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文明种子“种”进村民心中——鄂州市华容区孔关村乡风蝶变记

A-   A+
发表时间:2023年03月17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三句半、渔鼓调、采莲船……“三八节”前夕,鄂州市华容区段店镇孔关村党群服务中心广场,数十位村民志愿者本色出演,为百余位乡亲送上了一场精彩的文娱大餐。

近年来,省社科联双创文化基金会变“送文化”为“种文化”,面向社会选聘3至4位志愿者,长年扎根孔关村服务乡风文明建设,带动越来越多村民开展文化活动。继2019年获全市“红旗示范村”后,该村去年又获“全省百佳村民委员会”称号。而在5年前,这里还是全区考核垫底的“软弱涣散村”。乡风蝶变何以发生?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前往孔关村蹲点调研。

从围桌打牌转向登台表演

孔关村有13个自然湾,728户、2300多人,年轻人外出打工较多,留家的大多是一老一小。

首批志愿服务小分队进驻孔关村后,入户聊天、帮干农活、关注健康、逢年过节慰问……白天黑夜,长年累月,他们和村民们打成一片,渐渐赢得了信任,聚拢了民心。

3年前,张友良从樊口中学退休,一得闲就打牌。去年5月,村党支部联合志愿小分队为全村当月出生的老人举行首场“寿星宴”,这让能歌善舞的张友良坐不住了。

“小分队办实事,不搞形式。”她当即响应,成了村里首位志愿者,编、排、演、主持等样样拿手,忙得不亦乐乎。有了榜样的示范,当地村民加入小分队的志愿者慢慢增多,74岁的涂春香便是其一。

舞台上,熊下湾表演队带来的《逛新城》清新欢快,涂春香拖着长辫边唱边舞,饰演女儿角色活灵活现。“以前我最爱打牌,午饭一过就在牌桌上。这半年多,没再打过一次牌。”她说,为了办好文艺活动,老伴儿熊细坤也加入进来,一人编一人演。

与涂春香同岁的胡秀荣已五世同堂,半年前加入志愿服务小分队,开始重拾儿时的文艺爱好,成为演出积极分子。“村里中老年人以前是围桌打牌的多,现在是登台表演的多,全村精气神回来了!”孔关村党支部书记何泽连介绍,本土志愿者已从起初不足20人扩充到了200余人。

心情开朗了,身体也硬朗了

这200多位村民志愿者中,最大的90多岁,最小的2岁多。其中,20多位骨干分9组进湾入户,常态化开展文艺活动。

“我们特别关注‘一老一小’的精神需求,带动更多人走上舞台展示自己。”志愿服务小分队队长郭熙林说,现在全村有四大文体中心和两处户外广场,湾湾建立了活动基地,家家都是活动阵地。

唱红歌、学国学、践行家风家教、宣讲党的好政策……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志愿者活动激发出民间活力。在这一过程中,许多村民心情开朗了,身体也硬朗了。

何晓连今年66岁,曾是段店中学校长。原先,他两次中风,导致手抬不起来。看到村里变化后,他决定从镇里返乡居住,天天参加志愿者活动,现在双手已能轻松举过头顶。

邻里琐事、婆媳难题等也在气氛和美、内容健康且持续开展的文艺活动中一一得到化解。熊家下湾钟红艮婆婆,老伴去世多年,儿子在外打工,平常与儿媳王三意居家,关系不很融洽。小分队开设传统文化课,王三意去听了几次后,被孝老爱亲的故事触动。有天晚上她听完课回家,主动要为婆婆洗脚,从此婆媳关系大转弯。

5组一对叔侄,侄子建新房,地基高了点,住一旁的叔叔不高兴了,认为压了自家风水,两家关系恶化。村干部多次协调不成,派出所多次调解也不成。最后,还是志愿者轮番上门,苦口婆心做通双方工作,侄儿向叔叔道了歉。

“志愿服务小分队不仅改善了党群关系,而且有助于加强基层治理。”何泽连说,村民们以往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如今大都主动配合村级日常工作。

去年,全村撂荒地整治达600多亩,在全镇17个村中是最多的。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乡贤、村民献爱心,或捐款、或筹资,赞助支持村里公益活动。

以文化人,移风易俗不再难

乡村活力重现,陋习悄然改变。

“攀比心理作祟,以前白喜事铺张浪费最大,丧事搞成了晚会。”谈及村里曾经的厚葬薄养风,38岁的村民熊海兵深有同感。

他是家中独子,离婚后独自带一儿一女,母亲重病卧床10多年。3年前,父亲因病突然离世,虽然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但熊海兵还是咬咬牙,按旧俗抬棺、做法事、办酒席,总计开销约7万元。

