遗+乡村振兴”释放产业活力。依托伍家台贡茶制作技艺的宣恩伍台昌臣茶叶有限公司产值突破10.65亿元,带动近10万人吃上“茶叶饭”。以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为核心的彭家寨景区,建成了一个活化的、动态的、再生的土家泛博物馆,彭家寨“两河口模式”入选2023年第四届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非遗+政策宣讲”显非遗灵韵,让文化走向社会,亲近群众。宣恩县非遗传习所利用三棒鼓、高腔山歌等方式进行理论政策宣讲,2023年,三棒鼓《为党作颂词》亮相全国非遗曲艺周。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非遗,宣传政策,让百姓听得懂,这是我们传承人的责任,更是骄傲。”县非遗传习所所长罗义杰说。
文化承载一代又一代的芳华,非遗在时间的雕琢中积淀,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
未来,宣恩非遗将扬帆远航,续写非遗活化传承的新时代华章。(恩施日报 通讯员 张曾娅)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