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北精神文明建设简报第十三期

A-   A+
发表时间:2017年12月26日    来源:湖北省文明办

【工作动态】

武汉市“四个融入”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武汉市以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精神动力、文明行为、文化修养四个方面的文明素养为目标,注重农村精神文明创建过程中各方面工作的协同性,创造性地开展了“四个融入”工作,让乡风民风美起来,让人居环境美起来,让文化生活美起来,深入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武汉市落地生根。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文明创建工作融入到主题活动中

  一是主题活动引导。结合农村的特点,以主题活动为依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内核融入其中,推出“家风建设到农村”、“青年志愿者下农村” 、“科技服务进农村” 、“城管革命进农村” 、“留守儿童示范岗”、“田园春风演出队”、“集体婚庆礼堂”等12个主题活动。主题活动一波接一波、一浪高一浪,覆盖面广、衔接度高,形成了区区有“定制”的主题、街镇有确定的活动目标、村村有“管事”的理事会的态势,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精神家园的升华。

  二是道德示范引导。注重道德治理,针对好逸恶劳、奢侈浪费、诚信缺失、薄养厚葬等农村不良习气,进一步推进农村道德讲堂、“三下乡”“市民下乡”等活动,注重用道德楷模和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感染农民,引导农民群众破除大操大办、“人情债”、炫富斗阔、奢靡浪费等陋习。黄陂区的乡湾春晚、社区大厨房、新洲区的敬老食堂、蔡甸区的“树十孝百善,弘扬传统美德”示范点、东西湖区的留守儿童培训基地等都是农村文明建设的优秀成果。

  三是文明礼仪知识普及。将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纳入新农村建设,以市民日常生活礼仪为重点内容,编印文明礼仪宣传材料,在村湾、学校、企业、社区、家庭、新媒体平台开展文明礼仪培训、讲座、网络互动等活动,推动形成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二、以提升发展的内生动力为着力点,将文明创建工作融入到农民群众的精准扶贫、拼搏赶超的过程中

  一是强化舆论导向。加强扶贫攻坚典型人物宣传,提振拼搏赶超的无畏精神。组织动员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引导,着力于增强扶贫工作的精神支撑,提高宣传发动影响力。近年来我市扶贫攻坚工作的报道约450篇,为扶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完成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通过聚焦武汉扶贫一线上的扶贫工作者,推出了江夏好干部杨天地、“武汉好人”刘志耀等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同时,推介消泗村产业扶贫、长轩岭街建立农业产业化基地、青山区“互联网+扶贫”等优秀经验和做法,激发了自我奋进的内生动力。

  二是突出乡贤带动作用。树立农民群众自己的文明榜样,突出乡贤的带动作用。紧紧围绕精准扶贫这个与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第一民生工程,以乡贤为先锋激发农民群众的内生动力,带领农民群众走自强之路,着力解决“村落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蔡甸、新洲、黄陂等新城区重点引导本乡能人回乡创业,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退伍军人回乡下乡创业,鼓励中心城区有志创业者下乡投资,改善市民生活品质,带动乡村旅游业和文化发展,带领农民共同致富。蔡甸区星光村左少平回村发展,带领乡亲把负债780万元贫困村,变成了村集体收入6000多万元的全国文明村。还有全国劳动模范赵发所、泥鳅大王胡铁、大学生进农村致富带头人胡丹、返乡创业的打工妹熊秋红、付丹,致富带头人左文勇、胡涛,反哺乡俚的李家岗村的11乡贤等等。乡贤们在带领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同时,更是将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引入到群众生活中,一个村村有乡贤、镇镇有新风的现代化文明乡村蝶变的生动局面正在武汉形成。

  三、以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习惯为着力点,将文明创建融入到农民的行为养成教育活动中

  一是坚持文明素质从家庭细胞抓起。持续推进“家风工程”建设,守护文化根脉、厚培文明乡风,举办了“武汉市家风家训巡讲巡演活动200余场次;开展“好家风、好家规、好家训”故事汇、“最美家庭评选”和“好家风、好家训”征集活动,引导广大家庭树家风、谈家风、晒家风、诵家风;通过“微宣传”工作、“立足岗位 争创一流”先进典型事迹巡回宣讲、“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百姓宣讲”、寻访老苏区烈士的故事、文明农户评选、流动道德课堂等争创活动,有效地引导培育了友爱互助、奋斗自强的农村新风尚,涵养了“家贫子读书”、“父慈子爱”等优良家风。

