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历史语境与当代语境下的长江故事——《长江这10年》创作谈

A-   A+
发表时间:2024年04月12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李鲁平

像长江这样的大河,对讲述者会提出巨大的挑战,因为它源远流长,因为它大气磅礴,因为它窈窈冥冥,因为它纷繁复杂,所谓大象无形,所谓不可名状,所谓一言难尽,无非如此。讲述长江之难,不是今人才有的感受。李白的“唯见长江天际流”早就表达了,千言万语最终归结到“流”。这与人们描述大海“无边无际”如出一辙。面对大海的浩渺,尝试了无数个词语,最后发现还不如就说“无边无际”来得实在,它道出了人的视力的边界。

长篇非虚构《长江这10年》讲述的是中国第一大河——长江的故事,它最基础的依据都隐藏在如下数据的背后,即,长江是一个长6300余公里、干流涵盖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80万平方公里范围的超大河系。长江有数以千计的大小支流,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就有400多条。年入海水量达9513亿立方米,占全国河流总入海水量的三分之一以上。长江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9959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的百分之三十六,单位国土面积水资源量约为全国平均值的2倍,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百分之四十。在《长江这10年》中,我努力做的是从历史与现实两个层面,挖掘这些信息的内涵以及与人、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因此,历史语境中的长江故事深深打上了人类文明艰辛前行的烙印。从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到浙江的河姆渡遗址,一个个远古遗址向人们呈现的长江流域水稻驯化、种植的过程;而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湖北盘龙城遗址、四川三星堆遗址、安徽铜陵古矿冶遗址,等等,又向人们展示了几千年前青铜文明的勃兴与辉煌。在历史沉淀的基础上,长江流域的农业文明成就了“两湖熟、天下足”的佳话,书写了京杭大运河上繁忙的漕运篇章,也建构了富庶江南、天堂苏杭、天府之国等等令人神往的图景。

历史语境中的长江故事也充满了历史风云、民间故事、神话传奇、诗文风韵。大禹治水13年,足迹遍布长江两岸;娥皇女英寻找舜帝,泪洒洞庭;炎帝神农教民开荒,耕种五谷;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造福成都平原;孙叔敖开凿扬水运河,沟通长江与汉江。乃至于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争相灿烂;文人墨客博览大江南北,锦绣文章层出不穷。陶渊明隐居柴桑,杜甫搭建草堂、李白登黄鹤楼、王勃上滕王阁、白居易浔阳送客、苏轼夜游赤壁、王安石行船京口……《归园田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岳阳楼记》《滕王阁序》《琵琶行》《赤壁赋》《泊船瓜洲》……这些以长江为背景的历史、传说、故事,这些以长江为背景的诗词歌赋,都是历史语境下长江故事的文化沃土。如此广博的长江文化,为《长江这10年》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但《长江这10年》的任务是反映当代长江的发展变化,既不能离开长江文化的历史土壤,也不能偏离选题,去专注梳理长江文化的历史面貌。

如同长江水每天都是新的,每一年每一天长江都有新故事。当代语境下的长江故事更加纷繁斑斓。立足于历史的土壤,长江沿岸诞生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一颗颗明珠,在时代和社会进程中,从长江上游的攀枝花到下游的上海,这些明珠连缀成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它们或演变成中国的冶金工业基地,如上海、马鞍山、铜陵、黄石、武汉、重庆、攀枝花等;或一跃而成中国的轻纺、造船、内河航运中心,如芜湖、镇江、南通、江阴、荆州、宜昌、九江等;或成为中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如南京、仪征、岳阳、安庆、成都等。随着长江的奔涌,长江明珠不断迸发出耀眼的光芒,长江经济带的工业系统贡献了我国产业体系的“半壁江山”,奠定了长江流域经济在全国的重要地位。近十年来,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长江两岸工业和经济的转型升级进入了快车道,从传统的钢铁、炼铜、水泥、建材、化工等到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互联网+,通过厂矿关闭、搬迁、污染治理、技术改造,长江两岸生态环境和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老的青铜文明演绎出新时代的铜草花,传统的工业城市一个个都把人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与人更加亲近,与自然更加和谐。

在当代语境下,长江故事中的乡村版图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长江流域湿润温暖的广阔土地上,科学家们几十年锲而不舍改良稻谷和油菜的品质,把长江流域的水稻和油菜籽产量始终保持在占全国绝对优势的地位之上。近十年来,长江流域的农业和农村也经历着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过程。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强有力推进中,从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武陵山区,到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到苏皖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长江三角洲,曾经诞生农业文明的摇篮绽放出现代农业文明的新气象,山乡巨变的故事层出不穷。

