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她吹拉弹唱,蛮快活”——访武汉市江汉区文化馆花楼水塔街道文化分馆馆长黄瑜媛

A-   A+
发表时间:2023年12月15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黄瑜媛(右)与武汉面塑代表性传承人在花楼水塔街道开展活动。 (受访者供图)

守望者名片

黄瑜媛,武汉市江汉区文化馆花楼水塔街道文化分馆馆长。她是文化传承最基层的螺丝钉,组织的花楼水塔街汉剧社颇具影响力,“非遗在社区”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

开朗、爽利、灵活,土生土长的黄瑜媛是典型武汉人性格,又心细如发,在汉口老社区混得“风生水起”,街坊邻里都喜欢她,“跟着她吹拉弹唱,蛮快活!”

12月7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武汉水塔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见到了43岁的黄瑜媛。作为街道文化分馆馆长,她的主要职责是负责花楼水塔街道8个社区1.8万多人的文化生活。打造家门口的舞台,组织非遗传承活动,让小朋友从小接触传统文化……作为一名最基层的文化工作者,黄瑜媛用自己的热情与智慧,化解千丝万缕的难题与矛盾,以日拱一卒的耐心,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戏窝子”的居民

有了家门口的舞台

每周,位于武汉市江汉区花楼水塔街道前进社区党群活动中心楼上,都会有票友和居民在一方舞台上排练。逢节假日,这里会上演汉剧、楚剧等。

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专为居民搭建一个舞台,实属不易。

“这里原本就是武汉的戏窝子。”黄瑜媛介绍,社区有不少原汉剧团的职工,大家出于爱好,自发组织在一起切磋和表演,吸引了众多汉剧爱好者,逐渐壮大并小有名气。2015年,成立了武汉市汉剧票友协会并注册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一批专业汉剧老师、名家、票友带着大家开展各种活动,活跃在武汉市乃至全国的各类舞台上。

“街道中老年居民居多,汉剧在这里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所以,2018年我接手文化馆工作以后,就想做些什么,让这个戏窝子变得更好。”黄瑜媛说。

2019年,看到汉剧票友协会活动“居无定所”,街道便在活动中心专门开辟位置搭建舞台,购置专业音响。这个居民“家门口的舞台”不仅成为汉剧票友们固定的活动地方,也是整个街道文艺活动的场所。京、汉、楚、越、黄梅戏等各剧种的票友,舞蹈、合唱等各种文艺形式的爱好者们都在这里聚集。

组织参加各类演出、调解学员间的矛盾……除了提供场地,黄瑜媛还需为汉剧团做很多琐碎的事。“比如大家出去演出时,我就要想在哪里搭棚子换衣服,夏天多带点防暑降温的药。想得越细致,就越少出状况,大家就更愿意参加活动了。”

“特别高兴的是,不仅街道的居民来了,大家还带着自己的亲朋好友一起来,一些年轻人也跑来学习汉剧。” 黄瑜媛说。

学声乐的王咿从大四时就开始在这里学汉剧,每周一次。“当时,我的老师建议我到这里学汉剧,对声乐表演有好处,加上我也从小喜欢戏剧,慢慢地就喜欢上了汉剧。这里不仅有专业的老师教,票友们还在演出和排练中互相提醒和指导,成长得很快。” 如今王咿已成为声乐老师,每个月来这里一次,“我也会跟我的学生讲汉剧的特点,告诉他们可以借鉴的地方,希望通过自己努力,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

传播非遗文化

丰富居民生活

“这些都是我们居民自己做的,大家都很有成就感。”在水塔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一间房子里,摆满了社区居民做的非遗作品,包括堆绣、汉绣、泥塑、布艺等。

除了戏剧,黄瑜媛还想让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进入社区,丰富居民生活。2019年,她着手开展“非遗在社区”活动。

“众口难调,那么多非遗项目,我们也不知道哪些受居民欢迎。我一想,干脆搞个投票,大家喜欢什么,就留下什么项目。”黄瑜媛选择了100多个非遗项目,在线上线下展示,经居民投票后,留下了武当纯阳拳、布艺堆绣、汉绣、青龙拳等非遗项目。

街道请来非遗传承人定期到社区讲课,居民们自发来学习。在一节节课程和一道道自己动手的工序中,居民逐渐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些人从了解变成了热爱。

“但很遗憾,年轻人要上班,所以来的大多是老年人。我们也想办法,尽量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传统文化。”

黄瑜媛笑着说起洪门青龙拳与社区的故事。

洪门青龙拳第四代传承人胡炳林在其他街道授课,因此拳既能强身健体又易上手,备受欢迎。2021年,洪门青龙拳成为区级非遗,黄瑜媛了解考察后,发现洪门青龙拳适合各年龄段的居民。在街道牵线搭桥下,今年3月,胡炳林开始在街道辖区内的童梦幼儿园授课,每周一次。同时,每周两次在华中社区授课,幼儿园的孩子及其家长都可以一起学。

