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耀荆楚】著名金属材料专家崔崑:钢铁院士心系家国 捐资千万一生淡泊

A-   A+
发表时间:2021年06月07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2020年8月,崔崑院士及夫人朱慧楠老师结婚67周年在家中合影。 (华中科技大学供图)

  阅读提要

  “他做的每一件事,我们每个人努努力或许可以做到,但他这样做了六七十年,将平凡做到了极致,就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人。”

  他就是我国著名金属材料专家崔崑,中国工程院院士。在2017年3月一次座谈会上,时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路钢说:“崔崑院士用60多年党龄、70年教龄、90多岁高龄,展示了一个党员多年来身体力行,始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我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一生俭朴,将毕生积蓄捐给贫困学生。从2013年至今,崔崑院士夫妇捐资助学已达1000万元。老人说,国家培育了自己,这不是“捐”,而是“还”。他像千锤百炼的特殊钢,锻造了自己,报效着国家。

  烽火求学路

  崔崑1925年出生于山东济南。上初中时,家乡沦陷,崔崑只得辍学在家,父亲教他英语、数学,又请私塾先生教他语文。1940年,崔崑考上齐鲁中学高中部,这是一所难得不受日本人控制的教会学校,任课老师大部分是齐鲁大学教授或副教授。尽管生活艰苦,崔崑学习勤奋,第一学年各科成绩居全校高中部第一。

  崔父是燕京大学毕业生。崔崑高中毕业后,父亲支持他离开沦陷区,去四川考大学。崔崑至今还记得从济南辗转到成都的艰难:沿途封锁,又有日兵追击,火车站不售票,他爬上火车,几天下来被黑烟熏成了黑人。到成都后,一边准备考大学,一边做临时工,在机场周围喷洒敌敌畏灭蚊,挣钱维持生活。

  后来,他被三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并选择了西迁至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机械系。

  大学毕业后,崔崑留校任教。后在国家调整中,武汉大学机械系并入新建立的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崔崑投入到华中工学院的创建中。1964年,崔崑带领同事逐步建成装备比较完整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实验室。1981年,他领导的华中工学院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成为全国高校该学科首批六个博士点之一。

  经历过战火纷飞,经历过新旧社会对比,崔崑经常对学生们说,要立志为中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当他年逾70岁时,学校希望他继续留在工作岗位,发光发热。于是,他自学计算机,很快学会上网查资料、自己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计算机指导学生等。迈入80岁,崔崑不再承担科研课题,但依然闲不住。

  2006年,他开始搜集资料,撰写《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当时,我国还没有一部全面系统的特殊钢专著。81岁的崔崑用电脑将自己一生的心血敲成文字,绘成图表。灯光见证着这位老人的执着,历时6年,终于完成。2013年,该书上下册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共10章,1574页,约200万字,含图828个,表格646个,被誉为“钢的百科全书”。

  崔崑的博士生、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柳林回忆,看着老师那么大年纪还自己编辑文字、制作图表,一点点输入、打印,我们都想帮帮他,可他总说“自己来”“你们都很忙”,硬是自己独立完成。

  2020年,治学严谨的崔崑又将此书再版,补充更新了相关内容。

  千锤百炼钢

  认识崔崑的人都说,他是一块千锤百炼的特殊钢。

  1958年,华中工学院选送崔崑赴苏联著名的莫斯科钢铁学院进修,专攻金属学及热处理专业,并以我国十分需要的特殊钢作为研习方向。在那里,崔崑如饥似渴地学习,两年后学成归国。彼时的新中国,工业生产起步不久,新型高性能模具钢是急需品,但相关研究是一片空白,生产不了这种钢,只能花大价钱进口。“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模具钢种!”痛下决心,身为教研室主任的他组织课题组,带着大家刻苦攻关。没有设备,他们想办法买,买不到,他们就自己做。结合我国资源条件,课题组设计了一种含铌基体钢,做出样品后,分头赴全国各地实践。崔崑在哈尔滨轴承厂住了3个月,反复实验,经3年多艰苦奋斗终于得到广泛推广,这项成果于1981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985年纳入国家工具钢标准。

