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为民族团结进步贡献文化力量

A-   A+
发表时间:2023年12月07日    来源:湖北文明网

10月19日,秋雨绵绵,咸丰县大路坝区大路坝村正在上演南剧《活捉三郎》,台下数百名群众看得入神。这是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演员为“送文明下山乡”奉献的一台力作。

7月18日,该中心被表彰为恩施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近年来,从乡村舞台到国家级舞台,该中心演职人员将一台台精彩纷呈的南剧奉献给观众,为民族文化传承担当使命,为民族团结进步贡献文化力量。

打造经典大戏

“年年岁岁女儿会,情哥相约找阿妹。一日相会百年好,花好月圆比翼飞……”站在武汉中南剧院舞台上,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戏曲演员们优美潇洒的身段、高亢而有韵律的唱腔、朗朗上口的对白、鲜活生动的表演,展现了南剧《唐崖土司夫人》的独特魅力。

今年初夏时节,第三届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南剧《唐崖土司夫人》看醉了台下所有人。

作曲家马可曾高度评价南剧“有如深山峡谷之音”。

南剧属皮黄腔剧种,声腔有南路、北路、上路之分。这些声腔与恩施本土语言、民风及扬琴音乐、民歌小调等相互融合渗透,不断演变,逐步形成了具有鄂西南风格的南剧。

去年1月1日晚,在央视举办2022年新年戏曲晚会上,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创演的南剧《唐崖土司夫人》片段精彩亮相,古老南剧有史以来首次登上央视新年戏曲晚会,迎来“高光时刻”。

《唐崖土司夫人》是一部依托世遗唐崖土司城址厚重历史,以土家族传统文化为背景,主要讲述唐崖土司内部土司都爷传位、土司招婿等情节,再现土司夫人田氏的开明、仁爱与智慧,赞颂了土家族的民族个性与胸怀。

该剧是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打造的经典大戏、招牌戏,全长110分钟,此次在央视戏曲晚会上表演的片段为《女儿会》,气氛活泼热闹,契合祥和喜庆的新年氛围。

一台南剧大戏,历经多年精细打磨脱颖而出。2019年4月,《唐崖土司夫人》参加了在北京民族剧院举行的“少数民族地区艺术院团晋京展演”活动;同年7月,参加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的“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戏剧会演”。2020年2月,《唐崖土司夫人》获湖北省第十届屈原文艺奖艺术奖。2021年,《唐崖土司夫人》代表湖北省参加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丰富精品剧目

观众叫好又叫座,戏曲才有生命力。

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在坚守和创新中讲好“戏曲故事”,不断推出名角名戏。5月23日,大型南剧《何功伟》剧本论证会在武汉举行。

《何功伟》由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主创,集中呈现共产党人对党忠诚、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以期与当代青年的使命和追求、光荣与梦想相辉映。

作为对时代生活的反映,戏曲文化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如何发挥南剧的文化载体作用,将具有代表性、象征性的民族民间艺术摆手舞、八宝铜铃、草把龙、土家锣鼓、唢呐等元素融入南剧,从而把南剧打造成推介和展示土家族文化的纽带,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进行着有益的尝试。

“为了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视听享受,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致力于本土题材作品的发展创新,在服饰装扮、音乐唱腔和歌舞上不断进行改良改进。”在该中心主任李爱民看来,南剧要想大放光彩,就要在创造性、突破性、创新性上下功夫,达到半台歌曲半台戏,这样观众才会叫好,剧目才会叫座。

创编现代剧目,勇立时代潮头。

通过取材唐崖土司城址、严家祠堂等咸丰县内文化遗产故事,该中心结合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工作,融入特色音乐元素,成功打造推出《一双绣花鞋》《绣花情缘》《金竹背篓情悠悠》《咸丰是个好地方》《中华浩气贯长虹》《一碗油茶汤》等作品。

开展演出交流,讲述恩施故事。传统折子戏《活捉三郎》,新编小戏《绣花情缘》《金竹背篓情悠悠》等先后参加国家级、省级比赛和交流演出10多次。

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让南剧在现代舞台焕发了生机。近年来,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创编40余个大小剧目,其中获国家级奖5个、省级奖12个、州级奖40余个。

传播民族文化

将土家民俗风情引入剧中,是南剧的重要特色。

“哇,太精彩了!”10月9日,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演员杨露、肖淼淼的南剧节目《活捉三郎》分别在咸丰县忠堡镇龙捷广场和忠堡镇民族中学演出,引来一片欢呼。

