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山秀水换新颜——通城文明创建工作纪实

A-   A+
发表时间:2024年01月30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银山小道,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在清扫落叶;秀水公园,游人如织,人们吹拉弹唱;宽阔街道两旁商铺门店整齐划一,行人秩序井然……虽是寒冬,地处幕阜山麓的通城县处处春潮涌动,文明创建新风荡漾。

近年来,通城县以务实苦干的作风推动文明城市创建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城市文明程度逐步提升,城市品牌形象逐渐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打响攻坚战 凝聚创文“向心力”

冬日暖阳下,行走在通城县城大街小巷,乡间村头屋场,处处感受到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氛围。

“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目标,紧盯短板、聚力攻坚,凝心聚力打赢创文攻坚之年‘翻身仗’,以高水平文明创建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3年2月17日,通城县成立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指挥部,县委书记刘中英当众承诺。

以上率下、高位推动。书记、县长任双指挥长,县委、县政府把创文作为“一把手”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并组织实施,一体督查考核。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指挥部办公室与县委文明办合署办公,由一名副县级干部任办公室主任。印发了《通城县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指挥部办公室内设机构职责和工作机制》,内设综合协调、文明促进等7个组,人员从全县范围之内抽调。

文明创建,舆论先行。通城县融媒体中心在“云上通城”客户端开辟了专栏《创文,从我做起》,并设置了《拍客·城市监督管理》版块。此外,该中心还在电视新闻栏目《通城新闻》、“云上通城”客户端、“通城发布”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相关新闻、政策信息等内容,以加强舆论引导和监督,调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事往一处做、智往一处谋,从而形成共同推进文明建设的力量。

“创建省级文明城市,要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举全县之力、聚全民之智,尽锐出战。”县委副书记、县长杨修伟多次在调研城区小区文明创建工作时郑重承诺。

解决老大难 提升百姓“幸福感”

文明创建的目的是提升群众“幸福感”。

“窗前路灯亮了,心里亮堂多了,小巷路也刷黑了,一抬脚是养老服务中心,饭也不用做了,老人食堂送餐上门。”昨日,隽水镇幸福小区80岁的续金新笑得满脸灿烂。此刻,小区门前广场上,孩子们在游乐设施上蹦蹦跳跳、家长或坐在旁边休闲长椅上歇脚、唠嗑,或使用健身器材锻炼身体。

“几个月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到处乱搭乱建,一到下雨天,小区由于排污不畅导致污水乱流,出行都很困难。”正在此处带娃游玩的李女士说,小区改造后,周边居民经常前来休闲娱乐。

除小区广场外,配套建设的养老服务中心也备受居民欢迎。隽水镇秀水社区党总支书记邱明介绍,养老服务中心老人食堂对80岁及以上老人免费,还可以送餐上门;对60岁至79岁的老人,每餐只收10元钱;对普通居民每餐按15元的标准收取费用。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祥明介绍,借助“城市更新”行动,幸福小区主动拆除违建、刷黑小区道路、铺设污水管网、建设休闲小广场,同时将游乐设施和树木划分责任区域,分配给居民管理,党员中心户带动居民轮流值日巡查小区卫生,共同维护小区卫生环境。

现在的幸福小区,一改往日脏乱差,变成环境优美、生活便捷、幸福和谐的小区。

老旧小区改造只是通城县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文明创建的一个缩影。

面对创文“大考”,通城县坚持把人民群众满意度作为考量工作成效的重要评价标准,紧紧围绕提升民生福祉,瞄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发力。该县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努力争取“城市更新”行动省级试点,以“共同缔造”,打造全新的宜居、环保、便捷、智慧城市。把老旧小区改造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点来抓,秉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的宗旨,以“一年一小变,三年大改变”为目标,推进小区“旧貌焕新颜”,计划通过5年时间对隽水镇老城区约10平方公里进行“城市更新”,并针对城区路难行、水难排、车难停等问题,制订滚动计划实施方案,建立“城市更新”项目库,确定107个城市建设项目,涵盖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管网改造、城市道路修建、园林规划、防洪排涝等方面,总投资约27亿元,用3年时间分期实施。