  30多年来,崔崑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项,研制成10种新型模具钢,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5项,解决许多生产难题。凭借在金属材料研究领域的杰出成就,1997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原党总支书记郑恩焰说,崔崑的成果为国家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亿多元,但他一直保持着“工人教授”本色:曾经第一个跳进被暴雨淹没的实验室,排涝抢险;每研制成功一种新钢种,他会背着几十斤钢材,搭车到各地推广;工作中一马当先,生活中却完全不“麻烦”单位,连出差都很少用公车……

  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学生同样严格。作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崔崑共培养了24名博士、23名硕士,并不算多,但其中已有10多人成为博士生导师,在不同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教授熊惟皓是崔崑的博士生,1990年慕名拜在其门下。“31年相处,受益匪浅。”老师的治学严谨、关注学科前沿和朴素作风深深影响着他。“老师十分关心年轻人的发展。”材料学院副院长杨君友教授是在崔崑的鼓励下回国的,为了让他安心科研,崔崑从项目调配等各方面提供帮助。

  在崔崑潜移默化下,学生们也学会了为师之道,一代代接力传承。

受资助学生探望崔崑、朱慧楠夫妇。(华中科技大学供图)

  为国为民心

  千锤百炼钢却有一颗柔软的心。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崔崑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后,一部分奖金用于科研,一部分奖金作为互助基金,帮助有困难的老师暂渡难关。材料学院原党总支书记郑恩焰回忆,当年老师们生活条件都不太好,基金起了很大作用,许多老师困难解决后又反哺基金,一直持续了一二十年。

  崔崑与夫人朱慧楠好善。朱慧楠教授是华中科技大学原化学系化学教研室最早的教师之一,曾担任过理化系、化学系系主任。从2005年起,校工会的捐款单记录着夫妇俩每一次爱心。他们还会购置字典、图书、蚊帐等,捐给有需要的群众。

  2013年,崔崑和夫人朱慧楠、女儿崔明玲共同捐资420万元,在学校设立“勤奋励志助学金”,额度每人8000元。捐款在2013年至2017年5年内完成。学校相关负责人解释,以崔老师家里的积蓄,一次性拿不出这么多钱,崔老和家人就做了一个5年计划。

  作为教职员工,这样大额的捐赠,在学校历史上极为少见。有人建议以崔崑夫妇二人的名字为这个助学金命名,被二老谢绝了。

  2017年,此事才被公众得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曾赴老人家中采访,问及捐款动因,崔崑和夫人解释,他们不讲究吃、不讲究穿,工资有一些结余,就想捐出来,回馈社会。

  2018年,崔崑夫妇又拿出180万元,注入到“勤奋励志助学金”。

  2020年7月3日,崔崑夫妇再捐资400万元,设立“新生助学金”。从2020年开始,5年内每年向133名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资助6000元,年捐助金额80万元。

  此次捐资没有仪式,连留影照片都没有拍,两位老人认为,是国家培育了自己,设立基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他们的初心,不需要宣传。

  在科研领域勤奋治学,在生活中十分勤俭。几年前,人们才从媒体报道中得知,两位老人多年来省吃俭用,崔院士一件衬衣曾穿了30年。

  材料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袁新华介绍,崔老了解到尽管现在助学渠道比较多,但学校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比较多,他对学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学有所成,报效祖国。“勤奋励志”就是崔老对学生最重要的要求。

