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久久为功抓好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

A-   A+
发表时间:2024年07月24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垃圾分类、节约资源,变废为宝、利国利民。实行垃圾分类,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事关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近年来,十堰市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将垃圾分类纳入乡村建设“六件事”,把这件“关键小事”当成民生大事来抓,助力绿色低碳发展、和美乡村建设。

从典型示范到由点及面

探索形成垃圾分类“十堰经验”

沙沟,郧西县关防乡一个偏远山村。

该村曾像不少村庄一样垃圾围村“脏乱差”,影响了旅游业发展。如何改变落后面貌?2019年底,该村正式启动垃圾分类工作,将其作为农村环境整治的主抓手,结合实际推行“两类四分法”,即初次分“可腐烂”“不可腐烂”两类,再按“能埋的、能卖的、能烧的、有害的”四种形态细分。其中,“能卖的”通过回收变废为宝。

沙沟之变的内核,在于跳出农村看农村,放宽眼界,敢想敢干。不少城市都尚未推行到位的垃圾分类工作,在这个小山村得到落实,并形成“沙沟经验”。

2023年2月1日,我市下发《关于学习郧西县沙沟村经验推动城乡“垃圾革命”活动的通知》,全面推广沙沟村垃圾分类经验,推动城乡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治理,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力争到2025年底,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的村达60%以上。

由点及面,“沙沟经验”全面铺开。

给垃圾分类,进行资源化处置,让垃圾变废为宝,村庄“颜值”提升……一年多时间,张湾区方滩乡方滩村垃圾分类成效显著。

结合“共同缔造”,加强激励引导,促进长效管理,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提档升级……目前,竹溪县龙坝镇肖家边村垃圾减量达80%。

设置资源回收屋4座、生活垃圾暂存点7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率达100%……在丹江口市习家店镇杏花村,“像眼睛容不下沙子一样容不下污水和垃圾”的理念深入人心。

变化带来新动力。各县(市、区)持续宣传教育,强化监督管理,让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文明新风尚,越来越多人参与进来,为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动力。

从把垃圾分类纳入乡村建设“六件事”,到垃圾分类在农村地区蔚然成风,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利用水平显著提高,这些变化折射出我市和美乡村建设成效,为绿色低碳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从“新风尚”到“好习惯”

“分”出美丽乡村新颜值

以前是“扔进一个桶”,现在是“细分好几类”;

以往发力“减源头”,而今实现“再利用”;

过去是“新风尚”,如今成为“好习惯”;

……

这是久久为功的定力,也是全民参与的成果。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十堰将实施“十大行动”,继续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其中,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行动明确创建垃圾分类达标村400个。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以人为核心,我市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充分调动全民参与创建垃圾分类达标村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体系,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在更大范围开花结果。

越来越多的改变正在发生。

思想观念之变——

以小家美共促全村美成为共识,从“要我分类”变成“我要分类”,这是群众的变化。从“我引导你干”到“撸起袖子一起干”,这是村干部的变化。从单纯注重“颜值”、追求“价值”到“颜值”“价值”双向转换,这是村集体的变化。

工作方法之变——

竹溪县汇湾镇在实行“两类四分法”的基础上,创新“三导模式”,以精细地“管”推动精准地“分”。入户指导。开展垃圾分类宣传进家庭、进学校、进村居等“五进”活动,将生活垃圾分类从“新鲜事”变为“平常事”。池边督导。每村配备2至3名督导员,引导村民正确分类投放垃圾,确保资源化利用。激励引导。开展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等活动,村民用积分可兑换洗洁精、洗衣粉等物品。

乡村发展之变——

垃圾统一处理后,村容村貌大为改善,为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年初,省政府发布通报命名2023年湖北旅游名镇、旅游名村和旅游名街,郧西县关防乡沙沟村、茅箭区茅塔乡东沟村入选湖北旅游名村,郧阳区柳陂镇龙韵艺术村入选湖北旅游名街。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市将一件件诸如“垃圾分类”这样的实事办好,让良好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十堰日报 记者 王靖 )

责任编辑:王炯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027-87238963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