通城县还对小区污水、雨水、供水等管网及小区道路进行统筹改造,做成“零直排”“管线下地”“道路白改黑”;还通过增设停车设施、智慧安防、智能监控系统等提升小区服务功能。小区改造与管理同步,改造后的小区成立了党支部、业委会,实现“红色物业”全覆盖。

目前,阴山河改造工程、李家塘排水明渠改造工程、隽水河生态治理新塔桥上游段污水管网改造工程等35个一期项目正在加快推进,部分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已全面完工,二期35个项目正陆续启动施工。

“今年我们继续把老旧小区改造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全力推进,通过智慧化改造,让居民感受到改造后的小区更文明、更智慧、更幸福。”正在改造现场调研的县委副书记、县长杨修伟表示,小区改造和文明城市创建应保护好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及传统风貌,逐步恢复重建古八景、石板街、沿河文化长廊等历史人文景观,保留利用既有商业建筑,打造特色商业街,丰富街区业态,做到看有特点、吃有特色,更好满足居民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

借助老旧小区改造契机,通城县在城区改造12个小区公共通道合理施划停车位,缓解了停车难,改善了城区停车秩序;注重城市街道的清扫、保洁;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为目标,科学制定城区绿化品质提升工作,改造完成了10多条道路和多个小区绿化带,提升了绿化档次、品位,新建10多个“口袋公园”……如今,市民推开窗户,随处可见的绿色,让人神清气爽;走出家门,干净整洁、绿植环绕的“口袋公园”,给大家休闲玩乐增添了好去处,让人倍感幸福;驾车行驶,道路两旁绿植与鲜花相映成趣,绘制了一幅幅生态画卷,让城乡不断向理想人居环境迈进。

满城志愿红 唱响通城“好声音”

“我来说,你来听,预防诈骗记心中;网上交友让转账,小心谨慎别上当!”日前,通城县义工协会“反诈防诈”志愿宣传服务队在隽水镇湘汉社区开展反诈教育宣传活动。

通城县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全县志愿者注册人数5万余人,组建了党员志愿服务队近百支,去年至今共开展活动700余场,惠及群众10万余人,活跃度位居咸宁市第2名。县绿水青山志愿者协会会长刘卫国获评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县义工协会等15家组织被评为“通城县优秀志愿服务组织”。

通城县还把志愿服务的要求纳入了全县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考核测评体系之中,渗透到社会管理之中。

全县志愿服务队伍由以青年为主,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转变;志愿服务活动由阶段性活动为主,向经常性活动转变;志愿服务从松散型管理,向规范化管理转变;志愿者由动员招募“要你做”,向积极参与“我要做”转变。志愿服务正在成为全县人民的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时尚。

“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就做志愿者。”志愿者已成为一条条爱的“溪流”,与文明城市创建汇集成河,奔涌向前。

58岁的志愿者郑欣宜一大早穿着红色马甲,到秀水大道劝导文明出行。郑欣宜是一位残疾人,曾在城区以“跑麻木”为业。

“禁麻以后,我就参加了小红帽志愿者协会,至今已8年了。”她说,只要社区有需要,自己都会积极参与。去年,该县7家志愿协会开展志愿活动60场6000多人次,志愿红成为通城一道靓丽的风景。

如今,在隽水街头巷尾,总能与文明不期而遇。在秀水河畔,你定能看到数十年如一日清理河道垃圾的“民间河长”刘卫国;在红绿灯处,你准能看得见火红的“红马甲”;在雁塔广场,“兴贤夜诵”全民公益主题读书会活动每周六如期举行,已成为通城文明城市创建进程中的重要阵地;人们传唱着崇德向善的文明之歌,谈论着感人至深的“最美”故事,践行着真善美的文明行为,处处彰显文明温度和幸福底色,一幅幅文明画卷正在通城县城乡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李欢