“我很佩服黄馆长,她看人看事很准,做事又有魄力。现在我已经有47位小弟子,将来要让更多人体会传统文化的好处。” 胡炳林说。

据统计,花楼水塔街开展“非遗在社区”项目以来,开设103节非遗课程,服务辖区居民1339人次;产出优秀作品200余件,非遗宣传视频1部;孵化、培育了一支15人的非遗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开展爱心捐赠、义务教学等活动。

会做文化工作

也会化解矛盾

在街道,不论什么工作,都是和人打交道。文化传承工作也不例外。

“去年有一天,我接到教汉剧的胡老师的电话,她气急败坏地说,你快来,学员吵起来了,我教不下去了!”黄瑜媛立刻赶到汉剧社,发现两名本来在生活中就有矛盾的居民在学戏时,因观念不同大吵起来。黄瑜媛先请老师暂停授课,送走老师和其他居民后,再分别劝说两名居民。

“其实事情很小,我劝一劝,说开了以后,两个人心里也都舒服了,后来也没再闹了。”虽然是做文化工作,但黄瑜媛的日常,需要面对的是大量烦琐的环节,以及这些扯皮拉筋的事儿。

为什么居民服她?黄瑜媛说,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耐心加上细心。

在非遗课程授课之初,黄瑜媛在社区动员大家参加。一位爹爹一把拉住她说,莫搞这些虚的,你能不能把我的问题解决了,我都反映了好几次!

原来,这位爹爹家阳台的顶棚上有很多垃圾,他希望社区工作人员帮他清理。“虽然不是我的工作范畴,也不是社区工作人员分内的事儿,但我想爹爹年纪大了,就想办法借来消防云梯,帮他清理了顶棚。后来爹爹逢人就夸我,还帮我组织邻居参加各种文化活动,说要支持小黄的工作。”黄瑜媛笑道。

“我从小就喜欢文艺,小时候也学过唱歌,对传播文化有着特殊的情怀,所以特别喜欢现在的工作,让居民开心,我自己也开心。”采访结束时,黄瑜媛对记者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熹)

责任编辑:王炯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027-87238963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

“跟着她吹拉弹唱,蛮快活”——访武汉市江汉区文化馆花楼水塔街道文化分馆馆长黄瑜媛

发表时间:2023-12-15 来源:湖北文明网

黄瑜媛(右)与武汉面塑代表性传承人在花楼水塔街道开展活动。 (受访者供图)

守望者名片

黄瑜媛,武汉市江汉区文化馆花楼水塔街道文化分馆馆长。她是文化传承最基层的螺丝钉,组织的花楼水塔街汉剧社颇具影响力,“非遗在社区”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

开朗、爽利、灵活,土生土长的黄瑜媛是典型武汉人性格,又心细如发,在汉口老社区混得“风生水起”,街坊邻里都喜欢她,“跟着她吹拉弹唱,蛮快活!”

12月7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武汉水塔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见到了43岁的黄瑜媛。作为街道文化分馆馆长,她的主要职责是负责花楼水塔街道8个社区1.8万多人的文化生活。打造家门口的舞台,组织非遗传承活动,让小朋友从小接触传统文化……作为一名最基层的文化工作者,黄瑜媛用自己的热情与智慧,化解千丝万缕的难题与矛盾,以日拱一卒的耐心,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戏窝子”的居民

有了家门口的舞台

每周,位于武汉市江汉区花楼水塔街道前进社区党群活动中心楼上,都会有票友和居民在一方舞台上排练。逢节假日,这里会上演汉剧、楚剧等。

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专为居民搭建一个舞台,实属不易。

“这里原本就是武汉的戏窝子。”黄瑜媛介绍,社区有不少原汉剧团的职工,大家出于爱好,自发组织在一起切磋和表演,吸引了众多汉剧爱好者,逐渐壮大并小有名气。2015年,成立了武汉市汉剧票友协会并注册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一批专业汉剧老师、名家、票友带着大家开展各种活动,活跃在武汉市乃至全国的各类舞台上。

“街道中老年居民居多,汉剧在这里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所以,2018年我接手文化馆工作以后,就想做些什么,让这个戏窝子变得更好。”黄瑜媛说。

2019年,看到汉剧票友协会活动“居无定所”,街道便在活动中心专门开辟位置搭建舞台,购置专业音响。这个居民“家门口的舞台”不仅成为汉剧票友们固定的活动地方,也是整个街道文艺活动的场所。京、汉、楚、越、黄梅戏等各剧种的票友,舞蹈、合唱等各种文艺形式的爱好者们都在这里聚集。

