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最美教师”点亮“好人之城”

A-   A+
发表时间:2022-11-17 08:41    来源:宜昌文明网

  屈原文化、三国文化、巴楚文化等浸润滋养,塑造出了宜昌包容宽厚、崇德向善的品格,养成了一代又一代宜昌人甘于奉献、默默付出的品质。

  在这座大爱之城的“好人”长廊里,还有一群“最美教师”。他们中间,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刘发英、有25年来用初心守护深山校园的乡村教师向宏佳、有全国优秀特岗教师杜凤琴、还有荣登2021年“中国好人榜”的“爱心信使”曾朝平……他们用凡人善举、无私奉献,践行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书写了宜昌教育的大爱和温度。

  刘发英:网络助学,心怀慈悲摆渡读书之梦

  1991年,刘发英毕业后来到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最边远、最贫困的黄柏山乡任教。

  山区学校贫困家庭的孩子多,随时面临辍学。面对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山里人的朴实和对教育的渴盼,刘发英心疼不已。调入资丘镇白沙坪小学后,刘发英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全校400多名学生中有三分之一面临上学困难。这是靠个人工资无法解决的问题,2005年12月,刘发英接触到了“心之旅”爱心网站,“英子姐姐”17年的网络助学之路由此开启。

  网络助学最重要的就是用诚实获得资助者的信任,刘发英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公开透明。14年来,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900多名网友和爱心人士,都为“英子姐姐”的助学网站出力。一笔笔爱心助学款让5000多名困难学生延续了读书的梦想,走出大山。

  随着教育扶持政策的不断完善,2015年,刘发英调整了网络助学资助方向,将过去覆盖九年义务教育、高中和大学的资助范围,收缩到重点资助贫困大学生。她将资助范围调整及时告知网友,得到了积极响应。2015年8月以来,刘发英的足迹遍布全县154个行政村,资助贫困学生达到5740人次,资助金额1100万元,资助额度等同于前11年的资助总额。

  向宏佳:扎根山寨,无怨无悔深耕教育热土

  47岁的向宏佳出生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湾潭镇锁金山村。1996年从师范学院毕业后,向宏佳选择回到家乡,到采花乡中学教英语。

  因为偏远闭塞、经济落后,班上大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常年缺少父母关爱。向宏佳除了教学,更用心当好这些孩子的“临时家长”。他一有时间就陪心情低落的孩子聊天,为生病的孩子送医买药,在灯下穿针引线为孩子缝补衣服,在操场、球场、宿舍陪自卑厌学的孩子散步、打球、谈心……

  大山深处的学生们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很多孩子不敢开口、怕开口。向宏佳决定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提供多元的教学方式,为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他自购教学磁带,让学生听到纯正的发音,模拟跟读;自购英语报,让学生通过报纸了解世界,激发英语学习兴趣;通过PPT课件、视频教学、英文歌曲演唱等,让英语课堂丰富多彩。

  由于教学效果突出,2018年,沿海一所私立学校请他去任教,年薪50万元,但他毅然拒绝。24年来,向宏佳任教的11届初三毕业班,500多人被市、县重点高中录取;辅导学生参加全国、省级各类英语竞赛,20多人荣获一、二等奖。

  杜凤琴:播种乡村,坚守初心绽放理想之花

  年轻、高学历却放弃公考和高薪,回到农村小学任教。这样的选择让很多人不理解,但秭归县九畹溪镇芦池湾小学杜凤琴老师绝非一时冲动,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单薄瘦弱的杜凤琴,内心积蓄着强大的勇气。学校没有英语教师,她迎难而上,接下4个年级共4个班的英语教学。从老本行语文教师转型为英语教师,杜凤琴没有气馁,苦心研究讲课技巧。在这样的努力和坚持下,杜凤琴迅速成长为全镇英语教学的行家里手。很多学生都说:“杜老师上课非常生动,我们一听就懂、一学就会。”

  而立之年,教学成绩突出的杜凤琴被任命为校长。她跑项目、拉赞助、进课堂、化疑难,先后建成教师周转宿舍、学生公共厕所、标准化塑胶运动场以及阳光厨房,维修升级了学生宿舍、教室,重新配置了一体机、录播室、IP广播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团结领导班子和同事,努力打造校风正、教风严、学风浓的校园。

  今年9月,杜凤琴作为湖北省唯一受邀教师,成为教育部“2022年全国优秀特岗教师事迹报告团”10名成员之一,参与了《特岗教师报告厅》节目录制。“吾心所向,即是光明。”杜凤琴腼腆却又释然,因为自己在播种乡村教育的道路上绽放着理想之花,收获了别样人生。

  曾朝平:润物无声,千封书信架起沟通桥梁

  1995年,曾朝平大学毕业回到葛洲坝实验小学任教。班上的学生跟自己当年一样都是“葛电子弟”。聚少离多的思念之苦、父爱缺失带来的低落让曾朝平感同身受。一位母亲找到曾朝平,说孩子太过内向自卑,平时比较听爸爸的话,希望曾朝平给孩子爸爸写封信,让他开导开导孩子。

  曾朝平欣然应允。没过多久,孩子妈妈欣喜地告诉曾朝平,自从收到父亲的回信,孩子精神大振,脸上也有了笑容。这让曾朝平意识到,或许可以将此运用到教学中。

  就这样,夜深人静时铺开稿纸,伏案于台灯下,成了曾朝平的常态。孩子的进步、快乐、悲伤、低落,点点滴滴的大事小事,都被曾朝平凝聚到笔尖,化作一段段真诚文字,传递给孩子远在异乡的父亲,而最终的意义,是让家长对教育有更深刻的理解,做“智慧型”和“成长型”父母。

  曾朝平创造出“三位一体”书信交流法,班级群“每月一信”,一对一“家校传书”,“亲子书信”远方爱。从1995年至今,27年的时间里,曾朝平为孩子和家长们写下了千余封、40多万字的书信。从最初的纸质书信到后来的电子邮件,曾朝平为孩子架起的沟通桥梁,让孩子在成长中感受到了没有缺失的关爱。

  坚定的信念、崇高的品德是宜昌教育人修身立志的准则,他们用初心铸就匠心,甘愿在寂寞中奉献,在坚守中成全每个孩子的梦想。他们是办好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事业的人才支撑,为“好人之城”增添着耀眼的光芒。(三峡日报 通讯员张黎磊 马桂兰)

责任编辑:乔奇 何霄
  • 湖北省文明网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技术支持:荆楚网
投稿邮箱:hbwmwxxbs@vip.163.com    鄂ICP备1802521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6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