去年初,熊海兵母亲去世,此时村里已开始倡导厚养薄葬。这一回,他前后花费不到3万元。

一段时间,孔关村及周边地区都存在厚葬薄养现象。自2018年接任村支书起,何泽连和班子成员着力改变这一陋习,但“自上而下”推进并不顺利。直到乡风文明志愿服务小分队进驻并逐渐壮大后,厚养薄葬才渐渐成了新风尚。

“小分队委托德高望重的村民志愿者,遇到哪家老人去世,就前去劝导力戒铺张浪费。”他说,志愿者上门将心比心拉家常,村民们更容易接受,从而自发自觉移风易俗。

来自武汉市青山区的幼儿园退休教师刘秀艳刚满60岁,也是服务小分队中的成员。“以文化人,关键要入心。”她说,我们与村党支部一起发动村民,每天在一起开展活动,问寒问暖间建立了感情,说话也就有了分量。

2022年,孔关村先后举办大小活动近600场,周末公益儿童国学班授课44期,智慧父母课堂18期,夏季每天举办小规模家风家教课堂6场。段店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在全镇推广“孔关”模式。

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据介绍,除华容孔关外,省社科联双创文化基金会还派聘乡风文明志愿者到我省保康、大冶等地开展试点,都取得明显进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劲松 夏中华)

  “种”春风

  湖北日报评论员 程曼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这些年,孔关村的精神风貌发生可喜变化。从最初的4名驻村志愿者,到逐步发展壮大的200余人的本土志愿者队伍,从通过各类文艺活动激发村民意愿,到党群、干群联动拧成一股绳……孔关村的乡风文明蝶变,贵在因村制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活动,以对准群众胃口的场景呈现,把文明“种子”种进村民心田。

  “送文化”和“种文化”,一字之差。“送”是外在帮扶,“种”是内在驱动,从“送”到“种”,涵养文明新风的路径、机理提档升级,乡村因此补给能量、增添活力,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因此不断增强,精神文明作为民生幸福的重要内容因此展现新气象。

  有首老歌这样唱: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

  “种子”种下,精心呵护、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成风化人,循序渐进之中,文明的“春风”定能吹遍希望的田野,润物无声。


责任编辑:李欢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027-87238963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

将文明种子“种”进村民心中——鄂州市华容区孔关村乡风蝶变记

发表时间:2023-03-17 来源:湖北文明网

三句半、渔鼓调、采莲船……“三八节”前夕,鄂州市华容区段店镇孔关村党群服务中心广场,数十位村民志愿者本色出演,为百余位乡亲送上了一场精彩的文娱大餐。

近年来,省社科联双创文化基金会变“送文化”为“种文化”,面向社会选聘3至4位志愿者,长年扎根孔关村服务乡风文明建设,带动越来越多村民开展文化活动。继2019年获全市“红旗示范村”后,该村去年又获“全省百佳村民委员会”称号。而在5年前,这里还是全区考核垫底的“软弱涣散村”。乡风蝶变何以发生?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前往孔关村蹲点调研。

从围桌打牌转向登台表演

孔关村有13个自然湾,728户、2300多人,年轻人外出打工较多,留家的大多是一老一小。

首批志愿服务小分队进驻孔关村后,入户聊天、帮干农活、关注健康、逢年过节慰问……白天黑夜,长年累月,他们和村民们打成一片,渐渐赢得了信任,聚拢了民心。

3年前,张友良从樊口中学退休,一得闲就打牌。去年5月,村党支部联合志愿小分队为全村当月出生的老人举行首场“寿星宴”,这让能歌善舞的张友良坐不住了。

“小分队办实事,不搞形式。”她当即响应,成了村里首位志愿者,编、排、演、主持等样样拿手,忙得不亦乐乎。有了榜样的示范,当地村民加入小分队的志愿者慢慢增多,74岁的涂春香便是其一。

舞台上,熊下湾表演队带来的《逛新城》清新欢快,涂春香拖着长辫边唱边舞,饰演女儿角色活灵活现。“以前我最爱打牌,午饭一过就在牌桌上。这半年多,没再打过一次牌。”她说,为了办好文艺活动,老伴儿熊细坤也加入进来,一人编一人演。

与涂春香同岁的胡秀荣已五世同堂,半年前加入志愿服务小分队,开始重拾儿时的文艺爱好,成为演出积极分子。“村里中老年人以前是围桌打牌的多,现在是登台表演的多,全村精气神回来了!”孔关村党支部书记何泽连介绍,本土志愿者已从起初不足20人扩充到了200余人。