  目前,两项助学金已资助504人次。

  一封封写给崔崑的感谢信,饱含感激,更有自强不息、奋力前行的动力。

  “感谢您为我们这些寒门学子带来温暖与希望。爱需要传递。”材料系2013级学生卓娟从大二下学期开始,为在贵州支教时认识的一个小男孩每月资助300元。“这些钱都是我平时勤工俭学得来的,我打算一直资助他,直到他大学毕业。用我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在这份关爱和帮助下,材控系2015级学生李海顺利毕业,回到老家宁夏,材料系2016级学生翟哲回到家乡贵阳,他们都为当地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正在美国读博的2012级学生林惠向崔崑表示,铭记您的嘱托,学成后一定回来报效祖国……

  对年轻人关爱,对同龄者呵护。华中科技大学校区大,离退休老同志多,为方便老同志看病,2016年,崔崑还拿出20万元积蓄,给学校车队捐了一辆车,用于接送退休教职工。去年疫情期间,崔崑夫妇又捐出100万“特殊党费”,支持武汉抗疫。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位身材瘦小的老人,以侠骨柔情,以平凡的坚持,在喻家山留下佳话。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琳)

  【记者手记】

  “三不”院士的初心

  □方琳

  近年来,因为捐资助学,一向低调的崔崑、朱慧楠老两口“红”了。但面对媒体采访,他们多次婉拒。

  时常接触二老的学生、同事等人介绍,崔老是一位“三不”院士——

  不麻烦别人。年过九旬,身体也不太好,老两口常常去校医院,要么自己走,要么打车,从不开口要公车。老人总是一句话,可以自己解决的事,就不麻烦人。

  不搞特殊。抗疫期间捐款,他坚持到银行办理。出书费用拒绝学院承担,坚持自己掏钱,连送给学院的书也是他赠送的。

  不降低要求。对自己要求严,对项目课题和学生培养一样不放松,甚至“苛刻”到标点符号。学生们说,当时不理解,等到自己工作或带学生,才知道严谨的必要。

  从战火纷飞中走来,崔崑和夫人朱慧楠携手半个多世纪,乐善好施,却一生淡泊。

  崔老常对学生们说,我不需要你们都和我一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个人都要不忘初心,做一些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事。

责任编辑:李欢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027-87238963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

【德耀荆楚】著名金属材料专家崔崑:钢铁院士心系家国 捐资千万一生淡泊

发表时间:2021-06-07 来源:湖北文明网

2020年8月,崔崑院士及夫人朱慧楠老师结婚67周年在家中合影。 (华中科技大学供图)

  阅读提要

  “他做的每一件事,我们每个人努努力或许可以做到,但他这样做了六七十年,将平凡做到了极致,就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人。”

  他就是我国著名金属材料专家崔崑,中国工程院院士。在2017年3月一次座谈会上,时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路钢说:“崔崑院士用60多年党龄、70年教龄、90多岁高龄,展示了一个党员多年来身体力行,始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我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一生俭朴,将毕生积蓄捐给贫困学生。从2013年至今,崔崑院士夫妇捐资助学已达1000万元。老人说,国家培育了自己,这不是“捐”,而是“还”。他像千锤百炼的特殊钢,锻造了自己,报效着国家。

  烽火求学路

  崔崑1925年出生于山东济南。上初中时,家乡沦陷,崔崑只得辍学在家,父亲教他英语、数学,又请私塾先生教他语文。1940年,崔崑考上齐鲁中学高中部,这是一所难得不受日本人控制的教会学校,任课老师大部分是齐鲁大学教授或副教授。尽管生活艰苦,崔崑学习勤奋,第一学年各科成绩居全校高中部第一。

  崔父是燕京大学毕业生。崔崑高中毕业后,父亲支持他离开沦陷区,去四川考大学。崔崑至今还记得从济南辗转到成都的艰难:沿途封锁,又有日兵追击,火车站不售票,他爬上火车,几天下来被黑烟熏成了黑人。到成都后,一边准备考大学,一边做临时工,在机场周围喷洒敌敌畏灭蚊,挣钱维持生活。