组织参加各类演出、调解学员间的矛盾……除了提供场地,黄瑜媛还需为汉剧团做很多琐碎的事。“比如大家出去演出时,我就要想在哪里搭棚子换衣服,夏天多带点防暑降温的药。想得越细致,就越少出状况,大家就更愿意参加活动了。”

“特别高兴的是,不仅街道的居民来了,大家还带着自己的亲朋好友一起来,一些年轻人也跑来学习汉剧。” 黄瑜媛说。

学声乐的王咿从大四时就开始在这里学汉剧,每周一次。“当时,我的老师建议我到这里学汉剧,对声乐表演有好处,加上我也从小喜欢戏剧,慢慢地就喜欢上了汉剧。这里不仅有专业的老师教,票友们还在演出和排练中互相提醒和指导,成长得很快。” 如今王咿已成为声乐老师,每个月来这里一次,“我也会跟我的学生讲汉剧的特点,告诉他们可以借鉴的地方,希望通过自己努力,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

传播非遗文化

丰富居民生活

“这些都是我们居民自己做的,大家都很有成就感。”在水塔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一间房子里,摆满了社区居民做的非遗作品,包括堆绣、汉绣、泥塑、布艺等。

除了戏剧,黄瑜媛还想让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进入社区,丰富居民生活。2019年,她着手开展“非遗在社区”活动。

“众口难调,那么多非遗项目,我们也不知道哪些受居民欢迎。我一想,干脆搞个投票,大家喜欢什么,就留下什么项目。”黄瑜媛选择了100多个非遗项目,在线上线下展示,经居民投票后,留下了武当纯阳拳、布艺堆绣、汉绣、青龙拳等非遗项目。

街道请来非遗传承人定期到社区讲课,居民们自发来学习。在一节节课程和一道道自己动手的工序中,居民逐渐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些人从了解变成了热爱。

“但很遗憾,年轻人要上班,所以来的大多是老年人。我们也想办法,尽量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传统文化。”

黄瑜媛笑着说起洪门青龙拳与社区的故事。

洪门青龙拳第四代传承人胡炳林在其他街道授课,因此拳既能强身健体又易上手,备受欢迎。2021年,洪门青龙拳成为区级非遗,黄瑜媛了解考察后,发现洪门青龙拳适合各年龄段的居民。在街道牵线搭桥下,今年3月,胡炳林开始在街道辖区内的童梦幼儿园授课,每周一次。同时,每周两次在华中社区授课,幼儿园的孩子及其家长都可以一起学。

“我很佩服黄馆长,她看人看事很准,做事又有魄力。现在我已经有47位小弟子,将来要让更多人体会传统文化的好处。” 胡炳林说。

据统计,花楼水塔街开展“非遗在社区”项目以来,开设103节非遗课程,服务辖区居民1339人次;产出优秀作品200余件,非遗宣传视频1部;孵化、培育了一支15人的非遗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开展爱心捐赠、义务教学等活动。

会做文化工作

也会化解矛盾

在街道,不论什么工作,都是和人打交道。文化传承工作也不例外。

“去年有一天,我接到教汉剧的胡老师的电话,她气急败坏地说,你快来,学员吵起来了,我教不下去了!”黄瑜媛立刻赶到汉剧社,发现两名本来在生活中就有矛盾的居民在学戏时,因观念不同大吵起来。黄瑜媛先请老师暂停授课,送走老师和其他居民后,再分别劝说两名居民。

“其实事情很小,我劝一劝,说开了以后,两个人心里也都舒服了,后来也没再闹了。”虽然是做文化工作,但黄瑜媛的日常,需要面对的是大量烦琐的环节,以及这些扯皮拉筋的事儿。

为什么居民服她?黄瑜媛说,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耐心加上细心。

在非遗课程授课之初,黄瑜媛在社区动员大家参加。一位爹爹一把拉住她说,莫搞这些虚的,你能不能把我的问题解决了,我都反映了好几次!

原来,这位爹爹家阳台的顶棚上有很多垃圾,他希望社区工作人员帮他清理。“虽然不是我的工作范畴,也不是社区工作人员分内的事儿,但我想爹爹年纪大了,就想办法借来消防云梯,帮他清理了顶棚。后来爹爹逢人就夸我,还帮我组织邻居参加各种文化活动,说要支持小黄的工作。”黄瑜媛笑道。

“我从小就喜欢文艺,小时候也学过唱歌,对传播文化有着特殊的情怀,所以特别喜欢现在的工作,让居民开心,我自己也开心。”采访结束时,黄瑜媛对记者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熹)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