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崔家坝镇“小村规”推动乡村“大治理”

A-   A+
发表时间:2023年09月28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走进恩施崔家坝镇斑竹园村贺家村组,水泥路干净、整洁,路边护砌的花池内,一簇簇黄金菊灿烂绽放;错落有致的民居,与花草、树木相映成趣。既有颜值又有内涵,这里处处彰显着乡村面貌的新变化。

“我们这里变化这么大,现在像花园一样,村规民约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都干劲十足。”贺家村村民徐世国不禁称赞道。

近年来,崔家坝镇将文明新风倡导、环境卫生等治理工作纳入村规民约,坚持以村民为主体,听民声、汇民意,充分发挥了“小村规”在加强基层治理、引领文明乡风方面的积极作用,斑竹园村贺家村组则以共同缔造为契机,大力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借助积分制和村规民约,我们每个季度都会围绕社会治安类、乡村建设类、公益美德类、家风家教类、表彰奖励类、人居环境类 这几方面,评选出红榜和黑榜,激励大家涵养好家风,形成好民风,培养乡风文明新风尚。”该村党支部书记聂传华介绍道。

规出新风尚,治愈老顽疾

“过去,我们结婚的习俗是礼金送得越多越好,鞭炮放得越多越热闹,不仅浪费,形成了互相攀比的陋习,还加重了村民的家庭负担。”斑竹园村村民向吉如说。

针对村民过去滥办酒席、薄养厚葬的铺张浪费行为,斑竹园村制定出了有针对性的约束条例,“婚丧嫁娶不铺张,文明乡风口口传”,杜绝大操大办和盲目攀比行为,这不仅“定”出了乡风文明新风貌,也收获了群众的一片好评。

“我们觉得很好,有了村规民约后,大家就有了自觉性,不像以前那样攀比,大家还互相监督。”斑竹园村村民龚荣鑫说。

村民正在学习村规民约

村民正在学习村规民约

按照“易记、易懂、易行”的原则,斑竹园村通过村民自己“提”、群众共同“议”的方式修订完善出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切实让村规民约“接地气”,在群众中焕发生命力。

“村规民约不是一纸空文,更不是墙上的装饰品,它是集广大干部群众智慧的成果,把它融进村民的心里,才能让村规民约更有力度。”该村村主任向凤成说。

“约”出好民风 ,润泽百姓心

在村规民约潜移默化的熏陶下,看得见的生活环境正悄然发生变化,看不见的文明乡风也吹进百姓心田。

斑竹园村斑竹园组龚荣鑫一家曾被评为“最美婆媳”典范——向秋香在工作上是丈夫的“贤内助”,将家中开设的华海伟砖瓦厂经营有序;生活中,她勤劳贤惠、为人宽厚,将家中事务料理得井井有条。家中97岁的退休党员干部龚克藩始终言传身教晚辈们和谐的家庭观念和甘于奉献的服务精神。

在斑竹园村的村规民约里,“孝老爱亲代代传”“低调做人不张狂”等通俗易懂的话语,字字句句都体现出崇德向善的淳朴民风。

村规民约作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凝聚着村民们的共同道德、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在教育引导村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勤俭持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在村民们对村规民约都很熟悉,像‘庭院整洁莫乱放’‘邻里团结胜远亲’‘艰苦朴素切莫忘’等内容,村里大小会都宣传,平时还要进行‘最美庭院’‘积分制’等评比,谁都不愿因不文明而被人看不起、丢面子。”在斑竹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该村党支部书记指着墙上的村规民约说。

共享好生活,乡村展新颜

村容村貌在悄然变化,文明乡风已滋润百姓心田。

在斑竹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书香馥郁,歌声阵阵。“以前没事时也没地方可去,便三五人一群,东家长西家短的,没矛盾也易闹出矛盾。现在只要闲下来,就往实践站跑。”说话间,村文化广场上响起歌声。

借着村规民约的浸润,斑竹园村按照“五共”理念总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改善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共建美好家园。

在社淌坪组,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科技小院”志愿服务队的力量,春种油菜苔、夏种向日葵,已经成功举办两届向阳花节,农文旅融合的路子越走越宽。 

向阳花节游客在花田打卡

“以前,我们住在平房子里,地上到处是鸡粪。现在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从卧室扫到大门口,而且我们也懂垃圾分类啦。”在贺家村组,见到记者,63岁的村民朱以进停下手中的活说。

为引导群众共同参与到公共建设中来,该村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深入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文明乡风培育等活动,营造美好的外部环境和纯朴的人文环境。结合以工代赈,以自主管理的方式加强共建共治,激发和鼓励村民和衷共济,同心协力参与“共同缔造”。

一路一风景、一组一画卷、一户一特色。斑竹园村借助村规民约,真正实现了用“共谋”解决“共想”、用“共建”解决“共盼”。

据了解,崔家坝镇把村规民约作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的重要抓手,12个村(社区),均已经完成了村规民约修订完善上墙工作。通过修村规、定民约、树新风的方式,“约”出了良好的村容村貌,还“约”出了移风易俗新风尚,更让村民从乡村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当事人”。(中国硒都网 特约记者 张祖芬 通讯员 周金)