十堰久久为功抓好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

发表时间:2024-07-24 来源:湖北文明网

垃圾分类、节约资源,变废为宝、利国利民。实行垃圾分类,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事关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近年来,十堰市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将垃圾分类纳入乡村建设“六件事”,把这件“关键小事”当成民生大事来抓,助力绿色低碳发展、和美乡村建设。

从典型示范到由点及面

探索形成垃圾分类“十堰经验”

沙沟,郧西县关防乡一个偏远山村。

该村曾像不少村庄一样垃圾围村“脏乱差”,影响了旅游业发展。如何改变落后面貌?2019年底,该村正式启动垃圾分类工作,将其作为农村环境整治的主抓手,结合实际推行“两类四分法”,即初次分“可腐烂”“不可腐烂”两类,再按“能埋的、能卖的、能烧的、有害的”四种形态细分。其中,“能卖的”通过回收变废为宝。

沙沟之变的内核,在于跳出农村看农村,放宽眼界,敢想敢干。不少城市都尚未推行到位的垃圾分类工作,在这个小山村得到落实,并形成“沙沟经验”。

2023年2月1日,我市下发《关于学习郧西县沙沟村经验推动城乡“垃圾革命”活动的通知》,全面推广沙沟村垃圾分类经验,推动城乡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治理,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力争到2025年底,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的村达60%以上。

由点及面,“沙沟经验”全面铺开。

给垃圾分类,进行资源化处置,让垃圾变废为宝,村庄“颜值”提升……一年多时间,张湾区方滩乡方滩村垃圾分类成效显著。

结合“共同缔造”,加强激励引导,促进长效管理,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提档升级……目前,竹溪县龙坝镇肖家边村垃圾减量达80%。

设置资源回收屋4座、生活垃圾暂存点7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率达100%……在丹江口市习家店镇杏花村,“像眼睛容不下沙子一样容不下污水和垃圾”的理念深入人心。

变化带来新动力。各县(市、区)持续宣传教育,强化监督管理,让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文明新风尚,越来越多人参与进来,为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动力。

从把垃圾分类纳入乡村建设“六件事”,到垃圾分类在农村地区蔚然成风,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利用水平显著提高,这些变化折射出我市和美乡村建设成效,为绿色低碳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从“新风尚”到“好习惯”

“分”出美丽乡村新颜值

以前是“扔进一个桶”,现在是“细分好几类”;

以往发力“减源头”,而今实现“再利用”;

过去是“新风尚”,如今成为“好习惯”;

……

这是久久为功的定力,也是全民参与的成果。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十堰将实施“十大行动”,继续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其中,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行动明确创建垃圾分类达标村400个。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以人为核心,我市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充分调动全民参与创建垃圾分类达标村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体系,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在更大范围开花结果。

越来越多的改变正在发生。

思想观念之变——

以小家美共促全村美成为共识,从“要我分类”变成“我要分类”,这是群众的变化。从“我引导你干”到“撸起袖子一起干”,这是村干部的变化。从单纯注重“颜值”、追求“价值”到“颜值”“价值”双向转换,这是村集体的变化。

工作方法之变——

竹溪县汇湾镇在实行“两类四分法”的基础上,创新“三导模式”,以精细地“管”推动精准地“分”。入户指导。开展垃圾分类宣传进家庭、进学校、进村居等“五进”活动,将生活垃圾分类从“新鲜事”变为“平常事”。池边督导。每村配备2至3名督导员,引导村民正确分类投放垃圾,确保资源化利用。激励引导。开展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等活动,村民用积分可兑换洗洁精、洗衣粉等物品。

乡村发展之变——

垃圾统一处理后,村容村貌大为改善,为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年初,省政府发布通报命名2023年湖北旅游名镇、旅游名村和旅游名街,郧西县关防乡沙沟村、茅箭区茅塔乡东沟村入选湖北旅游名村,郧阳区柳陂镇龙韵艺术村入选湖北旅游名街。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市将一件件诸如“垃圾分类”这样的实事办好,让良好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十堰日报 记者 王靖 )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