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市新时代好少年姚昌荣:以爱相“髓”,为生命“续航”

A-   A+
发表时间:2024年04月24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十五年前,我的体内流着母亲的血,十五年后,母亲体内留着我的血”。2023年3月7日,在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年仅15岁的姚昌荣完成了长达12小时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彼时的他虽然饱受着采集带来的疼痛,依然感到激动又充满希望,因为他的妈妈还在等他。

记忆中的妈妈

姚昌荣出生在当阳市淯溪镇脚东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自记事时起,姚昌荣就开始了留守生活,从幼儿园到小学二年级,昌荣在姑婆婆、外婆等不同亲戚家寄宿。2017年,姚昌荣的母亲从外地回来陪读,却意外被诊断出患上了血液病。自那时起,昌荣看着母亲每天拿药当饭吃,常常一餐要吃十几种药,但是治疗的结果却并不好,2019年开始,姚昌荣的母亲病情开始恶化,逐渐成为医院病房的“常驻”,在2022年一年的时间内,住院时长达到了9个月。“看着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病床上的样子,非常心疼,她明明是那么爱美的人。”回忆起生病的妈妈,昌荣忍不住又红了眼眶。

生命的反哺

2023年1月18日,姚昌荣如往常一样,打开微信想向母亲报平安,一条微信朋友圈几乎夺去了他的呼吸,那是一则被舅妈、姑婆婆等多个亲戚转发寻求帮助的众筹信息。看到母亲病恹恹地躺在病床上的照片,加上大段冰冷的文字,姚昌荣才知道,他的母亲患上了急性白血病,并且已恶化到生命只剩下短短三个月,为了不影响他的学习,父母一直隐瞒着他,如今唯一的治疗方法就是骨髓移植。姚昌荣第一时间就决定,他要去试试!

姚昌荣的外公外婆、舅舅一得到消息,就立马赶到医院进行配型,经过多次基因匹配度检测,母亲的亲缘关系中只有姚昌荣符合捐献条件。起初,因为担心昌荣的身体和学习,姚昌荣的母亲对于儿子的捐献提议是拒绝的。姚昌荣开始在网上大量搜索关于白血病相关的医学知识,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条件,积极咨询医生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然后再将这些信息讲给母亲听,并再三向母亲保证,会以自身身体为重,才让母亲同意手术。此时,距离手术还剩下52天的时间,姚昌荣坚持每天晨跑1500米,并做力量训练,锻炼心肺和肌肉功能,以更好的身体条件迎接手术。

手术前四天,姚昌荣开始在医院做术前相关准备,每天2次动员针注射,流鼻血、头晕、恶心等副作用接连发生,看着父亲担心的样子,昌荣还会笑着安慰父亲,说自己没事,千万别告诉母亲。3月6日早上8点,姚昌荣走进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随着设备开始运行,食指一样长的钢针扎进他的身体,看着血液被抽取送入分离设备,将造血干细胞分离出来,再输送到存储袋中。整整6个小时的漫长手术,姚昌荣的午饭都是躺在病床上父亲喂的,却被告知采集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只有200ml,未达到采集量标准,还需要再做一次。第二天,姚昌荣再次躺在采集室的病床上,开始了第二个长达6小时的采集手术,终于成功了。“手术过程中,母亲一直面带微笑地跟我视频通话,一想到那一袋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意味着可以给母亲带去生的希望,再痛也是值得的!”姚昌荣说道。

成为妈妈期望的样子

随着造血干细胞的顺利移植,看着母亲慢慢长出的头发,越来越好的精气神,一切都表明姚昌荣母亲的身体在慢慢好转。11月,姚昌荣母亲的病情再次复发,经过治疗,还是永远地离开了他。此时,姚昌荣正在准备第20届“外研社杯”全国中学生外语素养大赛决赛,料理完母亲的后事,姚昌荣便全身心投入到了备赛中,每天阅读两篇长篇英语文章,花费2个小时背诵积累词汇量、锻炼演讲技能,最终荣获湖北赛区决赛一等奖的好成绩。“小的时候,母亲带着我经过当阳一中的校门口,便跟我说要是我能考上这所学校就好了,我做到了!她一直希望我做一个身体健康、品格优良和成绩优秀的人,我不能辜负她的期望。”姚昌荣坚定地说道。

此外,在当阳市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举办的挫折主题教育活动中,姚昌荣毫不吝惜地分享了他与妈妈在医院抗战病魔的故事,有医院催缴医药费的无力感,有为了在安静环境下学习,坐在楼梯台阶上的冰冷,也有他和妈妈度过的美好时光……他鼓励同学们珍惜和父母的时光,做一个坚强乐观、勇往直前的人。“姚昌荣同学本身也是一种‘教育’,他给全校乃至全市的孩子都带来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姚昌荣的班主任龙老师说道。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哺之恩。孝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姚昌荣以实际行动,生动践行和传承了孝文化,引领全市未成年人投身孝老爱亲、感恩父母的行列。2023年,姚昌荣被授予“当阳市新时代好少年”“当阳市信义少年”称号。(当阳市委文明办、宜昌文明网)

责任编辑:何霄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027-87238963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