责任编辑:王炯

恩施崔家坝镇“小村规”推动乡村“大治理”

发表时间:2023-09-28 来源:湖北文明网

走进恩施崔家坝镇斑竹园村贺家村组,水泥路干净、整洁,路边护砌的花池内,一簇簇黄金菊灿烂绽放;错落有致的民居,与花草、树木相映成趣。既有颜值又有内涵,这里处处彰显着乡村面貌的新变化。

“我们这里变化这么大,现在像花园一样,村规民约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都干劲十足。”贺家村村民徐世国不禁称赞道。

近年来,崔家坝镇将文明新风倡导、环境卫生等治理工作纳入村规民约,坚持以村民为主体,听民声、汇民意,充分发挥了“小村规”在加强基层治理、引领文明乡风方面的积极作用,斑竹园村贺家村组则以共同缔造为契机,大力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借助积分制和村规民约,我们每个季度都会围绕社会治安类、乡村建设类、公益美德类、家风家教类、表彰奖励类、人居环境类 这几方面,评选出红榜和黑榜,激励大家涵养好家风,形成好民风,培养乡风文明新风尚。”该村党支部书记聂传华介绍道。

规出新风尚,治愈老顽疾

“过去,我们结婚的习俗是礼金送得越多越好,鞭炮放得越多越热闹,不仅浪费,形成了互相攀比的陋习,还加重了村民的家庭负担。”斑竹园村村民向吉如说。

针对村民过去滥办酒席、薄养厚葬的铺张浪费行为,斑竹园村制定出了有针对性的约束条例,“婚丧嫁娶不铺张,文明乡风口口传”,杜绝大操大办和盲目攀比行为,这不仅“定”出了乡风文明新风貌,也收获了群众的一片好评。

“我们觉得很好,有了村规民约后,大家就有了自觉性,不像以前那样攀比,大家还互相监督。”斑竹园村村民龚荣鑫说。

村民正在学习村规民约

村民正在学习村规民约

按照“易记、易懂、易行”的原则,斑竹园村通过村民自己“提”、群众共同“议”的方式修订完善出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切实让村规民约“接地气”,在群众中焕发生命力。

“村规民约不是一纸空文,更不是墙上的装饰品,它是集广大干部群众智慧的成果,把它融进村民的心里,才能让村规民约更有力度。”该村村主任向凤成说。

“约”出好民风 ,润泽百姓心

在村规民约潜移默化的熏陶下,看得见的生活环境正悄然发生变化,看不见的文明乡风也吹进百姓心田。

斑竹园村斑竹园组龚荣鑫一家曾被评为“最美婆媳”典范——向秋香在工作上是丈夫的“贤内助”,将家中开设的华海伟砖瓦厂经营有序;生活中,她勤劳贤惠、为人宽厚,将家中事务料理得井井有条。家中97岁的退休党员干部龚克藩始终言传身教晚辈们和谐的家庭观念和甘于奉献的服务精神。

在斑竹园村的村规民约里,“孝老爱亲代代传”“低调做人不张狂”等通俗易懂的话语,字字句句都体现出崇德向善的淳朴民风。

村规民约作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凝聚着村民们的共同道德、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在教育引导村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勤俭持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在村民们对村规民约都很熟悉,像‘庭院整洁莫乱放’‘邻里团结胜远亲’‘艰苦朴素切莫忘’等内容,村里大小会都宣传,平时还要进行‘最美庭院’‘积分制’等评比,谁都不愿因不文明而被人看不起、丢面子。”在斑竹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该村党支部书记指着墙上的村规民约说。

共享好生活,乡村展新颜

村容村貌在悄然变化,文明乡风已滋润百姓心田。

在斑竹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书香馥郁,歌声阵阵。“以前没事时也没地方可去,便三五人一群,东家长西家短的,没矛盾也易闹出矛盾。现在只要闲下来,就往实践站跑。”说话间,村文化广场上响起歌声。

借着村规民约的浸润,斑竹园村按照“五共”理念总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改善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共建美好家园。

在社淌坪组,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科技小院”志愿服务队的力量,春种油菜苔、夏种向日葵,已经成功举办两届向阳花节,农文旅融合的路子越走越宽。 

向阳花节游客在花田打卡

“以前,我们住在平房子里,地上到处是鸡粪。现在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从卧室扫到大门口,而且我们也懂垃圾分类啦。”在贺家村组,见到记者,63岁的村民朱以进停下手中的活说。

为引导群众共同参与到公共建设中来,该村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深入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文明乡风培育等活动,营造美好的外部环境和纯朴的人文环境。结合以工代赈,以自主管理的方式加强共建共治,激发和鼓励村民和衷共济,同心协力参与“共同缔造”。

一路一风景、一组一画卷、一户一特色。斑竹园村借助村规民约,真正实现了用“共谋”解决“共想”、用“共建”解决“共盼”。

据了解,崔家坝镇把村规民约作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的重要抓手,12个村(社区),均已经完成了村规民约修订完善上墙工作。通过修村规、定民约、树新风的方式,“约”出了良好的村容村貌,还“约”出了移风易俗新风尚,更让村民从乡村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当事人”。(中国硒都网 特约记者 张祖芬 通讯员 周金)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