南路声腔、北路声腔、上路声腔通过剧目亮相戏台,令在场师生大呼过瘾。随后依次展演的《铜铃魂》《红苗伞》等民族歌舞节目,将土家汉子雄健豪放的阳刚之美与土家幺妹的柔情似水展现得淋漓尽致,现场掌声不断。

连日来,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已在忠堡镇细皮沟村、高笋塘村、龙捷广场以及忠堡镇民族中学,展演了《活捉三郎》《防震减灾快板》等13个极具民族特色的歌舞节目,不仅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也有利于培养青少年民族自强意识、树立文化自信。

自2016年起,咸丰县在全县中小学校普遍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先后打造朝阳寺镇小学等7所南剧示范校园。针对全县中小学音乐教师开展戏曲理论知识、戏曲表演、戏曲唱腔集中培训,培养校园师资队伍。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成立“红色文艺轻骑兵”戏曲小分队进校园,开展戏曲知识讲座、教唱南剧等活动,发现“戏曲苗苗”。在中小学校园开展戏曲学唱,让“娃娃唱戏”并爱上戏曲,耳濡目染,让南剧深入民心,为传承营造氛围、打牢基础。

从偏远农村、学校、机关到大城市,从乡村小舞台到国家级大舞台,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演职人员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工作,以戏为媒,把土家族文化艺术传播到城市乡村、大江南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唐崖土司夫人》片段《女儿会》参加2022年央视戏曲春晚演出,《唐崖土司夫人》参加2023年第三届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参加最高规格、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活动,登上央视舞台,让民族团结精神大放异彩。

这在李爱民看来,“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能够参加这么大的活动,对少数民族文化来说,是很好的保护和推介。”让南剧“跨长江、过黄河”,是老一辈南剧人的梦想,新一代南剧人的目标正是“进北京,出国门”。

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挖掘民族文化素材编排的表演类节目《欢乐的板鞋》《赶会路上》等参加全国、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国家级银奖、省级金奖,以剧为媒,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盛会上,让民族文化受到瞩目,彰显魅力。

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每年送戏下乡、进校园和到外地演出达200场左右,南剧传承人已至第十六代。“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南剧?因为是老祖宗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恩施土家族文化名片,我们有责任一代代传承下去。”李爱民说。(恩施日报 全媒体记者 彭信琼 通讯员 邹林君 伍杰

责任编辑:李欢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027-87238963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

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为民族团结进步贡献文化力量

发表时间:2023-12-07 来源:湖北文明网

10月19日,秋雨绵绵,咸丰县大路坝区大路坝村正在上演南剧《活捉三郎》,台下数百名群众看得入神。这是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演员为“送文明下山乡”奉献的一台力作。

7月18日,该中心被表彰为恩施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近年来,从乡村舞台到国家级舞台,该中心演职人员将一台台精彩纷呈的南剧奉献给观众,为民族文化传承担当使命,为民族团结进步贡献文化力量。

打造经典大戏

“年年岁岁女儿会,情哥相约找阿妹。一日相会百年好,花好月圆比翼飞……”站在武汉中南剧院舞台上,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戏曲演员们优美潇洒的身段、高亢而有韵律的唱腔、朗朗上口的对白、鲜活生动的表演,展现了南剧《唐崖土司夫人》的独特魅力。

今年初夏时节,第三届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南剧《唐崖土司夫人》看醉了台下所有人。

作曲家马可曾高度评价南剧“有如深山峡谷之音”。

南剧属皮黄腔剧种,声腔有南路、北路、上路之分。这些声腔与恩施本土语言、民风及扬琴音乐、民歌小调等相互融合渗透,不断演变,逐步形成了具有鄂西南风格的南剧。

去年1月1日晚,在央视举办2022年新年戏曲晚会上,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创演的南剧《唐崖土司夫人》片段精彩亮相,古老南剧有史以来首次登上央视新年戏曲晚会,迎来“高光时刻”。

《唐崖土司夫人》是一部依托世遗唐崖土司城址厚重历史,以土家族传统文化为背景,主要讲述唐崖土司内部土司都爷传位、土司招婿等情节,再现土司夫人田氏的开明、仁爱与智慧,赞颂了土家族的民族个性与胸怀。

该剧是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打造的经典大戏、招牌戏,全长110分钟,此次在央视戏曲晚会上表演的片段为《女儿会》,气氛活泼热闹,契合祥和喜庆的新年氛围。

一台南剧大戏,历经多年精细打磨脱颖而出。2019年4月,《唐崖土司夫人》参加了在北京民族剧院举行的“少数民族地区艺术院团晋京展演”活动;同年7月,参加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的“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戏剧会演”。2020年2月,《唐崖土司夫人》获湖北省第十届屈原文艺奖艺术奖。2021年,《唐崖土司夫人》代表湖北省参加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丰富精品剧目