当阳市新时代好少年姚昌荣:以爱相“髓”,为生命“续航”

发表时间:2024-04-24 来源:湖北文明网

“十五年前,我的体内流着母亲的血,十五年后,母亲体内留着我的血”。2023年3月7日,在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年仅15岁的姚昌荣完成了长达12小时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彼时的他虽然饱受着采集带来的疼痛,依然感到激动又充满希望,因为他的妈妈还在等他。

记忆中的妈妈

姚昌荣出生在当阳市淯溪镇脚东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自记事时起,姚昌荣就开始了留守生活,从幼儿园到小学二年级,昌荣在姑婆婆、外婆等不同亲戚家寄宿。2017年,姚昌荣的母亲从外地回来陪读,却意外被诊断出患上了血液病。自那时起,昌荣看着母亲每天拿药当饭吃,常常一餐要吃十几种药,但是治疗的结果却并不好,2019年开始,姚昌荣的母亲病情开始恶化,逐渐成为医院病房的“常驻”,在2022年一年的时间内,住院时长达到了9个月。“看着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病床上的样子,非常心疼,她明明是那么爱美的人。”回忆起生病的妈妈,昌荣忍不住又红了眼眶。

生命的反哺

2023年1月18日,姚昌荣如往常一样,打开微信想向母亲报平安,一条微信朋友圈几乎夺去了他的呼吸,那是一则被舅妈、姑婆婆等多个亲戚转发寻求帮助的众筹信息。看到母亲病恹恹地躺在病床上的照片,加上大段冰冷的文字,姚昌荣才知道,他的母亲患上了急性白血病,并且已恶化到生命只剩下短短三个月,为了不影响他的学习,父母一直隐瞒着他,如今唯一的治疗方法就是骨髓移植。姚昌荣第一时间就决定,他要去试试!

姚昌荣的外公外婆、舅舅一得到消息,就立马赶到医院进行配型,经过多次基因匹配度检测,母亲的亲缘关系中只有姚昌荣符合捐献条件。起初,因为担心昌荣的身体和学习,姚昌荣的母亲对于儿子的捐献提议是拒绝的。姚昌荣开始在网上大量搜索关于白血病相关的医学知识,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条件,积极咨询医生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然后再将这些信息讲给母亲听,并再三向母亲保证,会以自身身体为重,才让母亲同意手术。此时,距离手术还剩下52天的时间,姚昌荣坚持每天晨跑1500米,并做力量训练,锻炼心肺和肌肉功能,以更好的身体条件迎接手术。

手术前四天,姚昌荣开始在医院做术前相关准备,每天2次动员针注射,流鼻血、头晕、恶心等副作用接连发生,看着父亲担心的样子,昌荣还会笑着安慰父亲,说自己没事,千万别告诉母亲。3月6日早上8点,姚昌荣走进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随着设备开始运行,食指一样长的钢针扎进他的身体,看着血液被抽取送入分离设备,将造血干细胞分离出来,再输送到存储袋中。整整6个小时的漫长手术,姚昌荣的午饭都是躺在病床上父亲喂的,却被告知采集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只有200ml,未达到采集量标准,还需要再做一次。第二天,姚昌荣再次躺在采集室的病床上,开始了第二个长达6小时的采集手术,终于成功了。“手术过程中,母亲一直面带微笑地跟我视频通话,一想到那一袋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意味着可以给母亲带去生的希望,再痛也是值得的!”姚昌荣说道。

成为妈妈期望的样子

随着造血干细胞的顺利移植,看着母亲慢慢长出的头发,越来越好的精气神,一切都表明姚昌荣母亲的身体在慢慢好转。11月,姚昌荣母亲的病情再次复发,经过治疗,还是永远地离开了他。此时,姚昌荣正在准备第20届“外研社杯”全国中学生外语素养大赛决赛,料理完母亲的后事,姚昌荣便全身心投入到了备赛中,每天阅读两篇长篇英语文章,花费2个小时背诵积累词汇量、锻炼演讲技能,最终荣获湖北赛区决赛一等奖的好成绩。“小的时候,母亲带着我经过当阳一中的校门口,便跟我说要是我能考上这所学校就好了,我做到了!她一直希望我做一个身体健康、品格优良和成绩优秀的人,我不能辜负她的期望。”姚昌荣坚定地说道。

此外,在当阳市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举办的挫折主题教育活动中,姚昌荣毫不吝惜地分享了他与妈妈在医院抗战病魔的故事,有医院催缴医药费的无力感,有为了在安静环境下学习,坐在楼梯台阶上的冰冷,也有他和妈妈度过的美好时光……他鼓励同学们珍惜和父母的时光,做一个坚强乐观、勇往直前的人。“姚昌荣同学本身也是一种‘教育’,他给全校乃至全市的孩子都带来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姚昌荣的班主任龙老师说道。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哺之恩。孝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姚昌荣以实际行动,生动践行和传承了孝文化,引领全市未成年人投身孝老爱亲、感恩父母的行列。2023年,姚昌荣被授予“当阳市新时代好少年”“当阳市信义少年”称号。(当阳市委文明办、宜昌文明网)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