  后来,他被三所名牌大学同时录取,并选择了西迁至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机械系。

  大学毕业后,崔崑留校任教。后在国家调整中,武汉大学机械系并入新建立的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崔崑投入到华中工学院的创建中。1964年,崔崑带领同事逐步建成装备比较完整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实验室。1981年,他领导的华中工学院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成为全国高校该学科首批六个博士点之一。

  经历过战火纷飞,经历过新旧社会对比,崔崑经常对学生们说,要立志为中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当他年逾70岁时,学校希望他继续留在工作岗位,发光发热。于是,他自学计算机,很快学会上网查资料、自己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计算机指导学生等。迈入80岁,崔崑不再承担科研课题,但依然闲不住。

  2006年,他开始搜集资料,撰写《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当时,我国还没有一部全面系统的特殊钢专著。81岁的崔崑用电脑将自己一生的心血敲成文字,绘成图表。灯光见证着这位老人的执着,历时6年,终于完成。2013年,该书上下册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共10章,1574页,约200万字,含图828个,表格646个,被誉为“钢的百科全书”。

  崔崑的博士生、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柳林回忆,看着老师那么大年纪还自己编辑文字、制作图表,一点点输入、打印,我们都想帮帮他,可他总说“自己来”“你们都很忙”,硬是自己独立完成。

  2020年,治学严谨的崔崑又将此书再版,补充更新了相关内容。

  千锤百炼钢

  认识崔崑的人都说,他是一块千锤百炼的特殊钢。

  1958年,华中工学院选送崔崑赴苏联著名的莫斯科钢铁学院进修,专攻金属学及热处理专业,并以我国十分需要的特殊钢作为研习方向。在那里,崔崑如饥似渴地学习,两年后学成归国。彼时的新中国,工业生产起步不久,新型高性能模具钢是急需品,但相关研究是一片空白,生产不了这种钢,只能花大价钱进口。“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模具钢种!”痛下决心,身为教研室主任的他组织课题组,带着大家刻苦攻关。没有设备,他们想办法买,买不到,他们就自己做。结合我国资源条件,课题组设计了一种含铌基体钢,做出样品后,分头赴全国各地实践。崔崑在哈尔滨轴承厂住了3个月,反复实验,经3年多艰苦奋斗终于得到广泛推广,这项成果于1981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985年纳入国家工具钢标准。

  30多年来,崔崑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项,研制成10种新型模具钢,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5项,解决许多生产难题。凭借在金属材料研究领域的杰出成就,1997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原党总支书记郑恩焰说,崔崑的成果为国家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亿多元,但他一直保持着“工人教授”本色:曾经第一个跳进被暴雨淹没的实验室,排涝抢险;每研制成功一种新钢种,他会背着几十斤钢材,搭车到各地推广;工作中一马当先,生活中却完全不“麻烦”单位,连出差都很少用公车……

  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学生同样严格。作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崔崑共培养了24名博士、23名硕士,并不算多,但其中已有10多人成为博士生导师,在不同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教授熊惟皓是崔崑的博士生,1990年慕名拜在其门下。“31年相处,受益匪浅。”老师的治学严谨、关注学科前沿和朴素作风深深影响着他。“老师十分关心年轻人的发展。”材料学院副院长杨君友教授是在崔崑的鼓励下回国的,为了让他安心科研,崔崑从项目调配等各方面提供帮助。

  在崔崑潜移默化下,学生们也学会了为师之道,一代代接力传承。

受资助学生探望崔崑、朱慧楠夫妇。(华中科技大学供图)

  为国为民心

  千锤百炼钢却有一颗柔软的心。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崔崑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后,一部分奖金用于科研,一部分奖金作为互助基金,帮助有困难的老师暂渡难关。材料学院原党总支书记郑恩焰回忆,当年老师们生活条件都不太好,基金起了很大作用,许多老师困难解决后又反哺基金,一直持续了一二十年。