银山秀水换新颜——通城文明创建工作纪实

发表时间:2024-01-30 来源:湖北文明网

银山小道,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在清扫落叶;秀水公园,游人如织,人们吹拉弹唱;宽阔街道两旁商铺门店整齐划一,行人秩序井然……虽是寒冬,地处幕阜山麓的通城县处处春潮涌动,文明创建新风荡漾。

近年来,通城县以务实苦干的作风推动文明城市创建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城市文明程度逐步提升,城市品牌形象逐渐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打响攻坚战 凝聚创文“向心力”

冬日暖阳下,行走在通城县城大街小巷,乡间村头屋场,处处感受到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氛围。

“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目标,紧盯短板、聚力攻坚,凝心聚力打赢创文攻坚之年‘翻身仗’,以高水平文明创建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3年2月17日,通城县成立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指挥部,县委书记刘中英当众承诺。

以上率下、高位推动。书记、县长任双指挥长,县委、县政府把创文作为“一把手”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并组织实施,一体督查考核。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指挥部办公室与县委文明办合署办公,由一名副县级干部任办公室主任。印发了《通城县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指挥部办公室内设机构职责和工作机制》,内设综合协调、文明促进等7个组,人员从全县范围之内抽调。

文明创建,舆论先行。通城县融媒体中心在“云上通城”客户端开辟了专栏《创文,从我做起》,并设置了《拍客·城市监督管理》版块。此外,该中心还在电视新闻栏目《通城新闻》、“云上通城”客户端、“通城发布”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相关新闻、政策信息等内容,以加强舆论引导和监督,调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事往一处做、智往一处谋,从而形成共同推进文明建设的力量。

“创建省级文明城市,要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举全县之力、聚全民之智,尽锐出战。”县委副书记、县长杨修伟多次在调研城区小区文明创建工作时郑重承诺。

解决老大难 提升百姓“幸福感”

文明创建的目的是提升群众“幸福感”。

“窗前路灯亮了,心里亮堂多了,小巷路也刷黑了,一抬脚是养老服务中心,饭也不用做了,老人食堂送餐上门。”昨日,隽水镇幸福小区80岁的续金新笑得满脸灿烂。此刻,小区门前广场上,孩子们在游乐设施上蹦蹦跳跳、家长或坐在旁边休闲长椅上歇脚、唠嗑,或使用健身器材锻炼身体。

“几个月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到处乱搭乱建,一到下雨天,小区由于排污不畅导致污水乱流,出行都很困难。”正在此处带娃游玩的李女士说,小区改造后,周边居民经常前来休闲娱乐。

除小区广场外,配套建设的养老服务中心也备受居民欢迎。隽水镇秀水社区党总支书记邱明介绍,养老服务中心老人食堂对80岁及以上老人免费,还可以送餐上门;对60岁至79岁的老人,每餐只收10元钱;对普通居民每餐按15元的标准收取费用。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祥明介绍,借助“城市更新”行动,幸福小区主动拆除违建、刷黑小区道路、铺设污水管网、建设休闲小广场,同时将游乐设施和树木划分责任区域,分配给居民管理,党员中心户带动居民轮流值日巡查小区卫生,共同维护小区卫生环境。

现在的幸福小区,一改往日脏乱差,变成环境优美、生活便捷、幸福和谐的小区。

老旧小区改造只是通城县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文明创建的一个缩影。

面对创文“大考”,通城县坚持把人民群众满意度作为考量工作成效的重要评价标准,紧紧围绕提升民生福祉,瞄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发力。该县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努力争取“城市更新”行动省级试点,以“共同缔造”,打造全新的宜居、环保、便捷、智慧城市。把老旧小区改造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点来抓,秉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的宗旨,以“一年一小变,三年大改变”为目标,推进小区“旧貌焕新颜”,计划通过5年时间对隽水镇老城区约10平方公里进行“城市更新”,并针对城区路难行、水难排、车难停等问题,制订滚动计划实施方案,建立“城市更新”项目库,确定107个城市建设项目,涵盖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管网改造、城市道路修建、园林规划、防洪排涝等方面,总投资约27亿元,用3年时间分期实施。