  二是坚持养成教育落实到村户。建立了创建“十星级文明户”和“文明新村”的评选激励机制,将文明养成教育沿伸到村组、落实到农户,评选出了272个文明村(队、农村社区)、1970个十星级文明户。在黄陂区、新洲区等新城区,以文明餐桌、文明出行、文明办婚事丧事等为突破口,从诚信建设、环境卫生、消防安全、邻里关系、社会治安五个方面推进村民文明行为养成,一大批如孙东林、邵桃荣、龚翠先、汪熙林、张英等“中国好人”“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涌现出来。

  三是坚持以城带乡。以城市的文明新风带动乡风,建立了市级文明单位与村结对共建的长效运行机制,以建设“环境之美、风尚之美、人文之美、秩序之美、创业之美”为重点,持续推进全市1110个市级文明单位与新城区1110个村开展结对共建,共建项目达1930余个,惠及全市各个村湾。

  四、以提高农民文化修养为重点,文明创建融入到文化阵地建设之中

  一是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每个乡镇新增两个“百姓舞台”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工程示范点,持续开展送医、送书下乡活动;制发《武汉市中心农家书屋建设标准(试行)》,投入财政专项资金211.2万元,对现有农家书屋进行升级;制发《武汉市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实施方案》,财政配套资金2415.67万元,完成区级播控传输平台搭建,“村村响”光纤线路通达所有行政村和自然湾。

  二是送文化活动下乡。财政补贴资金290余万元,为全市2087个行政村放映电影25000余场;开展“送戏下乡”活动160场,惠及60多万农村群众;拨付资金398.4万元,为基层文艺团队配置器材等。由此,全市新城区农民文化活动阵地得到全面的巩固和加强。

  三是推进节日文艺活动。组织开展“文艺志愿者进农村”,利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民俗文化活动。以黄鹤群星奖、武汉之夏等为抓手,培育一批优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农村健身惠民工程和农运会,开展“千队万人健身舞大联动”活动,激发广大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责任编辑:何霄

2017年湖北精神文明建设简报第十三期

发表时间:2017-12-26 来源:湖北省文明办

【工作动态】

武汉市“四个融入”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武汉市以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精神动力、文明行为、文化修养四个方面的文明素养为目标,注重农村精神文明创建过程中各方面工作的协同性,创造性地开展了“四个融入”工作,让乡风民风美起来,让人居环境美起来,让文化生活美起来,深入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武汉市落地生根。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文明创建工作融入到主题活动中

  一是主题活动引导。结合农村的特点,以主题活动为依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内核融入其中,推出“家风建设到农村”、“青年志愿者下农村” 、“科技服务进农村” 、“城管革命进农村” 、“留守儿童示范岗”、“田园春风演出队”、“集体婚庆礼堂”等12个主题活动。主题活动一波接一波、一浪高一浪,覆盖面广、衔接度高,形成了区区有“定制”的主题、街镇有确定的活动目标、村村有“管事”的理事会的态势,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精神家园的升华。

  二是道德示范引导。注重道德治理,针对好逸恶劳、奢侈浪费、诚信缺失、薄养厚葬等农村不良习气,进一步推进农村道德讲堂、“三下乡”“市民下乡”等活动,注重用道德楷模和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感染农民,引导农民群众破除大操大办、“人情债”、炫富斗阔、奢靡浪费等陋习。黄陂区的乡湾春晚、社区大厨房、新洲区的敬老食堂、蔡甸区的“树十孝百善,弘扬传统美德”示范点、东西湖区的留守儿童培训基地等都是农村文明建设的优秀成果。

  三是文明礼仪知识普及。将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纳入新农村建设,以市民日常生活礼仪为重点内容,编印文明礼仪宣传材料,在村湾、学校、企业、社区、家庭、新媒体平台开展文明礼仪培训、讲座、网络互动等活动,推动形成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二、以提升发展的内生动力为着力点,将文明创建工作融入到农民群众的精准扶贫、拼搏赶超的过程中

