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捧“鲁班奖” 50年如一日建设生态桥
跨越深山沟壑,飞架长江天堑,他始终站在世界绿色建桥技术的前沿;挑战身体极限,突破年龄桎梏,72岁高龄,他头发乌黑,身体矫健,思维敏捷;鲁班奖、詹天佑奖,权威期刊论文、桥梁学术专著,能予取予求……
绿色筑桥梦,永无醒梦时;一生生态念,终身环保梦!他就是大国工匠、宜昌桥梁专家——周昌栋。
肩挑重任
要建就建绿色桥
7月25日,宜昌的高温已经灼烤了半个月,伍家岗长江大桥桥面温度突破80℃。尽管如此,中铁大桥院二院院长舒思利带领核心技术团队专程来宜昌拜访周昌栋,请教将要建设的宜昌第一座公铁两用大桥的技术难题。
周昌栋今年72岁,与桥梁打交道50年。如今,他依然每天朝九晚五,身边的人劝他多休息,他总是笑着说:“每一座桥都像我的孩子一样,早已融入了我的生命。”
1976年9月,宜昌最大的石拱桥——秭归县水田坝乡跨径50米变截面拱桥的设计重任落到他的肩上。
那段时间,周昌栋既成竹在胸,又忐忑不安。毕竟,这是他独立设计的第一座大桥,不能有半点闪失。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周昌栋说,要建就建绿色桥。
一年后,石拱桥顺利建成通车。此后,他进入重庆交通学院(现重庆交通大学)学习。
学成归来,周昌栋烧的第一把火就是推翻普溪河大桥“重力式挡土墙”的设计方案,提出新的绿色建桥方案代替。
“这种方案不仅能节约大量耕地,造价也低,桥建成后还更美观。”生活上周昌栋和蔼可亲,技术上他可是个“犟驴”。“新方案有科学依据,按科学方法建造,何来差错?”在他的坚持下,带着严密的科学论证,新方案获得了评审会专家的一致认可。
1991年,这项工程获得了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为中华鲟让路
攻克难关喜获“鲁班奖”
1996年,北京传来好消息,交通部正式批复修建宜昌长江公路大桥,周昌栋被任命被大桥指挥部的总工程师。
一上来,他发现桥梁的设计在江中建有桥墩。他想,这里是中华鲟保护区域,为了不打扰中华鲟、江豚的繁衍,必须一跨过江。可是,当年国内还没有这么大跨径的建桥经验。
任何一个科学难关都需要人去攻克,以前没有的,不代表今后也没有。凡事总有个第一。于是,周昌栋暗下决心,他为自己立下了一个目标:攻克大跨径悬索桥关键技术难题,推进和提升我国桥梁建设技术水平。
经过艰辛努力,周昌栋和他的技术团队不仅攻克了索塔、锚碇、主缆等施工技术难题,还创造了20多项特大型悬索桥关键技术成果;他主持编制的《宜昌长江公路大桥工程专项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为我国制定特大跨度悬索桥质量检评标准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
“宜昌长江公路大桥,是我国第一座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监理、自己监控、自己管理的特大跨径悬索桥。”2001年9月,宜昌公路长江大桥正式通车,成为当时世界第六、全国第二的悬索桥。
2002年,宜昌公路长江大桥荣获“鲁班奖”,之后又获得“詹天佑”奖。
一系列顶级的学术成果,一大堆天花板级的荣誉,周昌栋本可带着“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解甲归田,颐享天年。2012年,在他62岁这年,修建至喜长江大桥的重任再次落在他的肩上。
2017年,周昌栋再次走进人民大会堂,第二次捧回国家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湖北省楹联学会会员、市民邹立欣然提笔为周昌栋写了一副对联:拓研新技,不辞风雨勘河谷;婉谢高薪,拼却身心为路桥;横批:造福人民。
宜昌两座长江大桥的建设,周昌栋始终把好环保关,为了给中华鲟让路,从大桥跨度到桥墩的设计施工,都是绿色环保的。
至喜长江大桥的选址处,正是葛洲坝下游形成的较稳定的、也是迄今长江上唯一的中华鲟产卵场。保护好这个难得的产卵场,为了保护中华鲟,至喜长江大桥悬索跨度必须加长到838米,增加投资2亿元。
绿色筑桥梦
成就宜昌建桥“主心骨”
在宜昌每座大桥中,周昌栋的生态环保理念不仅被采纳,而且已显现出巨大的生态效益。
宜昌伍家岗长江大桥实现了人类与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中华鲟等水中珍稀生物的和谐共生。为使中华鲟洄游不受影响,保护长江水质,几经修改,大桥采用主跨1160米悬索桥一跨过江方案,这比原来的预算增加1亿元的投资。
“不要提及生态环保就是要多花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周昌栋用实际行动践行生态环保理念。
在生态环保上,周昌栋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之前,桥上的路灯与道路上的路灯一样,高高耸起。经过细心观察,他发现,晚上,当桥上路灯灯火通明时,光线直刺江面,严重干扰鱼类生活。为此,他提出建设护栏路灯,不仅增加路面照明度,节约了用电量,而且对江面没有影响,夜晚还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至喜长江大桥三江桥墩建设时,他力主采用泥浆护壁建造法,不让一滴废泥浆、废油流出江面,几万吨废渣全部运走。最后,如此大的工程,没有给江面带来一丝污染,真乃奇迹!
在桥面板安装时,他要求在混凝土下垫上一层天然橡胶垫,将桥面板的寿命提高一倍,还大大缓冲了桥面颠簸,降低了行车震动噪声对长江水生生物的影响。
在伍家岗长江大桥建设中,周昌栋把生态环保理念推向极致。他倡导的“花园式”工地建设,让以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工地井然有序,无扬尘无污水。
在桥面沥青铺装时,他创新使用两层铺装法,底层用3厘米冷铺法,增加路面强度,上层采用4厘米的热铺法,增加路面弹性。实践证明,夏天,路面温度80℃,冬天,路面零下十几度,路面丝毫不变形,既环保又增加路面寿命。
伍家岗长江大桥建设时,在江北岸是使用重力锚还是隧道锚,一时争论不休。如果使用重力锚,就得挖掉桥头的一座小山,不仅爆破污染环境,爆破震动严重影响水生物生活环境,而且,30多万方的土石方放在哪儿都会水土流失。
经过无数次尝试,模拟实验终获成功。数据显示,隧道锚的锚塞体承受力是大桥主缆拉力的6倍。既安全可靠,又节资环保。
两年后,周昌栋的设计变成现实,跨径千米的特大桥在长江边的软质岩上首次成功使用隧道锚,也是难度最大的隧道锚。总结经验,周昌栋撰写了国内第一本隧道锚设计施工技术专著。如今,这本专著成为业内隧道锚施工的教科书。
如今,站在桥头,周昌栋看到从自然山体中伸出两支巨臂,将百万吨的巨桥牢牢拽在手里,他特别欣慰!
之前,桥梁隧道建设因噪音处理不好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对伍家岗长江大桥两端的噪声屏障建设,周昌栋非常重视。经多处考察,他发现成都庆坤声学工程公司声屏障质量过硬,特聘国内权威声学监测机构对其产品进行监测,结果,比国内同类产品降噪率提高40%。
该声屏障引进后,静音效果非常好,周边没有一位市民因为噪音投诉。
作为宜昌建桥史上的“主心骨”,年逾古稀的周昌栋依然没有慢下来的趋势!
不远的将来,宜昌还有6座过江通道和桥梁,在等待着他。(三峡商报全媒记者王凌云)