观众叫好又叫座,戏曲才有生命力。

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在坚守和创新中讲好“戏曲故事”,不断推出名角名戏。5月23日,大型南剧《何功伟》剧本论证会在武汉举行。

《何功伟》由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主创,集中呈现共产党人对党忠诚、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以期与当代青年的使命和追求、光荣与梦想相辉映。

作为对时代生活的反映,戏曲文化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如何发挥南剧的文化载体作用,将具有代表性、象征性的民族民间艺术摆手舞、八宝铜铃、草把龙、土家锣鼓、唢呐等元素融入南剧,从而把南剧打造成推介和展示土家族文化的纽带,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进行着有益的尝试。

“为了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视听享受,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致力于本土题材作品的发展创新,在服饰装扮、音乐唱腔和歌舞上不断进行改良改进。”在该中心主任李爱民看来,南剧要想大放光彩,就要在创造性、突破性、创新性上下功夫,达到半台歌曲半台戏,这样观众才会叫好,剧目才会叫座。

创编现代剧目,勇立时代潮头。

通过取材唐崖土司城址、严家祠堂等咸丰县内文化遗产故事,该中心结合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工作,融入特色音乐元素,成功打造推出《一双绣花鞋》《绣花情缘》《金竹背篓情悠悠》《咸丰是个好地方》《中华浩气贯长虹》《一碗油茶汤》等作品。

开展演出交流,讲述恩施故事。传统折子戏《活捉三郎》,新编小戏《绣花情缘》《金竹背篓情悠悠》等先后参加国家级、省级比赛和交流演出10多次。

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让南剧在现代舞台焕发了生机。近年来,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创编40余个大小剧目,其中获国家级奖5个、省级奖12个、州级奖40余个。

传播民族文化

将土家民俗风情引入剧中,是南剧的重要特色。

“哇,太精彩了!”10月9日,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演员杨露、肖淼淼的南剧节目《活捉三郎》分别在咸丰县忠堡镇龙捷广场和忠堡镇民族中学演出,引来一片欢呼。

南路声腔、北路声腔、上路声腔通过剧目亮相戏台,令在场师生大呼过瘾。随后依次展演的《铜铃魂》《红苗伞》等民族歌舞节目,将土家汉子雄健豪放的阳刚之美与土家幺妹的柔情似水展现得淋漓尽致,现场掌声不断。

连日来,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已在忠堡镇细皮沟村、高笋塘村、龙捷广场以及忠堡镇民族中学,展演了《活捉三郎》《防震减灾快板》等13个极具民族特色的歌舞节目,不仅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也有利于培养青少年民族自强意识、树立文化自信。

自2016年起,咸丰县在全县中小学校普遍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先后打造朝阳寺镇小学等7所南剧示范校园。针对全县中小学音乐教师开展戏曲理论知识、戏曲表演、戏曲唱腔集中培训,培养校园师资队伍。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成立“红色文艺轻骑兵”戏曲小分队进校园,开展戏曲知识讲座、教唱南剧等活动,发现“戏曲苗苗”。在中小学校园开展戏曲学唱,让“娃娃唱戏”并爱上戏曲,耳濡目染,让南剧深入民心,为传承营造氛围、打牢基础。

从偏远农村、学校、机关到大城市,从乡村小舞台到国家级大舞台,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演职人员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工作,以戏为媒,把土家族文化艺术传播到城市乡村、大江南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唐崖土司夫人》片段《女儿会》参加2022年央视戏曲春晚演出,《唐崖土司夫人》参加2023年第三届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参加最高规格、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活动,登上央视舞台,让民族团结精神大放异彩。

这在李爱民看来,“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能够参加这么大的活动,对少数民族文化来说,是很好的保护和推介。”让南剧“跨长江、过黄河”,是老一辈南剧人的梦想,新一代南剧人的目标正是“进北京,出国门”。

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挖掘民族文化素材编排的表演类节目《欢乐的板鞋》《赶会路上》等参加全国、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国家级银奖、省级金奖,以剧为媒,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盛会上,让民族文化受到瞩目,彰显魅力。

咸丰县南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每年送戏下乡、进校园和到外地演出达200场左右,南剧传承人已至第十六代。“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南剧?因为是老祖宗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恩施土家族文化名片,我们有责任一代代传承下去。”李爱民说。(恩施日报 全媒体记者 彭信琼 通讯员 邹林君 伍杰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