当代语境下的长江故事还有一个正在展开得如火如荼的进程。近十年来,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长江经济带的新发展理念,也是长江故事的主旋律。以新发展理念为导向,长江两岸广大地区聚焦化工围江、河道岸坡治理、挖沙和码头治理、非法捕捞治理,从政府、社会、企业到民间环保志愿者,全社会、多主体各尽其职、各尽其能,纷纷加入长江大保护的主战场,把一江碧水向东流变成现实。在治江治水历程中,从葛洲坝、三峡到金沙江的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六个大坝组成的大坝群,不但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把长江的防洪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也把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水平以及机电制造水平推向世界水平。同时,南水北调中线、东线都实现了持续向北送水,而引江济淮、引江济汉、引汉济渭等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在中国的治水治江历史进程中树立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毫无疑问,在长江故事的当代语境下,如何讲述长江两岸近十年来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历程,也面临诸多挑战。千里之行,一切始于足下。2021年到2023年之间,我曾在昭通的金沙江段感受那些不可思议的大坝,站在宜宾高铁站的广场上反复瞭望远处的乌蒙山地,也曾在南水北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以及荆江大堤上的引江济汉闸门前目送滔滔逝水;我曾在大雨中翻山越岭抵达紫鹊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所在地的雪峰山下,大雨中的梯田云雾缭绕,如同远古的炊烟升起;我曾在烈日中穿过袁隆平院士的高产试验田,走进澧县城头山遗址博物馆,反复端详那几颗远古的稻谷。古老的农耕画面与杂交水稻一同扑进我的眼帘。我曾徘徊于石家河、盘龙城遗址、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亚洲第一天坑、华新水泥1907文化遗址公园、汉阳铁厂遗址,长江流域不同时代的工业文明令人震撼。我不止一次在长江故道与环保志愿者、江豚养护员相遇、结识;当然,也曾驻足洞庭湖边的岳阳港码头、城陵矶码头,一个搬迁后改造成了公园,一个正在现代化升级;我也曾在长江岸边的乡村、沙洲倾听一株芦苇、一棵杨树、一条沟渠、一栋民居的讲述……

最后,我计划把长江十年的变化放在长江文明的大背景之下,在对长江流域农业文明的回望中看当代长江十年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在长江流域工业文明的积淀中,看当代长江两岸的生态环保、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在江河文化的书写中,讲述当代长江的治江治水故事。为了实现这一构想,我最后选择长江沿岸九个城市,立足各个城市或地方的个性、特点、特色,勾勒长江沿岸城市面貌的新气象。从而既呈现长江文明的丰富与辉煌,也展示长江文明在当代的传承与弘扬。这是一次长江文明的寻根之旅,也是一次深入当代长江的感受之旅,更是一次讲述长江故事的艰苦之旅。(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李欢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027-87238963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

讲述历史语境与当代语境下的长江故事——《长江这10年》创作谈

发表时间:2024-04-12 来源:湖北文明网

李鲁平

像长江这样的大河,对讲述者会提出巨大的挑战,因为它源远流长,因为它大气磅礴,因为它窈窈冥冥,因为它纷繁复杂,所谓大象无形,所谓不可名状,所谓一言难尽,无非如此。讲述长江之难,不是今人才有的感受。李白的“唯见长江天际流”早就表达了,千言万语最终归结到“流”。这与人们描述大海“无边无际”如出一辙。面对大海的浩渺,尝试了无数个词语,最后发现还不如就说“无边无际”来得实在,它道出了人的视力的边界。

长篇非虚构《长江这10年》讲述的是中国第一大河——长江的故事,它最基础的依据都隐藏在如下数据的背后,即,长江是一个长6300余公里、干流涵盖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80万平方公里范围的超大河系。长江有数以千计的大小支流,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就有400多条。年入海水量达9513亿立方米,占全国河流总入海水量的三分之一以上。长江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9959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的百分之三十六,单位国土面积水资源量约为全国平均值的2倍,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百分之四十。在《长江这10年》中,我努力做的是从历史与现实两个层面,挖掘这些信息的内涵以及与人、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因此,历史语境中的长江故事深深打上了人类文明艰辛前行的烙印。从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到浙江的河姆渡遗址,一个个远古遗址向人们呈现的长江流域水稻驯化、种植的过程;而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湖北盘龙城遗址、四川三星堆遗址、安徽铜陵古矿冶遗址,等等,又向人们展示了几千年前青铜文明的勃兴与辉煌。在历史沉淀的基础上,长江流域的农业文明成就了“两湖熟、天下足”的佳话,书写了京杭大运河上繁忙的漕运篇章,也建构了富庶江南、天堂苏杭、天府之国等等令人神往的图景。

历史语境中的长江故事也充满了历史风云、民间故事、神话传奇、诗文风韵。大禹治水13年,足迹遍布长江两岸;娥皇女英寻找舜帝,泪洒洞庭;炎帝神农教民开荒,耕种五谷;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造福成都平原;孙叔敖开凿扬水运河,沟通长江与汉江。乃至于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争相灿烂;文人墨客博览大江南北,锦绣文章层出不穷。陶渊明隐居柴桑,杜甫搭建草堂、李白登黄鹤楼、王勃上滕王阁、白居易浔阳送客、苏轼夜游赤壁、王安石行船京口……《归园田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岳阳楼记》《滕王阁序》《琵琶行》《赤壁赋》《泊船瓜洲》……这些以长江为背景的历史、传说、故事,这些以长江为背景的诗词歌赋,都是历史语境下长江故事的文化沃土。如此广博的长江文化,为《长江这10年》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但《长江这10年》的任务是反映当代长江的发展变化,既不能离开长江文化的历史土壤,也不能偏离选题,去专注梳理长江文化的历史面貌。