  一是强化舆论导向。加强扶贫攻坚典型人物宣传,提振拼搏赶超的无畏精神。组织动员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引导,着力于增强扶贫工作的精神支撑,提高宣传发动影响力。近年来我市扶贫攻坚工作的报道约450篇,为扶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完成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通过聚焦武汉扶贫一线上的扶贫工作者,推出了江夏好干部杨天地、“武汉好人”刘志耀等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同时,推介消泗村产业扶贫、长轩岭街建立农业产业化基地、青山区“互联网+扶贫”等优秀经验和做法,激发了自我奋进的内生动力。

  二是突出乡贤带动作用。树立农民群众自己的文明榜样,突出乡贤的带动作用。紧紧围绕精准扶贫这个与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第一民生工程,以乡贤为先锋激发农民群众的内生动力,带领农民群众走自强之路,着力解决“村落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蔡甸、新洲、黄陂等新城区重点引导本乡能人回乡创业,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退伍军人回乡下乡创业,鼓励中心城区有志创业者下乡投资,改善市民生活品质,带动乡村旅游业和文化发展,带领农民共同致富。蔡甸区星光村左少平回村发展,带领乡亲把负债780万元贫困村,变成了村集体收入6000多万元的全国文明村。还有全国劳动模范赵发所、泥鳅大王胡铁、大学生进农村致富带头人胡丹、返乡创业的打工妹熊秋红、付丹,致富带头人左文勇、胡涛,反哺乡俚的李家岗村的11乡贤等等。乡贤们在带领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同时,更是将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引入到群众生活中,一个村村有乡贤、镇镇有新风的现代化文明乡村蝶变的生动局面正在武汉形成。

  三、以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习惯为着力点,将文明创建融入到农民的行为养成教育活动中

  一是坚持文明素质从家庭细胞抓起。持续推进“家风工程”建设,守护文化根脉、厚培文明乡风,举办了“武汉市家风家训巡讲巡演活动200余场次;开展“好家风、好家规、好家训”故事汇、“最美家庭评选”和“好家风、好家训”征集活动,引导广大家庭树家风、谈家风、晒家风、诵家风;通过“微宣传”工作、“立足岗位 争创一流”先进典型事迹巡回宣讲、“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百姓宣讲”、寻访老苏区烈士的故事、文明农户评选、流动道德课堂等争创活动,有效地引导培育了友爱互助、奋斗自强的农村新风尚,涵养了“家贫子读书”、“父慈子爱”等优良家风。

  二是坚持养成教育落实到村户。建立了创建“十星级文明户”和“文明新村”的评选激励机制,将文明养成教育沿伸到村组、落实到农户,评选出了272个文明村(队、农村社区)、1970个十星级文明户。在黄陂区、新洲区等新城区,以文明餐桌、文明出行、文明办婚事丧事等为突破口,从诚信建设、环境卫生、消防安全、邻里关系、社会治安五个方面推进村民文明行为养成,一大批如孙东林、邵桃荣、龚翠先、汪熙林、张英等“中国好人”“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涌现出来。

  三是坚持以城带乡。以城市的文明新风带动乡风,建立了市级文明单位与村结对共建的长效运行机制,以建设“环境之美、风尚之美、人文之美、秩序之美、创业之美”为重点,持续推进全市1110个市级文明单位与新城区1110个村开展结对共建,共建项目达1930余个,惠及全市各个村湾。

  四、以提高农民文化修养为重点,文明创建融入到文化阵地建设之中

  一是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每个乡镇新增两个“百姓舞台”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工程示范点,持续开展送医、送书下乡活动;制发《武汉市中心农家书屋建设标准(试行)》,投入财政专项资金211.2万元,对现有农家书屋进行升级;制发《武汉市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实施方案》,财政配套资金2415.67万元,完成区级播控传输平台搭建,“村村响”光纤线路通达所有行政村和自然湾。

  二是送文化活动下乡。财政补贴资金290余万元,为全市2087个行政村放映电影25000余场;开展“送戏下乡”活动160场,惠及60多万农村群众;拨付资金398.4万元,为基层文艺团队配置器材等。由此,全市新城区农民文化活动阵地得到全面的巩固和加强。

  三是推进节日文艺活动。组织开展“文艺志愿者进农村”,利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民俗文化活动。以黄鹤群星奖、武汉之夏等为抓手,培育一批优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农村健身惠民工程和农运会,开展“千队万人健身舞大联动”活动,激发广大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