通城县还对小区污水、雨水、供水等管网及小区道路进行统筹改造,做成“零直排”“管线下地”“道路白改黑”;还通过增设停车设施、智慧安防、智能监控系统等提升小区服务功能。小区改造与管理同步,改造后的小区成立了党支部、业委会,实现“红色物业”全覆盖。

目前,阴山河改造工程、李家塘排水明渠改造工程、隽水河生态治理新塔桥上游段污水管网改造工程等35个一期项目正在加快推进,部分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已全面完工,二期35个项目正陆续启动施工。

“今年我们继续把老旧小区改造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全力推进,通过智慧化改造,让居民感受到改造后的小区更文明、更智慧、更幸福。”正在改造现场调研的县委副书记、县长杨修伟表示,小区改造和文明城市创建应保护好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及传统风貌,逐步恢复重建古八景、石板街、沿河文化长廊等历史人文景观,保留利用既有商业建筑,打造特色商业街,丰富街区业态,做到看有特点、吃有特色,更好满足居民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

借助老旧小区改造契机,通城县在城区改造12个小区公共通道合理施划停车位,缓解了停车难,改善了城区停车秩序;注重城市街道的清扫、保洁;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为目标,科学制定城区绿化品质提升工作,改造完成了10多条道路和多个小区绿化带,提升了绿化档次、品位,新建10多个“口袋公园”……如今,市民推开窗户,随处可见的绿色,让人神清气爽;走出家门,干净整洁、绿植环绕的“口袋公园”,给大家休闲玩乐增添了好去处,让人倍感幸福;驾车行驶,道路两旁绿植与鲜花相映成趣,绘制了一幅幅生态画卷,让城乡不断向理想人居环境迈进。

满城志愿红 唱响通城“好声音”

“我来说,你来听,预防诈骗记心中;网上交友让转账,小心谨慎别上当!”日前,通城县义工协会“反诈防诈”志愿宣传服务队在隽水镇湘汉社区开展反诈教育宣传活动。

通城县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全县志愿者注册人数5万余人,组建了党员志愿服务队近百支,去年至今共开展活动700余场,惠及群众10万余人,活跃度位居咸宁市第2名。县绿水青山志愿者协会会长刘卫国获评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县义工协会等15家组织被评为“通城县优秀志愿服务组织”。

通城县还把志愿服务的要求纳入了全县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考核测评体系之中,渗透到社会管理之中。

全县志愿服务队伍由以青年为主,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转变;志愿服务活动由阶段性活动为主,向经常性活动转变;志愿服务从松散型管理,向规范化管理转变;志愿者由动员招募“要你做”,向积极参与“我要做”转变。志愿服务正在成为全县人民的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时尚。

“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就做志愿者。”志愿者已成为一条条爱的“溪流”,与文明城市创建汇集成河,奔涌向前。

58岁的志愿者郑欣宜一大早穿着红色马甲,到秀水大道劝导文明出行。郑欣宜是一位残疾人,曾在城区以“跑麻木”为业。

“禁麻以后,我就参加了小红帽志愿者协会,至今已8年了。”她说,只要社区有需要,自己都会积极参与。去年,该县7家志愿协会开展志愿活动60场6000多人次,志愿红成为通城一道靓丽的风景。

如今,在隽水街头巷尾,总能与文明不期而遇。在秀水河畔,你定能看到数十年如一日清理河道垃圾的“民间河长”刘卫国;在红绿灯处,你准能看得见火红的“红马甲”;在雁塔广场,“兴贤夜诵”全民公益主题读书会活动每周六如期举行,已成为通城文明城市创建进程中的重要阵地;人们传唱着崇德向善的文明之歌,谈论着感人至深的“最美”故事,践行着真善美的文明行为,处处彰显文明温度和幸福底色,一幅幅文明画卷正在通城县城乡徐徐展开。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