  崔崑与夫人朱慧楠好善。朱慧楠教授是华中科技大学原化学系化学教研室最早的教师之一,曾担任过理化系、化学系系主任。从2005年起,校工会的捐款单记录着夫妇俩每一次爱心。他们还会购置字典、图书、蚊帐等,捐给有需要的群众。

  2013年,崔崑和夫人朱慧楠、女儿崔明玲共同捐资420万元,在学校设立“勤奋励志助学金”,额度每人8000元。捐款在2013年至2017年5年内完成。学校相关负责人解释,以崔老师家里的积蓄,一次性拿不出这么多钱,崔老和家人就做了一个5年计划。

  作为教职员工,这样大额的捐赠,在学校历史上极为少见。有人建议以崔崑夫妇二人的名字为这个助学金命名,被二老谢绝了。

  2017年,此事才被公众得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曾赴老人家中采访,问及捐款动因,崔崑和夫人解释,他们不讲究吃、不讲究穿,工资有一些结余,就想捐出来,回馈社会。

  2018年,崔崑夫妇又拿出180万元,注入到“勤奋励志助学金”。

  2020年7月3日,崔崑夫妇再捐资400万元,设立“新生助学金”。从2020年开始,5年内每年向133名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资助6000元,年捐助金额80万元。

  此次捐资没有仪式,连留影照片都没有拍,两位老人认为,是国家培育了自己,设立基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他们的初心,不需要宣传。

  在科研领域勤奋治学,在生活中十分勤俭。几年前,人们才从媒体报道中得知,两位老人多年来省吃俭用,崔院士一件衬衣曾穿了30年。

  材料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袁新华介绍,崔老了解到尽管现在助学渠道比较多,但学校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比较多,他对学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学有所成,报效祖国。“勤奋励志”就是崔老对学生最重要的要求。

  目前,两项助学金已资助504人次。

  一封封写给崔崑的感谢信,饱含感激,更有自强不息、奋力前行的动力。

  “感谢您为我们这些寒门学子带来温暖与希望。爱需要传递。”材料系2013级学生卓娟从大二下学期开始,为在贵州支教时认识的一个小男孩每月资助300元。“这些钱都是我平时勤工俭学得来的,我打算一直资助他,直到他大学毕业。用我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在这份关爱和帮助下,材控系2015级学生李海顺利毕业,回到老家宁夏,材料系2016级学生翟哲回到家乡贵阳,他们都为当地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正在美国读博的2012级学生林惠向崔崑表示,铭记您的嘱托,学成后一定回来报效祖国……

  对年轻人关爱,对同龄者呵护。华中科技大学校区大,离退休老同志多,为方便老同志看病,2016年,崔崑还拿出20万元积蓄,给学校车队捐了一辆车,用于接送退休教职工。去年疫情期间,崔崑夫妇又捐出100万“特殊党费”,支持武汉抗疫。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位身材瘦小的老人,以侠骨柔情,以平凡的坚持,在喻家山留下佳话。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琳)

  【记者手记】

  “三不”院士的初心

  □方琳

  近年来,因为捐资助学,一向低调的崔崑、朱慧楠老两口“红”了。但面对媒体采访,他们多次婉拒。

  时常接触二老的学生、同事等人介绍,崔老是一位“三不”院士——

  不麻烦别人。年过九旬,身体也不太好,老两口常常去校医院,要么自己走,要么打车,从不开口要公车。老人总是一句话,可以自己解决的事,就不麻烦人。

  不搞特殊。抗疫期间捐款,他坚持到银行办理。出书费用拒绝学院承担,坚持自己掏钱,连送给学院的书也是他赠送的。

  不降低要求。对自己要求严,对项目课题和学生培养一样不放松,甚至“苛刻”到标点符号。学生们说,当时不理解,等到自己工作或带学生,才知道严谨的必要。

  从战火纷飞中走来,崔崑和夫人朱慧楠携手半个多世纪,乐善好施,却一生淡泊。

  崔老常对学生们说,我不需要你们都和我一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个人都要不忘初心,做一些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事。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