心情开朗了,身体也硬朗了

这200多位村民志愿者中,最大的90多岁,最小的2岁多。其中,20多位骨干分9组进湾入户,常态化开展文艺活动。

“我们特别关注‘一老一小’的精神需求,带动更多人走上舞台展示自己。”志愿服务小分队队长郭熙林说,现在全村有四大文体中心和两处户外广场,湾湾建立了活动基地,家家都是活动阵地。

唱红歌、学国学、践行家风家教、宣讲党的好政策……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志愿者活动激发出民间活力。在这一过程中,许多村民心情开朗了,身体也硬朗了。

何晓连今年66岁,曾是段店中学校长。原先,他两次中风,导致手抬不起来。看到村里变化后,他决定从镇里返乡居住,天天参加志愿者活动,现在双手已能轻松举过头顶。

邻里琐事、婆媳难题等也在气氛和美、内容健康且持续开展的文艺活动中一一得到化解。熊家下湾钟红艮婆婆,老伴去世多年,儿子在外打工,平常与儿媳王三意居家,关系不很融洽。小分队开设传统文化课,王三意去听了几次后,被孝老爱亲的故事触动。有天晚上她听完课回家,主动要为婆婆洗脚,从此婆媳关系大转弯。

5组一对叔侄,侄子建新房,地基高了点,住一旁的叔叔不高兴了,认为压了自家风水,两家关系恶化。村干部多次协调不成,派出所多次调解也不成。最后,还是志愿者轮番上门,苦口婆心做通双方工作,侄儿向叔叔道了歉。

“志愿服务小分队不仅改善了党群关系,而且有助于加强基层治理。”何泽连说,村民们以往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如今大都主动配合村级日常工作。

去年,全村撂荒地整治达600多亩,在全镇17个村中是最多的。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乡贤、村民献爱心,或捐款、或筹资,赞助支持村里公益活动。

以文化人,移风易俗不再难

乡村活力重现,陋习悄然改变。

“攀比心理作祟,以前白喜事铺张浪费最大,丧事搞成了晚会。”谈及村里曾经的厚葬薄养风,38岁的村民熊海兵深有同感。

他是家中独子,离婚后独自带一儿一女,母亲重病卧床10多年。3年前,父亲因病突然离世,虽然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但熊海兵还是咬咬牙,按旧俗抬棺、做法事、办酒席,总计开销约7万元。

去年初,熊海兵母亲去世,此时村里已开始倡导厚养薄葬。这一回,他前后花费不到3万元。

一段时间,孔关村及周边地区都存在厚葬薄养现象。自2018年接任村支书起,何泽连和班子成员着力改变这一陋习,但“自上而下”推进并不顺利。直到乡风文明志愿服务小分队进驻并逐渐壮大后,厚养薄葬才渐渐成了新风尚。

“小分队委托德高望重的村民志愿者,遇到哪家老人去世,就前去劝导力戒铺张浪费。”他说,志愿者上门将心比心拉家常,村民们更容易接受,从而自发自觉移风易俗。

来自武汉市青山区的幼儿园退休教师刘秀艳刚满60岁,也是服务小分队中的成员。“以文化人,关键要入心。”她说,我们与村党支部一起发动村民,每天在一起开展活动,问寒问暖间建立了感情,说话也就有了分量。

2022年,孔关村先后举办大小活动近600场,周末公益儿童国学班授课44期,智慧父母课堂18期,夏季每天举办小规模家风家教课堂6场。段店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在全镇推广“孔关”模式。

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据介绍,除华容孔关外,省社科联双创文化基金会还派聘乡风文明志愿者到我省保康、大冶等地开展试点,都取得明显进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劲松 夏中华)

  “种”春风

  湖北日报评论员 程曼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这些年,孔关村的精神风貌发生可喜变化。从最初的4名驻村志愿者,到逐步发展壮大的200余人的本土志愿者队伍,从通过各类文艺活动激发村民意愿,到党群、干群联动拧成一股绳……孔关村的乡风文明蝶变,贵在因村制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活动,以对准群众胃口的场景呈现,把文明“种子”种进村民心田。

  “送文化”和“种文化”,一字之差。“送”是外在帮扶,“种”是内在驱动,从“送”到“种”,涵养文明新风的路径、机理提档升级,乡村因此补给能量、增添活力,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因此不断增强,精神文明作为民生幸福的重要内容因此展现新气象。

  有首老歌这样唱: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

  “种子”种下,精心呵护、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成风化人,循序渐进之中,文明的“春风”定能吹遍希望的田野,润物无声。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