如同长江水每天都是新的,每一年每一天长江都有新故事。当代语境下的长江故事更加纷繁斑斓。立足于历史的土壤,长江沿岸诞生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一颗颗明珠,在时代和社会进程中,从长江上游的攀枝花到下游的上海,这些明珠连缀成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它们或演变成中国的冶金工业基地,如上海、马鞍山、铜陵、黄石、武汉、重庆、攀枝花等;或一跃而成中国的轻纺、造船、内河航运中心,如芜湖、镇江、南通、江阴、荆州、宜昌、九江等;或成为中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如南京、仪征、岳阳、安庆、成都等。随着长江的奔涌,长江明珠不断迸发出耀眼的光芒,长江经济带的工业系统贡献了我国产业体系的“半壁江山”,奠定了长江流域经济在全国的重要地位。近十年来,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长江两岸工业和经济的转型升级进入了快车道,从传统的钢铁、炼铜、水泥、建材、化工等到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互联网+,通过厂矿关闭、搬迁、污染治理、技术改造,长江两岸生态环境和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老的青铜文明演绎出新时代的铜草花,传统的工业城市一个个都把人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与人更加亲近,与自然更加和谐。

在当代语境下,长江故事中的乡村版图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长江流域湿润温暖的广阔土地上,科学家们几十年锲而不舍改良稻谷和油菜的品质,把长江流域的水稻和油菜籽产量始终保持在占全国绝对优势的地位之上。近十年来,长江流域的农业和农村也经历着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过程。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强有力推进中,从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武陵山区,到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到苏皖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长江三角洲,曾经诞生农业文明的摇篮绽放出现代农业文明的新气象,山乡巨变的故事层出不穷。

当代语境下的长江故事还有一个正在展开得如火如荼的进程。近十年来,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长江经济带的新发展理念,也是长江故事的主旋律。以新发展理念为导向,长江两岸广大地区聚焦化工围江、河道岸坡治理、挖沙和码头治理、非法捕捞治理,从政府、社会、企业到民间环保志愿者,全社会、多主体各尽其职、各尽其能,纷纷加入长江大保护的主战场,把一江碧水向东流变成现实。在治江治水历程中,从葛洲坝、三峡到金沙江的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六个大坝组成的大坝群,不但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把长江的防洪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也把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水平以及机电制造水平推向世界水平。同时,南水北调中线、东线都实现了持续向北送水,而引江济淮、引江济汉、引汉济渭等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在中国的治水治江历史进程中树立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毫无疑问,在长江故事的当代语境下,如何讲述长江两岸近十年来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历程,也面临诸多挑战。千里之行,一切始于足下。2021年到2023年之间,我曾在昭通的金沙江段感受那些不可思议的大坝,站在宜宾高铁站的广场上反复瞭望远处的乌蒙山地,也曾在南水北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以及荆江大堤上的引江济汉闸门前目送滔滔逝水;我曾在大雨中翻山越岭抵达紫鹊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所在地的雪峰山下,大雨中的梯田云雾缭绕,如同远古的炊烟升起;我曾在烈日中穿过袁隆平院士的高产试验田,走进澧县城头山遗址博物馆,反复端详那几颗远古的稻谷。古老的农耕画面与杂交水稻一同扑进我的眼帘。我曾徘徊于石家河、盘龙城遗址、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亚洲第一天坑、华新水泥1907文化遗址公园、汉阳铁厂遗址,长江流域不同时代的工业文明令人震撼。我不止一次在长江故道与环保志愿者、江豚养护员相遇、结识;当然,也曾驻足洞庭湖边的岳阳港码头、城陵矶码头,一个搬迁后改造成了公园,一个正在现代化升级;我也曾在长江岸边的乡村、沙洲倾听一株芦苇、一棵杨树、一条沟渠、一栋民居的讲述……

最后,我计划把长江十年的变化放在长江文明的大背景之下,在对长江流域农业文明的回望中看当代长江十年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在长江流域工业文明的积淀中,看当代长江两岸的生态环保、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在江河文化的书写中,讲述当代长江的治江治水故事。为了实现这一构想,我最后选择长江沿岸九个城市,立足各个城市或地方的个性、特点、特色,勾勒长江沿岸城市面貌的新气象。从而既呈现长江文明的丰富与辉煌,也展示长江文明在当代的传承与弘扬。这是一次长江文明的寻根之旅,也是一次深入当代长江的感受之旅,更是一次讲述长江故事的艰苦之旅。(湖北日报)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